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_ 显身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说明 管晓蓉 刘彬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61-63页。 很平,小明和小芳的课桌(桌腿长 到一个统一的结果,该用什么工具 量呢?(由于有生活经验,学生一 般能说出用直尺量) 2.感知: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手 短不一)却不停地晃动,怎么回事 呢? 2.追问:你认为用什么办法可 以使桌子变稳呢?(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 中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体 中的尺子,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3.强化:通过练习,强化学生 的认识。 想出多种办法,接着电脑出示把长 的桌腿随意锯掉一段,并提问:为 什么桌子还不稳呢?) 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测量,知道长度较短的 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充分感知 (1)电脑出示只标有刻度线 的尺子,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尺 3.激趣:量桌腿的长度,你们 会吗?你们准备怎么量呢?(有的 用柞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 量、有的用本子量……) 子上缺少什么,并随时补充上缺少 的内容。 1厘米有多长,并初步建立1厘米 的长度观念。 3.通过实践,初步掌握用刻度 (2)介绍长度单位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4.揭题:学生动手测量,并汇 报量出的不同结果。 老师适时小结:由于测量工具 不一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 结果不一样,那么要想得到统一的 尺量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 体的长度。 1.认识l厘米。 (1)l厘米有多长呢? 请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再 4.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 学会用厘米尺测量、验证,进一步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 间观念。 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 (2)找一找、比划比划:谁 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 长度?再放到尺子上验证一下,看 谁比划的比较接近1厘米。 (3)说一说:在我们周围哪 结果应该怎么办呢?想知道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它。 [说明:这样的情境创设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 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有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既为整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同时也 激起学生参与实践的强烈愿望,更 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4)电脑验证:在放大的尺 子上逐步闪动0"1,4-5,8-9这几段, 说出每段各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尺子上,1厘米就是一大格,相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 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一)认识尺子 1.引入:(电脑出示动画)地面 1.提问:量物体的长度,要得 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l__l圈鬏育祝零智慧教学z。 e年第 。期 2.认识几厘米。 再量,看谁量得多,而且估的和量 的最接近(时间:1分钟)。 【说明:自主测量,丰富学生 的操作体验,在观察、交流中形成 认识,建立概念,提升技能。这一 环节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人人 (1)提问:小朋友们认识了1 厘米,那2厘米有多长呢?指名说 一说,并用手比划比划。 (2)追问:3厘米有多长呢? 12厘米呢? (3)电脑验证:在放大的尺 子上逐步闪动0~4,0 ̄7,2 ̄9这几段, 让学生说出各是几厘米长? 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小组讨论。此环节容易引起学 生的争论,特别是第四种量法。 特别是2 ̄9这一段的长度,学 生开始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9 厘米,有的认为是7厘米。通过争论、 说理,既可以达到强化认知的目的, 三、巩固内化。质疑拓展 闯关练习,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形式.这一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 最后,总结量长度的方法。提 问:你们认为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 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谁能提醒一下 大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 加以概括,并让学生自己加以总结。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 习,这是新课标新理念的重要体 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 中巩固新知,并内化为行动。本环 节共分三关进行。 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索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 思维。 1.第一关(火眼金睛):判断 线段的长短。 电脑出示下图(第①条线段长 8.1厘米,第②条线段长7.3厘米) ① 【说明:本环节的设计分两个 层次,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尺子, 先感知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层 层递进。首先。通过“找一找、比 一三 现。在教学中,学生对从非(1刻度 作起点(或断尺)有着不同的想法, 各抒己见,表现出不同认识水平和 比、估一估”充分地认识并感受 1厘米,手、脑、眼多感官并用从 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感知,逐步丰富 对1厘米体验,正确地建立1厘米 思维角度。这样的教学不仅关注学 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关 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在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和 碰撞中,容易使学生进发出自主探 索的火花和创新的欲望。1 2.量课本的宽度。 让学生动手量数学书的短边的 长度。要求自由测量,然后汇报交 流。 f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一 的空间观念。然后,教者充分尊重 且相信学生,由“扶”到“放”, 给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边学边 悟中进一步完善认知,自主形成对 几厘米的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长 度观念。】 (三)量物体的长度 ② 提问:谁能看出哪条线段长? 到底哪条长呢? 让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提问: 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你还想对大 家说些什么呢?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 的不仅是巩固学生量长度的方法, 1.量长方形长边的长度(电脑 出示一个长方形纸)。 (1)测量: 方面是基于取材“身边的数学”, 学生感兴趣去测量,另一方面基于 让学生初步掌握当所量的长度不是 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更重要的 是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悟出一个道 请学生量出手中长方形长边的 长。 理:有些问题,光靠眼看是不行的, 只有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 答案。1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 真切体会到:测量一个对象,测量 工具统一后,测量的结果就统一了。 (2)辨析: 出示辨析题:下面的几种量法 对吗? 整厘米时,会用“大约”一词来表 示出相应的长度。1 3.测量比赛。 让学生拿着尺子找好朋友,量 2.第二关(心灵手巧):画指 定长度的线段。 3.第三关(各显神通):测量 较长物体的长度。 Tne H。riz。n。t ducati。n 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要求: 暂且不要动尺子,先用眼睛估一估, li10Il_ 智行 显身手 老师出示30厘米多一些的细 线或钢丝,然后提问:绳子(或钢 丝)很长,而尺子比较短,只有20 厘米,该怎么量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说明:“短尺量长绳”不仅 丰富了练习的形式,也升华了学生 对新知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真 切地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 关注本质属性 渗透数学思想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王永梅设计 黄德忠评析 创造,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 知欲。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经历 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 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同 时,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自主总结。展示水平 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有 什么感受呢? 五、实践应用,综合发展 要求学生利用新知解决课前桌 子不稳的问题。 出示不稳的课桌模型,让学生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39 ̄40页例2、“试一试’ 和“想想 做做”。 长计算周长,并渗透数学思想。 2.体会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 括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 的初步经验,培养观察、综合、抽 象等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发展空 间观念,通过计算周长不同方法的 比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产 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兴趣,培养主 动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分组合作解决。 【说明:联系生活实际,由桌 子不稳引入,再回归到用所学知识 将课桌变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现了生活数 学的思想。这一环节中的设计,一 方面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索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 生深入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以 致用。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形成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属于“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 形、正方形特征,学习了米、分米、 厘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开始学习 的。教材编写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 性,通过观察实物和平面图形以及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有机的整体。】 动手操作,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为今后周长的计算、应用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测量树叶周长(化曲为直的策 略)。 (管晓蓉,特级教师,江 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刘彬,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 军小学。邮编:223200) 【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指一 指、量一量、算一算、围~围等活动, 充分感知和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签、树叶、绳 子、直尺、电线。 出并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初 步学会通过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边 ___l圈敦育棍幂智慧教学 。 e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