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的使用又受到环境、对象、时代、处所等条件的制约。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不但要会说话,还得说好话。那么如何把话说好呢,这就是修辞。所谓修辞,简单地讲,就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语境,调整、修饰文辞和言辞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由于修辞是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服务的,思想内容依存于社会,社会会受到时代条件的影响,因而修辞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我们之所以运用修辞,就是为了使话语具有美感,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艺术具有美感,美是具有民族性的,因而,修辞也具有民族性。下面将从修辞所具有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这三个特点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修辞的社会性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修辞现象,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从语言运用方面来研究如何提高言语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属于言语语言学的范畴。按理说,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人们运用它来交流思想时所进行的修辞活动,都是有社会性的。我们知道语言的运用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言语行为,旨在提高言语表达效果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及其表现形式,修辞的社会性可概括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交际,既要把握可供选用的语言的社会变化,又要组织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言语表达方式,以达到理想的社会交际效果。
修辞包括为完成一定交际任务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组织、调整的言语活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组织什么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思想,不同的交际任务,不同社会环境有不口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言语组织形式。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是社会语言学“共变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如果这意味着我们常说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或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若社会生话的步伐发生变化,那么,这共变论是完个可以理解的。修辞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对言语形式的组织、调整、创新上。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又一特点,就是把研究领域扩大到言语,探索言语规律,研究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进行交际所采用的言语形式。修辞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矛盾。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统一,不是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抽象统一。不顾社会环境去组织言语形式,即使也能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却不能收到预期的社会交际效果。言语形式的组织,首先要求和思想内容相适应。但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不同,因而对言语形式的组织也不一样。社会的进步与人们认识的深化,不仅给原有的一些修辞方式往入新的内容,同时还促进大量反映着人们新的认识水平的修辞方式不断涌现,以适应现代的交际需要。近来,不少同志正满腔热情地搜集、整理一些新出现的辞格,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各類专业词汇“应运而生”,如经济领域就产生了诸如“通货紧缩、财政风险、心理预测、中介服务、即期消费、服务消费……”等等新词汇。综上所述,修辞语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它是建立在一
定的社会基础上的,离开了社会,无所谓修辞。
二、 修辞的时代性
修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其时代性,从当前改革开放条件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组成的复杂背景中似乎可略见一斑。为了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语言本身在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带来语言形式的新变化,并促进了修辞材料的产生。伴随着新观念的涌现,修辞语用趋向时尚。如建国初期,“同志”的称谓儿乎成为各阶层的称谓。现在,“同志”称谓逐渐缩小使用范围,大部分由“先生、老板、师傅、女士、太太……”等的社交称谓所填补。生活中惯用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物称,引用“巴士、的士”音译词与其平起平坐,—尽管遭到不少人抵制,但如今终于站稳脚跟,普遍流行。修辞现象有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知识状态和文化状态的烙印,能够为不同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及其表现提供珍贵见证。语言不是封闭系统,修辞显然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不如此它就不能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时尚的转变。改革开放时代的修辞现象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因素、文化素质、心理定势,是修辞学服务于时代的见证。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对修辞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前景是广阔的,因为它既有时代的动力,又有内在的潜力。
(一)时代的动力
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修辞现象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希望对它的研究能有利于新时期的语言纯洁与健康。时下社会上有的公司,通过传媒公开征用广告词,被选中者将获重金,于是出现了应征热。这就是语言购买和语言出售行为。应征者为了得到重奖,就得追求“溢美效应”,其实就是追求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内在的潜力
几十年来,修辞学的建设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比如:20世纪50年代后修辞学就以现代汉语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活动中,在陈望道先生修辞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注重修辞实践的最佳效果,已成为修辞学者潜意识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并进一步提出“结合实际语境,注意交际效果”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联系现实语境,从表达态度、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深入研究,涌现了一批有相当质量的著作、教材、论文;研究领域的思想方法巳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比较重视中外文化的交融,吸取外国修辞学等学科的精华,从消化中进行改造,为我所用,视野、效能大大增加,在传统修辞学、语体修辞学、风格学、修辞学史等分科研究中做出了公认的成绩;观念有很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修辞学已成为不少学者的共识,注意力巳趋向于适应实际需要,作深入的有系统的研究,力求修辞研究能够真正有助于人们的谈话和写作,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修辞的民族性
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为了更好地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人们又学会了艺术的运用语言——修辞。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
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心理状态和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可以有相同的或相近的宇宙观、人生观,但是这些相同相近的观点认识所借以表达的语言形式却往往各不相同,并表现出同一概念的不同的修辞色彩。这样语言就具有了民族性。修辞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民族性。修辞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语言是分不开的。构成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语法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汉语语音、语汇、语法特点及其在语言运用上形成的修辞色彩这个角度谈谈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汉语由于单音节性所造成的词汇特点,使之在修辞上也形成了显著的民族特色。纵观汉语的修辞手法,以下几种修辞手法最具民族性。一是对偶。由于汉语单音节、双音节词汇的特点,使得对偶成了汉语修辞中几乎是最常见的一种。最早是在文章中的偶见,可能因为其显见的视觉与听觉之长,让后出的文体、尤其是韵文大感兴趣,到了骈文和近体诗中就成了常用或必用的修辞手法了。其他国家的语言并不是不能用对偶,但绝对没有汉语的效果,因为多音节语言的词汇无法达到汉语的对偶效果。二是排比。排比也不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手法,但也因汉语单音节、双音节词汇之多,使其排比的效果也为他种语言所难及。因为排比是最常用的修辞,也可以不必举例,我们只要设想“因字而生句”的一个个汉字排列出来的排比句效果,无论是读,无论是看,恐怕都是外语所难以相比的。三是倒置。前面我们已说过词序颠倒问题,因汉语的单音节词汇多,单文独义的特点使之即使颠倒顺序也能表达合乎逻辑的意思,所以古人每以作回文诗以见才学,苏东坡就很长于此。倒置不是完全的词序颠倒,而是因辞赋骈文对于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对部分句子作了词序颠倒的处理。如:“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本应为“心惊骨折”,倒置后虽意义不合逻辑,但上下两句却完全是平仄相对,两两相形,有音乐美,况读者也完全可以理解其本来意义。四是比喻。比喻或隐喻都不是汉语所独得,但汉语的比喻却有凝练、简约、意味深长的特点。如“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屈原《卜居》文中的“蝉翼”、“千钧”分别代表轻、重,以喻人们认识上的偏颇甚至颠倒;五是引言。即正面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文天祥传》,是引儒家圣人孔孟的观点以证明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决心,以此来坚持民族气节。六是借代。我国因历史悠久,文化积累丰厚,许多的事物在长期作为语言材料的流传过程中,使人能够通过对其约写而能知其完全意义,于是就有借代的修辞手法。范仲淹《岳阳楼记》此以“庙堂”代朝廷,以“江湖”代民间。借代有多种,如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地代人,官代人,专名代通名,原料代成品等,不一一例举了。七是委婉。由于我国封建社会之漫长,长期实行家长式的统治,所以“为尊者讳”成为通行的原则,在对上行文时或外交场合中免不了要用委婉的修辞手段,而专门的委婉语则有让词、谦词、敬词等不同类型。此外,迂回、夸饰等,也较常用,都因汉语的特点而呈现独特的面貌。
修辞的特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既有语言研究的理论意义,也有言语表达的实践意义。拙文只对现代修辞学一些被广大学者广为认可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分析,其他方面还有待于各位学者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德春,陈辰.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比京:北京出版社,19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