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设备管理体系文件(B版)(最新整理)

设备管理体系文件(B版)(最新整理)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目录

1、设备管理制度……………………………………………………………………………041.1 总则 ……………………………………………………………………………………041.2 机械设备管理的台帐档案 ……………………………………………………………041.3 设备标识 ………………………………………………………………………………051.4 设备的组织 ……………………………………………………………………………051.5 设备租赁或调动 ………………………………………………………………………061.6 设备的使用及管理 ……………………………………………………………………061.7 设备的保养、维修 ……………………………………………………………………071.8 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 ……………………………………………………………081.9 设备的停用管理 ………………………………………………………………………081.10 设备的报废批准………………………………………………………………………092、设备管理制度实施细则…………………………………………………………………102.1 设备管理制度范围 ……………………………………………………………………102.2 目的 ……………………………………………………………………………………102.3 职责 ……………………………………………………………………………………102.4 固定资产管理 …………………………………………………………………………102.5 设备的更新 ……………………………………………………………………………112.6 新增设备的管理 ………………………………………………………………………112.7 设备的移装、借用和调拨 ……………………………………………………………122.8 设备的封存管理 ………………………………………………………………………122.9 设备的报废 ……………………………………………………………………………12

1

2.10 设备的使用管理………………………………………………………………………132.11 设备的维护保养………………………………………………………………………142.12 设备计划检修…………………………………………………………………………162.13 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管理……………………………………………………162.14 特殊工序设备的管理…………………………………………………………………172.15 特种设备的管理………………………………………………………………………172.16 动力设备的管理………………………………………………………………………172.17 设备事故处理…………………………………………………………………………182.18 设备的润滑管理………………………………………………………………………192.19 设备的备件管理………………………………………………………………………192.20 报表及技术资料统计…………………………………………………………………202.21 相关表格………………………………………………………………………………203、计量器具管理制度………………………………………………………………………223.1 机构体制 ………………………………………………………………………………223.2 计量机构的职能 ………………………………………………………………………223.3 计量器具配备率及计量检测率 ………………………………………………………223.4 计量器具的管理对象 …………………………………………………………………233.5 计量器具原始档案的建立 ……………………………………………………………233.6 建立和健全各项计量管理制度 ………………………………………………………233.7 监视和测量装置采购、入库、流转、降级、报废、核准管理制度 ………………233.8 在用计量器具现场抽查制度 …………………………………………………………244、计量室工作制度 ………………………………………………………………………25

2

4.1 目的……………………………………………………………………………………254.2 范围……………………………………………………………………………………254.3 计量室工作职责………………………………………………………………………255、计量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275.1 目的……………………………………………………………………………………275.2 应知应会要求…………………………………………………………………………275.3 岗位职责………………………………………………………………………………276、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制度 ……………………………………………………………306.1 目的……………………………………………………………………………………306.2 职责……………………………………………………………………………………306.3 具体规定………………………………………………………………………………307、计量器具领用流转制度 ………………………………………………………………317.1 目的……………………………………………………………………………………317.2 范围……………………………………………………………………………………317.3 控制要点………………………………………………………………………………318、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328.1 目的……………………………………………………………………………………328.2 适用范围………………………………………………………………………………328.3 具体要求………………………………………………………………………………329、计量原始数据、统计报表、证书标志的管理制度 …………………………………339.1 原始记录………………………………………………………………………………339.2 统计报表………………………………………………………………………………33

3

9.3 计量器具的证书、标志管理…………………………………………………………3310、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管理办法……………………………………………………3411、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3511.1 目的 …………………………………………………………………………………3511.2 使用范围 ……………………………………………………………………………3511.3 具体要求 ……………………………………………………………………………3512、轧辊管理制度…………………………………………………………………………3712.1 新轧辊 ………………………………………………………………………………3712.2 轧辊修复和报废 ……………………………………………………………………3712.3 轧辊标识 ……………………………………………………………………………3712.4 轧辊的安装和拆卸 …………………………………………………………………3813、设备双包机制度………………………………………………………………………3913.1 操作工包机制度 ……………………………………………………………………3913.2 机修工检修包机制度 ………………………………………………………………4113.3 包修机质量 …………………………………………………………………………4413.4 节约修理费用 ………………………………………………………………………4413.5 保证修理安全 ………………………………………………………………………4413.6 做好文明生产 ………………………………………………………………………4513.7 设备管理委员会 ……………………………………………………………………4514、设备大修、包机使用维护情况………………………………………………………4614.1 机修厂 ………………………………………………………………………………4614.2 铸造厂…………………………………………………………………………………47

4

14.3 型材厂…………………………………………………………………………………4815、设备事故处罚制度 ……………………………………………………………………5016、设备完好奖罚制度 ……………………………………………………………………51

5

1 设备管理制度

1.1 总则

1.1.1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益,为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1.1.2 搞好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2 设备管理的台帐档案

1.2.1 设备管理员负责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建档设帐,其中《设备登记卡》、《设备组织计划》、《设备维修计划》、《设备购置申请表》、《设备报废申请表》一式二份,一份自存,一份报生产部备案;1.2.2 设备台帐应包括下列内容:

1.2.2.1 名称、类别、数量、统一编号;1.2.2.2 设备的购买日期;

1.2.2.3 产品合格证及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及其他证明材料);1.2.2.4 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1.2.2.5 操作人员当班记录,维修、保养、自检记录;

1.2.2.6《大、中型设备安装、拆卸方案》,《施工设备验收单》及《安装验

收报告》;

1.2.2.7 各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明材料;

1.2.2.8《设备登记卡》、《设备购置申请表》、《设备报废申请表》、《设备检

查评定表》、《设备验收单》、《设备运转当班记录》、《设备配置计划》、《设备检修计划》、《设备维修记录》、《早期购置之不理机械设备技术档案补办

6

表》、《租赁合同》、《自制简易设备技术评定表》;

凡设备技术资料[2.2.2、2.2.3、2.2.4]丢失或不全,由生产科组织对设备状况进行鉴定、评定,填写《早期购置机械设备技术档案补办表》,作为设备技术档案存档。1.3 设备标识

1.3.1 设备标识应制作统一的标识牌,分为“大、中型施工设备”、“小型施工设备”及“施工机具”三类;

1.3.2 标识牌应按要求填写,设备员应将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的每三个月对设备进行一次检查的检查结果填入设备标识牌的“检验状态”一栏中,检查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停用”,同时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将检查情况填入《设备检查评定表》中;1.3.3 标识牌应固定在设备较明显的部位。1.4 设备的组织

1.4.1 凡属新开工工程,应先根据该工程实际情况编写《施工设备组织计划》,并报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批、备案;

1.4.2 生产部设备来源可分为“新购、调配、自有、租赁”;

1.4.3 需购置新的大、中型设备时,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配合技术部设备管理员填写《设备购置申请表》,报上级领导部门审批。需购置小型施工设备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自行购置;

1.4.4 凡由生产部自行制作、改制的设备均要由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进行评定审核,评定合格才可投入使用,并由技术部设备管理员填写《自制简易设备技术评定表》。

7

1.5 设备租赁或调动

1.5.1 租赁大、中型设备时,要签订《租赁合同》,并将《租赁合同》复印一份报生产部备案;

1.5.2 租赁设备进场使用前,由施工设备监督员组织对其性能进行评定、验收,验收合格,方可投入安装使用,并将验收结果填入《施工设备验收单》中;

1.5.3 租赁设备的管理应纳入生产部设备的统一管理中;

1.5.4 设备外调内借,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手续,保存批文,由主管部门批准;1.5.5 各车间不准随便移动设备位置,如需要应写出书面报告,经生产副总批准后方可变动。1.6 设备的使用及管理

1.6.1 设备使用的日常管理贯彻“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生产部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检察工作;

1.6.2 设备使用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及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必须按规定持证上岗;

1.6.3 设备使用的工作人员应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熟悉所使用的设备性能特点和维护、保养要求;

1.6.4 所有设备的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要求进行,严禁超负荷运转;

1.6.5 所有设备在使用期间要按《设备保养规程》的规定做好日常保养、小修、中修等维护保养工作,严禁带病运转;

1.6.6 设备的操作、维修人员应认真做好《设备运转当班记录》及《设备

8

维修记录》。设备管理员应经常检查《设备运转当班记录》的填写情况,并做好收集归档工作;

1.6.7 外购设备入库由供应部和技术部同时进行检查,由保管员做好防腐工作后方可入库;

1.6.8 公司所有设备,每年需进行一次清点核对,必须做到账物相符,设备管理总体达到9661(即96—设备96%完好、6—设备6%的待修、1—设备1%的事故率)标准;

1.6.9 各车间必须建立健全技术设备档案,设备运转情况,大修、中修、小修等原始记录,技术部每月检查一次;

1.6.10 各车间必须成立设备管理小组,负责车间的设备的使用管理,职责到负责人、使用人;

1.6.11 各车间必须在每月20日前向供应部下月备品备件等必备物资计划及维修计划,否则影响生产,车间自负。特殊情况例外,但需请求生产副总批准。

1.7 设备的保养、维修

1.7.1 设备的保养由技术部设备管理员组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按各类《设备保养规程》进行,并由操作人和设备员分别填入《设备运转当班记录》和《设备维修记录》中;

1.7.2 《施工设备检修计划》由设备管理员根据《各类设备保养规程》编制,并报生产科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核、备案;

1.7.3 设备的检修,由生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设备检修计划》进行,日常维修工作由设备管理员组织进行,所有维修工作维修人员需填写《设

9

备维修记录》;

1.7.4 各车间及公司设备,应指定专人维护,保养,对封存设备由生产技术部安排维护,任何人不得将闲置、封存设备随便改造拆零部件,特殊情况须经生产副总批准。1.8 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

1.8.1 小型施工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由生产部按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标明行;设备管理员应做好相应记录;

1.8.2 大、中型设备进场后由技术部设备管理员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安装、使用,并由设备管理员将验收结果填入《设备质量验收单》中;

1.8.3 大、中型施工设备、工程设备的安装、拆卸工作应由专业队伍来完成,并事先由选定的专业队伍制定安装、拆卸方案,报技术部设备技术负责人审批。若拆装工作由非本公司队伍来承担,应先由生产科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承担拆装工作;

1.8.4 大、中型施工设备的运输,按《物资搬运操作规程》执行;1.8.5 大、中型施工设备、工程设备安装完毕后,应由生产部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按有关标准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并由设备管理员填写相应《安装验收记录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1.9 设备的停用管理

1.9.1 停止使用的所有设备应做好保护工作,小型设备应清洁、维修好进仓;大型设备应定期(一般一个月一次)做维护保养工作;

1.9.2 因生产停工停止使用半年以上的大型机械设备,恢复使用之前应按

10

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试验。1.10 设备的报废批准。

1.10.1 机械设备凡是属下列情况之一,应予以报废;

1.10.1.1 主要机构部件已严重损坏,即使修理,其工作能力仍然达不到技术要求和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

1.10.1.2 修理费用过高,在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的;

1.10.1.3 因意外灾害或事故,机械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已无法修复的;1.10.1.4 技术性能落、能耗高、没有改造价值的;

1.10.1.5 国家规定淘汰机型或超过使用年限,且无配件来源的。1.10.2 凡确定报废的设备,不准任意拆除销毁,应如实填写《机械设备报废申请表》,送生产部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查、备案。大、中机械设备要送主管生产副经理审批。须经领导、技术人员鉴定方可从固定资产账上注销;1.10.3 报废了的机械设备不得再投入使用。

2 设备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2.1 设备管理制度范围

11

2.1.1 本设备管理制度规定公司所有的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和管理职责,以及对这些设备的更新、移装、使用、检修、保养、报废、封存等的管理要求。适用于公司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 2.2 目的

2.2.1 通过对设备的有效的综合管理、使用和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满足产品生产要求。 2.3 职责

2.3.1 技术部设备管理部是设备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设备的更新改造、使用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的资产管理,设备所需要能源动力管理等; 2.3.2 各分厂、车间、工段和物资处等使用单位负责相关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 2.4固定资产管理

2.4.1 凡价值在2000元以上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设备,均列入公司固定资产,统一由技术部管理;自制的设备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一年以上者,经生产验证合格,图纸资料齐全,也应列入固定资产;凡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设备,属低值易耗品,应由使用部门建帐管理和维修;

2.4.2 财务处应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增减及转移做好业务记录,及时进行核对,并会同技术部设备管理员年终核实一次,做到帐物相符; 2.4.3 技术部设备管理员对所属固定资产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要逐台编号,装上资产标牌,建立设备台帐。各车间有分台帐,并做到帐物相符; 2.4.4 各种仪器、仪表、试验测试设备由设备动力处采购,使用部门

12

保管和使用,计量处负责定期检查鉴定和校验工作; 2.5 设备的更新

2.5.1 设备更新的原则是为提高公司装备素质,符合产品生产要求,减轻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公司内正常的设备更新工作于每年10月由各分厂、车间提出申请,报技术部设备管理员,技术部设备管理员应根据所掌握的设备技术状态,综合工艺、质量上的要求,提出下年度的设备更新计划报技术部部长审批,经批准后纳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中执行。

2.6 新增设备的管理

2.6.1 新设备进厂后,由技术部设备管理员会同使用、保管部门共同开箱,设备的安装调试由技术部负责,使用部门配合,重点关键设备或特殊设备由技术部安排或委托专业安装单位进行;

2.6.2 新设备安装调试后,经生产工艺验证合格后,由技术部办理《设备安装验收移交单》,正式移交使用部门,设备档案移交档案室; 2.6.3自制设备的验收:构成固定资产的设备,在制造完工后,技术部安全委员会、使用部门进行验收。自制设备验收时必须有相应的图纸、说明书、精度检验单或技术鉴定书等资料齐全。验收合格后,由技术部负责归档。

2.7 设备的移装、借用和调拨

2.7.1 设备的移装: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应由工艺部门或迁入车间提出申请报告,经生产制造部长批准后,报技术部方可进行。设备的移装过程中的安装事宜,由技术部负责实施;

13

2.7.2 外借设备原则上是闲置设备,外借设备须经技术部同意,由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执行,技术部应保持外借设备记录;

2.7.3 设备的调拨:一律按质论价,实行有偿调拨,调拨设备须经总经理审批后,填写《设备调拨通知单》,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2.8 设备的封存管理

2.8.1 对闲置或连续停用三个月以上完好的生产设备,所属车间要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经技术部批准后,方可封存,原则上原地封存;

2.8.2 使用部门对封存设备应做到断电、断油、断水等,将设备保养好,涂上防锈油料,套上机床罩,挂上封存牌。设备封存期间,要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保养,不准任意拆卸设备及零部件;

2.8.3 使用部门要求将封存设备启用时,应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技术部批准后,方能启封投产。 2.9 设备的报废

2.9.1 凡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报废;

2.9.1.1 超过使用年限、主要结构陈旧、精度低劣、生产效率低,且不能改装利用或大修虽能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者;

2.9.1.2 使用年限未到,但不能迁移的设备,因建筑物改造或工艺布局必须拆毁者;

2.9.1.3 设备损耗严重,大修后性能精度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者;

2.9.1.4 腐蚀过甚,绝缘老化,磁性失效,性能低劣且无修复价值者

14

或易发生危险者;

2.9.1.5 因事故或其他灾害,使设备遭受严重损耗无修复价值者; 2.9.1.6 国家规定的淘汰产品; 2.9.2 设备报废的审批;

2.9.2.1 凡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技术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经公司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报废设备。设备未经批准报废前,任何部门不得拆卸、挪用其零部件和自行报废处理。 2.10 设备的使用管理

2.10.1 新上岗、转岗、调入的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知识等基本常识。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技术,熟悉使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规范;

2.10.2 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并对其保持完好和有效利用负直接责任。所有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特殊工序设备、特种设备。实行凭证操作制度;

2.10.3 操作工人必须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设备的使用要求、润滑“五定”和“三级保养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经考试合格才能独立操作,特殊工种如:行车工、电工等需按国家规定进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由劳动局或电业局发给操作证;

2.10.4 所有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三大规程”,合理润滑,合理使用设备,搞好“三级保养”做到“三好四会”,生产中不允许精机粗用,大机小用。严禁设备超负荷超规范使用,严禁设备运转中变速,不准在轨道上放

15

工具、零件、坯料等物品,更不准随意拆除安全装置及零部件,动力供应中断时应立即关闭设备的各种开关,将工作机构返回起点装置,手柄、手把返回正常位置;

2.10.5 确应生产需要,必须要在设备上进行超负荷、超规范及精机粗用时,应由使用部门提出防范措施,同时报技术部审查,经技术部部长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操作人员有权禁止使用设备;

2.10.6 把电器与设备结合一起管理,建立《电动机台账》及《电动机定期保养表》,以确保电机无事故运行。同时设立《电器元件台账》及《电器仪表台账》,全面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型号和使用数量,有效地保证企业设备的安全运转效率。 2.11 设备的维护保养

对企业设备电器的小修和大修、技术改造、设备故障、生产能源消耗,设备运转时间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便于设备管理人员根据记录制定最佳的维修方案,并指导维修人员按照设备运转部位的性能、技术要求、运转情况而采取正确维修方法,缩短因设备修理而停机的时间,使设备管理工作深入细致,实现维修的考核数量化。

2.11.1 设备的“三级保养”包括:设备的日常、一、二级保养; 2.11.1.1 设备的日常维护:班前班后由操作工,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和加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润滑、安全,班中发生故障,应及时给予排除。周末2小时为设备的周保养时间,精、大、稀、关键设备可酌情延长保养时间;

2.11.1.2 设备的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为主,维修人员为辅,对设备进

16

行局部拆卸和检查,清洗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更换和清洗油线、油毡、滤油器、调整设备各部位的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一级保养原则上每季度最后一周周末进行一次;

2.11.1.3 设备的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为辅,对设备部分解体检查维修,更换修复磨损零件,润滑系统清洗换油,电气系统检查修理,使设备技术状况全面达到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保养完后按规定填写《设备二级保养验收记录》。由技术部存档;

2.11.2 设备完好的标准为:①、所有设备要物见本色,无积尘;

②、各类设备要做到五不漏,即煤、油、电、气、水;③、所有运转设备要运转正常,润滑良好;④、设备各部件无松动,配件齐全;

⑤、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要完好,安全保护装置必须达到完好状态;⑥、设备运转记录,检修记录必须齐全;⑦、电工必须实行交接制度,并有详细记录。 2.12设备计划检修

2.12.1 主要生产设备的精度及工艺验证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每年九月至十月各车间应对本车间主要生产设备进行设备普查。由车间填写《设备完好普查表》,报技术部备查。同时填报下一年度设备大修计划,报技术部,由技术部负责审查和平衡,并汇编全厂设备年度维修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列入企业综合计划中;

2.12.2 设备大修由技术部组织实施。设备大修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应

17

根据“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安排。设备大修完工后,经使用部门确认,填写《设备大修理任务书》,并交档案室归档;

2.12.3 每月15日,公司组织各车间主管领导,维修负责人对所分管的设备进行一次大检查;

2.12.4 设备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设备的完好状况、设备卫生、设备待修状况、检查质量、检修记录、运转记录、安全隐患等;

2.12.5 发现问题及隐患,要由生产技术部详细记录,并立即形成整改通知单限期跟踪解决;

2.12.6 凡要求整改的问题及隐患,车间必须及时安排采取措施,否则出现后果,由车间领导负责。

2.13 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管理

2.13.1 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是本公司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必须严格执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和实行强制保养制度,以确保设备的完好运行。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三大规程,合理润滑设备,合理使用设备,生产中严禁超负荷和拼设备。发现问题逐级反应及时解决。重点关键设备要实行重点管理,要有标识,以示区别。使用部门应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精度普查,报技术部备查。 2.14 特殊工序设备的管理

2.14.1 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独立使用设备;

2.14.2 特殊工序设备要满足工艺要求。使用部门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的精度普查。并将普查表报技术部备查。

18

2.15 特种设备的管理

锅炉和机动车辆属于特种设备,对此特种设备编制《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和《机动车辆管理台账》。

2.15.1 特种设备必须是完好运行,严禁带病作业,并定期检查和清扫。特种设备的驾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操作训练和考试合格后才能驾驶操作; 2.15.2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超负荷、超规定使用设备。其中行车必须严格进行日点检,点检卡应清洁; 2.16 动力设备的管理

2.16.1 动力设备具有连续工作和不可中断的特点。运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有的工种要经市劳动部门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才允许操作。并有各种运行技术规程和运行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在值班期间应随时巡回检查,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动力设备不得带病运行,按规定对配电设备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认真做好记录,确保安全可靠运行; 2.16.2 各动力站要建立出入制度,非本站人员未经批准,严禁入内,进入动力站一律办理出入登记手续;

2.16.3 动力设备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在交接班前15分钟到达工作岗位,以便及时准备,集中思想,了解情况。交班必须做到:交设备的正常运行、工具、记录清楚、数据正确,机房内外场地整齐清洁,消防器材齐全完好; 2.17设备事故处理

主要记录了设备事故发生的日期、方式,类型,并掌握设备运转状况、磨损情况。

19

设备管理人员根据对历次设备事故的记录分析,类型的统计可得出:易损零配件在正常条件下的磨损和使用期限,有计划地进行更换维修。对非正常的设备事故,设备管理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维修,降低故障率。

2.17.1 一般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500—10000元,精大稀重点设备在10000—30000元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10—30分钟为一般事故;

2.17.2 重大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10000元以上,精大稀重点设备在30000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30分钟以上者为重大事故;

2.17.3 特大事故:修复费用达50万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停电二天以上,车间停电一周以上者为特大事故;

2.17.4 车间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通知技术部,经鉴定后再进行处理。车间在事故发生后三日内认真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技术部和安环处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做好原始记录,签署处理意见。根据事故性质和损失经济价值大小给予赔偿和一次性处罚。 2.18 设备的润滑管理

2.18.1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是设备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防止事故发生,减少机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有力措施;

2.18.2 认真贯彻设备润滑的“五定”工作,即定人、定点、定质定量、

20

定期。各车间应做好设备的定期换油工作,同时做好废油回收工作,做到分类油质分类回收;

2.18.3 由《设备轴承台账》、《电动机台账》、《设备轴承维修记录》、《电动轴承记录》组成,两者配合使用,每年进行最后一次轴承保养记录,根据此保养记录,查询计算轴承保养周期,而制成《设备轴承保养表》和《电机轴承保养表》。 2.19 设备的备件管理

2.19.1 备件必须根据备件储备原则,由技术部制订储备定额。备件采购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交货期,并做到“谁采购、谁负责”,严格控制备件质量;

2.19.2 车间如需备件,应填写《备件申请单》; 特殊情况经生产制造部长审批。由技术部办理;

2.19.3 外购备件原则上应验收入库后,再发放使用,并严格执行入库、出库手续。由于生产急用,到货后直接发给使用者,采购员应将领料单和报销单一起补办入库、出库手续;

2.19.4 备件保管工作要达到科学保管分类、分区、分机型,摆放整齐,标志明显,规范化。加强防锈、防腐措施。备件不磕不碰、不生锈、不变质。每年终核对帐物相符,库容整洁;

2.19.5 所有备用设备必须达到完好状态,起到备用作用;

2.19.6 备用设备若发现无法修复,要及时向主管领带汇报,及时准备,以免影响生产;

2.19.7 待修设备,车间必须及时组织修复,小修、零修当天完成,中

21

修和大修不得超过三天,特殊情况上报主管领导;

2.19.8 达到报废的设备必须上报公司领导,由公司主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鉴定后方可报废;

2.19.9凡修复的设备,必须上报设备管理员;2.19.10车间、公司必须设立设备台账。要物帐相符。2.20 报表及技术资料统计

2.20.1 设备的登记和统计是反映企业设备的动态变化。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确保国家财产完整,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必须准确掌握设备动态状况,使之得到合理的使用、维护、保养;

2.20.2 全面收集设备、辅助装置、轴承、传动机构、技术档案等技术资料档案,进行分类、排序、存储。做到设备编号和技术标牌齐全,设备资产账、物、卡相符。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从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更新等; 2.21 相关表格

《设备台帐》、《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设备报废申请单》、《设备调拨通知单》、《另配件申请单》、《设备借用协议书》、《设备大修理任务书》、《设备安装验收移交单》、《设备事故报告单》、《设备二级保养记录单》、《行车点检卡》、《设备完好普查表》。

本制度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22

3 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3.1 机构体制

3.1.1 公司生产部是主管全公司计量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总经理的领导下,统一全公司的计量工作;

3.1.2 生产管理部经理主持全公司的计量工作,计量管理员负责具体工作,在业务上受地方政府计量部门领导,参加计量工作的有关活动。

23

3.2计量机构的职能

3.2.1 贯彻国家计量法令、政策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公司计量管理制度和检定计划,组建公司计量管理体系;

3.2.2 逐步建立本公司所需的计量标准,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可靠;3.2.3 统一管理计量器具和设施;3.2.4 组织开展计量检测,提供计量保证;

3.2.5 在本公司内部执行计量监督,具有计量执法职能;3.3计量器具配备率及计量检测率

3.3.1 各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计量要求,提出合理配备计量器具的方案报生产管理部,以逐步完善计量器具的配备;

3.3.2 用于能源、工艺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均应达到98%以上;

3.3.3 控制工艺质量的计量检测率,物料进出的计量检测率均应达到95%以上;

3.3.4 在用的计量器具、检验设备必须执行周期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周期受检率达到100%,周期合格率在95%以上。

3.4 计量器具的管理对象

3.4.1 公司范围内各类计量器具,包括温度、重量、质量、现代计量器具和电子仪表,分析检验仪等各类计量器具。

3.5、计量器具原始档案的建立3.5.1 计量器具检验设备台账;3.5.2 计量器具、检验设备历史档案;

24

3.5.3 计量器具、检验设备周期鉴定计划;

3.5.4 计量器具检验设备的技术资料(包括说明书、合格证、送检合格证、鉴定原始记录、报废单等)。

3.6、建立和健全各项计量管理制度

3.6.1 入库、流转、降级、报废、核准制度;3.6.2 使用、维护、保养制度;3.6.3 周期检定制度;

3.6.4 在用计量器具,检验设备现场抽检制度;3.6.5 计量员培训、考核、任用、奖罚制度。

3.7、监视和测量装置采购、入库、流转、降级、报废、核准管理制度

3.7.1 生产技术部根据生产的需要制定计量器具的购置计划,经公司批准后,交由采购业务部外购;

3.7.2 新购买的计量器具,必须具有合格证,保管员才能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后应立即报生产技术部备案;

3.7.3使用部门领用新购置的器具,必须报生产技术部门,由生产技术部视其工作性质,决定器具的类型,规格和使用精度核对后才能发放,并做到有关登记工作;

3.7.4 因机器动迁或生产器具保管使用者的调动,计量器具要流转时,须由车间班组报生产技术部办理转移手续;

3.7.5 计量器具在周期检定和抽检中,发现精度达不到原来等级时,应降级使用;

25

3.7.6 计量器具使用到残旧、已不能再降级使用时,经生产技术核准,作报废处理,报废后计量器具不得继续转移、流入生产使用;

3.7.7计量器具使用保管者,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器具损坏、遗失的必须及时报车间和生产技术部,并写明原因,损坏程度、责任者由车间根据《奖罚制度》提出处理意见,生产技术部根据实际情况签署意见后提交公司处理;损坏至不能使用或损失的、不能找回的器具由生产技术部根据生产的需要制定计量器具的购置计划,经公司批准后,交由采购业务部外购;

3.8、在用计量器具现场抽查制度

3.8.1在用计量器具在规定使用期限内,计量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车间、班组进行现场抽检,如发现有不合格现象,有权立即停止使用;

3.8.2对关键工艺中的在用计量器具,在检定有效期内按10%的比例抽检,并计算出抽检合格率;

3.8.3 在抽检中如发现抽检合格率低于95%时,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测量精度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4 计量室工作制度

4.1 目的

规定本厂计量室日常工作制度,明确本部门工作职能,以确保本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本厂计量工作实施有效控制。

4.2 范围

26

本厂所有部门及岗位的计量工作,计量器具管理及监督。

4.3 计量室工作职责

4.3.1 学习贯彻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令、法规。对本厂内部进行计量执法监督管理,严肃处理计量责任事故,妥善解决计量纠纷;

4.3.2 制定本企业的计量管理办法和各种管理制度,报总经理批准后贯彻实施;

4.3.3 完善配备计量器具,开展计量检测工作,不断完善检测方法和手段,坚持按检定周期送检,并做好记录;

4.3.4 统一管理本厂计量器具,完善企业量值传递系统,开展一些必要目的检定、测试,组织按期送检,保证标准计量器具的周检合格率达到100%,不合格一律不准使用;

4.3.5 监督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计量检测数据,把计量工作落实到生产第一线中去;

4.3.6 组织全体员工的计量教育,培训和考核计量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个由各车间各部门人员组成的计量管理系统;

4.3.7 定期总结本厂计量工作,组织本厂创计量合格企业工作,加强本厂计量管理,协调各部门的计量工作;

4.3.8 统管全公司计量器具和有关部门配合制定计量器具购置计划,组织好计量器具入库、发放、使用、降级和报废的等级工作,建立计量器具台账和历史档案卡;

4.3.9 审核、修订本厂有关计量文件、表格,参与计量器具采购、验收、检测,对计量工作进行确认,整理保管计量文件和技术资料,统计分析和

27

各种计量数据,供公司决策参考;

4.3.10 监督全公司各部门执行计量法,推行法律计量单位,实施计量管理制度,对违反计量法,违反计量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做出处理;

4.3.11 主管本厂内部与计量有关的其他业务和活动。

5 计量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5.1目的

本厂所有专兼职计量人员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职责,熟悉本岗位各种计量器具的操作规程,准确实施计量,确保量值准确,及时传递,并按规定进行记录。

28

5.2 应知应会要求

5.2.1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有关计量法规、规定;5.2.2 熟悉国家采用的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并会书写,会阅读;5.2.3熟悉本岗位计量工作的基本步骤.方法和作业要求(各项计量技术指标或参数);

5.2.4 懂得所操作的计量器具的原理,操作规范,构造.性能.计量标准,零点及一般维修保护常识。

5.3 岗位职责5.3.1公司分管经理

5.3.1.1 熟悉和贯彻计量法令、法规,检查督促全公司计量管理的执行

情况;

5.3.1.2 审批全公司计量器具配备计划和计量经费计划,不断完善计量检测手段;

5.3.1.3 领导全公司计量管理工作,把计量工作提到生产和经营的日程上,定期召开计量工作会议,研究布置公司的计量工作;

5.3.1.4 审定全公司计量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全公司计量人员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5.3.1.5 审批计量方面的奖惩决定。

5.3.2 计量管理员

5.3.2.1 熟悉国家计量法和本公司的计量管理制度,在工作中认真执行。按本厂生产特点,工艺设计、技术及经营管理要求,开展计量工作,坚持认真填写各类检测报表;

29

5.3.2.2 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原理和技术要求,定期抽查计量器具

的准确和完好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协助处理;

5.3.2.3 工作时不得随意离开岗位。负责工艺、质量控制得计量人员要

经常检查计量器具是否正常,仪表指示值是否符合要求,确保产品质量,避免发生质量事故;

5.3.2.4 实行安全生产及本厂机械产品安全指数,参数标准,凡与安全

生产关系密切的仪表(如压力表等,在使用时如发现异常现象,失控或失准,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排除故障,以免出现机械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 5.3.2.5 制定全公司的计量器具配备计划;

5.3.2.6负责新购计量器具和强检计量器具的送检工作,对原有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计量器具提出降级或报废意见;

5.3.2.7 建立计量技术档案,管理计量技术资料; 5.3.2.8 负责计量器具台帐的制定,做好分类工作; 5.3.2.9 承担外购计量器具入库检定编号工作。 5.3.3部门计量工作分管领导

5.3.3.1 组织本部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国家计量法》及有关计量工作的法规、文件,提高职工的计量意识;

5.3.3.2 围绕公司年度计量工作目标,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年度计量工作计划,根据计量器具配备率不得低于98%的指标,实事求是地编制本单位的计量器具配备计划;

5.3.3.3 按计量检测不得低于95%的指标,认真督促做好计量检测点的检测工作,并指定专人做好各检测点检测数据的记录,并妥善保管,作为

30

验收依据;

5.3.3.4 对违反计量管理规章行为,负责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

处理意见报安全机务部。

6 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制度

6.1目的

为了计量器具的采购.验收,入库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确保计量器具的有效配置。

6.2职责

6.2.1 计量室统一负责编制计量器具采购计划,并按本厂计量

配置要求选择器具的型号,报总工程师批准后交由采购部门采购。

31

6.2.2 采购部门购入的计量器具应连同发票,计划审批表交计

量室检验确认后,由计量室负责人办理入库检定手续,方可入库。

6.3 具体规定

6.3.1 各部门根据计量工作需要购置计量器具时,应提出采购

计划进行计量室审核,本厂总工程师批准方可购买。

6.3.2 新添置的计量器具,国家要求需要强制检定的,应按要

求送省市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国家没有强制要求检定的,由本厂计量员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

6.3.3 新添置的计量器具入库后,由计量室从仓库办领出手

续,并进行标号登记造册,做到帐、卡、物相符,然后下发到量具使用部门。

6.3.4 各计量器具使用部门对量具规定防止区域,并给予标

识。

7 计量器具领用流转制度

7.1目的

加强本厂部门,岗位对计量器具领用.流转的管理,确保所用计量的受控,杜绝使用失准,失效的计量器具。

7.2范围

对本厂计量器具在发放.借用.领用的渠岸过程实施检查监督。

32

7.3控制要点

7.3.1 各部门(班组)需要领用的计量器具,应由部门(班组)负责人到计量室办理领用登记手续,方可发放使用,同时由计量室标号登记造册。

7.3.2 计量室对各部门(班组)领用.借用计量器具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检查。

8 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8.1目的

8.1.1 为使本厂与计量有关的所有方面都具备计量条件,配置相适宜的计量器具,对计量器具的配备做出规定。

8.1.2 确实按规定的程序.方法和场合使用计量器具,并保持其有效性,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定。

33

8.1.3 计量器具应得到适当的维护.保养.以为此其计量能力。8.2 适用范围8.3 具体要求

8.3.1 计量室应根据计量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配备计量器具8.3.2计量器具必须有合格证对不合格或超期的应及时进行目检或委托外单位检修,否则一律禁止使用。

8.3.3 使用计量器具不得用力过大,不得超负荷使用,不得使用油石.砂纸或其他粗糙东西擦磨表面,以免造成失准。

8.3.4 使用人员必须了解计量器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8.3.5 计量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记录有关数据,并及时送计量室处理,操作者不得擅自拆卸、调整。

8.3.6 计量器具存放地点必须干燥.无污染.无震动,保持一起的环境清洁,随时做好防锈、润滑保养工作。

8.3.7 严禁随意调高或降低计量器具的零点,造成计量器具失准。8.3.8 本厂建立计量器具配备台帐,实行使用登记制度,并保存有关记录。

9 计量原始数据、统计报表、证书标志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计量原始数据、统计报表、证书标志的管理办法。

9.1 原始记录

9.1.1 在用计量器具在计量室建总台帐,各工具室设分台帐,原始数

据要齐全、准确、可靠。

9.1.2 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检查、修理、抽检和周期检定合格证等

34

原始记录要资料完整、文字清晰,󰀀记录上有关人员的签字要齐全。

9.1.3 能源、工艺、产品质量、原材料进出厂、成品出厂等计量测试、

抄表、检测的数据记录,应做到字迹清晰、保管完善。

9.1.4 送上级部门检定的计量器具,有关文件应建册立帐,以备查验。9.2 统计报表

9.2.1 各类统计报表必须符合法定计量单位。9.2.2 各类统计报表的数据必须是计量检测数据。

9.2.3 各种计量检测数据的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并有有关人员签字。

9.3计量器具的证书、标志管理

9.3.1 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由按法定程序批准的有关人员签发。9.3.2 各种检定证书(除公司合格证、检定合格证等)有生产技术部负责保管。

9.3.3 各种原始记录、统计报表、检定证书一般应保存三年以上。

9.3.4 经检定、检查合格的计量器具签发合格证书;检定、检查后限

用的计量器具使用限用证书;长期不用的计量器具签发封存标志;对已不用的计量器具签发禁用标志。

10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管理办法

10.1 在公司范围内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部门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将其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报生产技术部登记、备案;

10.2 生产技术部根据执行检定机构的假定周期,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并负责按期组织送检;

10.3 属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包括新购置的)未备案,检定

35

或经检定不合格的,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使用;

10.4 未取得《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的人,不能修理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

10.5 使用属于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部门或个人,不得拖延或拒绝送检;

10.6 对没有执行或违反上述规定的,按照《计量法》第26跳规定处理;

10.7 计量监督人员,必须对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处理,对失职人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

10.8 凡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卫生等方面的强检工作计量器具,使用者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生产技术部处理,计量监督员要经常到现场抽查,以保证使用准确、安全可靠;

10.9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领用、流转、降级、报废、使用、维护、保养等应按有关的计量管理制度执行。

11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11.1目的

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和有效使用,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特制定本制度。

11.2使用范围 本厂计量室

36

11.3具体要求

11.3.1强检的计量器具必须送省市计量测试所或国家认可的外协单位进行周期检定,值周期内发现故障,计量室及时送检。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由计量室安排自检,不具备自检条件的计量器具应视情况送外协单位进行检定

11.3.2 根据计量器具的种类,使用频率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可能保持精度间隔时间,确定检定周期、长度、平衡器等类的检定周期原则,以上为12个月;

11.3.3 生产技术部按照各部门、车间、班组的配备情况有计划地编制检定周期计划,统一组织安排送检,送检率达到100%;

11.3.4 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才能发放使用,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过期未检的应停止使用;

11.3.5 发放计量器具时,计量室应进行外观、零位和相互作用的检定。11.3.6 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的检验结果、证件应予保管,有关文件应归档存查。

11.3.7 对自检计量器具的检定应由计量室或外协单位检定,并记录其检定结果。

11.3.8 本厂周期检定的目标是三个“100%”:一是周检率100%,二是合格率达100%,三是在用计量器具合格率为100%。

37

12 轧辊管理制度

12.1新轧辊

12.1.1 新轧辊订购计划由车间提出并上报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出具轧辊技术要求,与供应部共同订购轧辊;

12.1.2 新光辊入场后,由生产技术部检验轧辊的硬度和几何尺寸;12.1.3 新光辊加工孔型由生产技术部下达轧辊图和样本进行加工,新

38

辊加工完成后,由生产技术部检验,验收合格并做好标识后,方可转送到轧钢车间。

12.2 轧辊修复和报废

12.2.1 车间提出索要修复的轧辊,由车间主任与调整工共同检验孔型,判断是否需要修复,若需要修复,送到机加修复;若不需要修复,应写上“能用”两字,立即上架,并做好标记;

12.2.2 轧辊修复后,由修复者报技术部门检查,合格者由轧钢相关人员送回轧钢,由车间检验并做好标记,不合格的重修;

12.2.3 轧辊的报废由车间提出并写清原因送报技术部门,检定后方可送废品区。

12.3轧辊标识

12.3.1 轧辊的标识号有生产技术部门统一规定,新加工的轧辊由生产技术部填写标识号;

12.3.2 进入车间的轧辊,若标识掉了或不清楚,车间要立即按原标识填写补上;

12.3.3 轧辊上的标识一定要保持清晰,使用后的轧辊标识由车间主任、调整工或轧钢工按原标识写清楚。

12.4轧辊的安装和拆卸

12.4.1 轧辊在安装和拆卸时,调整工必须在现场;12.4.2 轧辊在安装、拆卸和吊运时,一定不要损伤轧辊;

12.4.3 拆卸后的轧辊要分类分开堆放,检验后,方可上架,并需贴有标识。

39

13 设备双包机制度

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是车间生产的物质基础。为了确保机器正常运转,达到正常生产之目的,特实行以操作工定人、定机进行维护保养;机修工定人、定机进行双重保机责任制。在管好、用好、修好各种设备的基础上,使设备管理向高标准迈进特订立以下双包机制度。

13.1 操作工包机制度

40

13.1.1 操作工包机的范围

13.1.1.1 设备部分:静止设备、转动设备的主机、辅机、基础、防护罩等。

13.1.1.2 电器部分:电动机、开关、线路、照明设备等。

13.1.1.3 仪器仪表部分:压力表、温度仪、流量器、分析仪器、仪表等一切测量仪器。

13.1.1.4 管线部分:本岗位流程范围内的全部管线、阀门、管件、支架等。

13.1.1.5 厂房用具部分:墙壁、地面、桌椅、操作台、操作用具、维修工具等。

13.1.2 操作工包机内容13.1.2.1 包管理:

13.1.2.1.1 本岗位的一切设备都是公司的财产,把设备管理好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不管运行的还是停用的设备都要管理。需修的设备,修理前要负责完整的交接,并做好置换工作(在事故中损坏的部件要专门移交、零件、附件如有散失要追究责任)。修理中要监督质量,修理后要试车验收(设备除检修时由操作工交给机修工,由机修工负责到检修好。其余时间内,一律由操作工负责一切管理工作)。要关心设备的技术状况:如设备出力、各部件的配合关系等,使设备达到正常运转。

13.1.2.1.2 设备发生故障,无论大小,原则上由操作人员负责,在检修后确实是因检修质量不好而引起的,由检修人员负责。如操作工可以挽回的而没有及时挽回的事故,操作人员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如缺少事故的

41

详细记录,责任追查不清时,一律由操作人员负责。

13.1.2.2 包使用

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地使用机器。严格控制操作条件,严格防止设备超负荷运行,尽量减少波动幅度,在设备经常处于高效运转的正常情况下,切实做好原始记录(包括运行时间、故障、停修等),记录要清洁整齐。

13.1.2.3 包检查

按检查线路,每小时认真检查一次,熟悉各项检查指标和要求,能及时发现设备不正常现象,并能正确判断设备缺陷和事故原因,定期检查油位、冷却水水量、水温、电机电流、温度等。

13.1.2.4 包维护保养

为了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一些维护性的小修理要及时进行。如紧地脚螺丝、紧盘根、紧法兰、换活门、更换可不停车检修的阀门及法兰垫片的工作,消除力所能及的跑、冒、滴、漏等缺陷。机器停用时,要通知电工拉去电源开关。卸掉压力、清除油垢。冬季要放出气缸夹套及水冷却器内的积水,做好其他防冻工作。如长期停用,必须彻底清理,重要部分要涂油、防腐必须放去所有积水,并定期盘车,以免运转部件因油类干燥而引起锈蚀,室外阀门的阀杆及室内长期不使用的阀门阀杆和所有高压螺栓的外露部分,一律涂牛油防腐。要做到文明生产,机器、地面、操作台要每班擦洗一次(电器、仪表的带电部件严禁接触开关外壳,仪表箱外表灰尘使用干布擦除),设备要精心保养、合理操作、保证使用间隔期。13.1.2.5 包定额

42

精心操作,采取措施,注重节约水、电、煤等消耗。13.1.3 操作工的权限及责任

13.1.3.1 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情况紧急时,有权直接停车处理。13.1.3.2 机器设备超负荷生产,有权拒绝执行。13.1.3.3 机器设备不符合安全规定时,有权拒绝使用。

13.1.3.4 机器设备修理时,有权向修理人员提出检修要求(指在修理规程范围内),随时检查检修质量,对检修质量十分低劣的,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有权拒绝验收和开车。

13.1.3.5 对运转时间已超过预修期限的,未经有关领导批准的机器设备有权停止运转。

13.1.3.6 有权限止非包机人员乱开、乱弄本岗位的一切所包设备。13.1.3.7 熟练操作、懂得机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构造和性能会维护、能小修。

13.1.3.8 与机修工密切配合,及时向机修工详细叙述本班机器和设备的运转和使用情况。

13.2 机修工检修包机制度13.2.1 机修工包机范围

13.2.1.1 机器部分;静止设备、转动设备的主机、辅机、基础、防护罩等。

13.2.1.2 管线部分:本岗位流程范围内的全部管线、阀门、管件、支架等。

13.2.1.3 电器部分:配电设备、线路、电机、开关、照明设备等。

43

13.2.1.4 仪器、仪表部分:压力表、温度仪、流量器、分析仪器、仪表等一切测量仪器空气压缩站等。

以上1-2项为生产车间机修工包机范围以上3-4项为电工车间、计量仪表科范围13.2.2 机修工包机的内容和修理制度

13.2.2.1 所包设备要达到零部件完整齐全、运转正常、出率要达到名牌规定,无异常振动和噪音,温度正常。管道、阀架无明显振动,安全装置和仪表齐全。准确、灵敏、防腐、防冻、保温完整有效。管辖区域无跑、冒、滴、漏。

13.2.2.2无备用的设备坚决执行预修制度,机器运转到计划预修期,一定要停下检修。如确有必要延期,必须得到公司领导批准。如遇特殊事故,必须提前修理时,生产车间应先将事故报给公司,并抄送有关职能科室,公司一边责成机修工修理,一边组织有关人员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但机修工无权拒绝修理。

13.2.2.3有备用的设备,一般采用轮修制,确保台台备用设备能备用。确保正常生产不受影响,如受影响,不管时间长短,均按事故处理。

13.2.2.4 根据设备检修质量和所确定的间隔期进行检修,其修理时间和规定工时定额,在不增加人的情况下,保质保量,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如受客观原因影响进度时,经过主管单位承认可以扣除,如拖延时间,影响生产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平时除做好计划预修外,每天上班后对所包设备进行巡回检查,并作好记录,一般性的缺陷或故障及时修理,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44

13.2.2.5 包机班负责人,根据机器的运转情况和修理间隔期,在当月底前订好由生产部门编制的大中小修及正常计划预修的工作安排意见。并查点修理中应需的备件贮存情况。

13.2.2.6 在大、中、小修中,必须详细写好检修记录,作为设备档案。13.2.2.7 机修工在平时做好本岗位的一切备品备件(需加工的做好毛坯下料工作,及时送交有关部门联系加工)和专用工具。避免在发生事故时措手不及,如因自制备件不足而影响检修工作时,按事故处理。

13.2.2.8车间包机班各工种,平时工作不分工种,由班长统一安排,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可考虑各人的特长。

13.2.2.9 电工因修理电机、拆除机器靠背轮时,电工自己安装,并通知包机钳工校正中心和装靠背轮螺丝,凡因修理电机需拆装皮带轮,一律由电工自行拆装,凡钳工因修理主机,需移动电机时,一律由钳工自行拆装(电机的拆、接线通知电工进行)。

13.2.2.10 电工、仪表工在车间检修时,如需焊工、钳工配合时,由所在车间配合;如遇特殊情况由生产部门进行调度。

13.2.2.11 凡有大型检修任务,有几个单位人员参加时,全部检修人员,一律临时由任务所在单位的车间主任统一领导、指挥,直至完成任务为止。

13.2.2.12 包机班在检修工作中,如需精加工修复或属正常备件外的临时修配的零部件,加工部门要保证随到随加工。如因未能及时加工而影响检修进度,做事故处理。

13.3 包修理质量

45

13.3.1 按照检修级别所规定的内容,及根据当时设备缺陷扩大的内容进行修理,修理质量要按检修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保证符合技术要求。

13.3.2 修理后必须使设备运行正常,无跑、冒、滴、漏现象,并恢复设备的设计能力或正常使用能力,符合设备优良标准。

13.3.3 保证设备在检修间隔期内,不发生检修质量事故。

13.3.4 修理中,如需改变机器的原状(包括革新),更换较大的备件,必须经公司批准,事后并由车间将更改情况写成书面材料报送生产部门备案入档。

13.3.5 坚决执行验收制度,机器中、小修检修好后,由包机工和操作工共同负责试车,并在检修记录上签字,办理验收手续。机器大修后,由车间负责设备的主任和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包机工、操作工一起验收。

13.4 节约修理费用

节约检修材料和备件,可修复的零部件和阀门。一律以修复为原则,废旧有色金属零部件及多余材料,一律办理回收、退料手续,千方百计降低修理费用。

13.5 保证修理安全

办好修理前设备交换和修理后交付生产的安全程序,使用合理工具,严格遵守动火、卸压、防毒、登高、用电等安全制度。

13.6 做好文明生产

修理中拆卸下来的零部件(如丢失、根据经济损失大小予以赔偿),修理结束后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13.7 设备管理委员会

46

主 任:曹景树副主任:马树峰 王清卫

成 员:邵洪轶 石永胜 张德波 马树文 冯在友 杨树发 吴院科

14 设备大修、包机使用维护情况

14.1 机修厂:设备总负责人 马树峰14.1.1机加序号1

设备名称立 车

负责人侯孝臣

序号10

设备名称30车床

负责人刘立飞

47

23456789

动平衡机钻床牛头刨床铣床数控床锯机240车床20车床

申利民徐敏高清涛侯孝臣隋国强隋国强姚素和郭俊峰

1112131415161718

50车床砂车机自动埋弧焊机10吨吊车5吨吊车轧辊车床滚丝机压圆机

徐 敏郭俊峰申利民邱明山郭俊峰杨树发

14.1.2翻砂序号1234

设备名称10T吊车电创粉碎机水泵

负责人夏福山杨春付夏福山李 明

序号5678

设备名称中频炉(2台)

混砂机气泵电气焊

负责人李 明夏福山冯喜良顾同仁

14.2 铸造厂:所有设备维修维护总负责人 冯在有序号

名 称

类 别

炉体、减速机、油泵

1

10吨A炉

配电盘水泵系统

2

10吨B炉

炉体、减速机、油泵

负责人李玉昌李 侠娄卫东王作波

48

备注

配电盘水泵系统炉体、减速机

3

5吨1.2号炉

配电盘水泵系统炉体、减速机

4

5吨3.4号炉

配电盘水泵系统室内吊车

5

吊车

料场吊车

台上震动系统、水泵系统台下拉矫、辊道、减速机、6

连铸

电机、水泵罗杆泵

7

除尘器

除尘系统

陈秀云王金荣孟广福崔玉梅朱玉燕孙富臣孔祥凤朱玉燕郭宝玉陈 龙张国华王贵义陈绍龙陈 龙

各吊谁开谁

负责

14.3 型材厂:设备总负责人 邵洪轶

序号名 称设 备推钢机、上料吊车

责任人赵荣海、曹景芬

姜 勇邓庆伟杜爱梅

备 注

1煤气炉

煤气炉东炉煤气炉西炉抽料机

49

三联箱减速机大电机

2

400轧机

升降台400机前辊道400机后辊道400轧机电 机

3

280轧机

减速机三联机280轧机

4

车 间

室内吊车矫直机冲 床

5

冷 床

剪切机成品吊车轻轨冷床锚杆冷床

于怀志、辛伏江武金城、彭 凯李金宝、逄有库

卜红利李洪亮张本才姜海富崔从新、高德宝董国庆、赵东方魏宝军、邹存海

李铁富于怀志、崔从新

曲凤奎夏延江张 喜申 建王学文、别福江吴发成、刘洪坤

要求:

1、全公司机械设备大修管理负责人马树峰;机电设备大修管理负责人刘

春林;

2、设备大修要做好大修记录,要有验收(负责人、维修人、包机人、技

术部)共同进行;

3、包机人必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日常维护保养、掌握设备的运

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及时上报;

4、设备使用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因设备影响生产和出现事故的,要

认真查,做到三不放过(即责任不清不放过、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

50

其他人没有收到教育不放过);

5、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设备大修、维护使用、包机的管理办法。

15 设备事故处罚制度

15.1发生重大设备事故,要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并迅速组织人力进行检查。由主管副总同时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定出预防措施;

15.2一般事故由车间调查处理,但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把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

51

15.3属于人为责任设备事故,根据损失价值、情节轻重,给予必要处罚;

15.4属于领导安排指挥不当,由领导承担责任;

15.5事故大小按一般事故、大事故、特大事故划分。1000元以下为一般事故;1000——3000元之间属于大事故;3000元以上为特大事故。

处罚方法:一般事故按50%罚款;大事故按30%罚款;特大事故按15%罚款并除名。对于有意造成大事故的,除名罚款外并送到公安机关处理。

七台河市鑫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5月5日

16 设备完好奖罚制度

16.1设备机械事故分类

16.1.1 重大事故:直接损失在3000元以上的机械事故,耽误4小时以上生产的机械故障;

16.1.2 大事故:直接损失在1000——3000元之间的机械事故,耽误

52

2——4小时生产的机械故障;

16.1.3 一般事故:直接损失在1000元以下的机械事故,耽误2小时以下的机械故障;

16.2 奖罚标准

16.2.1铸造厂(按季计)

16.2.1.1 无任何事故奖励车间5000元;

16.2.1.2 一般事故仅允许发生两起,发生两起以上一般事故,对直接

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罚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300元,副主任罚款200元;

16.2.1.3 大事故仅允许发生一起,发生一起以上大事故,对直接责任

人按直接损失的30%罚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500元,副主任罚款300元;

16.2.1.4 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严肃处理,对直接

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15%进行罚款,并对车间主任1000元,车间副主任罚款800元

16.2.2支护厂:

16.2.2.1 无事故奖励车间2000元;

16.2.2.2 一般事故仅允许发生两起,发生两起以上一般事故,对直接

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罚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200元,发主任罚款100元;

16.2.2.3 大事故仅允许发生一起,发生一起以上大事故,对直接责任

人按直接损失的30%罚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500元,副主任罚款300元;

16.2.2.4 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严肃处理,对直接

53

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15%进行罚款,并对车间主任800元,车间副主任罚款500元

16.3 机修厂

16.3.1 无事故奖励车间500元;16.3.2 一般事故仅允许发生一起

16.3.2.1 仅发生一起一般事故的,奖励车间300元

16.3.2.2 发生一起以上一般事故,对直接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50%罚

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200元,班长罚款100元;

16.3.3 杜绝大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大事故要严肃处理,对直接责任人按直接损失的30%进行罚款,并对车间主任罚款500元,班长罚款200元。

七台河市鑫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5月5日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