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用修辞

语用修辞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启星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 第 课时 总课时

课题 使用者 学习目标 语言文字运用复习 课 型 设 计 万玉喜 审 核 冯静 使用日期 1、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各种题型 重点: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各种题型 难点: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各种题型 导 学 一、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情透析 近四年江苏高考语文考情的分析表: 探 究 复习建议 2014年江苏地区采用选择题形式从诗句对仗角度考查修辞,诗句对仗新题型被纳入江苏考纲“典型题示例”中,这种变化显然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暗示性,考生应在复习时重点掌握对仗、对偶等修辞手法,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综合考查的形式。 练习: 1、(2014年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题分析】 诗词的对仗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较为容易,只需选择出与例句对仗工整的句子即可,考生容易失分的原因是受选项干扰。 2、(2014年高考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试题分析】 考生解答此类题需要准确运用有关传统节日的常识并仔细对题目给出的短语进行对比、选用,同时要了解对联的结构特点。题目中所给出的短语分为四字短语和三字短语,不难推断出要组成的对联中,需要四字词语在先,三字词语在后,而后根据春节和端午节各自的特点再进行分类整合。春节的时候要贴春联、迎新春,那时万物复苏、桃红柳绿,所以颜色上有红有绿;而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插青艾,赛龙舟也是不可缺少的庆祝方式。 【答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词语组成对联,要求考生明确对联特征。考生要明白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结合“春节”“端午节”的节日特点,综合考虑,才能组成正确的对联。

1

考生易忽略对联特征,或模糊节日特点,从而导致失分。 3、(2015届江苏省海门市麒麟中学高三独立作业)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试题分析】 词性相同、结构相同。“秋月芙蕖”为名词词组,排除C项,“芙蕖”为“荷花”的另称,排除B项。“湘水碧”为主谓结构,“湘水”为定中结构,排除D项。 4、(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年级一模)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 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③波光里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 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①反复 ②拟人 ③暗喻 ④夸张 B.①反复 ②拟人 ③借代 ④夸张 C.①排比 ②比喻 ③借代 ④反问 D.①排比 ②比喻 ③借喻 ④反问 【试题分析】 ①句只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无法构成排比,“沉默”原本只能为人的情态,所以②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艳影是新娘”为比喻句。故选A项。 5、4.(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11月摸底考试)下面是一首题为“秦淮晓渡”的绝句,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意境和谐、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潮长波平岸,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A.乌啼月满街 B.月辉洒长街 C.莺啼花满枝 D.草青风低树 【试题分析】 (1)诗歌一、二句对仗,第二句末字应为平声,排除D项。(2)两句应结构相似,词性相对,据此可排除B项。(3)本诗题为“秦淮晓渡”,一、二句扣“晓”字,画面宁静、空寂、冷落。“莺啼花满枝”写春天富有生机的景象,与整诗意境特征不符,排除C项;(4)A项“乌啼月满街”,由河面景象转向岸上景色的描写。残月未隐,清辉满街,街上寂静无人;乌啼更增加街面的冷落气氛。A项“意境和谐”且“对仗工整”,正确。 6、5.最近加拿大一项全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84%,请拟写一副对联,赠送给这批感觉怀才不遇的中国人。要求:(1)形式上符合对偶要求。(2)内容上表达对这些人的宽慰劝勉之情。(3)上下联总共不得少于10个字。 蜗角虚名似幻梦 蝇头微利如浮云 【试题分析】 形式上符合对偶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只要表达宽慰劝勉之情即可。 7、7.仿照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一段城墙,是一页页历史:你镌刻了岁月,记载着兴盛和衰亡。 一片落叶,是一段时光:你走过了季节,呈现出沉静与安详。一颗卵石,是一种品质:你经历了沧桑,成就了圆润和晶莹。 【试题分析】 明确示例句式及题干要求,句式:一„„,是„„:你„„,„„”,里面又包含了比喻和拟人。自选话题,可把“城墙”换成落叶、海水、卵石、青草等。

2

总结:虽然修辞手法数目比较多,各种修辞手法容易混淆的地方也不少,但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个上,针对这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种: 1.特征对照法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关键是要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修辞的外部形式——语言表达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必须体现出该修辞格的基本特征。原句运用了什么辞格,仿照时,我们运用得是否恰当,就要用该修辞格的基本特征去对照。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考查对仗,考生首先要了解对仗特征的相关知识,再根据对仗的特征去对照,从而选出恰当的选项。 2.语境协调法 恰当地运用修辞格,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合其语境。辞格运用得是否恰当,要看它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氛围是否相适应。如人物的心情在连绵的秋雨中变得烦闷,描述此情此景为“秋雨跳着欢乐的舞”则显然不妥。再如在丰收的日子里,描写“稻子低下沉甸甸的脑袋,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也显然与丰收喜悦的气氛不相符。 3.事理相符法 恰当地运用修辞,还要注意其表达的内容,包括事与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体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像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像比喻,喻体选择要恰当,就近几年考试涉及的比喻而言,考生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喻体选择的错误。 具体做题方法要领: 1.仔细地审读题干。不仅要读懂题干要求,还要吃透题目要求。 2.仔细审读例句,才能仿造好句子。如有的考生没有认真读懂例句,没有明确原句对修辞的特殊要求。不满足这样的要求,就不能得分。在仿写时,一定要紧紧地把握住这些隐性要求,否则,解题就会出偏差。如考生在做题型示例的题目时,要明白示例中的句式、词性、表现手法的要求,仿写时要遵循这些要求,才能写出好句子。 3.所造的句子要注意与上下文呼应,即要注意语境的制约性,不可脱离语境孤立地造句。解答这样的题,最好先在草稿纸上拟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读一读,斟酌推敲后,再誊到试卷上。 4.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如上述示例及参考答案中的“扣扣子”“打根基”,需要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力。 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格的区别 例如: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对比和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要清楚,做到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 (1)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①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②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

3

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2)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①中“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②中“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二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②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句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③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4)反复与排比/重复 ①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 ②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是: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③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5)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②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2.熟练运用常见修辞方法 在复习“修辞”这一知识点时,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到各种修辞方法的单纯辨别上,而要在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的特征、作用的前提下,熟练运用,即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比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修辞的关键。 3.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层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隐秘的消极修辞。 4.多与仿句、扩句结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修辞方法的考查,由原来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到考查运用修辞方法的表达,从用客观题形式辨析到用主观题形式仿句、扩句,其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高考结合仿写句考查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实质上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联想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时,有意识地结合仿句、扩句练习以提高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反思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