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1月第36卷第2期Int J Lab Med,January 2015,Vo1.36,No.2 ・ 163 ・ ・论 著・ 流式细胞术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梁 平,陈 宏,何晓丹,薛强东 (东莞康华医院皮肤科,广东东莞523080) 摘 要: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二期梅毒的免疫状况。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就诊、体检或术 前检查的35例志愿者,按照其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健康对照组与二期梅毒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8 和CD19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二期梅毒组CD3 和CD4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 0.038 4),CD8 、CD4 /CD8 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一0.210 8,0.395 2);二期梅毒组CD19 B淋巴细胞低于 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一0.006 o)。结论增强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力有利于消除梅毒螺旋体。 关键词:二期梅毒; 外周血; 淋巴细胞亚群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5.02.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O15)02—0163一O3 Flow cytometric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Liang Ping,Chen Hong,He Xiaodan,Xue Qiangdo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Dongguan Kanghua Hospital,Dongguan,Guangdong 523080,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o detect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8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and to know their immunity con— dition.Methods Flow cytometry W3S used to detect CD3 ,CD4 ,CD8 and CD19 lymphocyte in peripheral blood from 35 volun— teers,including 1 5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and 2O normal human.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D3 and CD4 (尸=0.008 5,0.038 4),CD3 and CD4。。in secondary syphilis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D8 and CD4 /CD8 (P一0.210 8,0.395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D19 (P一0.006 O),CD19 in the norm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econdary syphilis group.Conclusion Enhancing the immunity of pa— 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is benefit to eliminating treponema pallidum. Key words:secondary syphilis;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组被试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组间具有 自然感染TP时在感染部位会出现富含病原体的硬下疳。硬 可比性。 下疳不经治疗可“自愈”,大多数患者于硬下疳“自愈”6~8周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期梅毒组纳入标准:(1)根据病史、 后出现皮肤黏膜、骨骼、眼等二期梅毒损伤,是否发展为三期梅 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综合诊断的二期梅毒患者;(2)患者知 毒与二期梅毒时期的症状相关。二期梅毒损伤广泛者一般不 情同意,并愿意加入本研究中;(3)HIV抗体阴性并且未用过 会发生晚期活动性梅毒,只有二期梅毒症状轻并有TP慢性病 激素和抗菌药物等治疗;(4)无严重系统疾病。二期梅毒组排 灶者才会发展为三期梅毒,这可能与TP特异性抗原浓度低而 除标准:(1)有系统性疾病;(2)不愿加入本研究;(3)TP或非螺 免疫原性弱有关。人体免疫力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在疾病的发 旋体试验有一项为阴性者。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1)TP血清 展与结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人体免疫力并不是完全有 试验阴性、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HIV均为阴性;(2)无严 效的,可表现为传染性免疫,即当机体有TP感染时才产生免 重系统疾病;(3)自愿加入本研究。 疫力。为了解机体在二期梅毒的免疫状况,本研究应用流式细 1.3仪器与试剂 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 胞仪对二期梅毒患者进行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红细胞裂解液和破膜剂。上海荣盛生物 并与健康人群对照,观察在二期梅毒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药业有限公司的TRUST试剂盒;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的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TPPA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HIV抗体 1资料与方法 . 试剂盒。各试验参照各种仪器及试剂说明书操作规程由专人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就诊、体检或术前检查的35例 进行。 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4例,按照其检测结果将 1.4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加肝素抗凝,免疫样 其分为健康对照组与二期梅毒组。健康对照组2o例,男14 品制备前在4℃下保存。样品制备:取上述研究对象抗凝全血 例,女6例,平均(29.5±6.75)岁;二期梅毒组15例,男7例, 100 L,分别加入前述单抗各20 L,混匀;再加入红细胞溶解 女8例,平均(30.3土9.8)岁;15例患者TP明胶凝集试验 液2 mL,放置10 rain,以破坏红细胞,1 500 r/min离心5 min, (TPPA)全部阳性,滴度1:1 280~1:10 240,中位数1:2 弃上清液;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匀,离心5 min,弃上清液; 560,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1:2~1:128, 加PBS 1 mL,混匀进行检测,标本采集12 h内完成检测。 中位数1:3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均显示为阴性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 (一);健康对照组2O例TPPA、TRUST和HIV均为阴性。两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i±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 基金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资助项目(20131051010221)。 作者简介:梁平,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梅毒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 ・ 164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1月第36卷第2期Im JI bMed,January 2015,Vo1.36,No.2 以 一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一0.210 8,0.395 2);二期 梅毒组CD19 B淋巴细胞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06 O)。见表1。 二期梅毒组CD3 和CD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一0.008 5,0.038 4),CD8 、CD4 /CD8 高于健 表1 2组被试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无数据 论 3讨 对照组,这种降低也可能与高滴度抗体形成的反馈抑制作用有 关,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二期梅毒患者中Thl占优势。 Leader等 在免接种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兔睾丸中 CD4 细胞随病情的进展分别在感染后第18天和第39天出现 一近年来国内梅毒报告发病例数持续增长,二期梅毒占. 4o 以上,30 ~40 未经治疗的二期梅毒最终发展为三期梅 毒,由于二期梅毒传染性大,所以是控制梅毒发展的重要环节。 梅毒感染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对TP有清除作用,CD3。。 是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I9 是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TP 是颗粒性抗原,体液免疫在二期梅毒中对TP的应答并不重 要l】],细胞免疫在抗TP中起重要作用。动物接种实验也表 明,死的TP并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只有接种减毒的活TP 才能激活机体免疫,可见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细胞介 导的。 个双峰波,在第25天时出现一个波谷,此时CD4 的下降可 能是宿主体内TP清除、抗原刺激减少而导致细胞免疫反应下 调的结果l_7]。整个过程中CD8 细胞缓慢上升,但总量始终低 于CD4 细胞,这与本研究外周血中结果是相一致。Wieher 等[8 对豚鼠先天性梅毒的研究表明,在外周血、脾和淋巴结中 CD4 升高、CD8 降低、CD4 /CD8 比值均升高。van Voo— rhis等 的研究发现,在人体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的皮损中, 只含有Th1细胞因子的IL一2、IFN一7和IL一12,完全没有Th2 外周血CD3 细胞代表T淋巴细胞的总体,在梅毒皮疹中 CD3 细胞是局部浸润的主要炎性细胞,反应机体特异性免疫 应答能力,T淋巴细胞既可作为免疫效应细胞直接杀伤靶细 的细胞因子,也就是说人体一期和二期梅毒的细胞免疫反应均 以Th1细胞占优势。 胞,又可作为免疫调节细胞,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和调节免 疫应答,TP的脂蛋白成分是T淋巴细胞趋化的动力E2]。 CD3 细胞按表型不同分为CD4 细胞和CD8 细胞两个细胞 亚群。CD4 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又可以分为 Thl和Th2两个亚群,TP感染刺激机体淋巴细胞活化形成 ThO细胞,并向Thl方向极化,Th1分泌白细胞介素(IL)一2和 看似矛盾的两种结果可能都是对二期梅毒免疫一个侧面 的反映,二期梅毒的T淋巴细胞亚群既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 这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人体免疫反应受到严格而复杂 的,在杀伤病原体的同时要避免自身误伤,三期梅毒的损 伤就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人体接种试验表 明,树胶肿是小量具有毒力的TP在致敏的宿主体内,通过激 发宿主迟发性超敏反应造成的结果r1 。Podwinska等 对成 人获得性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中CD4 水平和CD4 / CD8 比值在潜伏梅毒时升高,随病情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向 神经梅毒发展过程中,CD4 逐步下降、CD8 逐步升高,但仍不 改变CD4 高于CD8 的结果,外周血中CD4 的降低和CD8 干扰素(IFN一 )等细胞因子,促进巨噬细胞抑制和杀伤TP, 并可抑制Th2的功能,增强细胞免疫。Th2分泌IL一4和IL-10 等细胞因子,与B淋巴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有关, 可增强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可下调Thl对TP的免疫应 答。CD8 细胞可以分为在数量上占多数的抑制性T淋巴细 胞(Ts)和占少数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两个亚群,Ts 细胞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II 一10等细胞因子抑制Thl对 的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只有在恶性梅毒和严重神经梅毒 时,CD4 明显下降、CD8 升高才表现为CD4 /CD8 比值明 显降低。梁平等_1 对一期梅毒患者的研究表明,在硬下疳溃 疡的第1周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第2周时增强,这与本研究 结果完全一致。当机体免疫杀伤作用使TP被大量清除时,外 来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下降,机体通过免疫调节对下调 TP的免疫应答,CTI 通过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作用介导杀伤 TP。CD4 /CD8 比值综合了CD4 和CD8 两者的信息,比 单独CD4 或CD8 的结果更能反映机体免疫状况,二期梅毒 组CD4 /CD8 比值虽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05),总体反映二期梅毒的免疫功能并无明显下降。 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二期梅毒CD3 、CD4 和 特异性免疫应答,此时的免疫接近于健康人群的结果,可能由 于机体免疫下调作用太强、太快,部分未被清除的TP潜伏下 来,造成慢病程感染。 CD4 /CD8 均低于正常,外周血与皮损组织中的T细胞分布 相反,并且CD4 亚群中Th2占优势l_3 ],因此机体细胞免疫受 虽然有青霉素的特效治疗,仍有3O 以上患者治疗失败, 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在进行中,免疫学治疗成为新的方 向。但TP不同于其他病原体,普通方法无法染色,体外无法 抑制,这是造成TP潜伏体内形成长期慢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点是基于Fitzgeraldl5 综合多项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进 行的推测,即一期梅毒向二期梅毒进展中CD4 亚群从Thl占 优势转变为Th2占优势,以上结论与本研究结果完全矛盾。 本研究结果表明二期梅毒组CD4 和CD8 细胞均高于健康对 照组,CD4 上升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所增强,有利于消除或抗TP感 培养,疫苗对预防TP的传播也没有成功,TP与人体免疫系统 的相互作用并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也有许多矛盾之处,免疫 学调节剂的应用只是在免疫受抑制时才有效。而且起效时间较 长,其可行性值得探讨,还必须更深入、全面地了解TP的免疫 学性质,才能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下转第167页) 染,这与传染性免疫是一致的。二期梅毒组CD19 低于健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1月第36卷第2期Int J Lab Med,January 2015,Vo1.36,No.2 ・ 167 ・ 有文献报道了“快速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的建立”,该方 法通过测定6 h时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中蛋白质水 抑菌环,即可测试其直径。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90—923. 平变化得到AST结果_3],虽然快速(6 h时获得AST结果),但 试验方法操作繁琐。也有文献报道了“用显色半固体进行快速 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结果显示,氯化三苯甲基四氮唑(TTC) 显色半固体琼脂法与K—B法同时测定细菌药物敏感度的比 较,两种药敏方法敏感度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合计有509 例,占96.4 ,标准菌株用TTc显色半固体琼脂法和K—B法 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比较,两者药敏抑菌环直径毫米数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同时结果显示在3 h内有96.8 [2]Luber P,Bart elt E,Oensehow E,et a1.Comparison of broth mi— crodilution,E Test,and agar dilution methods for antibiotic SUS— ceptibility testing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and Campylobaeter co— li.[J].J Clin Microbiol,2003,41(3):1062—1068. [3]李琳,田青友,曹蕾.快速抗生素敏感试验方法的建立[J].华北煤 炭医学院学报,2005,7(3):280—281. 的菌株可得出AST结果,5 h 100.0 的菌株可得出AST结 果,但该试验方法操作也较繁琐…4]。另有文献报道了“一种新 的细菌药敏试验方法的探讨”l5],该方法与文献[4]报道的方法 基本一致,结果也近似。文献[6]报道了一种改进的快速K—B [4]李先斌,莫丽亚,赵蕊,等.用显色半固体进行快速细菌药敏试验 的方法[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443—444. [5]李慧.一种新的细菌药敏试验方法的探讨[J].医药世界,2006,8 (9):63—64. 圆盘敏感度测试法,该方法使用四唑染料的衍生物来增强细菌 生长区和抑制区之间的抑菌圈轮廓,6~7 h可获得AST结果, 该方法简单,但其获得AST结果的时间长于本研究的快速K— B法。K—B法AST除了可用于细菌外,还可用于酵母菌_7]、真 菌[ ,也可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_8]。 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大难题,加 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经迫在眉睫。相关文献报道,金黄色葡 萄球菌耐药率最高的前4位抗菌药物为青霉素G(87.32 )、 红霉素(87.32 )、苯唑西林(8O.28 )、阿奇霉素(76.06 ), 都大于76 [9]。大量文献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高的耐药 率[10-11]。相关研究显示,多种细菌有很广的耐药谱和很高的 耐药率l_1 。这些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快速K—B法快速而准确,获得AST结果的时 间,快速K—B法比细菌自动鉴定仪快数小时,比标准K—B法快 [6]Boyle VJ,Faneher ME,Ross RW Jr.Rapid,modified Kirby—Bauer susceptibility test with single,high-concentration antimicrobial disks[J].Antimierob Agents Chemother,1973,3(3):418—424. [7]崔健丽,张辉,李春霞,等.改良纸片扩散法检测172株酵母菌对 酮康唑的敏感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4):235—236. [8]周美容,龙伟清,凌寿坚.两种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K—B法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090— 1091. [9]王恒秋,张广清.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和药 物敏感试验I-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090—1091. [1O]蒋荩芳。周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检 验医学与临床,2008,5(24):1501—1502. [11]陈月燕,席云,肖刚,等.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及耐药谱分析[J].国 际内科学杂志,2007,34(9):500—503. [12]韩兰芳,方建平.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 检验医学杂志,2008,29(6):551—553. 许多,K—B法虽然较快速K—B法慢,但也比细菌自动鉴定仪快 1 h以上,比标准K-B法快许多。标准K—B法进行AST,无需 等待18~24 h观测抑菌环直径获得AST结果,只要肉眼可见 (上接第164页) 参考文献 ● (收稿日期:2014—11-30) [7]Arroll Tw,Centurion—Lara A,Lukehart SA,et a1.T—cell respon— ses to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 antigens during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syphilis infection[J].Infect Immun,1999, 67(9):4757-4763. [1]张晓东,脱朝伟,宋芳吉,等.二期梅毒皮肤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3):162—163. [2]Salazar JC,Cruz AR,Pope CD,et a1.Treponema pallidum elicits innate and adaptiv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in skin and blood [8]Wicher V,Zhao J,Dilwith R,et a1.Immune abnormalities in Guinea pigs with asymptomatic congenital syphilis[J].Pediatr Res,1997,42 (6):794—798. during secondary syphilis:a flow—eytometric analysis[J].J Infect Dis,2007,195(6):879-887. [9]van Voorhis WC,Barrett LK,Koelle DM,et a1.Primary and see— ondary syphilis lesions contain mRNA for Thl cytokines[J].J In— fect Dis,1996,173(2):491-495. [3]邹循辉,樊翌明,吴志华.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及与梅毒发 病的相关性[J].中国热带医学,2008,8(3):393—394. [4]黄小雄,邹循辉,樊翌明,等.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hl/Th2及 Tcl/Tc2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O(8):469—470. [1O]吴志华.梅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M].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2:71—84. [11]Podwinska J,Zaba R,Chomik M,et a1.The ability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of syphilitic patients to produce E5]Fitzgerald TJ.The Thl/Th2一like Switch in syphilitic infection:is it detrimental?[J].Infect Immun,1992,60(9):3475—3479. F-6]Leader BT,Godornes C,Vanvoorhis WC.CD4(十)lymphocytes and gamma interferon predominate in local immune responses in IL一2[J].FEMS Immunol Med Mic,1995,12(1):17-27. [12]梁平,陈宏,何晓丹,等.流式细胞术分析一期梅毒外周血T淋巴 细胞亚群口].中国医疗前沿,2013,8(9):8-9. early experimental syphilis[J].Infect Immun,2007,75(6):302l_ 3026. (收稿日期:201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