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
1.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2.巩固统一之策——宋代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3.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4.加强君主专制——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5.挽救危机的变法——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开展“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运动,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归于失败,变法运动还加剧了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6.官吏的选举与监督——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身家”,成为选
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宋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检察权;地方以路为监察区。
7.宋室南迁——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应天重建政权。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抗金英雄岳飞也被杀害。此后,南宋与金进入长期对峙阶段。
8.宋代的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9.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称辽,实行南北面官制,以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10.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11.宋代的民族关系——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在政权并立、局部争战的状态下,各民族的交融并没有中断。
12.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
重点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指知州),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苏洵《嘉祐集·卷一·审势》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采取的措施。
提示 措施:“撤罢藩镇”和“罢领支郡”;派文官出任各州知州,设通判牵制和监督;在诸路设转运使(司)总理地方财政。
史料二 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2 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提示 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加重了国
家财政负担。
[历史解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干弱枝。
(2)崇文抑武,文人治国:重文臣轻武将,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
(3)实行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4)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2 王安石变法
史料 这个大文人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却让许许多多地方财团非常恼火。要全面执行这些法令,当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员团队……皇帝一会儿支持他,一会儿听到好多反对意见后又不支持他……再去支持他。——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和“免役法”的作用。指出这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提示 作用:增加国家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时;打击豪强地主。 认识:人才缺乏;顽固势力阻挠;失败还在于皇帝的摇摆不定。
[唯物史观] 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1)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重点3 辽金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史料 《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探究 据史料,指出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影响:便于对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重点4 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行省制
史料 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李俊刚、韩冰《元代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元代地方设置行省的依据及目的是什么。行省制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提示 依据: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民族交融: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利于民族交融。
[家国情怀] 行省制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
(4)是省制开端,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