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教育实效性
郭红明1,吴 敏2
(1.衢州市农业信息与教育培训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2.衢州市柯城区发展与改革局,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农民教育培训是新时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举措,衢州市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教育培训理念上求“新”、在内容上求“全”、在方式上求“活”、在效果上求“实”,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农民;培训;创新;实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一大批现代农业项目相继实施、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每年从农村输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务工,优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衢州市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以“素质工程”、“阳光工程”、“学历教育”为抓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的农民培训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培训教育,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 农民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着的问题与困难1.1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据调查,在农村接收农民教育培训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到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普遍率较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对农业技术接收能力较弱,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知识和技能培训。1.2 农民缺乏主动学习和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农村信息闭塞,思想文化水平有限,受小农意识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农民普遍认为,不参加培训,不拿证书,照样在田里干活,不少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是被动的,因此作者简介:郭红明(1961—),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
向:农业信息化。
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不够认真。1.3 农民培训教学过程中,培训的理论性较强
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偏弱,难以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单一,培训时间过短、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等因素,难以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1.4 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培训经费投入难以保证。2 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衢州市立足市情实际,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思路,在培训模式上实现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实现理论培训与技能实训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实现定时培训与机动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场地上实现固定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实现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探索了现代农民培训的新路子。2.1 改善培训办学条件,夯实培训工作基础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培训硬件和软件。
2.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占地面积6700m2,建筑面积8100m2,拥有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25间,服务器6台、台式培训电脑50台、笔记本培训电脑30台、投影仪3台、摄像机1台、电子白板2块、培训大篷车1辆,并建立了远程视频培训系统、远程视频直播系统和卫星接收平台。
2.1.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心现有专职教职工22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2人,另聘兼职教师40名。
2.1.3 加强管理和培训教学软件开发,制定和落实管理规程、教务规程、考务规程、技能鉴定规程,落实集中阅卷制度,实行考场手机信号屏蔽,实行考试成绩“三挂钩”制度:与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上课次数、复习专用纸质量挂钩。开发了水稻生产信息化服务系统,制作了一批教学课件,组编出版了大篷车培训教材。2.2 办好四大课堂,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根据农业技术培训的特点,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扩大培训的数量和覆盖面,提高广大种养大户、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科技素质。2.2.1 实施定时定点培训,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在农闲季节每周安排两天培训课程,全年安排培训课时200个以上,课程计划在年初挂到墙上、放到网上、印到大户、发到农民信箱,实行开放式培训,便于农民按“培训菜单”选择培训。
用要有一全新机制。
3)物流:随着科技的进步,物流越来越畅,但在我国的农业领域还很难言畅。有些农业生产资料还不能及时买到,农产品更有运不出、销不掉的问题,这与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有关。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的销售不用担心,但生产资料的供应,现有的体制是极不适应的,必须建一快速平台才行。
4)监管:生产资料的好坏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产、质量;农产品的安全与否将关系到人的生命。因此监管工作一定要到位,从工厂到田头,从田头到餐桌,在关键环节一定要严格检测,以确保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命的安全,生态环境的安全。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在现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只要我们认清形势,从实际出发,扎实工作克服困难,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办法和成立一机构就行。5 服务机构
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不可控因素要多得多,且我国的农业企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渠道还不畅通,因此更应做好服务工作。农业企业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林林总总,经营者如想知某一方面,要花很大功夫才可找到,如要找异地的非要跑出去不可。建一农业信息平台很有必要,其内容要涵盖环境、气候、地理、政策、技术、融资、生产资料、物流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2)技术:科技是现代农业的灵魂,没有技术支撑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有好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体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技术研发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生产中技术难题不能及时解决。发明的农业新技术又不能有效推广,协调农业技术创造与应
·3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8期
2.2.2 开展流动课堂培训,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在培训大篷车上配备35台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常年下乡培训,灵活机动满足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和特殊群体的培训需要。近5年,大篷车共在全市6个县(市、区)的90个乡镇开展培训共计336批次乡镇开展培训501期共685批次,受训学员达12778人次,总学时3737学时,另有体验和服务人数3万多人次。信息大篷车培训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农民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很感兴趣,许多参加培训的农民都表示,自己很喜欢这种培训形式,期望大篷车能多多来自己村。在衢江区杜泽一村培训时,有两位农民上午接受了培训后,还想下午带其他村民一起来参加培训,在培训中不停地提问,培训结束后舍不得离开、迟迟不肯走。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培训时,好几名邻近村村民就赶路过来参加培训,中途下起的滂沱大雨也打消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训结束后要求下次就把车子开到他们村去。
2.2.3 实施实训基地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结合农业项目实施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农技培训,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好路子。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项目,创办了一大批示范园区,如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在农民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利用远程平台培训,增强培训的普及性。在网上提供154部农科教影片和多媒体供学员随时点播学习,开发互联网教学直播平台、用好农广校卫星平台、全省农业视频会议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学习。邀请的台湾嘉义大学吕明雄教授、中科院邓秀新院士以及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省农发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北京中宝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13位知名专家学者在衢州的讲课内容,全部直播并放在网上供农民随时点播学习。2.3 举办高端培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现代家庭农场主等高层次农业经营人才为培训对象,举办精品培训班,每期时间一周。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品牌营销、组织管理、精深加工、外贸出口等,在师资力量上以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和省农业厅知名专家学者、业内权威人士为主,着力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近一年中,就有200多名新型农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市本级培训。
2.4 强化技能鉴定,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机结合,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金石。近两年,共鉴定2318人,获证1658人,通过率为71.5%,鉴定的工种包括: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畜饲养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蔬菜园艺工、果茶桑园艺工、农资营销员、农业技术指导员等。
2.5 拓展培训功能,服务农村党员干部远教
依托农广校师资力量、培训平台和服务资源,与衢州市远教部门合作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立衢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总站,站长由培训中心常务副校长担任,衢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干教处副处长和农广校另一名副校长担任副站长,县设服务站,乡设服务分站,主要举办“远教助创促发展”十百千万系列活动,即:每年举办十场远教大讲堂、十大远教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百名远教科技专家上网下乡答疑、百个学用致富典型培育、百场特色培训、千名站点管理员轮训、千名农民免费学历教育、千个村级网站建立、万条农产品购销信息收集发布。2.6 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历教育的实效性
2.6.1 建立学员听课激励机制。包括改教材费为教材押金、平时成绩设置具体化、对优秀学员进行奖励等。在入学时收取教材押金,根据听课、考试次数酌情退还押金,直到退完为止。平时成绩分为平时作业和复习专用纸,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60%。按要求交平时作业、带复习专用纸考试的课程,如果总成绩达不到60分,每听课半天加3分,加到及格为止。根据听课和考试情况评
三 农 论 坛
选10%的优秀学员,发给奖金和奖状。
2.6.2 完善市县合作办学机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合作办学,包括“合作招生,市里办班”、“县里招生,市里办班”、“县里招生,合作办班”。三种模式办班的所有费用均由市校承担,省农广校考核评估、申报项目、市农业局对各县考核等,需计算农广校招生数时,市校招生数按需要分解给各合作县,并且前两种模式给予免交书费和报名费的优惠政策。
2.6.3 创新先鉴定后培训办学模式。如在2011年8月份,举办了一期统防统治植保员培训班,有9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和技能鉴定。鉴定结束之后,又组织所有学员报读农广校中专学历班,开展为期2年的系统培训。
3 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3.1 经验
3.1.1 创新工作机制,是抓好培训的关键。积极创新农民培训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市、县两级成立农民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农业部门成立农技培训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的先进典型、优秀学员、致富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3.1.2 完善投入机制,是抓好培训的保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政府每年按照培训任务数和人均不低于150元的标准,从土地出让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资金中筹措安排专项资金,连续安排3年,专项用于实施农民培训。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以及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一律采取政府“买单”。
3.1.3 加强师资建设,是抓好培训的基础。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了摸底排队、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储备库。统一编写“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系列培训”教材,完成了《水产养殖技术》、《种养业生产技术》、《热门行业技术速成》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印发3.5万册,供各地办培训班使用。从省科研院所聘请一批高级专家,充实师资力量。
3.1.4 满足农民需求,是抓好农民培训的前提。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民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针对农民迫切需求的技术、信息等,制订培训计划,发布培训信息,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培训”,以需求促培训、以培训提素质、以素质扩需求,满足农民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3.2 启示
3.2.1 要引起领导高度重视。衢州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农业部门积极争取,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农民培训工作。衢州市政协主席、分管农业副市长等市领导亲临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训班开班仪式,充分肯定和支持该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3.2.2 要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近年来衢州市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简称农业“两区”),并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衢州市农广校与时俱进,创新“园区办班—田间教学—村社考试”培训模式,已在6个现代农业园区开办培训班,受到园区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热烈欢迎。
3.2.3 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始终围绕生猪、柑桔、蔬菜等衢州市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培训,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在科技推广中融入市场营销、食品安全、新兴产业、决策咨询等内容,切实把农民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导向。
3.2.4 要与农业特点相结合。根据农民培训具有不脱产性、产业多样性、生产季节性、接受能力差异性、培训对象分散性等特点,做大做强农民培训超市,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