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32期考试周刊 古诗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邵燕芬 (常州市武进区b弋初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100) 摘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在课堂导入、 基础知识学习、拓展迁移等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经 验。此外,还可以营造古诗文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文 多媒体 提到多媒体与电化教学.很多教师会第一时间想到计算 机的应用.实际上因为各地经济条件、每节课的实际情况不 同,不可能每节语文课都用到计算机,所以采用电化教学方 式时,要按照学校及学科特点,利用幻灯片、录音机、录像机 等,将课堂安排得更加合理。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语言 凝练、含义深刻,但是一直以来,古板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 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丧失了形成文化内涵的机会,同时古诗文 的优美意境无法得到展现,凡此种种,都需要适当应用多媒体 技术。 一、应用多媒体。优化古诗文流程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很多,如小组合作、自由探究、 集体讨论等。所有方法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第一,导 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播放音乐、背景故 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离经典文本距离更近。在 此环节中,教师要在知识与心理方面做两手准备。第二,内容 分析。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用 朗诵、鉴赏、分析、探究等办法,达到古诗文学习的最好状态。 第三,加深印象。可以组织学生自我反思与分组讨论,完整复 述课文,在头脑中完成文章的意义重建。第四,迁移拓展。把古 诗文的意义形象同生活联系起来,让“死”的文章变成“活”的 文章。第三与第四个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得并不多,但是 如果运用合理,就会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注重点 综合运用古诗文与多媒体技术,重点应当关注学生的表 现:第一.看兴趣是否因多媒体而得到激发。因为学生和古诗 文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的隔膜,学生很容易对文本发生抵触心 理,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晦涩的文字会使学生视文章为 畏途,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带领学 生一边欣赏民歌《梦人桃花源》,一边校正字音、疏通字义,从 而拉近学生同文本间的距离。第二,看经验是否因多媒体而增 加,古诗文里面所描述的人物、影像、事件,很多都与学生生活 经验没有交集,我们可以凭借多媒体技术增长学生见闻。如学 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可以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莲 花,弥补不足。第三,看系统训练是否因多媒体的参与而提高 效率。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虚词实词的积累,对于文 化背景的了解。对于文言表达方法的积淀,都是需要有效系统 训练加以实现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知识环境迁移的要求, 为习得记忆类知识提供良好的背诵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 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看合作交流是否因多媒 体技术而有所进展,现代化的学习交流模式需要多媒体技术 尤其是信息网络平台的积极参与支撑。 三、多媒体对于古诗文意境展现的作用 (一)以影像展现意境 古诗文尤其是古诗词同现代文章的一个显著区别不在于 文字的深奥晦涩.而在于意境的包蕴深远.学生能否准确领会 诗文意境。进而理解诗文感情,是能否学好古诗文的关键。诗 人将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我们欣赏文本 时,就是要将词、句转换成影像,切实体会其中的美。若想达到 这种效果,单纯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显然难以奏效,现代电教方 法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新型技术支持。我们利用好 电教手段的优势,肯定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辛 弃疾的“破阵子”时,鉴于现代人难以想象古代战争的情况,学 生不易体会“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感觉, 为此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剪辑让学生观看视 频,想象古代沙场的情景,从而产生共鸣。 (二)以声音展现意境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经常运用的朗读指 导方案是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分组读、轮流读等,虽然名 目繁多,但是实际上都只达到了单一的听觉效果。学生容易厌 倦和疲劳感。应用多媒体辅助朗读,学生可以在悦耳的声音里 体会到古代诗人、词人的浓郁思想感情,强化对于文本意蕴的 理解。比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们借助朗读录 音,使学生感受到山河破碎时,诗人那种对收复家园日思夜想 的殷切情怀,再通过模仿朗读,把握最佳的朗读节奏,然后谈 感受、找不足,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掌握本诗。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 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 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 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宏.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整合的教学模式谈[J].魅 力中国,2009(13). [2]陈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 校外教育(理论),2010(12). [3]周宁君.关于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相关思考[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