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 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意思。 2. 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用什么样的方法读书?(生自由回答)古人很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 1. 生读课文。 2. 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4. 生大声朗读课文。 5.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1. 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3. 先看第一部分,生齐读并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4. 生总结,汇报。 5. 师总结(谦虚、求实、勤奋) 6. 生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7. 生思考:朱熹读书有什么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8. 生总结,汇报。 9. 师总结。(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四、课堂小结 1. 生说一说初读这两篇课文有何收获。 2. 课后试着解释通篇课文。
第二课时
内容 一、温故知新 1. 指名生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 指名生背诵第一篇内容。 3. 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研读课文 1. 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2.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4. 生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5.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有志有识有恒) 6. 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7. 生总结,汇报。 8. 师总结。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1. 师引导生逐字逐词逐句理解文章意思。 三、课文主旨 本文三则文章分别写了古人的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人应该具有的品质。从《论语》中我们明白读书要实事求是:不耻下问。从朱熹的读书心得中我们知道读书要专心致志。曾国藩则教会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恒心。 四、推荐阅读 《论语》
【板书设计】
读书态度:不耻下问、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默而识之 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人品质:有志、有识、有恒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关于文言文积累培养的不够,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