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CHANMlNG CHINA 文史艺术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连瑞霞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2:084—01 摘要:孟子是我国被称为“亚圣”的思想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学说。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 l生”有其独特含义,性善论是孟子构建 良知说、五伦说、义利观、修养论等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孟子;性;性善论 一、孟子的人 陛论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是儒 家心性之学的正宗。孟子第~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孟子 认为人的特性本善,人与禽兽相比的不同点在于人生来即有仁义礼 智四端,这四端容易丧失,必须扩充。 二、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孟子性善论中性的具体含义。 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与禽兽相 比较而具有的不同点。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 表明人与禽兽相异之处只有一点点,如果人不保存并扩充人仅有的 特性,逸居无教,则与禽兽没有区别。 孟子所讲的性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味色声臭之欲,而是他称为 “端”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之特性,性中所具有的是仁义礼智诸德之 端。孟子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 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 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此四端不充就“不足以事父母”,可见仅是一点点萌芽。人之 所以为人的特性,不过“几希”,是必须要扩充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四端本善,并不 是后天练成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 (二)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内容。 在孟子人性论的思想体系中,人是作为一个类的概念使用的,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根源于人自身,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诸道德信 念是善的,人性本来也是善的。孟子说: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所说的人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这仅有的善性 容易丧失,必须有待于扩充才能保持。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 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 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 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可见人如果不扩充异于禽兽的要素,则这种要素将梏亡,人离 禽兽也就不远了,所以必须扩充人异于禽兽的要素。 孟子由人人都固有的不忍人之心推证出仁义礼智是判断人的 标准,由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推出人的道德行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 合小家保大国,不论是牵强的还是被迫的,但这正合了杜老的 思想,此处也正是杜诗留给我们的一个想象空间。一篇作品所包含 的,一方面是作家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客观的思想。在此处,我们 最好用杜甫的思想去填补这首诗歌在此处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才 符合作者的本意,还原诗的本来面目。 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根于心,保持培养人心固有的善性,屏 除外来的邪恶的侵蚀,就耍“养心…尽心”“求放心”,“养心”也 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 “尽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忍,仁也”,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求放心”也就是孟 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三、孟子-陛善论在其人生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的良知说、五伦说、义利观、修养论等学 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具有不学而知的良知和不虑而 能的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封建社会中五种重 要的道德关系,孟子认为人心本善,仁义礼智四端根于心,亲亲、 尊君、敬长等都是发自人的善良本性的道德行为。 孟子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只能讲义,不能讲利, 只有这样,人才能做根据义的要求应当做的事情,不会见利记忘义, 胡作非为,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平?’孟子日: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 ‘何 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具有不学而知的良知和不虑而 能的良能,由于受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人的良知、 良能很容易丧失,要恢复人本有的善性,找回在各种物质欲望的 l 诱下丧失的善良本心,就要修养身心,培养浩然之气。 总之,孟子主张人与禽兽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人不同于禽 兽的特质是性,性中固有仁义礼智,人性本善,人须保持培养扩充 人本有的善性。正是以此为基础,孟子认为应该发挥人的善良本性, 修养身心,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 【2l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l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 ‘ I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5】崔大华: 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 【6】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作者简介:连瑞霞,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 国哲学。 参考文献: 【1】杜甫.杜诗详注【H】.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岑仲勉.隋唐史IH】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杜甫研究论文集【H】.北京:中华书局,1963.12 作者简介:彭文明,女,河南南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