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一中第六届教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在过去的五年里,巴东一中全体师生在“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较好的完成了学校2006——2010年发展规划。学校成功跻身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行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初步确立。今后一个时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和学校整体搬迁的机遇,弘扬与时俱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围绕促进师生的生命和谐发展这个中心,着眼于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着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科研,维护和发展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品质和品位,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升华“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发展巴东一中人文精神,群策群力,锐意改革,凝聚智慧促进学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实施“特色树校”和立体强校战略,做大做强巴东一中品牌;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示范高中的内涵,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扩大优质学校效应,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总体目标
从普通高中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和发展模式,实施“特色树校”和“科研、人才、素质、质量”立体强校战略,完善管理办法,发展学校特色,提高发展质量,巩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成果,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完成省级示范学校的复评工作,为争创国家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示范高中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教科研机制,形成一支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科研队伍;创新教师教育和培养机制,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研究型、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深化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志向高远、情趣高雅、能力突出、特长明显、心智健全、体魄健壮的合格中学生的目标,致力于“名师”、“名校”、“名学生”的宏伟工程;完成学校整体搬迁工作;巩固和发展县级“园林式单位”成果,新校区绿化初具规模;努力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三、具体目标:
(一)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植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1
围绕“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学校沿着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人文化的轨道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中层干部的任期责任制。着力培养一支立场坚定、胸襟宽广、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先锋力量。
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团组织建设。注重在学校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团组织的突击队作用;巩固和保持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级红旗团委的荣誉,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党、团组织。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健全工会的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功能;工会协助学校行政建立保障教职工安全、健康工作和生活的机制,建立人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切实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健康和生活。
坚持和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强化岗位责任制,改进考评制度。完善以岗定酬、绩效挂钩、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按照绩效挂钩、效率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提高教职工的生活质量。
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育人,发挥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大经费投入,逐年提高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比例。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改进校际交流机制,积极借鉴省内外名校培养教师的先进经验,促进教师自我更新与发展。
充分运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政策,优化教师结构,使具有高、中、初级职务的教师结构比例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应有的比例;力争5~10%的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继续巩固中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中坚、骨干作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实行评聘挂钩或低职高聘。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在年轻教师中选拔和培养班主任,重视女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健全班主任培养管理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奖励条例,提高优秀班主任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在州内外有影响力的班主任队伍。
制定处室工作奖励条例,逐步建立处室工作的争先创优机制。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学校名师队伍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等组成。学校对名师实行任期制和动态管理。学校尝试为“特级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五年内,力争有更多的教师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教师,增强学校发展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和加强教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强校”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培养志向高远、情趣高雅、能力突出、特长明显、心智健全、体魄健壮的合格中学生的目标,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巩固和强化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2
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改进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一套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
强化“德为校之本”、“德为人之魂”的思想,坚持“在活动中育人”和“德育人人,人人育德”的原则,深入探讨新环境下德育教育的特点,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德育队伍,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行为养成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生存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设学生品德内化的环境,引导学生不断实现人格的自我升华。
加强德育科研和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德育基地的德育体验教育作用。建立心理辅导室。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总结德育经验,增强教育合力。
进一步弘扬巴东一中人文精神,不断创新“三节两活动”等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这些特色课程的内涵,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课堂,提高师生的创造力,提高这些特色课程的影响力。
致力于改造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注重研究每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度、每节课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每节课对新知识、新成果和新问题的关注度,打造高效和谐课堂,实现智慧教育的目标。
改进和完善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加强竞赛教练员的选拔和培养,提高学科竞赛的效率。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有更多的学生获得名校自主招生、录取加分乃至免试录取的资格。办好各类特长生班,发展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理科实验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探索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现代意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照新课程理念和省示范高中的标准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培植和巩固优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继续保持优势学科在全州的应有地位,力争有2~3个的学科建设接近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制定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方案,建立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制度。 进一步加大新形势下的高考研究力度,积极应对新高考,确保高考高分段人数、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人数在全州的领先地位。力争每年有学生进入清华、北大、港大等名校深造。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树立新课程理念,加强和改进教科研机制,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进步、个性张扬、特长发展的现代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实现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
拓宽资金渠道,保障经费供给,巩固和壮大教科研骨干队伍。积极营造立足师生和谐发展、课堂质量提高、办学综合效益提高的教科研氛围。在把握时代脉搏和校情的基础上,完善以校级教科研课题为基础的校、州、省和国家的四级课题体系,突出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草根性、细节性、校本性和行动性。规范教科研管理、评价、奖励机制和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机制。巩固省级教科研名校地位。
组织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力争有更多的校本纸质教材、音像教材投入使用和得到推广,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和特色。
(三)加强后勤管理和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3
按照学校整体发展的要求改进和加强后勤工作,继续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节约意识,完善后勤管理机制。
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
实现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集团化,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严格财经管理,科学理财,健全教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的保障机制。
加强老校区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加快新校园建设步伐,完成学校整体搬迁工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和物质保障。新校园建设贯彻建设与绿化、美化、人文化同步的原则,力争把新校园建设成一个分区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引领荆楚的美丽校园。
实施安居工程,做好经济适用房和青年教师过渡房的建设和购售、租赁工作,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在新校园建设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教室、语音室、理科实验室、音体美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建设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高质量、开放式、数字化图书室和阅览室;逐步完善教职工娱乐和健身设施建设。
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延伸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环境、图书等教学资源和活动的数字化,努力建设“数字校园”。
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校园绿化的品位和教育功能,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学校。重视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打造书香校园。
建立校庆日,为师生、校友建立精神家园。广泛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支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积极争取政策窗口和社会资源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宏志班(阳光工程)的规模,为培养名学生、争取将来出大名人提供智力资源保障。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