夫放赘 2011年1月号中旬刊 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实践教学的启示 梁英君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受到欢迎, 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堂增添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教 而这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逐步进入大学校园,成 学素材。 为英美文学课的辅助-kcc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气氛.激发了 然而,为了科学地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获取最佳 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 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把电影运用于教学实践之时有必要 维.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了解一些本质的区别和前提。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 关键词:文学改编英美文学实践教学启示 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 一定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 作为英美文学课的教师.我们始终都在寻找一种更 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是直观运动着的 为理想的授课方式逐步摆脱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随着 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 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诞生,我们终于有机会向学生展 编自文学作品。电影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一部成功的 示枯燥刻板的课本之外的广阔视野,那就是电影,一种逐 电影可能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掀起重读原著的热潮,甚 渐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于一体的 至使其成为文化热点。教师作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的执 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崭新艺术…。在如今这个信息咨 行者。不能仅靠组织观看电影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想要 讯发达的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趋势愈加 真正地、深层次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还要依赖于对原著 明显,而呈现出包容一切经典文学文本之势的后现代摄 的阅读。因此,教师不能用电影去替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影文化,将英美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一一搬上 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以阅读 银幕,从古老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到莎士比亚的戏剧 原著为主,以影视欣赏为辅。在组织学生看电影之前,一 《王子复仇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奥斯?q-d,说《傲 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因先看电影所造成 慢与偏见》以及福勒斯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法国中 的先人为主的心理。而且,作为改编后的艺术,电影仍然 尉的女人》和纳博科夫的争议作品《洛丽塔》,上演着一幕 会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 幕夺人眼球的人间悲喜剧。电影的文学改编以一种“经典 物、情节、时间、空间、背景等不一定完全一致。那么学生 作品重读”的方式。给予小说一种可视、可听、可感知的形 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去观看改编后的电影.既能对作 式,现在已经成为电影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也使 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还能感受视听冲击力.从而激 得我们今天有幸能获得如此众多的“视觉化”文本.为高 发情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进学习兴趣。影视作品本身 和挫败体态语呈显著正相关。 5.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TA理论中将I+U+称为赢家的心理地位.是最常见 首先,本研究样本存在局限性,选取被试仅为医生和 的,也是最健康的(Andrews,Fine&Conrad,1977)。拥有 学生,对其他职业者未能考察,且人口学变量分布特点显 这一心理地位的个体持成功者的态度.能够面对现实并 示的结果能否被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解决问题,表现出对他人的接纳。I+U一心理地位往往具有 其次,本研究仅为肢体语言和心理地位关系的初探、 自大的态度,往往表现出先摆脱后炫耀的防御姿态。I—u+ 浅谈,只显示有相互关系,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对于很 这种心理地位者往往具有沮丧的态度.很容易迷失在与 多变量也未作进一步分析,希望后续研究能够进一步分 他人的关系中,受挫后回避。这个心理地位的优点是接纳 析阐述,并尝试通过调整姿势调整当下的心理地位.改善 他人,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具有团队精神和遵守敬业守则 沟通效果。 等;缺点是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不能领导他人,处于注 意焦点时会感到不安和不会拒绝他人等。I—U一这种心理 参考文献: 地位者往往具有空虚的态度,会自暴自弃。这类人的特点 [1][澳]奥伦・皮斯著.贾宗谊,卢爱君译.身体语言: 是不负责任,漠视自我和他人,回避(因为不感兴趣),满 从他人的身体姿势了解其内心世界.新华出版社.2002. 不在乎,闷闷不乐,小心翼翼不让别人接近和对人冷淡 『2]Ohisson,T.etal著.黄佩英译.人际沟通分析——_TA (Swede,1978)。 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3研究结论 [3]赵立芳.心理地位——自我状态沟通模式和婚姻 研究在沟通分析理论假设基础上,探讨了心理地位 质量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与肢体语言的关系.主要形成以下结论:学历和出生排行 在心理地位上具有显著差异、心理地位对肢体语言具有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2010年创新计划课题组:蔡 显著的影响作用。 鹏、陈潇、刘珉、张雯、王蓉蓉。 57 20】1年1月号中旬刊夫放赘 也是~种艺术的升华,欣赏影视作品可以加深对原著的 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欣赏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之前要做好 欧与朱丽叶》。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意味着 一次再创造,而且意味着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的“重述”。 充分的准备。首先要选好影片。应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 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 题都对原著进行很好的诠释。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应围 而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是“为什么导演会使用与众不 同的表达方式”、“作品是如何产生震撼人的力量的”、“这 种文学改编是否恰当”,从而引发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 对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多重互文关系产生浓厚兴 趣,而且会让他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中获得 启迪。 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情节梗概、艺术特色等 与作家及作品相关知识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 精彩片段的阅读和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与意识等围 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堂教学 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存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 我们通过观赏电影提升了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兴 趣,同时还会出现一种 乎意料的文学视点的“倒流”.即 事情节而不假思索的被动状态 在播放电影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角色错位,即把自 己变成单纯的电影播放员,把学生当成单纯的观众。电 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 流的教学工具。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虽然教师不应频繁 打断学生观看,要使学生连贯地欣赏影片,完整地获得 语言信息,感受语言、文学艺术的精髓,但是根据教学内 容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影片巾重要的细节是必要的教 学活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电影 播放中对影片内容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停止, 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这样才有 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实现。教师要事先有细致周密的计 划来实施影片播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轻松地 欣赏电影艺术之美的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 高言语技能。 在观看影片时,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学生角色错位的 现象,也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 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讲 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 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的讲 解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英 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 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经典片段进行重 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 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 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 教师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可以达到更好 的效果。讲解时,可以对电影和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 行比较,也可以把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的电影进行对比, 还可以把电影巾对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作品巾彰显的人物 性格进行对比以加深对文学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 解。学生也可以针对电影改编的成败优劣进行评判。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就播放内容展开争鸣探讨,鼓励他 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启发他们从主题、人物性格、 创作风格、表演艺术等各个视角鉴赏、评析作品,营造一 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 的乐趣,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对影片的欣赏,学生会注意 到影片对原著的处理诠释与教师传授的观点的类似:学 生甚至可以注意到影片对原著产生的那种带有或多或少 的偏见的阐释。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意 义的,因为越是优秀的经典作品其实越具有意义的不确 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越发享有想象的自由空间.作 品也就因此更具有文学性。而一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 品,可能是改编最多的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罗密 58 学生在观看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文学改编电影之后.重 新审视文学作品本身,开始认真地研读、挖掘更深层次的 作品内涵,促进对英文原著的阅读和理解。 一部电影通常持续90到120分钟甚至更长,一堂课内 放映完毕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牺牲两到三节课去放映一 部电影义不值得。较好的做法是教师节选精彩的片段或 影片与原著相对应的情节高潮。教师也可以在正常课时 之外每周抽出三到四= 的课外时间去组织看电影和讨 沦。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所限.也许教师无法做到额外组 织学生观影和讨论,然而在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的时代, 我们能够建立网络课堂教学,将英美文学原著电影资源 挂在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并布置相关的 讨论题要求学生课下准备并在课堂上作报告。我们也可 以有计划地开设一些如《影视赏析》之类的赏析课程,实 现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而且。我们还要教授学生网络查 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并推荐优秀的文学类网站,引导学 生登录学术性数据库迅速查询有价值的信息;并在课程 开设之初为学生开立书目和电影目录.要求学生进行学 期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则结合具体章节,事先提出问题, 请学生在课前查询相关资料,以备课上讨论或撰写学期 论文。 在实践教学后.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组 织其他教学活动。在欣赏完原著和电影后.教师要求对电 影和原著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写一 篇观后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人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教师可以组织 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 究和讨论:或者比较,可以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 于原著精神实质。切记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 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也可以从语言E比 较,一般而肓.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练、个性化、生动等特 点,改编成电影后,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通 常会更加精彩感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 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在学生熟悉文 学作品和电影之后还可以隐去电影中的声音和屏幕文 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的理解和记忆为影片配以对 话,甚至配音,以此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某段故事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 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交际 能力.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对西方主 流文化思想的把握。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运用文学改编电影能够有效 地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学生的阅读视野会因此更加开阔, 思路会更为清晰,师生互动交流能够交流超越印刷文本 之外的更多信息。尽管对于其恰当的使用仍然处于探索 语文:请给师生心灵的共鸣与自由 徐榕芬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摘 要:关于语文的阐释与追问,是历史悠久的话 116081) 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等教条式“术语”,丧失了对文本 题。在教学交往活动中,心灵的释放与师生间的共鸣尤为 珍贵与重要。本文试以教育的本质为立足点.结合语文学 科的人文特点。从三方面对教学中师生心灵互动进行探 讨.呼唤真实、绿色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灵自由共鸣 最本真的欣赏情怀。这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再成为 空谈。 追根溯源。祸因在于掩盖了语文的原貌。凝聚了生活 五味百态的语文,在条条框框的技巧与术语讲解中被割 裂得体无完肤,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零散在学生 的记忆中 “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李镇西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论及教育与心灵主题时曾说: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又 老师说。还原“大语文”的本貌,即让学生在生活中亲历语 文,在课堂上重识生活。如生活中流行的博客,其实也是 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 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作为人类古老的精神载体,在语文稳固而具时代性的交 际符号——文字中,承载了千万人的智慧结晶,更激起了 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心灵共振。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就 应是师生共鸣、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 一很好的作文训练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要使学生重 爱上语文.教师就须还其一个真实语文。 (二)以真情点亮教学 鲁迅曾言,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 学殿堂的。作为文学殿堂的“导游”,语文教师如果情感冷 漠、过于理性,也一样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语文学习是 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教师间情感互通、彼此感染的 过程。 、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 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关注人性、尊重生命已 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 节课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 真实的语文存在于“心理安全”的氛围中.即置身于 教学交往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压迫感。学生在民主、包容的 课堂气氛巾“披文以人情”,依照个人体验揣摩“缀文者” 慧的综合生成。另一方面,“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并 不意味着“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人类灵魂__r=程师” 之说认为学生的“灵魂”可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塑造”。事 因何“情动而辞发”、动的何“情”、以何“辞”发,并在教师 引导下得出心底真正“皈依”的文本主题 这一系列思维 转换皆源自“观文者”的真实体验,而非对标准答案功利 实上,教师“教”与学生“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高于学生。 在知识、阅历等方面,教师或许在学生之上:但就道德而 言,学生未必不如教师。教育的过程并非教师给学生外加 “美好德行”的过程,而更偏于保护学生的纯善之心。 地思维复制。对一篇文章师生可有不同见解.甚至展开思 想碰撞,在作品中同悲欢其离合,在真情洋溢的“对话” 巾,产生情感共鸣和积极的教学合力 (三)用诵读连通你我 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完善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不 仅是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本身。这就意味着,教学必须是 鼓励并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与创造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探 究与创造需要一个根本条件,即个体的精神自由。只有充 篇好文本有洋溢在行文间的静默魅力,但这静默 只属于作者与读者个人,若要引发阅读者间的连通与共 鸣,就需要有声的诵读。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备的语文 科目,合适的诵读常是使课堂的预期瞬时奏效的润滑剂。 诵读首先有助于感性体会作者的文意与情感:其次。 诵读,尤其是对古文的诵读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再次。声韵起伏有利于体会文字搭配的魅力:最后.恰到 分激发、维护师生的个体精神自由,教育的本真才能得到 根本的确证与实现。语文,由于其独有的发散性与人文 性,成为对人的灵魂教育的集大成者与担重任者。 二、以真实的语文激起共鸣 (一)将真实还给语文 好处地诵读会唤起人的共鸣。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或 许不用逐字逐句分析,教师声情并茂地将文本完整朗读 给学生,就是最好的授课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现场感染 下,披文以人情,产生与作者、教师的心灵共振。 2o06061609181600447.htm1. 语文是最贴近于生活的学科,而如今的语文课并未 带给学生轻松的享受。应试教育的介入,使语文课被赋 予了太多任务与外衣。学生提到语文课,首先想到的常 阶段,但运用电影教授英美文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运 用得当必将会让电影成为我们未来最强大且最有效的辅 助教学工具之一。 [2]戴锦华.“写在前面”.罗伯特.斯塔姆,亚力桑德 拉・霍恩格编.文学与电影[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参考文献: [3]赵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 [1]中华商务网.http://knology.Chinaccm.corn/phrase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