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此期间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1952-1956) 1.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1956-1976)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

 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它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 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

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过渡时期总路线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过渡的设想 (土地改革后农村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开展大规模建设面临的难题;三反五反运动以后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朝鲜战争后如何加紧工业化建设,强大中国国防的问题。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毛泽东最终放弃了新民主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正式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 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

提出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为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在经济上,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过渡提供了物质前提。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第四,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以及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过渡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学术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总体评价 正确说

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缺陷说

认为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夸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淡化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由于判断失误,进而导致了战略性的全局变化;由原来的以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转变为以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中心;对非公经济成分的政策,由原来的利用、限制和改造转变为改造与消灭。 过早说

设想是好的,理论上也讲得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等大前提是一致的,但却把先建设后改造的部署变为建设和改造并举,把将来采取的步骤提到目前来执行。结果,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途径: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苏联集体农庄为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宗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目标、以行政手段而非尊重经济规律的方式展开的一场农村全方位变革运动。 党内在合作化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还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过渡 所有制 经营 分配 性质 形式 方式 方式 互 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经营所得 社会主义萌助 有少量的公芽 组 共财产 初 土地及牲畜土地入股统土地分红和半社会 级 大农具私有一经营 按劳分配相主义 社 有较多公共结合 财产 高 土地及其他统一经营集各尽所能按 级 主要生产资体劳动 劳分配 社会主义 社 料集体所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助组阶段。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大办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初级社纷纷发展为高级社。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幻灯片32

(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相同。基本原则是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具体形式:手工业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方法步骤:从供销合作入手,再组织生产合作。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途径: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四马分肥 高级形式: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赎买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对企业的领导管理。 第三阶段: 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企业单位。定股定息。至1956年底,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都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想

1.以苏为鉴戒探索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我们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

的样板。

 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和东欧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波兰事件,

匈牙利事件等,催促着中国共产党考虑中国自己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变化及严重事件中,所得到的

启示就是:如何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  1955年底,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

的道路。

 探索的初步成果集中体现在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报告、1957年2

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中共八大的文献中。           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党和非党的关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是非关系:,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2、探索中形成的正确理论成果

1、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的大国,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2、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级的正确估计: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3、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判断: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 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 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5、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关于允许非公有制成分存在的问题 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问题 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考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三个

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体劳动者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设想为中共八大所采纳。

 对农村集体经济关系内部的调整主要是: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

的分散;生产资料方面,实行主要的公有,次要的私有。增加社员的自留地。合作社对生产队可以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提成,减产扣分。生产队对生产组可以实行按季包工到组,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等,取代“干活一窝蜂”等浪费劳动力的做法。这实际上成为1978年农村改革的先声。

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 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重视调动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工人积极性。

6、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正确理论 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法制的探索  开始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

 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的问题: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

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

 在思想政治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 在物质利益关系上,实行统筹安排,三者兼顾的方针,即兼顾 国家、

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

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 1956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国家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他本人

不再作下届主席,党的主席将来适当时候也可以实行这种任期制。

 中共中央赞成毛泽东的意见,八大党章中规定了“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

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

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方针的立足点

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外交方针归纳起来是:“另起炉灶”:对国民党政府

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

 “打扫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及其影响后,再让这些国家的客人进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 “一边倒”: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内,使我们在保障人民革命

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独立自主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毛泽东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各国的事情应当由各国的人民去管,任何外国无权干涉。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政府代表团的会谈过程中,形成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应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既适合于处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处理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 (2)、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

重要目标。

 毛泽东不仅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而且批评、反对苏联的

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并且中国政府多次申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 (3)、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实践

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 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了宝贵的经验。

探索中的历史局限性

 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 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坚持下去,有的

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 这一探索中存在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

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在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等。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认识不清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