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学期的管理与决策,让我学会来了如何用数学这种较为理性的方法去解决社会经济类的问题,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我认为最有用的是博弈论,因为它可以使人更理性深刻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下面将解析我用博弈论来解释下列问题:
1为什么贪腐屡禁不止?
2为什么皇帝黄袍加身后总是先杀功臣?
1. 记得前几年,温总理刚上任的时候也说要惩办贪腐,但是到最后无疾而终,贪污腐败还是存在,而且屡禁不止。根据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的统计,按照世界国家的经济规律,一个中等腐败国家的一年的总贪污金额占全民GDP的3%,中国2009年的GDP是33万亿,也就是说中国那年发生的所有受贿行贿的总金额是一万亿,那年中纪委抓到的贪污案件总金额为一百亿,也就是说每个行贿案件被发现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一。
假设,一个官员的年收入和奖金为十万,他一年可贪污一百万。假设官员贪污了,他的收益是11,没有贪污的话收益仅为1,人民养了一个贪官的收益为-10,假如被发现了,贪官要没收财产并判刑,按照当前法律,十万以内,每贪污一万量刑一年,贪污十万以上,每多贪100万多一年刑,如此贪官收入为-11。
于是可以列出下面这个矩阵: 查到 没查 贪 (-11,0) (11,-10) 不贪 (1,0) (1,0) 看似很明显,检查院的最佳策略是检查,而官员的最佳策略是不贪,如此一来就天下太平了,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如果我们把概率乘进去就会变成: 查到 没查 贪 (-11*0.01,0) (11,-10) 不贪 (1,0) (1,0) 由于贪污的收益几乎是不贪污的十一倍,也就是说他们贪污一年相当于廉吏工作十一
年,而且抓到的损失只有微不足道的0.1,于是他们就铤而走险,做了蛀虫。
2. 在历史上有很多农民出身皇帝在建国之初就开始大杀功臣,例子多的不胜枚举,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等,为什么这么多霸主都选择了一个解决方案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因为是农民出身,所以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最初都是自己兄弟,也就是说当初的地位和自己平等,因为皇帝本人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或者管理方法才做了皇帝(老大哥),因为起初大家平等,他做了皇帝,我做了他的臣子,其实也并非顺理成章,赵匡胤也是起初平等的兄弟被黄袍加身,最后他舍不得杀他们只是杯酒释兵权,逼他们回老家了,如果功臣由于最后财产分配不平衡新生怨恨,起了篡位之心,也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皇帝有杀与不杀两种决策,杀的话为自己的后代解除了皇位的忧虑,维护了自己的统治,收益为6,功臣可以反,如果被杀收益为-1,不反却被杀的话丧失了机会成本,收益为-2,如果皇帝不杀,功臣没造反了,皇帝收益为-1,功臣造反成功的话收益为3没有成功的话照样被杀,收益为-1,综合收益为2,假如功臣不反的话,可以帮皇帝维护统治皇帝收益为7,功臣收益为1, 杀 不杀 反 (6,-1) (-1,2) 不反 (6,-2) (7,1) 最优策略貌似是皇帝不杀,功臣不反,但是由于皇帝和功臣都心怀鬼胎,不会轻易相信对方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例子,所以出身较低,在起兵之初没有确立领导身份的皇帝很有可能杀掉自己的建国功臣,而功臣也惴惴不安,想着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所才有古语伴君如伴虎。
因此在军队中中必须确立起等级明确的管理制度,一是为了作战的效率,第二就是为了有人不服管理,造成军队内部的损耗,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如果有一双发现博弈的眼睛,生活到处都有博弈,动物界的羊与野兔生存资源的竞争,小丑鱼和海葵为了生存的合作,社会中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