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书法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变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6.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7.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用新乐府来反映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他们的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诗风平易浅切,语言明白晓畅。

8.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9.敦煌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10.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搜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他们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相互唱和,形成了花

1

间词派。《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所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11.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12.中兴四大诗人: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13.永嘉四灵:是指生活于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

字灵舒。他们对于南宋中叶以后政治上的低气压好象并无反感,反而乐得清闲。他们选择的是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专工近体,尤其是五律。他们的创作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人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因此,他们的创作成就虽极有限,在当时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14.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5.文赋:陆机所著,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的文章,用赋写成。陆机在序文中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文赋》全篇围绕这个中心讨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强调作家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这属于创作前的准备,提出“瞻万物而思纷”,只有广泛深入地观察万物,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这属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初步忽悠了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认识。探讨了创作构思的全过程,强调精神专注,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准确反映“万物”,达到“意称物”,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做到“文逮意”:探讨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扶质以立竿,文垂条而结繁”形象地说明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特点。

16.长吉体: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17.东坡体:苏轼的诗歌兼备各体而以七言擅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七古则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横溢,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这种诗体就是东坡体。

18.山谷体:黄庭坚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自成一体,在当时被称为“山谷体”。生新(奇)瘦硬,是对山谷体风格特征的概括,包括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两方面。山谷诗以字句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瘦和硬是其诗脱俗的表现。工于炼字也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特点。

19.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20.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21.诗中有画:王维在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时创造出的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其将连续发展的时间经历通过散点透视,流动关照的隐藏在空间的转换中,

2

使诗和话自然的结合起来。

22.以文为诗:(苏轼)“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苏轼作诗常常打破诗歌格律化的限制,而使用散文的句式来传情达意。苏轼同样成功地将散文的章法植入诗歌创作中,创造出变幻无穷的诗歌结构,将通俗自然的诗句架构成雄奇瑰丽、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以文入诗”是在坚持诗歌自身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创新,突破当时诗歌创作的陈规,将散文的自由性融入严谨的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加接近生活原型,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并与读者产生共鸣,让诗歌成为亲切、自然的艺术载体,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开创了北宋诗歌别开生面的时代风格,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是为了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在词中和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赋予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也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苏词还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4.以文为词:“以文为词”是辛弃疾的代表创作手法。即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七十一、分析陆游《书愤》一诗的抒情特点。

“陆诗七律的代表”

㈠悲壮的情感与崇高的形象相结合,创造出悲剧的气氛 1、悲壮的情感;晚年的感慨引出早年的豪情

2、崇高的形象。悲壮的感情象通过崇高的想象来体现。 ㈡抑扬顿挫的抒情方式。

问答题:

3

一、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答:(一)诗歌:1、作家、作品数量多;2、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3、题材完备、艺术完美;4、出现了李白、杜甫和众多的优秀诗人;5、影响很大。 “唐代五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

(二)散文:1、大量出现纯文学的散文。韩愈——文学性的杂文(如《师说》、《马说》等) 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如《永州八记》、《三戒》等)。 2、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的统治地位,恢复了散文的传统,影响深远。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 (三)小说(传奇):1.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 2.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除了《聊斋志异》,没有在艺术上超过唐传奇的。)

(四)词:1、词做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形式成熟于唐代。2、词的鼻祖——温庭筠(晚唐)第一部词集——敦煌曲子词《云谣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为后来词人的“倚声填词之祖”)3、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唐诗发展的历程。

答:结构:(一)初唐(开国至玄宗以前)(618~712,近一百年)——准备和酝酿期 1.初唐四杰、陈子昂 2.声律的发展和风骨的建设 (二)盛唐(玄宗和肃宗时期)(713~765,50多年)——高潮期 1.前期(开元、天宝时期)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 2.后期(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

(三)中唐(代宗至敬宗,766~835,60多年)——第二次高潮期 1.元白诗派(通俗派) 2.韩孟诗派(奇崛派)

3.刘禹锡、柳宗元 (贬谪派) 4.李贺 5 张继 王建 乐府 (四)晚唐(文宗至唐亡)(836~907,70多年)——最后的晚霞 1.杜牧、李商隐 2.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

答:综合语句:1、617—712的九十年左右,即开国至玄宗以前的初唐,是唐诗的准备和酝酿期。就表现本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与南朝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把四声二元化和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篇律,创造了律诗这一新诗体。 2、玄宗和肃宗(713—765)五十多年的盛唐,是唐诗的高潮期

A、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等一大批名家以及伟大诗人李白。此期唐诗骨气端翔,兴象玲珑,天工可见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B、安史之乱后,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期

3、代宗至敬宗(766—826)六十多年的中唐是唐诗的第二次高潮。形成了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也出现了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诗人

4、自827—904,长庆以后的晚唐,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其中杜牧、李商隐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

(一)传统题材的新格调;

(二)送别两方处境与心情的差异(矛盾); (三)作者如何解决矛盾。

1、 诗的本身:表现的思想情感比较明朗,健康的,处境是开阔的。

4

2、 诗与时代: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文人精神面貌,还可以进而表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3、 诗与诗史:格调矫健,语壮情深,与六朝以及初唐诗坛流行的浮艳之诗相反,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

刚健的风气。

四、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答:本诗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因直言进谏而遭处罚后所作。

本诗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本诗在艺术上不同于一般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登临所见,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因而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五、《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月色与相思离别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看待诗中的感伤情绪?

(一)答:1、两个方面:赏春、爱春(欣赏、赞美春江花月那迷人的景色);惜春、赏春(漂泊在外的游子和闺中女子相思之情) 2、各占的比重、位次:①就各使用的意向类型看:自然意向和人事意向;②就段落层次的划分看:明月初生(宏观壮观之景)、月上中天(对宇宙人生的思考);③就全诗感情发展的因果关系看: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皆由月色引起;相思的情怀又进一步反衬和表现了月色之美。3、主要思想内容 :通过对月色中各种景象和如痴如醉的人物情绪的描写,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夜美景与它的魅力。这是一首很美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春江月色的颂歌,是生活美的颂歌。

(二)答:1、从生活背景来看,不是由于生活过于凄苦,也非遭遇巨大打击。诗人对辜负良辰美景而感到惋惜,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团聚和幸福。2、从精神实质来看,知识分子的解放。

六、简述《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一)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

(二)构思: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展开描写和抒情 (三)章法、句法:整齐而又带有变化。

(四)语言风格:兼具民歌的清新明朗和文人诗的华美婉丽。

七、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淡而有味的特点。

答:①题材:平淡无奇; ②景物:普普通通;③感情:恬静平和;④结构:平平直直⑤语言文字:朴实无华。

八、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王维通常能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情感和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以《终南山》为例,王维的此诗打破了诗画界限,使两种艺术结合起来,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手法即散点透视,用流动写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是入山前的远眺,符合中国画的平远、高远的观察点:诗人经历了一个由远眺入山,穿白云,触青霭,登顶峰,观众壑,寻宿处,问樵夫的时间过程,诗中不断展示自然景象的不同空间位置风光(也就是不断把过程空间化),但是把光照的角度隐蔽起来,所以读者能感觉到画面应接不暇,没有感受到导游式的介绍。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王维的诗连续发展时间经历,透过散点透视、流动观照蕴藏在空间转换过程中,这样诗与画就自然不觉融为一体,《终南山》就是这样的绝作。

九、高适《燕歌行》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诗中悲壮的风格

5

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1、张守珪是当时镇守北边的名将,但后来恃功骄纵、不惜士卒。诗中所写战争情况可能与汉水之败有关,但它描写的军营苦乐之不平,将帅生活腐化,则是在更为广阔的幅度上对边地情况的提炼和概括,因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诗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写起,时而雄迈高亢,时而忧郁感伤,各种不同的复杂矛盾,错综交错,形成悲壮苍凉的情调,而结束处,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讽刺边地将领不得其人,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序文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之意在此。

2、①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②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③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④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答:咏雪为下面的送行渲染环境气势,送别在雪中进行,写送别是实。前八句写白雪歌,中间两句承上启下,后八句“送武判官”,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雪景与送别连为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和无分。用咏雪作为送别做景语,用送别为咏雪做情语,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围绕雪,从雪结束。四个“雪”字分别写在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作者寓景于雪,使景中含情,通过雪传达出的绵邈的情丝,这种布局谋篇更能写出友谊的深厚、情感的真挚、别意的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酣畅淋漓。

十一、分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答:1、内容上,岑参的诗歌多写边塞风光和边塞的生活情调,而高适的诗多着眼边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军旅生活中的矛盾。

2、岑参的诗生活气息浓厚,色彩丰富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而高适的诗有深沉的思想内容,倾向于现实主义。

3、体裁上,岑参的诗以三言、五言、七言错杂,杂言体较多,高适的诗多七言歌行。 4、风格上,岑参的诗雄奇壮丽,高适的诗雄浑悲壮。

十二、《蜀道难》中综合运用了哪些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

回环往复的抒情。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出现)“要结合诗句分析”。

⑴第一次:破空而来,先声夺人;⑵第二次:张中有弛,舒缓神经;⑶第三次:总结全篇,照应回味。

答: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虚实结合,大量运用神话、夸张、想象等。2、

十三、以《将进酒》为例,谈谈李白诗歌的抒情特点?

答: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见之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十四、分析李白乐府与歌行的艺术特点。

答:补充:歌行与乐府的区别: 歌行体是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一般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旧题,以七言兼有杂言体为主,篇幅长短不限,用韵自由,题目常带有“歌”、“行”、“吟”、“谣”等字样,是一种很自由的诗体。

6

2、李白歌行的艺术特色: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李白乐府的艺术特色:具有发兴无端、气势壮大、气象浑成的鲜明个性特色。李白乐府诗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多样性《蜀道难》:重在描写,风格雄奇壮观;《将进酒》:重在抒情,风格狂放自然;《长干行》:重在叙事,风格委婉缠绵。一致性——仍然具有李白的个性特色。

十五、分析《望庐山瀑布》的夸张艺术。

答:“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饱含诗人浪漫的夸张主义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极度夸张与高度自然的统一。“挂”字有惊叹意味,化静为动。“直下”既写出山峰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十六、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中所展现的自我形象。

补:李白思想性格的特点

①追求理想、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用世的要求;②蔑视权贵、蔑视封建礼法的反抗精神。

答:1、《将进酒》中:⑴有强大的精神力量①极度的自信 ; ②用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展开悲喜之情。⑵偏离了封建正轨,走向叛逆 ①否定权贵,不愿效法圣贤;②诗人的痛饮狂歌,不仅仅是自我麻醉,还带有逆反和报复心理。

2、《长干行》中:崭新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⑴崭新的人物形象——商妇; ⑵诗中具有解放色彩的婚姻与爱情的进步性。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的自我形象 :豪迈、倔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十七、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主体风格。

答: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他本人个性的外化,所以他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豪放飘逸,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将进酒》的狂傲,又有《赠汪伦》的平易,还有《静夜思》的含蓄,《望庐山瀑布》的相落天外,《早发白帝成》的兴致飞扬。他能写出雷霆般的愤怒,仰天带笑的天真,又能传达儿女们的似水柔情,这样多样化的风格是大作家的标志,与这种风格相关,李白诗歌的意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大鹏、巨鸟、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瀑布等,将它们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丽的诗歌意象;也有像清泉、明月那样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飘逸的特点。总之,李白的诗从意象上看,既像大鹏一样狂热飞动,又像明月一样清新秀丽。

十八、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不同特点。 1、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题材的比较 ;

题材内容上,李白的题材往往以描写山水景物,表现心情、羁旅生活居多,主观色彩比较浓;王昌龄却大多描写边塞战事,闺妇哀怨,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现象和时代面貌,客观性较强。李白在长篇古风中鲜明地表现了复杂的思想倾向,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王昌龄反映现实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在边塞诗中,现实性较强,从王昌龄的经历看,并未到过西北边关,却写了许多反映西部边关将士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以爱国豪情和勇敢精神的不朽诗歌,他的不幸遭遇使其更为现实,时代风尚以及报国情怀促其以“边塞”为主题。

7

2、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描写手法方面的比较;

A、 李白善于写景、情寓景中;王昌龄善于抒情,借景寓情(李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但是李白并不是为了

写景而写景,他在景中都暗含着他的某种感情) B、 李白善用夸张手法;王昌龄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李白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

来实现艺术的变形,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它使形象突破常规,染上奇幻的色彩;王昌龄在七绝中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言语不多而神情毕现) 3、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意象的比较;

A、 李白的绝句或奇峰突起,或胜景骤出,形象超群;王昌龄的绝句或设想奇特、或善写心理,形象丰满。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他那跳跃性的思维,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放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王昌龄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一种特点,或通过奇特的设想或通过心理的描写,显现出丰满的形象 B、 李白善于化实为虚,以虚带实,多用拟喻类意象;王昌龄则善于化虚为实,以实带虚,善用兴托类意象。

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那狂傲、倨傲达观的性格,使他的诗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在诗中喜欢用比喻,将实实在在的东西虚化,比作另一种事物,以虚带实。王昌龄的诗则不像李白的天马行空,他善于将虚的东西用实在的东西来表示,以实带虚,多托物言情,用兴托类意象。 4、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语言方面的比较。

李白的诗歌语言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实在在就是诗歌语言更多的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他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鲜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王昌龄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所以他写传统主题,能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

十九、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思想。

㈠生平:时代的灾难与诗人的悲剧

1、读书和游历时期(35岁前,712-745;开元盛世)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岁-44岁,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 3、战乱、流离和为官时期(45-48岁,756-759;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 (1)逃难—陷贼时期 (2)为官——贬官——弃官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759-770年;其中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 (1)成都时期(759-765)(2)夔州时期(765-768) (3)江湘漂泊时期(768-770) ㈡思想

1、穷年忧黎元——关心人民 2、济时敢爱死——关心政治 3、葵藿倾太阳——忠君 ㈢杜诗的思想内容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3、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深情厚谊。

二十、杜甫的《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答: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把对现实的反映扩展到更广阔的方面。1、时间上:从眼前追溯过去;2、空间上:从咸阳桥延伸到山东、关西;3、向社会心理延伸4、从阳间扩展到阴间。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抒情色彩与深刻的思想性 1、强烈的抒情性:在貌似客观的叙事背后,贯穿着诗人强烈的感情;2、深刻的思想性:不仅看到了黩武战争葬送了大量无辜的生命,还看到开边战争已动摇了“国本”。

8

二十一、如何理解《新安吏》中诗人爱国与爱民的矛盾?

1、诗人的情感矛盾 :杜甫目击人民苦难,为人民控诉,代人民呼号,体现其忧民情怀;同时大敌当前从国家利益出发支持战争,鼓励人民走上前线,体现其忧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情感矛盾。2、当时的社会矛盾 :人民和朝廷之间的矛盾,朝廷和叛军的矛盾。各种矛盾的交织。3、主要矛盾 :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矛盾。

二十二、《石壕吏》妙于剪裁

1、剪裁的依据 ——一家人的不幸2、开头二句:直奔主题3、中间致词一段:省去了吏的插话4、其他的省略。

二十三、分析《春望》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情景和时世的交融,痛苦和希望的交织。【用律诗写时事】,

感恨:个人心理;国破、花鸟:客观景物;溅泪、惊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表达重整山河之感,渴望平定叛乱、恢复主权。

二十四、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抒情特点。

答:奔迸与递进相结合的表情法:痛快淋漓中蕴含沉郁,感情像潮水一样奔涌而出,感情一次次推进,奔迸与递进相结合。

二十五、论述杜甫诗歌的集大成性。

答:㈠、对遗产的全面继承和吸收:由初唐到盛唐,是一个革新走向高潮的过程,陈子昂提出“风雅兴致”,为唐诗发展提供方向,到李白才完成诗歌革新:彻底扫除六朝诗风。李白的贡献在于“破”。在继承传统方面做得不够,在声律辞藻方面成就不大。杜甫在盛唐诗歌高潮时期,对前代诗歌兼收并蓄,取得了“立”的成就,建立了新的诗歌规范。

㈡、风格、内容的多样:杜诗沉郁顿挫,萧散自然,华美朴实,平易险奇,内容扩大向生活推广。以文为诗,开创了诗歌评论的风气。 ㈢、在各类诗体上的建树。

1、五古:由原来短篇发展为长篇巨制,用笔放得开,纵横恢宏,而且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2、七古:与李白一起变初唐七古之整齐铺排为雄伟恢宏、开合排宕,更具有时代气息。 3、五律:在整密之中寓种种变化,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 。 4、七律:把七律推向成熟,同时又是七律上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 。 5、排律:五排在杜甫手中登峰造极,七排除了杜甫,在整个唐代都很少见 。

6、绝句:在格律、内容上都有突破,给人以别开意境之感,推动了绝句的发展,对中、晚唐作家起了前导作用。

㈣承前启后,笼罩万代。

二十六、分析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答:㈠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如《忆昔》就带有史学家的眼光来说明开元盛世社会风貌。㈡杜诗现实的广阔性同时也具有生动的生活画面,真挚的记录玄宗后期沉湎声色的情景,《无家别》对百姓因为战争带来的苦难描写,从历史的真实的面貌来描写。㈢“三吏”“三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创举:补史之缺(诗史性质)。

9

二十七、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郁顿挫,波澜起伏 1、“沉郁顿挫”的含义

“沉郁”——倾向于内容的广阔深沉的带有浓厚的忧郁成分——思想情感。

“顿挫”——指表达方式的曲折反复,结构的波澜起伏,语言的含蓄锤炼,音律的回旋变化。 2、“顿挫”在诗中的体现

(1)第一段①第一层(从开头到“浩歌弥激烈” ):基本是两句一个波澜②第二层(从“非无江海志”到“放歌破愁绝”):四句一个回旋。

(2)第二段:三次回旋①第一次:从“君臣留欢娱”到“聚敛贡城阙”②第二次:从“况闻内金盘”到“烟雾蒙玉质” ③第三次:从“朱门酒肉臭”到“惆怅难再述”。

(3)第三段:①全段是对第一、二两段的一个大回旋②本身又有两次回旋。

二十八、谈谈韩愈《山石》散文化(以文为诗)的表现。

答:① 古文章法; ② 散句与虚词;③ 议论入诗。

二十九、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贺诗歌想象的特点。

答:李贺诗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象都和夸张并行,他能从箜篌的乐音想象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帐暖度春宵”,而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他的想象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凭直觉的引导,任自己的想象自由晃动.想象丰富奇特,充满浪漫色彩,在《李凭箜篌引》中用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情感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意象。没有对箜篌声的具体描摹,有的只是对音乐效果的描写。无处不寄托作者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的表现力对音乐的感受、评价。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可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词汇丰富多彩,比拟精妙绝伦,有环境描写,加强演奏的轻灵、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十、简述韩、柳古文理论的要点。

答:㈠“文以明道”;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强调“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三十一、分析《张中丞传后叙》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1、从破到立,从人所熟知的材料到补叙遗事:①从破到立,先驳后补;②材料来源(先据李翰,后据韩、张)2、议论与叙事间的关系:①南霁云之轶事:用部下衬托主帅,说理后用事实斥责小人;②张巡读书之轶事;③于嵩之轶事:看出武人跋扈之势严重,更是当时思想混乱的根源,污蔑英雄。篇末写他的死也照应了张巡徐远之死;④“嵩无子,张籍云”:和开头照应,冤死的悲剧感更强。

10

三十二、分析王勃《滕王阁序》文学性与应酬性相结合的特点及作用。

答:特点: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作用:赠序文本是一种应酬性文字,思想内容很容易流于庸陋浅俗。但本文却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的真情流露。 初唐是唐王朝的上升时期,当时文人普遍具有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将文学性和应酬性结合,突破了骈文的形式束缚,在写景、抒情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还可以发现作者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

三十三、简述唐传奇发展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答: 1、初盛唐时期(发轫期):志怪色彩较浓,艺术尚不够成熟; 2、中唐时期(兴盛期):艺术成熟,基本上摆脱了志怪色彩;

3、晚唐时期(衰败期):志怪风气重新抬头,作品的思想退步了,艺术下降了。游侠小说较有成就。

大量出现传奇集。

三十四、简述《李娃传》的故事情节。

答: 写荥阳生赴京考试时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做了丧葬店唱挽歌的歌手。一次他与其父偶然相遇,痛遭鞭笞几乎致死,沦为乞丐。最后为李娃所救,并在其护理和勉励下,身体恢复健康,从此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李娃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三十五、以《李娃传》为例,分析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答:1、与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如白行简创作《李娃传》的初衷就是以小说来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 2、唐传奇作家对各种传说见闻进行杜撰,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使唐传奇具有不拘囿于现实生活记录、而善于借虚构来营造真切感人之情境的特点。如《李娃传》中对女主人公女娃性格的杜撰,使其具有与一般妓女不同的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

3、篇幅一般不长,但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以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如《李娃传》,情节跌宕起伏富于戏剧性,最后以大团圆结尾,颇具世俗气息;

4、人物描写形神兼备,尤其是白描式的肖像摹写,往往三言两语,即飞笔传神。如对李娃与郑生初次约会时与再会时的李娃形象的不同描写;

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如《李娃传》中主人公从初次邂逅到中间的低谷期,再到后来的大团圆结局,叙事简明扼要,逻辑合理。

三十六、李杨爱情是具有政治性的历史事件,白居易《长恨歌》是如何处理这一历史题材的?

答:1、对部分史实进行改动和回避,如杨妃入宫经过和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

2、在讽刺的运用上注意角度和限度,未构成对李杨的政治批判,而恰恰是描写他们爱情专一、强烈的方式; 3、诗中对李杨真挚专一爱情的赞美,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是白居易市民意识的表现。作者在李杨二人身上寄托了市民阶层对爱情的理想。

三十七、简述《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答: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①故事首尾完整,情节环环相扣;②故事曲折动人

2、卓越的叙事艺术:①追求故事的紧凑;②叙事中善于运用伏笔与照应;③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相结合 3、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②心理描写

4、浓郁的抒情气氛 :①叙述中抒情;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③人物语言充满咏叹情调

5、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流畅宛转:①比喻、夸张、借代;②反复、叠词、双声、叠韵;③对偶、顶针;④对比、移情。

11

三十八、《赤壁》的寓意是什么?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答:寓意:应该知人论世,慨叹自己未得东风之便,恨东风不惜世间英雄,喻指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构思特点:小中见大,言近旨远。

三十九、简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 1、题材上,继承了李贺香艳方面的开拓;

2、风格上,创造了一种深情绵邈、精丽婉曲的诗风,一种富于感伤情调的悲剧美,一种富于象征暗示意味的朦胧诗境;

3、诗体上,创造了无题诗这种新的抒情诗体,把七律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杜甫之后七律的最高成就;

4、内容上,存在着思想与艺术的不平衡,政治诗代表了其思想高度,抒写个人身世遭遇的诗代表了其创作的艺术高度。

四十、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谈谈你李商隐无题诗寄托问题的看法。

答: 1、表现上是写爱情的诗,但是单纯作为爱情诗看是可疑的。原因有三:①内容特别朦胧,不像有具体的思念对象;②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使用比兴手法的传统;③李商隐对比兴寄托传统的发展。

2、诗中可能寄托或渗透了诗人在政治上追求失意的精神苦闷和虽然失意却仍然要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十一、以温庭筠《菩萨蛮》为例,分析花间词风的特点。

答:花间词风具体的说就是缛采轻艳,花间词风的艺术特征一是艳科格局,多写女性情事,语言晦涩艳丽,意象朦胧幽深建树了绮丽香艳婉约柔美的美学风尚。温庭筠的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秾艳细腻,绵密隐约。如《菩萨蛮》着力描写妇女的容貌和各种装饰摆设及室内环境,全词如一幕不吐露多少思想感情的哑剧,只是通过人物的种种无言的动作来暗示某些微妙的心理,显得含蓄典雅。二是注重构图的精巧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辞藻,描写女性及其居住环境,只隐隐透漏出一种空虚孤独之感,温词的意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深隐含蓄。

四十二、李煜词中的亡国之痛,为什么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答:李煜一贯的特点就是“真”,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泄,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一是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国破家亡的不幸,非常感人,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之后不曾冷静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把自己经历的一段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正是以其纯真、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引起了普通人的共鸣。

四十三、简述李煜在词史上的贡献。

答:1、描写范围:冲破花间词恋爱相思的藩篱,使词成为可以抒情言志的新诗体; 2、语言风格:从花间词的雕琢变为自然朴实、优美和谐; 3、构思和布局:从花间词的破碎和不完整到巧妙而又完整。

四十四、略述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答:民族矛盾的激化。

①激发出宋代文人强烈的忧患意识;②造成了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③促成了宋代文人内敛的性格倾向。

12

四十五、简述豪放词的发展历程。

答:是我们国家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四十六、简述婉约词的发展历程。

答:是我们国家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该派的特点是多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善于抒写委婉细腻的情思,风格含蓄慰藉,委婉曲折。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可谓最早的婉约词派。宋代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是婉约词派的著名词人。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集集大成者,工于持律,善于创调,章法多变,题材狭窄,艳情和羁旅之愁几乎占据他《清真词》的全部内容。婉约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四十七、略述宋词的成就。

答:宋词是词史上的最高峰

1、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2、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四十八、简述宋诗发展的历程。

(1)宋初时期: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①白体:效白居易,代表诗人为王禹偁。

②西昆体(昆体):效李商隐,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③晚唐体:效贾岛、姚合,代表诗人有潘阆、魏野、林逋、九僧等。 (2)北宋中后期

①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语言平易流畅,趋于散文化,开始初步显示出宋诗的面貌。

②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标志着宋诗鼎盛局面的出现,以及不同于唐诗的宋诗风格的全面形成。

(3)南宋前期 :中兴四大诗人

①陆游:以雄豪、俊逸的风格,抒写炽热的爱国情怀,为南宋成就最高的诗人。 ②杨万里(“诚斋体”):讲究“活法”,取材于自然景物,以活泼幽默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 ③范成大:既写农家乐也写田家苦,称得上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南宋后期 :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①“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生活贫寒,诗歌取法贾岛、姚合,多写清幽的景色、淡泊的生活,格局较小。

②江湖诗派:多效“四灵体”和“晚唐体”。代表诗人有:刘克庄、戴复古、姜夔、方岳等

13

四十九、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唐宋诗风格的差异。

1、宋诗:唐诗基础上的继续推进。宋诗对唐诗的发展表现在(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2)风格上以平淡为美。宋诗:唐诗基础上的继续推进。

2、引用: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

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缪钺《论宋诗》

3、具体作品:宋诗的发展进程 (1)宋初时期: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①白体:效白居易,代表诗人为王禹偁。②西昆体(昆体):效李商隐,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③晚唐体:效贾岛、姚合,代表诗人有潘阆、魏野、林逋、九僧等。2)北宋中后期①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语言平易流畅,趋于散文化,开始初步显示出宋诗的面貌。②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标志着宋诗鼎盛局面的出现,以及不同于唐诗的宋诗风格的全面形成。(3)南宋前期 :中兴四大诗人 ①陆游:以雄豪、俊逸的风格,抒写炽热的爱国情怀,为南宋成就最高的诗人。 ②杨万里(“诚斋体”):讲究“活法”,取材于自然景物,以活泼幽默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③范成大:既写农家乐也写田家苦,称得上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五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和词这两种体裁的不同特征。

答: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晏殊《示张寺臣王校勘》中都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词体性问题(以词中名句为例)①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看 ;②诗词体性的不同。

引用:“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词林纪事》卷三

2、建议根据学习过的著名诗词进行比较:①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②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③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④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⑤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简单地讲,“词”有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旋律”,词牌就代表某一固定旋律,“词”就象现在某一曲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歌词,故有“填词”之说;“诗”,也是一种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但不象“词”那样适合演唱。

14

五十一、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点。

补:晏殊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作为太平宰相,虽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现实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体悟人生,他想延长这种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这种对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便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答:1、处处都有主人公的沉思,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精神活动;2、情感的理性克制。

补:作品: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夕阳”、“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情爱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

五十二、、简述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答:1、“晏欧”并称。受到五代词风特别是冯延巳词的影响,但也有变革: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吸收了民歌的特点,与柳永词相呼应。

2、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1、欧阳修的诗歌理论①反对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重视和发扬韩愈诗歌题材内容广阔的特点;③发扬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 ④“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3、晏、欧词:①从生活基础来说,是上层社会征歌逐酒、豪华闲适生活的产物。②从创作传统来说,继承的是南唐词。③从体制来说,多半是小令。④从风格来说,比较清丽闲雅。

五十三、简述欧阳修在宋代诗文革新中的作用。

一、欧阳修的散文理论1、散文理论:1、文道并重的文道观。 2、在语言艺术方面,主张学习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反对他“怪怪奇奇”的一面。

2、欧阳修散文的成就(见教材43-44页)①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②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③对散文文体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二、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1、欧阳修的诗歌理论①反对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重视和发扬韩愈诗歌题材内容广阔的特点;③发扬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④“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2、欧阳修的诗歌创作①诗歌内容: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②艺术渊源:主要受到韩愈、李白的影响。

五十四、简述王安石《明妃曲》在立意上的新警之处。

答:1、王的悲剧不能简单归咎于毛延寿;2、王的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是帝王的薄情寡恩;3、将昭君美人失宠的悲剧泛化为封建社会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将个人的悲剧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悲剧。

15

五十五、简述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答:1、大量创作慢词(长调);2、丰富和扩展了慢词的表现手法; 3、善于提炼口语入词,使词的语言显得通俗易懂,表现力更强;4、推动了词的抒情自我化。

五十六、以《雨霖铃》为例,谈谈柳永词铺叙的特点。

答:情景交融与慢词体制的结合(铺叙手法的特点)1、多层次——情景分合。 2、多变化——景和情不是机械的组合。 3、有线索——伤离别。

五十七、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词中“点染”手法的特征。

答:《雨霖铃》中,1、“点”一般用重笔;(点:点明一件事情、一个意思)2、“染”要选择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来构成动人的境界 ;(染:用景物来烘托、渲染,使其更饱满、酣畅)3、点和染之间没有他语相隔。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

五十八、简述苏轼革新词体的贡献。

答:一、提高词品(品格、地位)二、扩大词境:1、境界雄奇阔大;2、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内容。 三、改变词风:1、革新了婉约词风;2、树立了豪放词风;3、在多种风格中,“超旷”一格特别突出。四、推进词律:1、对原有词律的突破;2、引进不少豪放词调,甚至还有自度曲。

五十九、结合具体词作,谈谈你对苏轼旷达精神的理解。

补:什么是“旷”?

1、思想感情上的表现:旷达、潇洒、不受拘束,拿得起、放得下。能够贴在较近距离看世间的利害得失。看得淡、虚幻。在思想上指向更广阔更自由的境界。

2、艺术上的表现:境界高远,文字洒脱,如行云流水,不同于婉约词局限在很小的境界和圈子中,也不同于婉约词文字上的婉约、含蓄。 答:苏词中“旷”的不同表现

1、《定风波》——泰而旷:以小见大,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

2、《水调歌头》——执而旷:执着的旷达,执着于人生,面对缺陷退一步从而旷达;

3、《卜算子》——超而旷:高洁自许的旷达,用旷来调节对功名的执着;(“超旷”一格特别突出) 4、《念奴娇·赤壁怀古》——空而旷。

六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答:“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胡寅《题向子諲酒边集序》

革新了婉约词风:变委婉、缠绵和多脂粉气的词风为清新朴素、厚重情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层层转跌,愈转愈深。二、从对方入手,并结合自己的身世来写。

六十一、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风格。

空而旷1、从规模和范围看 ①空间范围;②时间范围。 2、从精神和情采看 ①景 ②人

16

六十二、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征。

答:㈠内容上——广泛而深刻①最大特点:能将关心时政与关心民生相结合 ②论艺诗:达到了宋诗的最高水平③在表现自我与写景两类题材上获得突出成就(这两类诗宋人普遍写得较差) ㈡艺术上——以才气为诗:①具有生动活泼、丰富浪漫的想象②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与细腻的表现力③构思布局波澜起伏、变化莫测 ④特别善于议论,使以议论入诗变得更成熟、更自觉。 ⑤在修辞上,长于比喻、善于用典和善于幽默 ㈢体裁上——最擅长五古和七古,其次是七律和七绝。

六十三、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文赋的文体特征。

答:以《前赤壁赋》为例。

㈠辞赋的新突破——同诗和散文的结合(文赋)1、赋的体制特征 ①有押韵;②使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③有大量排比对偶句式。2、赋和散文的结合 3、赋和诗的结合。

㈡抒情的音乐化和图像化1、抒情的音乐化:借箫声来表达情感的变化2、感情的图像化(围绕感情的起伏,展开了三幅图画)第一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诗人超然之乐和浩渺情怀的图像化; 第二幅:“西望夏口……郁乎苍苍 ”——伤感幻灭情绪的图像化; 第三幅:“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 ——诗人人生哲学和旷达情怀的图像化 。

六十四、谈谈秦观《鹊桥仙》一词格高意新的具体表现。

答:爱情生活应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格”是格调,“意”是立意。

六十五、为什么周邦彦被认为是“词中老杜”?

答:在艺术特点方面称为:“词中老杜”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②语言典雅、工丽 ③调美、律严、词工。 另外在主题方面:多写飘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感。

六十六、谈谈晏几道词中爱情的特点。

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粹性的精神追求。《临江仙》一、凄凉彻骨之美。二、追忆与反跌三、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围绕词性来看)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词体与词性问题。

六十七、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有何特点?

答:精妙高超的用典:1、将典故与本地风光相结合,融景、典、情于一炉 ;2、借典故抒发人生感慨 ;3、用典虽多却富于变化。

六十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是如何做到豪放而不失蕴藉的?词中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答:㈠豪放而不失蕴藉①借景抒情; ②借典言志;③感情顿挫有致(层层递进;层层转折)。 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动作描写 (“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胸有闷气又急于行动的英雄形象。 2、自我解剖(三层):

①“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表明自己不愿作隐士 ;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反用典)——表明不愿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面用典) ——感慨自己年华虚度,无力救国 。 3、歌女的反衬(“倩何人”三句):从儿女情长中反跌出英雄末路的悲愤。

17

六十九、分析辛弃疾《摸鱼儿》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特点。

答:刚为柔,婉约和豪放相结合:1、题材和章法:具有婉约词的特色。2、内质:有强烈的拗怒之气 。3、效果 :回肠荡气,将刚劲之气表现得更有力。

诗人寄托:①寄托对国势衰弱的惋惜,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寄托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悲愤。通过宫怨来曲折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失意。

七十、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苏旷辛豪”的理解。

答:㈠引用: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44条。

2、“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境遇之弗遂,心情之苦闷,东坡有力量将他摆脱掉,稼轩有力量把他担当起来,作用虽不同,其为有力量则一。” ——(台湾)郑骞 《漫谈苏辛词》。

苏作豪放旷达,并不悲壮深重;辛作豪放悲壮,没有旷达成分。

㈡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为例。 1、相同之处:①题材和风格相似;②语言和句式相近。

2、不同之处:苏词旷、辛词豪。苏词以英雄事业的缅怀、向往,总体积极,也有苦闷,以豪放开头,旷达结尾。辛词以京口地区历史人物的追思、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尾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比苏词深沉、悲壮。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