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卞玉年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拥有共 同愿景、不同专业的各学科教师借助网络工具组 成的,它具有开放性、有序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的 特征。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既尊重了每位教师的发 展个性,挖掘了每位教师的潜能,又能推动教师 之间交互实践的开展,有效提高了信息分享率。 在互联网时代,要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必须从 要素组合、交互实践、平台建设三个维度构建有 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才能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 美好愿景。
一、优化组合,构建学习共同体
规划、开展学校骨干教师评审和个人专业发展考 核等活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将教师的 专业发展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挂钩,增强其 发展的内驱力。同时,明确优秀教师的工作规范 以及可以获得的现实利益,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清 晰的发展目标。
2. 明确共同体的学习规范。共同体规范是个体在网络学习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使学习共同 体具有有序性、整体性的制度保证。学校建立了 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的QQ群、微信群、主题网 页等交互平台。在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求教师以 “学校+姓名”的形式注册,建立共同体内部的规 范体系;要求教师探究需围绕议定的话题或主 题,不得网售或闲聊。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大家 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各显所长。
3.
优化共同体的组织建构。虽说共同体成员
有共同的愿景和相似的教育背景,但不同成员的 理论水平、问题意识、专业领域、研究兴趣都有一 定的差异。在组织建构上,一是要注重不同类别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如学科组、年级、班主任等学 习共同体虽有交集,但各有所属;二是要不断完 善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层级,如可将成员分成若干 个小组,将小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班,分开就是几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要 想真正凸显其开放性、有序性、整体性和导向性 的特点,就必须将愿景、规范、组织、评价四个要 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合力,产生效率。
1.强化共同体的学习愿景。共同愿景是由共 同体中各成员的愿景共同汇集而成的,它为学习 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发展注人了动力、指明了方 向。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中,注重引领教师自 发地将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有机 结合起来。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 业成长标准》、引导教师制订个人专业成长发展
作者简介:卞玉年,江苏省口岸中学,E-mail院tzbyn@163.com(江苏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3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D/2013/02/243 )
20基础教育参考.2017/16
个小组,这是“合班分组”教学带来的启发。譬如, 擅长理论研究的为一组,喜欢探究课堂微问题的 为一组,乐意比较研究的为一组。在同一个研究 阶段,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有目标,大家分工协 作,互相配合,共同研究。
4.探索共同体的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和 激励机制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有效运 行的保障。评价机制需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共 同体成员自评,强调自我反思;二是成员互评, 强调交互协作;三是专家评价,强调专业标准。 特别是聘请专家参与到共同体学习平台中,适 时地给予评价,能提升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水平。 成员互评与专家评价有机结合,学习过程评价 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增加了共同体内部的凝 聚力。
有评价,还需有激励。激励机制主要从三个 方面人手:一是物质奖励,可支出科研经费奖励 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二是评优选先,以颁发证书 荣誉为主;三是外派深造,给成员提供更高、更大 的学习平台。内驱力和外驱力形成合力,助推学 习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二、开展交互实践,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交互意识、交互能力直接 影响着学习的最终效果。合作是教师学习共同体 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开展交互实践,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有利于教 师教育视野的拓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1.推进研讨活动,提升交互实践的能力。学 科内部的交流是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学校将 日常交流工作精致化,细化学科内部交流的网 络平台、时间、地点、流程,促进了教师交互实践 能力的提升。学校以结伴合作的方式开展交互 实践,其目标方向明确、范围小、内容针对性强。 同时,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捆绑考核”等举措, 强化了共同体内部的交互实践。课题研究是以
管理论坛
团队合作为基础,在理论研究中,观念经常碰 撞;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交流。课题研究网络交 互活动,丰富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交互实 践体验。学校通过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强化课题 研究考核,深化教师交互实践的内容,提高了教 师们的理论素养。
2. 创设和谐氛围,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由于各学科的课时、价值体现不同,不同学科教师 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差距,故不同学科之间教师 合作的意识淡薄。同时,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 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存在竞争,个体承受的压 力较大,这使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型教师文 化的构建面临现实的考验。学校在教师学习共 同体构建的实践中,注重制度的创设。在制度创 设的过程中,充分征求不同学科学习共同体的 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教师在竞争中开展合 作。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 时,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自觉加强正 确的教育荣辱观,以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合作 共事为己任。
3. 开展团体协作,提升合作的意识与技能。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必须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 与技能的培训。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赵凯教授来 校讲学,从心理技能的角度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 邀请管理学专家开展“忠诚与服从”的讲座,引导 教师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忠诚于组织,与共同体目 标同频共振。合作意识是在丰富多彩的团队实践 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它丰富了教师的精神 文化生活,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师学习共同 体构建的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各学科团体比赛 活动。比赛前期,注重各学科学习共同体成员学习
内容、训练内容的规划,激发其团队荣誉感;比赛 中期,注重共同体成员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比赛 后期,重视共同体内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
4.
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同
的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
基础教育参考,2017/1621
管理论坛
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现实的价值。因 此,相互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需要互相学习、吸 收和借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此, 学校开设了内高班,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 师学习共同体时,尤其注重开展网络环境下文化 融合的理论研究。教师们围绕民族团结教育、民 族学生教育等主题开展探讨,遵循“两尊一显”的 网络互动活动原则,即尊重风俗习惯、尊重宗教 信仰,彰显民族特色。为了充分展现多元文化的 魅力,学校引导教师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 种问题,以实现“多元互补”的文化融合,促进和 谐校园的建设。
三、搭建网络平台,丰富学习工具与资源
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自然离 不开与网络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在“互联网 +”时代,各类新型应用平台的开发,为网络环境 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打开了方便之门。
1.
构建技术过硬的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 所需要的网络硬件,如云教室、电脑、办公系统 等,学校通常都具备,但如何保证它们安全运行, 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网络安全方 面,学校与专业的网络公司合作,以保证网络的 安全运行。与此同时,参与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成 员的研究意识和网络应用水平必须跟上时代的 步伐。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学校特别重 视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一
先是普及,后是升级,并与互联网同步、与时俱 进,真正做到在网络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共同提高。
2. 搭建形式多样的内网平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网络沟通协作,分享教育资源。学科组的建 设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平台,为推进学 科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22基础教育参考.2017/16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智慧,建成了学科资源网。学 校学科资源网设有“学术研究”“教学资源”等板 块,分设理论研究、德育天地、总结反思、教学案、 习题、课件等栏目,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而 且还设置了网上评卷、考试分析系统。如今,学科 资源网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库、教师教育 教学交流的平台。
3. 创设教师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在引领教师学习、交互、交流方面的功能, 将网站建成教师在线学习的资源库、交流互动 的平台。校园网设有“在线学习”栏目,与学校网 上图书馆直接相连,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 资源。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向教师们发布 有关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推介优秀阅读书目 或论文;组织教师们关注教育微信公众号,学习 最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学校要 求每个学科组建设一个群平台,并要指定学科 群平台的管理员,制订学科群平台运行与考核
的规则。
4. 创新校际联盟运行方式。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本校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或学者合作 组成的共同体。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开放的办学理 念,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构建校际合作联盟。 为推进联盟内部的深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 校组织线下的定期交流,即校领导干部、年级管 理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经验与年级段管理经 验,以及学科组教师交流学科教学的经验;另一 方面,学校还构建了线上交流平台,利用QQ、微 信等交流平台,搭建交流学习共同体,包括特级 教师引领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合作项目的教 师学习共同体和共同开展网上考试阅卷与分析 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引人了外部的力量,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正是构 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
(责任编辑张慧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