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新奥法施工新实践
余 涛
中交三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4
摘要:新奥法施工技术科学合理,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也引起了隧道设计理念的重大变革。尽管如此,新奥法在我国的推行情况并不好,在一些隧道工程的施工中也出现过安全、质量方面的事故,因此,要成功地运用新奥法,就必须深入理解新奥法的力学原理,深入了解和掌握围岩的地质情况及工程动态,并能将它们融成一体,指导设计和施工。这样,才能使新奥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应用和继续加以完善。 关键词:铁路隧道;新奥法;施工实践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1-0235-02
1 铁路隧道新奥法施工原则
根据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的经验,隧道施工采取的基本原则,以可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十二个字。
“少扰动”是指在隧道开挖时,必须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扰动强度、扰动持续时间和扰动范围,以使开挖出的坑道符合成型的要求,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必须先作钻爆设计,严格控制爆破,尽量采用大断面开挖。选择合理的循环掘进进尺,自稳性差的围岩循环进尺宜用短进尺,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以缩短围岩应力松弛时间及开挖面的裸露风化时间等。
“早喷锚”是指对开挖暴露面应及时地进行地质描述和及时施作初期锚喷支护,经初期支护加固,使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致变形过度而坍塌失稳,以达到围岩变形适度而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必要时应采取超前预支护辅助措施。
“勤量测”是指在隧道施工全过程中,应在对围岩周边位移进行的现场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修正设汁参数,指导施工或改变施工方法。以规范的量测方法和量测数据及信息反馈,通过施工中量测数据,对开挖面的地质观察,进行预测和评价围岩与支护的稳定状态,或判断其动态发展趋势,以便根据建立的量测管理基准,及时调整隧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特殊的辅助施工方法)、断面开挖的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施工安全、坑道稳定,支护衬砌结构的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紧封闭”是指对易风化的自稳性较差的软弱围岩地段,应使开挖断面及早施作封闭式支护(如喷射棍凝土、锚喷混凝土等)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围岩因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风化降低强度及稳定性,并可以使支护与围岩进入良好的共同工作状态。
2 新奥法的基本要点
(1)洞室开挖后,应使围岩自身承担主要的支护作用,而衬砌只是对围岩进行加固,使成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发生作用。因此,须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的固有强度,以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如及时喷混凝土封闭岩壁,就能有效地防止围岩松弛,而不使其强度大幅度降低,同时也不存在因顶替支撑而使围岩变形松弛。总之应使围岩经常处于三轴应力约束状态,最为理想。
(2)预计围岩有较大变形和松弛时,应对开挖面施作保护层,而且应在恰当的时候敷设,过早或过迟均不利。其刚度不能太大或太小,又必须是能与围岩密贴,而要做成薄层柔性,允许有一定变形,以使围岩释放应力时起卸载作用,尽量不使其有弯矩破坏的可能。
(3)衬砌需要加强的区段,不是增大混凝土的厚度,而是加钢筋网、钢支撑和锚杆,使隧道全长范围采用大致相同的开挖断面。此外,因为新奥法不在坑道内架设杆件支撑,空间宽敞,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4)为正确掌握和评价围岩与支护的时间特性,可在进行室内试验的同时,在现场进行量测。量测内容为衬砌内的
应力、围岩与衬砌间的接触应力以及围岩的变位,据以确定围岩的稳定时间、变形速度和围岩分类等最重要的参数,以便适应地质情况的变化,及时变更设计和施工。
(5)隧道支护在力学上可看作厚壁圆筒。它是由围岩支承环和衬砌环组成的结构,且两者存在共同作用。圆筒只有在闭合后才能在力学上起圆筒作用,所以除在坚硬岩层之外,设置仰拱使衬砌闭合是特别重要的。
3 新奥法隧道施工方法
隧道新奥法施工常用方法大致分为监控测量法、台阶法和分部开挖法三大类及若干变化方案。
3.1 监控测量法
3.1.1 时间要求洞内、外观察和地表沉降观测根据本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点应在开挖后至初喷前进行,若围岩出现变化异常应尽早布设;初始读数在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最晚不得迟于24小时。
3.1.2 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其中,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3.1.3 量测方法,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把净空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调整调节螺母,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为提高量测精度,每条基线应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测试过程中,若数显读数已超过25mm,则应将钢尺收拢(换尺孔)重新测试,两组平均值相减,即为两尺孔的实际间距,以消除钢尺重孔距离不精确造成的测量误差。一条基线测完后,应及时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母,摘下收敛仪,打开尺卡收拢钢尺,为下一次使用作好准备。
3.2 台阶法
台阶法一般是将设计断面分成上半断面和下半断面两次开挖成型。其开挖顺序是上半部开挖拱部锚杆喷射砼支护,拱部衬砌,下半部中央部分开挖,边墙部分开挖,边墙锚杆喷射砼支护及衬砌。该方法多适用于Ⅱ、Ⅲ类较软而节理发育的围岩中,可分别采用添中变化方案。长台阶法:上下台阶距离较远,一般上台阶超前50m以上,施工中上下部可配属同较大型机械进行平行作业,当机械不足时可以交替使用,当遇短隧道时,可将上部断面全部挖通后,再挖下断面,该法施工时干扰较少,可进行单工序作业。短台阶法:上台阶长度5-50m,适用于Ⅱ、Ⅲ类围岩,可缩短仰拱封闭时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但施工干扰较大,当遇到软弱围岩时需慎重考虑,必要时应采用辅助开挖措施稳定开挖面,以保证施工安全。
(下转第 237 页)
2015年21期 235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B.供方提供相同规格相同强度级别的同类产品的松弛性能。
C.弹性模量取为(195±10)Gpa。 2)表面质量
A.成品钢绞线的表面质量不得带有润滑剂、油渍等降低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力的物质。钢绞线表面允许有轻微的浮锈,但不得有锈蚀成目视可见的麻坑。
B.II级松弛钢绞线的伸直性:取弦长为1m的II级松弛钢绞线,其弦与弧的最大自然矢高不大于25㎜。
(3)试验方法 1)拉伸试验
A.最大负荷:单根钢绞线的最大负荷试验按GB/T5224的规定执行,用公称截面积计算强度级别。
B.伸长率
a.测定钢绞线伸长率时,1×7结构钢绞线的标距不小于500㎜。
b.在测定总伸长为1%时的负荷,卸下引伸计,标明试验机上、下工作台之间的距离L¹,然后继续加荷直到钢绞线的一根或几根钢丝破坏,此时标明上、下工作台的最终距离L2,L2-L1的值与L1比值的百分数,加上引伸计侧得的1.0%即钢绞线伸长率。
2)尺寸测量
用精度为0.02㎜卡尺测量钢绞线的尺寸和捻距。1×7钢绞线的直径测量应以横穿直径方向的相对两根外层钢丝为准,并在同一截面不同方向上测量两次。
(4)检验规则
1)组批规则:每批钢绞线用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绞线组成,并不大于30t。
2)检查和验收
从每批钢绞线中任选3盘,进行表面质量、直径偏差、捻距和力学性能试验。每批少于3盘,则应逐盘进行上述检验。
4.2.2预应力筋张拉 (1)张拉方式
梁体钢绞线采用两端同步、左右对称张拉,最大不平衡束不超过1束。按后附示意图张拉顺序进行。
(2)张拉程序
梁体预施应力按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二个阶段进行,预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60%后进行,初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后进行,终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值后,龄期不少于10时进
(上接第 235 页) 3.3 分部开挖法
台阶分部法:适用于一般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其优点与超台阶法相比,台阶可以加长,一般双车道隧道为1倍洞跨,单车道隧道为2倍洞跨;而较单(双)侧臂导坑法机械化程度高,可加快工程进度。上下导坑超前开挖法(即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此法适用于Ⅱ、Ⅲ类围岩,在松软地层开挖隧道,一般宜采用上下导坑超前开挖先拱后墙法。其优点是:导坑超前开挖,利用提前探明地质情况,便于改变施工方法。工作面多,便于拉开工序,适用于安排劳动力与使用小型机械施工。该方法缺点:上下导坑断面小,则施工速度慢,施工工序较多,使施工组织和管理难度大。单侧臂导坑法:围岩稳定性较差,隧道跨度较大,地面沉陷难以控制时采用此方法。其特点是:有正台阶法和双臂导坑法的优点。双侧臂导坑法:适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围岩特别差时采用。此法,优点是:施工安全可靠,但施工速度较慢,造价高。
行。张拉采用引伸量和张拉吨位双控后张法预应力钢材张拉程序:
00.2σ(初应力)σcon(控制应力)持
荷5分钟锚固
4.3 管道压浆
(1)压浆采用活塞式灰浆泵,压浆前应先将灰浆泵试开一次,运转正常并能达到所需压力时,才能正式开始压浆,压浆时灰浆的压力一般应取0.5~0.7Mpa,孔道或输浆管道较长时,压力稍加大,反之可小些。
(2)压浆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压力水从一端压入,从另一端排出。
(3)由于梁体预应力束长度较短,可采用取一次压浆的方法。对曲线孔道,应由最低的压浆孔压浆,由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和泌水。
(4)压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比较集中和邻近的孔道,宜尽先连续压浆时,后压浆堵塞孔道应在压浆前用压力水冲洗通畅。
(5)当梁体两端的排气孔排出空气-水-稀浆及浓浆时,用木塞塞住,并稍加大压力。稍停一些时间,再从压浆孔拔出喷嘴,立即用木塞塞住。
(6)压浆后应立即检查压浆的密实情况,如有不实,应及时处理。
(7)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结构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当气温高于35℃时,压浆宜在夜间进行。
(8)压浆中发生故障不能连续一次压满时,立即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故障处理后再压浆。
5 结论
移动模架造桥具有连续、稳定、可靠、工期短、工序衔接便捷合理等特点,施工易于掌握,整体性好,机械化程度高,适应性强。采用了移动模架施工后,整体工期效果非常好,模架拼装及拆除费用一次性分摊后,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在跨线施工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实现一次性跨越,安全可靠。实践证明,移动模架法施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成造.移动模架设计、施工与养护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客运专线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S].
4 结论
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提高,对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地质勘察精度等条件限制,设计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屡有发生,通过地质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类型及其围岩结构的完善性与含水的可能性,为预防隧道突水、突泥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提供信息,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成光.铁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李风竣.地下工程新奥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宇.隧道工程新奥法施工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魏天刚.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3(5). [5]史丽峰.新奥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述[J].建筑遗产,2013(15).
2015年21期 2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