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
调 研
“十二五”以来,区委、区政府抢抓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思路和要求,以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按照“北治山、南治洼、中部实现集约化”的目标,不断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增加投入,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还成立了由水务局牵头,农牧局、林业局和农开办参加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各镇乡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展开调研,为我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丰润区位于唐山市中部,总面积129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97.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8.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2.6万亩,低压输水管道控制面积69.9亩,埋设输水管道430km,渠道防渗面积0.3万亩,微灌面积0.15万亩,其它2.25万亩;机井保有量15500眼,以欢喜庄、沙流河等镇乡为重点建成万亩节水示范区13个;有塘坝22处,有效库容74.6万m3;境内有市管中型水库1座(邱庄水库),库容2.04亿立方米,建有乡管小型水库8座,大部分为干库,总库容1726.5万立方米;在南部洼地建有排水站16座,配套干支渠系总长23.2万米,桥闸涵渠系建筑物3500多座,控制排沥面积25万亩;有两处中型灌区,其中白官屯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左家坞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白官屯灌区南部渠系为灌排两用,共有灌溉渠道90.3km,配套建筑物796处。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
1
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程建设情况
多年来,我区一直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战略举措来抓,以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解决了干旱缺水、水土流失、饮水安全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水利设施基础条件。由于我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就显著,连续多年在河北省人民政府“海河杯”竞赛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1、以促进农业增收为目的,扎实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向纵深发展
针对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在大力推广工程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广泛推行管理节水、农艺节水,积极探索综合节水农业建设管理新途径。在工程建设中,坚持集中连片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大力推广水泵出水口与管道对接、IC卡灌溉计量系统、综合节水模式,先后以欢喜庄、沙流河等镇乡为重点,建成万亩节水示范区13个。今年,在丰登坞镇杨庄、小任庄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安装管道18万米,配套水泵230台套,安装IC卡控制柜230套,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并被定为2011年全市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的观摩现场。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同时,在全区范围内针对各镇乡实际情况,大力推广智能IC卡灌溉计量系统。
目前,全区累计推广IC卡计量系统2000多套,地下节水管道达到430万米,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2.6万亩,年可节水5000多万立方米,节电726万度,节地1.4万亩。此外,我区2010年度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区)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完成建设高效
2
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安装配套水泵460台套、出水口为8185个,埋设地压输水管道42.2万米,配套节水灌溉保护柜460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为民办实事为服务宗旨,不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安全饮水是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长抓不懈。特别是2008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9600万元,解决了288个村、32.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荣获了唐山市人民政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等奖。
多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48亿元,解决了446个村、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在岔河镇建成了我区第一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使周边16个村、1.4万人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集中供水,极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2010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于9月如期完工,新打水源井28眼,配套水泵28套,安装变频设备28台,埋设各类管网近60万米,解决了27个村、2.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3、坚持与富民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力度
水土流失治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区以列入省、市治理重点的皈依寨水库小流域、黄昏峪小流域、泉水河小流域和东胡各庄小流域等为重点,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平方公里,栽植优质薄皮核桃苗12万株,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植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同时,针对北部山区地
3
形地势复杂、不具备修建骨干水源工程的特点,以火石营、王官营两镇为重点,新建各类集雨水窖1.16万座,增加蓄水容积近25万立方米,发展引水上山工程150多处,基本解决了北部山区近2.5万亩坡耕地及果树的抗旱应急灌溉问题。
其中,黄昏峪小流域由于治理措施到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被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011年以来,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步伐,仅一年时间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泉水河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也已完工,治理河道长度400米,浆砌石墙及河底砌护400米,建设干砌石谷坊10道,修水平梯田15平方公顷,营造乔木4.5平方公顷,更新改造跨河农用桥一座,有效地改善了泉水河小流域及河道沿岸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以十万亩优质薄皮核桃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谋划实施了北夏庄小流域2011年度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计划封禁治理466公顷,目前工程已获批开工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经过客观实际的分析与思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全区尤其是北部山区仍有10多万亩耕地靠天等雨,近20万亩水浇地采用大水漫灌,20多万亩低压输水管道工程设计标准低,节水效果差,有136个村、16.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有23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由于水利化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
4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上级要求,国家、省、市的农田水利项目需要区财政配套和镇乡、村自筹部分资金,但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区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同时由于镇乡财政状况紧张、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收入来源等,镇乡、村自筹资金难度较大,致使我区中南部等地的部分闸桥涵等水利设施的老化失修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灌排沟渠等不能得到正常的清淤,影响了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3、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突出
我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实施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代相对久远,老化问题突出,部分设施甚至已经报废,不能正常使用,目前全区现有机井中近二分之一井龄已远远超过设计使用年限,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很难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新打井也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井管、节水管道和农村自来水工程也有相当一部分接近或达到报废年限,管道破裂漏水等现象时有发生,机井配套设施也不完全;南部一些地区的闸桥、涵等水利设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毁坏现象,一些排灌沟渠淤滞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正常排水。
四、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切实做好我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工作
根据我区农田水利发展实际,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认识,科学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立足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挖
5
潜,逐步实现库、沟、渠、塘、坝等的全面配套。一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在农田灌溉设施规划建设中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低压管道灌溉系统。二是加快泵站的更新改造。“十二五”期间,对我区多座老化失修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小机小泵和流动泵站加快改造步伐。三是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被损毁的农田排灌体系,对农田排灌体系还不完善的地方,要加大建设力度,加快整治速度,真正做到有涝能排、遇旱能灌,最大程度地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同时严格按照时间分批次的解决好我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为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议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整合各项资金,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办水利的投入机制,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争取各级财政投入。主要是争取中央、省市每年投入我区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二是加大区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整合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搞好部门配合,研究制定稳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结合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安排,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3、精心组织,明确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针对我区的地势发展情况,按照“北治山,南治洼,中部实现集约化”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北部山区,加大新建集雨水窖密度,继续大力发展引水上山工程,铺设引水上山管道,满足当地引水浇地的需要;在中南部地区,重点对部分闸桥涵进行维修加固,对机井进行检修,对排灌沟渠进行清淤,深入开展节水灌溉工程,
6
满足当地对机井用量和节水管道的需求。
4、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理维护工作
积极探索我区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形式、用工方式和投入机制,充分组织村民利用“一事一议”办水利,坚持走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之路,全面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体制,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建、管、用形成一体化机制。
5、加快农田水利立法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议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投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设、管理和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XXXX年XX月XX日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