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以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为例

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以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为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X史乙不 ::器. ̄I-I-::-・:¨ - 。 _ 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 ——以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为例 卞 波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作者简介:卞波,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扬州大学14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对于亚文化风格,以往的学者,大都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审美特征的凸显,对其从审美方面进 行解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与“审美共通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亚文化风格;审美共通感;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学视域下的“亚文化” 从广义上的社会学的“亚文化”(subculture)概念来看,至少 包含两重含义:第一,指一种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dominant cul- ture)相对、包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并试图与之相区别、由 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式;第二,指共享某种亚文化的 人群或社群(近似于eommunity),在此语境下可译为“亚文化 群”。… 英国伯明翰学派是迄今为止亚文化研究领域成果最丰富、影 响最大的学派。伯明翰学派所理解的“亚文化”既指生活方式, 也指文化群体。在伯明翰学派看来“亚文化”主要的特点是:其 一、抵抗性,某些社会群体遭遇到了某种特殊处境,与更广泛的 文化(主导文化和父辈文化)发生了“具体矛盾”,具有异端、越 轨的倾向。其二,“风格化”,亚文化的抵抗采取的不是激烈和极 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 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其三,边缘性,与更广泛的 文化相比,亚文化多处在边缘和弱势的位置和“特殊地位”(如青 少年、下层阶级、草根阶级、有色人种、女性、同性恋等)。 2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及其风格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态丰富从摇滚音乐到韩流;从涂鸦、 恶搞到Cosplay等等。本文就中国当下网络时代的恶搞视频、字幕 组、小清新三个亚文化现象为例,来分析中国当代中国青年亚文 化的风格特征。 恶搞,即恶意搞笑的含义,恶搞视频是指通过模仿、拼贴、 配音、夸张等现代技术对所谓的经典、艺术、事物等进行解构、 讽喻,以达到搞笑、讽刺现实等效果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恶搞 在网络上繁衍并流行开来,是网络嬉笑怒骂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字幕组是指将外国影片配上本国字幕的爱好者团体。字幕组配中 文字幕的对象包括美剧、日本动漫及国外电影等。字幕组虽然作 为一个亚文化群,但他们通常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他们精通外 语,大多数字幕组是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 是为了分享自己喜欢的外国影视剧。“小清新”是偏爱清新、唯美 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风格影响的一批年轻人群体。小 清新成员以女生居多。豆瓣、白色棉裙、帆布鞋、白T恤、大耳 机、LOMO相机……这些元素是小清新群体独有的身份认同和特征 体现,对于小清新而言,这是一种属于亚文化群体独特的时尚。 “小清新”虽然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但是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 群体不断扩大,她们以小清新特征和其它文化区分开来。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有着极为明显的特 征,这种特征大都表现在审美方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 的审美特征当作风格。 3亚文化风格 对于什么是风格?菲尔・科恩在《亚文化冲突与工人阶级社 区》中曾有过相关的论述:亚文化的风格主要有三种元素构成: 形象、品行、行话。形象由服饰、发型、珠宝饰物和手工制品等 表现构成。品行由表达、仪态和步法组成。行话是指一种特殊的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11一O173一O2 词汇,以及它被如何传送。 不同的青年亚文化有不同的风格,例 如,在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对象中,无赖青年把自己打扮成想象中 的贵族形象:打滚的瀑布般的发型、长夹克、丝绒领、厚底鞋, 身上还配有带银奖章的串珠领结,长长的钥匙链,缀满装饰的腰 带。摩登族的短发夹克上衣和脚踏车、摩托车,光头仔的街斗靴 和光头等。在上面提到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个案中,恶搞视频的 模仿、拼贴、配音、夸张,字幕组翻译自己喜欢的国外作品,“小 清新”的听音乐、写作、打扮的风格等都是风格。 研究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亚文化风格的解读。斯 图亚特・霍尔在《仪式抵抗》中认为:“亚文化群体开发了群体内 部生活的核心关切、惯例和禁忌一系列社会仪式,依靠它们建立 了群体的认同……表达了它们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集体性……” 其中的关键词就包括“认同”、“仪式”和“风格”。斯图亚特・ 霍尔的学生迪克・赫伯迪格,也是伯明翰学派的杰出代表,在 1979年出版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认为青年亚文化 的“风格”,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赫伯迪格说:“风格传递一种重 要意义的差异和建立认同——这是所有引人注目的亚文化风格的 关键所在。”亚文化群体必须依靠“风格”才能表达出自己的集体 认同。 4亚文化风格的审美解读 通过以上我们知道,亚文化风格最大的特征表现在审美方面, 风格的不同,即审美的不同。与此同时,伯明翰学派在对青年亚 文化进行解读时,认为亚文化的风格,对青年自身来说是一种自 我身份认同,对主流文化是一种仪式抵抗。然而很遗憾的是,伯 明翰学派没有探讨亚文化风格和审美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审 美的共通性,对亚文化的风格的身份认同,仪式抵抗作出解释。 审美的共通性的基础是“审美共通感”的存在,康德在《判 断力批判》中认为,审美鉴赏作为个体的一种单称判断,不是感 官的快适;它要求一种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说我认为美的事物别 人也认为其美。但是这种判断的依据不能像认识判断那样依据一 个概念,因为如果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就是一个认识判断或道德判 断,从而不是审美判断。康德通过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将这种 审美判断的普遍必然性放置在一个主观设定的观念的基础上,这 个主观的观念就是“审美共通感”。正是审美共通感的提出,才确 保了康德审美判断的进行,也确保了审美自由的可传达性。这样, 审美共通感作为审美判断的先验基础,保证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 我们相信“审美共通感”在理论上的存在,但由于在实际的审美 判断中,我们并不能排除一切利害关系,做到像康德所说的“纯 粹的审美判断”,因此“无利害的审美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 行的通的。我认为“审美共通感”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性是相对 的,处于同样利害关系的人之间,往往能在审美方面达到共通, 否则,将相反。我们探讨亚文化风格形成的审美原因时,一方面 要看到“审美共通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看到亚文化群之间 的现实利害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亚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三个主要 文史艺术 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对此进行区分,边缘性是亚文化的现实处境, 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往往处于边缘或弱势的位置,它们不被 主流文化认可;抵抗性是亚文化的内核,亚文化的形成的原因, - 。 ・ 。。 :一一:::::器:: 是很多,他们是相对集中和固定的一些成员。自我性,是当代中 国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群成员,对 自己的文化非常的认可,对于与他们不同的文化他们是排斥的。 可以用美国社会学者阿尔伯特・科恩的“问题解决”理论作出解 例如,“小清新”亚文化,就是认为自己的审美风格比其他的审美 释。科恩在1955年的《越轨男孩:团伙文化》一书中通过对50 风格要好得多,即便她们是小众的。而随着小清新亚文化的自我 年代男性帮派的调查,对亚文化的起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每个人 坚持,和它优点日益凸显出,小清新这个群体不断扩大,小清新 的行为都是在试图解决自己在社会中遭遇的各类麻烦问题。越轨 也被抽离出来,用于形容一种自然纯朴、淡雅脱俗的风格。时尚 和违法亚文化的行动是为了解决问题,青年越轨亚文化要解决的 杂志做小清新着装专题,文学杂志开出必读小清新书单,电影院 问题就是工人阶级青年面对资产阶级关于工作、成功和金钱的价 以小清新电影主打暑假档,小清新已经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系统, 值观产生的“地位挫折”,青年的解决方法就是拒绝和反抗,包括 并跟主流文化进行着悄无声息地抗衡。 越轨和犯罪。“地位受挫”青年一开始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参考 我们认为“审美共通感”的存在是亚文化群在审美方面达到 系,他们发现没有解决他们麻烦的现行办法,这会导致他们紧张、 一致并形成群体共同的审美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审美的共 不满、焦虑或绝望,对于遇到同样麻烦的,处于同一处境的青年 通性,使得亚文化成员之间能相互认同,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社 个人而言,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互相吸引并联合起来建立新的规范 会认同。与此同时,由于亚文化具有趣缘性和自我性的特征,他 —将他们实际拥有的特性和实际能够从事的行为定义为有价值 们之间的审美特征,在他们的群体之外,并不能很好的适用。每 的东西的新地位标准。“风格化”是亚文化的审美的呈现,它表 个亚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审美特征。 —明,亚文化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休闲、审美方面。在当代的中 国,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已经不是亚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原 参考文献: 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除了风格化特 [1]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 征以外,它更多的表现在趣缘性、小众性和自我性。趣缘性,亚 文化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亚文化成员之间有相同的趣味,恶搞亚文 (京)2008年6期第93—102页。 化、字幕组亚文化和“小清新”亚文化,他们的趣缘性分别表现 在对恶搞视频、外国影视、小清新风格的喜爱上。小众性,是相 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每一个亚文化群体中的成员,相对来说不 [2] 陶东凤,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前言)[M],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l,第3页。 [3] 转引自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77页。 (下接第185页) “诛”有责罚的意思,所指对象主要是不仁不义之人。 3.2语法方面 (26)楚、郑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襄公二十九年) “杀”字没有更多的解释,泛指夺取生命,“杀”的对象是 人,在《左传》中没有出现“杀”的对象是动物的例子。而且其 所带的宾语不仅可以是敌方,也可以是“我”,如例(26);同时 “杀”可以与其它动词连用,例如(24)、(25)。 2.3.2殛 “弑”有被动形式,用“见”表示被动,还会用“于”连接 引出施动者。另外,在主语和“弑”之间加入助词“之”,使其 句子失去独立性。 “杀”也有被动形式,但都是用于有形式标致的被动句中。 “戕”,至今还未发现被动旬的用例。 “弑”可以充当定语成分,而“戕”、 “杀”一般不作定语。 “杀、诛、戮”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形成 双音节词,而“弑”只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其构词能力相对较弱。 3.3感情色彩 “戕”、“弑”被认为是非正义、违背伦理道德的杀害,含有 对杀人者的谴责相对“杀”来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贬义。 “戮”、“杀”、“殛”属中性,没有明确的褒贬之义。 “诛”表示杀死有罪的人,含有对被杀者的斥责贬斥,从动作 殛从歹,亟声,《说文》中这样解释“殛,诛也。”表示与死 亡有关,本义为诛、诛杀。表示诛杀,史书有用例,如《史记・ 夏本纪》中的“乃殛鲧于羽山。…‘殛”在襄公中出现2次,例: (27)明神殛之(襄公十一年) (28)鲧殛而禹兴。(襄公二十一年) 例(27)各诸侯结盟缔结条令,如哪个诸侯国违反了命令, 神明可以诛杀诛戮这个国家。例(28)鲧被诛戮诛杀而禹兴起。 3杀类动词之间的区别 3.1用法方面 “弑”表示动作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下级杀害 的发出者来看具有明显的褒扬的语义色彩。 4结语 上级时用“弑”,强调等级制度;并不是所有下杀上都用“弑”, 上下级关系不是直接的时候不采用“弑”,仍用“杀”。越级杀害 不用“弑”,一般也用“杀”,即臣子的下级杀害臣子的上级。 “戕”同样是下杀上,但强调杀这个动作的方式与对象,即 “外来势力杀死国君”,当动作的主语为外国势力时采用“戕”, 而不用“弑”。 《左传》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记载中杀类动词包括“杀”、 “戕”、“弑”、“戮”、“殛”。表示杀义的动词“杀”使用频率最 高,在春秋时期等级制度森严,相对“戕”与“弑”这种明确的 下杀上的动词而言,“杀”不存在等级的限制,因此最为常用,这 也表明春秋时期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色彩。本文就杀了动词在襄公 中的使用概况,分析各动词间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的语 言的发展及运用。 参考文献: “戮”表示上杀下的意思,含义重在责罚及其产生的效应, 而。杀”则仅仅表示一种结果。并且“戮”的范围也比较宽广, 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具有处决义。没有工具和 方式上的限制。 [1] 张秋霞.《左传》征战类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方丽华,蓝旭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 “杀”是一个泛用的动词,凡夺去生物的生命都可以用 “杀”,“弑”的对象只能是人,“戕”的对象是人,也可以是植物 或无生物,此时就有“残害”、“毁坏”之义了。“杀”无对象、 原因方式、工具等限制,并有“杀死”的意思,强调结果。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5] 李宗侗.《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