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 先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后有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
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
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 破) (立) 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
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
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 ,讨论、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五、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拿来主义》教案5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
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
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l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基础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提高目标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
基础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提高目标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课文后
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
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
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
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小结课文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作者及其代表作,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讨论了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样一个问题。体会了文章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
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
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二、小结课堂: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三、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教学后记: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朗读第5--7段,正音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2)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
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 (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 (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 (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
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教学后记: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3、学习本文的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思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互动过程: 一、进入课文 A、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 B、了解鲁迅 (生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他在《拿来主义》中横眉的风采。(板书)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二、文章研读: 1、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现在我们就围绕此结构看看: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拿来?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并同桌交流。 明确:
a、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所以……”,那么拿来的原因是在什么,即为什么要拿来?
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因果论证) 那么我们怎么拿呢?
c、 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2、具体研读
①现在我们就具体了解针对不同的事物应持什么态度,朗读第9段,完成下面表格。(朗读) 喻体事物 态 度 本体事物 态 度
鱼 翅 吃 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 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 留一点,毁大部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
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 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使用、存放、毁灭。
②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新人,是具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新人。那相反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旧人),他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的态度。 朗读第8节,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类型 想 法 行 动 实 质 共同点
孱 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加 挑
混 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 物 羡 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通过新旧人对所得到东西的不同态度对比,我们更清楚面对生活中一些事物,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3、集体朗读第10节。
三、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对外来文化、古典文化、新新文化要加以区别,加以选择,保留其精华,变成自己的。 四、练习
1、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将分析它的语言。 2、完成《学习与评价》P69上的练习。 五、板书:
(破)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孱头 旧人 昏蛋 废物
(立) 拿来主义 新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
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古董 送去主义 送画 送活人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3、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
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定送去主义 总结: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三、品味语言
a、学生自由阅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例如: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口语,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
4、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俗语,拿来者的神态跃然纸上。
b、学生自由阅读,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c、小结:
鲁迅先生使用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有时又贬词褒用、褒词贬用,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语搭配起来使用,使文章充满讽刺意味。这是来自对卖国者、顽固者的憎恶痛恨,对祖国未来的担忧。
四、联系生活,体悟文章现实意义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现象,拿来主义,在今天有没有实用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说一说。 五、完成随堂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