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再忆老街

再忆老街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再忆南昌老街(一)

在有些人看来,南昌似乎有些粗俗不堪,一度几近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我却以为这座古老城市的底色并非完全如此。如果人们能够静心地徜徉于南昌的老街老巷,你可以摸到一条清晰的文脉,嗅到连南昌人自己都已经淡忘的暗香余韵,更会感到南昌原来曾经这么可爱。

我对南昌的老街老巷是情有独钟,时常喜欢一个人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虽然现在有些小街小巷的环境卫生使其蒙羞,但这里曾经凝聚的文气和闪动的灵光却不应遗弃。

岁月的风沙可以摧毁古老的建筑,但却不能掩盖历史的本来面目。今天的文明南昌行动,倘若能够接上历史的线头,相信会使很多“老南昌”心头一热,也会使更多的南昌人自觉地投身于这一行动。

前两年,郑云云曾经撰文追忆豫章城南的几条小巷。其中有一条叫书院街,另外两条有着很雅致的巷名,分别是友竹花园和桃花巷,与书院街毗邻。虽然巷名与它曾有的来历不符,却都是有着历史故事的地方。名实相符的只有书院街,我省著名的女作家胡辛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蔷薇雨》(后改编成电视剧),就是以豫章城南为小说描述的背景地,作家将人物行走其间的那座大宅院,独独安排在了书院街。

这种安排自然不无道理,因为书院街在南昌的历史上,曾经是大户人家聚集地之一,此外还有经纬路一带(现江西省委、省军区所在地),以前多为官宦人家集聚于此。书院街不过是东西两条相联的几百米长的小巷,却布满了深宅大院,大多是门上有铁环,门前有石狮。这些大宅门从外面看是一幢门楼,走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绕过木屏风,只见天井高大宽敞,客厅可以抬轿而入,两侧厢房幽静。若是沿着红麻石铺地的院落层层深入,你便可以想象主人昔日的富贵体面。

俗话说:“天子九进,宰相七进”,而书院街最深的府第有六进之多,可见那些年代久远的书香门第当年何等荣耀,只是这些门第的主人如今都无据可查。有据可查的是书院街得以命名的原因,因为南昌古代三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便坐落于此,另外两大书院分别是东湖书院和友教书院。

江西的书院在历史上极负盛名。南昌的东湖书院始创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宋宁宗曾赐于“东湖书院”。友教书院也是创建于宋朝,是当时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齐名的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此外,南昌还有十多所规模较小的书院。正是这一座座大大小小遍布于南昌大街小巷的书院,为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的文脉。

豫章书院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明清两代经多次修建后规模宏伟,藏书丰富。清康熙皇帝曾赐御书“章水文渊”,悬挂于书院的讲堂上,并遴选十三郡能文学士200多人,来书院聆听当代名儒讲学,一时名声大振。雍正皇帝也曾赐银千两,为书院置田筹集经费。皇帝带了头,地方官吏便也纷纷捐钱办学,豫章书院一时成了南昌士大夫的读书中心。当时书院的山长(院长)多为退休的翰林,讲席请的都是科甲进士。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书院曾派学生去应召试,有二人列为一等,三人列为二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南昌人很熟悉的传统采茶戏《方卿戏姑》中的状元方卿,据说也曾在这里读过书。

曾在书院街居住过的达官贵人,有据可查的只有清代的许振为,他与李鸿章同出于曾国藩门下。许做过广东巡抚、河道总督,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府第后来成了书院街上第四粮库所在地。曾上演过复辟闹剧的“辫帅”张勋曾是他的门人,张的发迹也是因他提携。当年是他将张勋作为人才引荐给李鸿章的,当时许振为肯定没有想到张勋后来会成为一个历史罪人。

张勋发迹后回来拜见恩师,据说许振为当时不肯让他进门。直到张勋脱了官服,换上便服,自称门人求见才得以进去。张勋落魄回乡后建的公馆就在不远处的友竹花园。

拂去历史

的风尘,书院街似乎一直与文化相联。风声雨声中,书院街的读书声一直悦耳。光绪年间废除科举,豫章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江西甲种工业学校,著名的方志敏烈士生前曾在这所学校机械科读过书。解放后,这里一度成为江西大学工学院,内设机械、电机、水利、矿冶、土木和化工六个系,师资水平高,设备齐全,为此处办新学以来的鼎盛时期。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西大学工学院的六个系全部并入华中工学院和中南矿冶学院等重点大学,1958年还曾在这里办过洪都大学,到1962年才改为南昌第十八中学。如今,校门口有一新立的的青石匾,刻有“豫章书院遗址”几个大字。

书院街的失落,大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随着南昌的文化政治中心逐渐向西向北转移。书院街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僻远地带,那些深宅大院如今都已破旧了,更多的平民百姓住进了这些大院。那一度宽敞明亮的老屋,由于住户的不断增多,所有的厢房都因一年年的分割改建而变得拥挤不堪,原先的格局被破坏,成为真正的大杂院,偌大的客厅被木板分隔得狭窄潮湿。

在历史的变迁中,书院街的贵族气随着岁月一点点地隐退,它开始与这座城市的其它普通小巷一样,越来越融入平民阶层,但是这条小巷始终持久顽强地默默延续着书香之气。建国后,这条小巷走出了江西师大的傅修延博士、南昌画院副院长熊青、美国纽约江西协进会副会长、旅美画家姚继成、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姜国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等文化名人。

享受低碳生活,我选择了步行。戴上耳机,听着广播,从家到学校,走老街过去,也就2000米的路程,步行25分钟,刚好浑身走得热乎,既锻炼了身体,也省去了照看车子的麻烦。

老街是豫章故道,昔日是个繁华所在。随着城市的变迁,它也渐渐沉寂,或许还有些落伍了。北街已改造成了步行街,铺上了青灰色的砖石,与千年古塔绳金塔呼应着。南街没有多大变动,保留着更多古城旧貌,有点古老南昌的情味。

老街连着洪城路和建设路,全长1500米左右,街宽也就5、6米的样子。街两边大多是些破旧的瓦房,被开发出来,做了各式店铺。里面还藏着一所小学,算是里面最漂亮的建筑了。一个市精神病院,新建了一栋大楼。一座古寺——《观音殿》,初一、十五香火鼎盛,香客云集,乞讨者也众多。

每次穿越老街,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临街开着早餐店、面包店、杂货店、蔬菜水果店、猪肉铺、活鱼摊,还有中国移动服务点,自行车修理铺,麻将馆,按摩店,一路走来,尽收眼底。

老街的味道是丰富的,有居民临街炒菜的香味,有烤面包的甜味,有寺庙燃香的味道,有时单纯,有时浓郁,有时混杂,总会给你不同的惊喜。

老街的声音是多彩的,有孩子们放学时的嬉闹声,有麻将馆洗牌的哗啦声,有卖香烛人家播放的佛乐声,还有小贩们的叫卖声,好一幅热闹的市井图。

老街的色彩是朴素的,水泥青色的墙,灰色的瓦,枯黄的门窗,除了有几株高大的泡桐树,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外,就很少有绿色了。老街的人穿着也是朴素的,神情也是慈善的。

走在老街,感觉又回到了20年前的南昌,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但老街确实老了,火灾易发。曾经有一位孤寡老人,正月初一在家里点燃红烛,然后赶早到《观音殿》烧香,为新年祈福。回来时,家却被倒下的红烛烧毁了。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到了妥善安顿,乐享晚年。

最新消息,老街就要改造了,而且是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改造。这对老街的居民来讲,真是福音。

届时再走老街,会是另一种感受了。

南昌旧城改造与老街文化保存


棕帽巷——相传许真君戴棕帽路

过时,风将其帽吹落在此,后人将此巷称为棕帽巷。
六眼井——原本是一口井,由于汲水者众多,明代作过一次拓凿,上设六个井圈,方便群众汲水。故称六眼井。
友竹花园(高升巷)——明太子太师严嵩当年有座府第,坐落于此。今天的友竹巷正是严嵩当年后花园所有地,相传园中当时种植有友人赠送之名竹而得名,而严府的后门就开在后花园内,当年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都得给严嵩送礼拉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升巷。
干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间,宁夏兵备道干以濂辞官来南昌定居,在进贤门内广置地产兴建府第,人称干家大屋。现大屋已不存,空留干家前巷、干家后巷和干家大屋巷。
老贡院——宁王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嘉靖元年移建,移东湖贡院,为全省乡试的考场。清顺治十年迁回进贤门内旧址重建。清康熙二十年又将贡院移至东湖贡院故址,俗称进贤门内贡院为老贡院,该巷因此得名。
系马桩------ 是当年全省参加乡试的考生骑马自进贤门来贡院应试,便都把马拴在这里。时间一长就称该处为系马桩。在民国时期曾叫文天祥路。
胜利路——胜利路始建于1928年。初定名德胜路,它自南向北把洗马池、佳山庙、杨家厂、开元观、中大街、吕相祠、德胜门都包括在内。因其终端为德胜门,故得名德胜路。抗战时期,1942年伪政权将“德胜路“改为兴亚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将此路改名为“中正路”。1949年5月南昌解放,一支胜利的队伍踏着雄壮的步伐从这条街走过,从而有了一个豪迈的名字“胜利路”。2002年元月由南昌市人民政府将胜利路改为商业步行街,成为南昌的商业中心。
射步亭巷——清雍正年间是巡抚部院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当时名为“射圃”。圃中有一亭,称射圃亭。巷以亭名,到清末才改为射步亭。
后墙路——清抚台衙门后墙紧靠的路。1905年南昌地图上称为藩后墙。1926年,巡抚部院改为省政府驻地,路亦改为省后墙路,1945年扩修后改称厚强路,1950年更名为后墙路。
羊子巷——羊子巷原来是回民集居地,设有羊交易市场。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称这条巷子为羊叉巷,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才开始叫羊子巷。原羊子巷北至上谕亭街。

把根留住,修旧如旧―-对话南昌老屋的叹息





“在推土机毫不留情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城市的历史记忆、小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的冲撞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经历着痛苦的纠缠„„”

随着一波波的城市化浪潮,的丛林日渐繁茂;传统的建筑、古老的民居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后人似乎只能从幸存的屋棱稀想象、凭吊城市曾经经历的一幕幕。

依稀辨识的断壁残垣间,城市的历史渐渐模糊„„

处处雷同的城市建筑中,迷途的脚步已寻不见故乡的方向„„

更加强自我的个人空间里,街坊院落的寒暄笑语早已冷却„„

庆幸的是,在我们身边仍有零掩映在高大建筑群的夹缝中。静默间,它们的沧桑、厚重与回忆无声地接纳了零乱的旅人脚步,慰怅的怀旧情愫,更包容着城市里无依无根的灵魂,不断散发出渊源的暖意。



在理论上总结出古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一座城市的认识应当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人城市的空间不是难事,而进入城市的时间却并不容易。

当古老建筑为我们的视线提的场所:视线延伸得越长,说明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想象越是复杂和生动。空间是时间

消失的时间将在城市的空间中留有痕迹。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阅读,应该同时完成对城阅读。



(一)寻找南昌的记忆

南昌:丢失的记忆


“恕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写到:“恕我直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这看似简短的一句话,着实让很多南昌人郁闷,愤然因为城市缺失文化味、厚重感、游览性而惭愧不已。

其实,南昌是座悠悠古城,有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据载: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始建于西汉初年,名将灌婴所筑,取“昌大南疆”之义,后又称豫章、洪州、洪都、隆兴。

由于南昌城历史经盛极一时,城内原本古建筑众多且极具保存价值,但因历史上的战乱和近代城市化建设,作为传老街巷老建筑已遗存不多。此外,滕王阁、青云谱道院、佑民寺、绳金塔、苏圃、百花洲等为数不古迹也在都市的繁华中,渐渐失却昔日的宁静与品位。

“遗憾的是,南昌本土有价值的传之又少。”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资深建筑家黄浩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他告诉记者:放眼江西,由于在历史上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传统的资源非常丰富,自己所在的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等相关单位经常在江西多处甚至日本东京大学相关学系近二十年来不断关注江西民居,多次直接接触研究江西各地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资源大多分布在婺源、赣南、流坑等地,南昌本地几乎没有。

南昌市作家协会副葆有着“南昌通”之称,对南昌古建筑感情深厚,近年来常为保护南昌的本土文化不断奔忙。在一昌书院街的讨论活动中,他介绍说:南昌是个古老的城市,但被破坏得太多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南昌最具特色的万寿宫,完全覆没了;后来,翠花街口的“宝庆银楼”――这座难得的上世纪30型的建筑也拆掉了;胜利路,原来的尖顶房子拆了以后盖成了平顶,旧有的特色荡然无存;还有书是江南府第式的大型建筑,现在只留了三栋,也在历史风雨的浸淫里斑驳不堪。

为改变这面,留住城市仅存的历史记忆,杨建葆、宗九奇等南昌知名人士多次举办活动发出呼吁,并表示:古建筑价值巨大、意义深远,为早日将其保护起来,只要能说上话的地方他们都会去尝试。

“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水淹没。”

几年前,世界建筑师协会在我国举行世界大会,期间组织建筑学家在各地参观望能够看到独具魅力的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城市风貌,结果,一看到处都一样,与欧洲国家的新城没大失所望。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对中国考察后发出感言:“现在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概念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以平均每年几亿平方米的面积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襄樊古城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宁波商帮发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几近消亡;朱门绿廊、高雕梁画栋、青砖碧瓦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人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随着一些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发展中的城市似乎只能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曾经的记忆。



坊间:破落的老屋

“往日的历史却是棚户区”

翠花街一带是南昌传统文化与商业的发源地,包括万寿宫巷、合同巷、棋盘街、石头街等,南到广润门,东到翠花街,北临中山路。整个片区的建筑多是年代久远,颇具南昌屋,曾经是老南昌们津津乐道的南昌“历史缩影”。

4、5月间,多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照片。令人惋惜的是,提供的上百幅图片中,老屋由于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简单改造等原因,青瓦、斑驳的外壁、青石条门坎、勾角镂花的木刻外檐虽然犹在,蒙经岁月的烟尘,曾经的神采韵味存。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它们全都呈现残破、凋零的状况,作为后世,如今的南昌人已经很难凭屋想象出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城景象„„

曾经香火旺盛的万寿宫道观,毁于文革初期。几年

重建了新址,旧址遗留下来的砖头很多被附近的居民砌成了墙,至今墙上的砖头仍能看到“万寿宫

三眼井、六眼井一带小街巷的历史典故、传说很多,以前也是南昌非常有民俗特色的街区由于街巷内老建筑之间的通道拥挤,消防设施投入不足,且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火灾的危害屡见给老房子带来了毁灭性破坏。三眼井处一片木质老屋被围墙圈起,透过围墙看进去,焦黑的木桩、着,似乎在诉说大火过后却无人问津的破败与荒凉。

在迂回曲折的小巷中,只有土地庙、处尚有部分房屋保存完好,据说,屋内结构、木质雕镂等有文物商人多次打算重金购走,由于房主才得以保存至今。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这些木质结构的建筑部分,大都久经岁月风雨,接近腐朽坠。

沿着石板路,走过一条条幽深逼仄的小巷,多见两层高的旧式结构老房,二楼是临街架阳台,木质腐朽,修补上的各式木条层层迭迭;偶有荒弃的旧屋墙头已经长满杂草,墙体斑驳的早已剥落;不再光滑的青石板路已蒙上污渍泥垢„„在这里,古老建筑的狼狈与落寞展露无遗。<街巷里,老人们拄着手杖倚在木门前,叹息着老屋的命运。有人总结说,这些古街巷内,现存的老星散落状,难免遭受被拆毁的命运,其潜在价值更难发掘。



老屋:历史的载体把目光投向了这座城市赖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和建筑,它们是城市历史留下或再造时最体。背负着两千多年的沉重历史,时光继续穿行,它们却在历史的烟尘中垂垂挣扎、无奈谢幕„„
的确,从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8个年头,伴随着岁月更座城市已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兴衰、血泪抗争;80年前的一声枪响,南昌这片土地从此被鲜血映染这座城市颂扬的基调。

据了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为青云谱、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李渡烧酒作坊遗址、陈氏牌坊。

此外,为更好地保护本史价值的文物,南昌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也在2006年再次登记保护了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包括中苏友好馆(省文联)、亨得利店(胜利路)、射步亭旧民居、民德路旧民居;西湖区的盐庄、翘子、红房子、清真寺、酒作坊、金城门楼、祥丰钱庄、小吊楼药店、花轿房、东书院街民居、“通东园、大染房、鸦片烟馆、老铁铺作坊、红谷滩新区的牛行车站旧址等。

“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南昌市文化局文物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有事件或有建筑特色的个体建筑大多已有保护;而单体普通民居建筑的价值并不大,没有列入文物整体街区则意义重大,但对街区、巷道的保护需要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

市文化局文物科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继“文革”之后,城市化浪潮使老房子、老街区遭遇了第二次大规模冲击,旧成“破坏”。旧城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又是房地产开发激烈争夺的地段,有些地方为了效益,拆除历史街区,拓宽传统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周围环境遭到伤害甚至毁灭热心人士看到很多珍贵文物或古迹损毁,心痛之余通过各种方式建议文物部门进行重建、修复工作刘先生解释:“这是一种误解,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失去的文物是永远找不回的。我们应护好现存的有限文物、建筑等。”

刘先生说,社会各界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和热情,值得是,根据文物保护规定――毁掉的不重建,只能对遗址进行保护,那些重建的已经不再是文物。例处新建的一条仿古街,只有文化旅游价值,已经没有丝毫文物价值。

为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文物保护知识,南昌市文物局将在6月初通过宣讲、展览、发放资料等方式广范围地开展宣传活动增强民间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寻回传统的力量

一座山,一条川,一座城市,都是因为“独特”才被牢记。城市的格调与气味的形成必须经历千百年的发酵,点点滴成,永远无法复制;古老城市的历史印痕让人经久不忘,只缘于其中铭刻着的渊远记忆。

的力量

近些年来,古镇旅游愈发成为热点。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近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桂林的阳朔西街、丽江的大研西的平遥古城乃至江西本地的婺源等,无不成为游客竞相追逐的胜地。不难发现,这些旅游景点吸人纷至沓来的“法宝”,均为各类老屋、旧宅、故居。

据介绍,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建筑群与村群,大体分为: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朴实无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区域为陕西;富贵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主要分布区域为山西;小巧精致的

落群,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另类浪漫的西南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区域为四川、重庆;个性鲜明村落群,主要分布区域为福建、广东;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区域为湖南、贵州;各南诏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区域在云南。

“古朴和美丽,来自于中华古文明的依傍和曲折历厚重和大气,来自于历史沧桑、英雄不问出处的气度;精致与优雅,受惠于古风今渐,良风美俗的蓄和平朴,来自于底层平民生活的真味道。”正是这些迷人特质,令这座位于山西中南部,有着2史的古城――平遥近些年来备受旅游者关注,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12万人次增至2001年的81.2007年5月2日,平遥古城单日游客接待量便达到8.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82.54万元。在时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的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示出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历史景象,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文

历经岁月的洗礼,古城丽江的建筑饱经沧桑,却因为融汇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游人提供灵动人文风景的同时,丽江古城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正因如局部与原始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或历史价值充分发扬。

此外,魅力不减的婺源、周庄、乌镇等地因着独具风格的古老民将游人迎来送往。

“这正是古建筑的魅力,也反映了传统的力量。”资深建筑家黄浩认为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其中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人们对于民居的关注和追捧正反映这样一种心理――尊重民族爱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论语、孔孟„„结合近两年兴起的国学热,加之前不久人们津津祖英演唱会在美受追捧、奥运吉祥物富含民族特色等现象,不难发现“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仅仅只是当下流行,它还蕴藏着强大的智慧和力量,支撑起国人上下几千年的精神生活。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时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体现千百来积淀在该民族潜意识中的心理结构,不能反映该民族文化形成点,背离了民族根本,只能自取灭亡,不可能走向世界;同样,传统的也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传统千百年磨砺能够留存至今,正说明其内藏精髓,高雅深厚。

而交流,则是各国传统文化让民体验和享受的最好方式。人类是共通的,对于彼此间的文化、传统和美有着迫切的交流欲和共享“老屋”里的那些点滴令他们惊叹、欣喜而又深深着迷。



遗忘:历史的背叛
更令人叹息年底,梅汝璈故居传出“因年久失修出现坍塌”的消息。据介绍,梅汝璈出生在梅村的一处明清古如今,被几栋高楼笼罩着的这处明清古建筑几乎已成废墟。梅汝璈故居现有300多平方米,里外中间有天井,和周边的几栋明清古建筑连成一片。虽然还依稀看得出这里当年曾是个名门望族的住今杂草丛生,庭堂破败,青砖黛瓦也难掩破壁残椽,曾经满是花草的梅家后园现在早已经成了菜园绍,古宅基本处于无人打理,任其消亡的状态。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人们惋惜。2006年底,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李立功与专家经过考察论证,要求地方政府应尽快建机构,启动筹建资金,抢救保护这片古建筑,并征集图片、实物,在其故居布置复原陈列,争取早汝璈纪念馆\"。

这一举措将保护梅村故居,也引发了人们更深层的思考。

红色旅的优势,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将更久远的历史、更多的古址遗迹弃之不顾。那样的想法太狭隘、太短浅!有网友在一媒体论坛中感叹说,“南昌其实有多处这样的名胜古迹,苦于得不到开发和保梅村由《东京审判》被人们发掘了,梅汝璈故居的点点滴滴将得以展示在旅游者眼前。仅仅从旅游我们就应当深思、应当检讨,毕竟,旅游是我们城市对外展示的最佳途径!”

“与自然景

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观更受游客欢迎。”江西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梅毅表示:由于故居、遗址等更有历史意味,更能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厚重感,南昌近些年也在逐步加大这类旅游景点的开发力通过一处处古老建筑无声的语言,体现出南昌独特的人文、历史、品位,与其它千篇一律的城市建来,增强南昌的旅游竞争力。

“通过发展旅游保护,重视古建筑,古建筑更有助于提升城这样的良性循环固然是好事”,专家提醒说,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增多的游人使各地文化遗产给文物古迹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旅游景点周边日益加剧的“商业化”、“人工化”和 “城镇化是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南昌旅游业在发展壮大,为城市增光添彩的同时也应极力避免对故居、古迹的伤害。



南昌:多年雷声不见彩虹

老屋的尴尬处境,早引起媒体、官方、学界的重视,并举行多次相关呼吁和活动。

2003年5月25日,南昌市点对绳金塔、万寿宫(翠花街)、佑民寺及其周边的3个传统民俗街区进行保护,严禁大拆大建,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

此外,2005年举行了街文化研讨会”;2005年底西湖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发起招标活动,以期实现“古万寿宫区保护工程”;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也于2006年将市内50年以上的老房子进行登记;

然而老屋的状况仍然风雨飘摇,令人担忧。诸多的关注让老屋和关注老屋的人们曾一度看到希望,却被疾而终的调研、不了了之的采访磨灭了。如今,翠花街一带的老居民面对记者的采访已经非常排斥去已经拍摄的图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直言不讳:“你们这些人,来了一拨拨,拍照、调查、采看我们这里可怜吗?怎么没见过有什么具体(保护)动作呢?”

“根本原因在于相关方对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还不够。”梅联华馆长近些年来持续关注各地民间老屋,他将此情形与外地进介绍说:自己在南昌街巷调研时,也曾有过类似遭遇;不久前在云南丽江游览,拍摄了大量图片,不仅不会阻止,一位年迈老人还热情接受了合照的邀请。

保护的呼声一直存在,方案、规形的文件,老屋却还是那般景象,岁月的侵袭掠走越来越多的珍贵,为何多年来的努力难显成效?思后,说:首先,保护行动没有强硬的政策支撑,由于近阶段政府工作“重心”仍然停留经济等当方向,如:医保、下岗再就业、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等宏观问题;其次,与城市经济发展密不府财力有限,而商家在投资前看不到现实的回报,很难放手注入大笔资金;再次,社会各界的保护需要提升到新的高度,尽管目前已有很多活动举措,但还不够力度,正如众人合力烧开水,水温有沸腾,需要添加最后一把火将水烧开。



文化也是兴赣利器

某日,有朋每逢接待外地朋友,总是苦恼去何处参观游览,最终,不外乎领着朋友前往滕王阁、绳金塔、八大一起义纪念馆等处。日积月累,几乎所有朋友都游遍了这些去处,再到南昌时往往不愿出门游玩,是兴味索然。

对此,很多南昌人深有同感。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曾经各地发展中对其无限推崇,“文化”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得到了提升。“这种思路是错误扭转,文化本身也是经济!”梅联华说,“初到一座城市,游人总不外乎通过人文景地了解当地民断不会参观到制造基地、生产厂区等‘经济重地’。而在城市发展中,人们优先考虑的都是经济领引资、圈地建楼等活动红红火火,却将蕴含文化价值的事业摆在其次。其实,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效市发展的推动能力并不输于经济产业,政府应将其提升到新的重视程度,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同步发展。”

新的城市发展脚步中,人们更加重视历史、推崇文化。经济的腾飞需要文化的策应的复兴又必将推进经济的发展,二者总是互动的。

于是,从老屋旧宅中孕育的种种文化,汇聚成流,涌动在城市生活的每时每刻。“赣鄱文化”的产生、发展已经历一段时期,新的阶段中人应当更加奋发,助力“赣鄱文化”在红色大地上掀起热潮,唤起赣人的文化自审意识,振奋赣人这必将为策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滚滚动力。

张爱玲说:“历史是一凉的手势”。或许正是这道美丽“手势”的诱惑,才使老屋久经风雨、屹立不倒,用自己孱弱的身争,将过往百年、千年的盛衰荣辱汇成历史,一一倾诉。而美丽而苍凉的历史下,城市终会获得本与蓬勃的生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