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巢湖实习野外地质

巢湖实习野外地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一、野外路线踏勘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室内准备阶段,收集、阅读和分析前人资料,对测区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还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野外工作开始阶段,有关人员应对全区作一概略性的实地观察了解,即“踏勘”,其目的和具体任务就是,对测区的典型地层剖面,填图单位的划分标志,各类地质体的主要特征、分布范围和接触关系,主要标志特征和矿产情况进行现场观察。此外,还应了解测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情况等,以便为设计提供直接依据。 二、巢湖实习基地踏勘路线

路线一、汤山震旦—寒武系路线

该路线位于半汤镇北约2公里处,沿半汤镇西侧公路向北即是。主要教学内容为:观察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和半汤组、中上寒武统山凹丁群、下奥陶统仑山组;观察沿汤山发育的一系列倾向断层;讲解半汤复背斜的组成及与巢北褶皱的关系。

此处地层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为120。∠40。。汤山北西坡主要出露灯影组、冷泉王组和半汤组。丛山脚下向上观看,在山腰处有一黑白分明的分界线,浅灰色者为灯影组,深灰色者为冷泉王组。灯影组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蓝藻形成的葡萄状叠层构造极为特征;上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含硅质结核、硅质条带泥晶白云岩,底部为黄绿色含磷粉砂质页岩。(图3-1)。冷泉王组为深灰色厚层细晶白云岩,含鲕粒和硅质条带,靠下部夹10厘米厚的葛万藻层,底部为厚约2厘米的含砾砂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半汤组为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细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夹鲕粒白云岩和灰黄、灰色泥页岩,与冷泉王组整合接触。出露于汤山顶部和南东坡上部的是山凹丁群,南东坡下部的是仑山组和红花园组的下部。山凹丁群的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与砂屑白云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受溶蚀作用白云岩表面具蜂窝状孔洞,该组与下伏半汤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仑山组为细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顶部夹灰岩透镜体,与下伏山凹丁群整合接触。红花园组下部主体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层亮晶球粒灰岩。

站在公路上观察汤山北西坡,可看到一系列倾向断层把地层切断错开,形成了众多的地垒、地堑和断阶构造,这些断层具张性特征主要为正断层。 路线二、狮子巷口志留系路线

该路线位于凤凰山背斜核部,沿巢(湖)-肥(东)公路自碾盘山脚下至狮子口。主要教学内容为:观察描述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中志留统坟头组,分析沉积环境,观察分析狮子口断层。

该路线未出露高家边组底部,本组中下部以青灰色页岩为主,含笔石化石,偶夹砂岩;上部以黄绿色泥页岩为主,夹石英粉细砂岩。高家边组中下部的沉积环境为深海大陆坡,注意观察砂岩的结构和构造,属等深流沉积;上部页岩色浅,砂岩具波痕和交错层理,为浅海陆棚环境。此路线高家边组倾角较小,且岩层倾向与路线方向夹角较大,虽地层厚度不大,但路线却较长。

坟头组为黄绿色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夹泥粉砂岩,发育各种层理、冲刷结构、波痕等,其下部的杂砂岩与黄绿色泥岩代表潮控陆棚环境,向上变为潮坪环境,顶部又过渡到陆棚。底部为黄绿色中层状岩屑杂砂岩,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其分界线位于20公里里程碑附近(图3-2)观察狮子口断层时,应首先在公路上看清坟头组和五通组的分布和错位关系(图2-52),然后站在铁路上,根据两侧山坡底层的产状,观察地层错开情况,确定断层位置,并分析其产状和性质。

路线三、狮子巷口五通组路线

该路线位于狮子口南西侧山坡,沿铁路,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上泥盆统五通组。 五通组底部为石英质砾岩;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硅质胶结构的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

层泥岩;上部由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硅质胶结的适应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组成,靠近顶部夹粘土矿及褐铁矿(图2-3)。该组下部代表海水不断加深,由后滨――前滨至临滨的海侵过程,上部反映海面下降,海面变得稍有障壁,形成规模不大的淡化泻湖,五通组与下伏坟头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于垮塌和覆盖,此不整合面难以直接观察,该路线五通组底部砾岩的韵律性表现不明显。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砂岩和砾岩的成分和结构,分析其高成熟度的原因,观察描述各种沉积构造,寻找泥页岩中的化石,综合分析沉积环境。 路线四、凤凰山五通组路线

该路线由长腰山南段高点和凤凰山南东坡组成。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工区内地型、地层分布和构造形态;观察描述上泥盆统五通组,分析沉积环境;观察分析层间褶皱。 从巢湖水泥厂采石场沿西坡爬上长腰山南端高点,在此可以清楚的看到工区内的地形、地层分布和构造形态。由南西向北东观察,工区内的山脊组成“M”形,其北西支由龟山、小王山等组成,第二支为长腰山,两支交汇处为碾盘山和圆山,第三支由凤凰山、大尖山、试刀山等组成,南东支为炬嶂山。组成上述山脊的是五通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在北西支和第二支之间,野猪山、马鞍山、133高低和平顶山组成一支相对较低的山脊,由三叠系灰岩组成。西部为马家山向斜,中部为凤凰山背斜,东部为迂腐大存项些。除马家山向斜南部外,褶皱的核部为负地形,翼部为正地形。

凤凰山处五通组底部砾岩、下部石英砂岩、上部砂岩夹泥页岩的特征很明显(图3-4)。在凤凰山顶西约10米处,可看到五通组底部粒岩凸出于山坡,形成陡坎,砾砂岩组成的四个韵律很明显。石英砂岩中发育多种类型的层理、波痕和虫孔构造。在中部有一层厚约0.5米的颗粒圆度很好的白色粗粒石英砂岩。上部页岩在山坡出露不好。 在油库北侧的五通组上部中薄层石英砂岩中发育层间小褶皱(图2-54),根据小褶皱轴面与未褶皱岩层面的夹角关系,判断相邻上层向凤凰山斜转折端滑动,即巢北褶皱由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路线五、凤凰山石炭系路线

该路线位于凤凰山南坡脚铸造厂采石场,与凤凰山五通组路线相衔接,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石炭系,分析其沉积环境。

下石炭统由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组成,上石炭统由黄龙组和船山组组成,各组地层间及石炭系和泥盆系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金陵组以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为主,沉积环境为潮下低能或浅海陆棚下部,化石丰富,有腕足、珊瑚等,底部的泥岩和粉砂岩难以看到。高骊山组下部为炭质页岩和杂色页岩,中上部为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中遗迹化石丰富,为海浸型深水潮坪-陆棚沉积。

和州组以灰岩为主夹钙质泥岩,含丰富的蜓类化石。其底部的生物碎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为正常浅海陆棚沉积,下炉渣灰岩为陆棚上的风暴沉积,中部灰岩为正常陆棚沉积,上炉渣灰岩的下部为风暴沉积,上部为生物作用的结果。

黄龙组为肉红色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含极为丰富的蜓类,属浅海陆棚环境。

船山组下部为灰黑色泥晶灰岩,属陆棚内缘坡底相。中部为灰黑色灰质角砾岩,形成于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上的滑塌作用。上部为藻粒灰岩即船山豆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 该路线金陵组较薄,高骊山组为碎屑灰岩,工业价值不高,未被开采,故只能顺山坡观察。和州组、黄龙组和船山组灰岩厚度大,工业价值高,被开采。在采石场该套地层出露很好,易于观察。和州组下部灰岩、中部灰岩、黄龙和船山是开采对象,前两者为次采石场,后者为主采石场,和州组的下炉渣灰岩和上炉渣灰岩呈墙状将三个采石场分开,黄龙组和船山组的颜色差别明显,故该套地层的层序十分清楚,易于划分。在和州、黄龙和船山三个组的底部可见到风化作用形成的微红色铁质泥岩,是不整合的证据之一。 路线六、龟山栖霞组-孤峰组路线

该路线位于龟山北端,沿铁路。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下二迭统栖霞组和孤峰组,分析沉积环境。

栖霞组以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富含有机质,含燧石条带和结核。路线起点可见到黄龙组和船山组。栖霞组底部的黑色炭质页岩(梁山煤系)此处被覆盖;向上为灰黑色含生物碎屑泥质灰岩,有机质含量高。用锤敲打具浓郁的臭味,称臭灰岩;再向上为下硅质层,由含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的灰岩和页岩组成;中部灰含燧石结核,产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上硅质层由硅质岩与灰岩组成;栖霞组顶部为灰岩,含燧石结核和白云质,部分灰岩被硅质交代,顶部溶蚀作用明显,该组沉积环境稳定,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该组与下伏船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图3—6)

孤峰组下部为硅质岩和泥页岩,底部土黄色页岩中产菊石化石,最底部含砾;上部为粉砂质泥页岩。其沉积环境由近岸海湾变为开阔的广海。该组与下伏栖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路线七、平顶山二叠系路线

该路线位于平顶山西侧小路旁,处在马家山向斜的西翼。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和银屏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和大隆组;分析沉积环境;观察分析孤峰组中的层间褶皱。

该路险栖霞组可在采石场观察,此处有多个掌子面,应注意各掌子面之间的地层连接。孤峰组出露完整,可沿小路观察。

银屏组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为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属近岸海湾沉积环境。

龙潭组下部由三个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成,其下部两个韵律均从长石石英砂岩变为页岩、含碳质页岩,上部韵律则由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和灰岩透镜体组成,简称砂——页、砂——页、砂——页——灰。为潮坪沉积环境。龙潭组上部以薄层硅质岩、页岩、泥岩为主,为近岸海湾——开阔海环境。与下伏银屏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大隆组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薄层硅质岩、页岩和含铁质泥岩,上部以含铁质泥岩为主,夹硅质岩、粉砂岩和黄褐色白云质灰岩。为浅海环境,水体深度较大(图3—7)。 该路线在孤峰组的硅质岩与页岩互层段,发育一系列层间小褶皱,根据小褶皱与两侧“能干”岩层面的夹角,说明栖霞组相对向下错动,龙潭组砂岩相对向上错动(图2—55)。 路线八、马鞍山三叠系路线

该路线沿马鞍山西坡上山,然后顺盘山公路绕至马鞍山南段。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下三叠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分析沉积环境;观察分析马鞍山断层。

殷坑组出露于马鞍山北西坡,以土黄色粘土岩为主,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灰岩常被风化成瘤状,与下伏大隆组整合接触。其沉积环境相当于次深海盆地——陆棚边缘沉积相。 和龙山组出露于盘山公路旁,其下部为泥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底部有一中层状灰岩,上部为致密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该组与下伏殷坑组整合接触,其沉积环境也与殷坑组基本相同。

南陵湖组在此路线,由于受马鞍山断层的影响,出现重复,其下部为数层块状灰岩夹中薄层灰岩和少量页岩,中部为紫红色、灰色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与致密灰岩互层,上部为深灰色中层状灰岩夹页岩,向上部沥青含量较高。下部的五层块状灰岩夹中薄层灰岩在该路线出现三次,中间一次与前后两次的层序相反。该组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台地相为主。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整合接触。

东马鞍山组在该路线出露不全,仅见下部。该组底部为灰色至浅粉红色中厚层状含石膏假晶的灰质白云岩,向上为厚约10米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致密灰岩,在向上为砾状灰岩。其环境为台地潮坪相,白云化作用发育。该组与下伏南陵湖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马鞍山断层为

右旋平移断层,沿盘山公路观察,可看到两盘地层层序相反,产状不同,断层带为破碎带表现为负地形,沿断层向下发育牵引构造,分析其成因时应与西盘的次级褶皱联系起来。 路线九、铸造厂中学侏罗系路线

该路线自铸造厂医院北约300米处小山包起,向南西止于铸造厂中学。主要教学内容为:观察描述下侏罗统磨山组,分析其沉积环境;观察描述磨山组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分析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

磨山组以黄褐色中粗粒长石杂砂岩为主,底部为复成分细砾岩,砂岩中发育冲刷和块状层理,为河流相。该路线磨山组未见顶,第四系覆盖严重,仅见零星露头。 底部砾岩零星出露小山包北端,产状为171°∠58°。向北数十米在山凹处有黄龙组的零星露头,其产状为120°∠45°。根据此处石炭二叠系的厚度和产状,磨山组应覆盖在栖霞组之上,两者成角度不整合接触。巢北地区磨山组在不同地点覆盖在不同地层之上,其下最新地层是中三叠统,即该角度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产物。印支运动在该地区是一次褶皱运动,形成了巢北褶皱。磨山组并非水平底层,说明其沉积之后曾发生过构造运动,距区域资料分析,造成次地磨山组倾斜的是燕山运动。若将磨山组恢复到沉积时的状态,即变为水平底层,则下伏地层的产状也将明显变化,说明燕山运动对巢北褶皱有改造作用。现今的巢北褶皱主要是印支、燕山两期构造运动的结果。

路线十、猫耳洞断层路线

该路线位于俞府大村向斜北部转折端,自茶庵村东起,止于力寺水库。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俞府大村向斜北部转折端,观察分析猫耳洞(松柯刘西)断层和小罗断层。 沿茶庵村东冲沟向东爬至半山坡,见到南侧为金陵组灰岩,北侧为五通组砂岩,两者产状明显不同(图2—63A)。该冲沟顺小罗断层发育,是一个破碎带,沿其发育断层角砾岩和泉水。受断层影响,南盘底层产状紊乱。根据断层带特征和两盘地层的分布,推测其为北倾张性正断层。

在305高地西侧约300米处有一条人行小路,小路东侧为采石场,出露石炭系,西侧露出五通组,两者产状不同(图2—63B)。此处该小路沿猫耳洞断层延伸。沿小路向南可发现多个落水洞,大者直径数十米,小者数米。小路向南分为两条,南洞向一条坎坷不平,沿其可发现黄龙组灰岩、船山组豆灰岩和栖霞组臭灰岩等标志层被错开。行至试刀山东部半山坡,在小路之南约10米处有坍塌的溶洞,里面堆积了角砾岩和各种形状的方解石晶体,沿该层向南有多个溶洞,其中包括猫耳洞。爬上力寺水库坝北侧的山梁,可见五通组被错开。猫耳洞断层走向北西,呈反“S”形,为左旋平移断层,兼具张性特征。

俞府大村向斜北部转折端被小罗和猫耳洞两条断层所切,核部最新地层为栖霞组,石炭系组成翼部,志留系和泥盆系向北东方向撒开。站在294高地上可观看该向斜转折端的全貌(图3—9)。

路线十一、马家山向斜北部转折端路线

该路线自万家山经万山埠水库和216垭口到青苔水库。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描述马家山向斜北部转折端;观察分析转折端发育的各条断层。

从临湖机械厂北端离开巢肥公路,沿山路过山凹向北行至万家山可见到北西倾的坟头组砂岩,再向西可看到五通组的北部砾岩和下部砂岩。万山埠水库由三个小水库组成,沿水库西侧向南,行至南部水库和中部小水库之间的水坝处,脚下便是马家山向斜北部转折端的核部,五通组中部石英砂岩弧形出露,产状逐渐变化,构成转折端。再向南行至采石场附近,向西观看,石炭系和栖霞组在剖面上的构造形态清晰可辨(图3—10)。石炭系中发育一条小断层,由于受观察角度的影响,该小断层是逆断层的假象。爬至小断层处,可见该断层面北倾,为正断层。爬上山顶,石炭系各组地层在平面上呈弧形分布,组成向斜转折端。顺向斜西翼下石炭统向南追索至上周村东侧冲沟处,地层被错开,有一横向断层。然后向东,可

依次走过金陵组、高骊山组、和洲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船山组、黄龙组,出露于216垭口处的是和洲组,向东爬长腰山,可见到高骊山组和金陵组,向斜构造形态便可装入脑海。顺冲沟向青苔水库方向行走,跨过向斜东翼和核部,进入西翼,沿途从各个采石场可观察到栖霞组和石炭系各组。 路线十二、王乔洞断层路线

该路线位于维尼纶厂西侧王乔洞附近,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分析王乔洞断层,观察王乔洞岩体。

穿过维尼纶厂厂区,在王乔洞北东约20米处,王乔洞断层面裸露,形成断崖,断层面为舒缓波状,擦痕、阶部、断层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发育,反映该断层为压性,且多期活动,断面倾角大,倾向难以确定。

在东盘发育帚装构造,注意观察三条弧形小断层的组合形态和断面上的擦痕,以及最底一条断层的上盘发育的被方解石充填的雁行排列张节理的依次派生关系。张节理的排列说明帚状断层为左旋,故王乔沿断层面在剖面上也应为左旋;该断层为压性,故断层面应东倾,即东倾逆断层。

在王乔洞南洞口之南约10米处为一岩浆侵入体,其岩性为花岗斑岩,侵入在栖霞组灰岩中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