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赤壁赋》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

一、基础知识 (一) 注音

(1)壬戌( ) (2)举酒属( )客 (3)少( )焉 (4)愀( )然 (5)舳舻( ) (6)酾( )酒 (7)横槊( ) (8)嫠( )妇 (9)渔樵( ) (10)江渚( ) (11)匏( )樽 (12)蜉蝣( ) (13)扁( )舟 (14)扣舷( ) (15)狼藉( ) (16)枕藉( )

1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1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18)冯( )虚御风 (19)桂棹( ) (20)歌窈窕( ) 之章 (21)倚歌而和( )之 (22)山川相缪( ) (二)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2、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3.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状语后置 ) (2 凌万顷之茫然 ( 定语后置 ) (3)客有吹洞箫者 ( 定语后置 )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被动句 ) (5) 何为其然也? ( 宾语前置 ) (6) 而今安在哉? ( 宾语前置 ) (7)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状语后置句 )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2)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二、文本探究

1. 第一段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色?

写景

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珠辉映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徘徊”有流连之意,表现出月亮停留不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眼前的空明皎洁,为下文写美景张本,更好的表达了心中的“乐”的感受(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作者歌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美人”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词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

2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4.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夸张的手法使箫声之悲尽显。

5. 第三段“客”是如何阐发悲伤的情怀的?

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借曹操的典故来表达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6.针对“客”的悲情,作者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朗读)

明确:①以“水”“月”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两方面,无须“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②从“取”与“取”角度说明“物各有主”,丢开个人愁怀,尽情享受“清风”“明月”就行。

三、文章结构 写景 清风明月交织

景色 露珠水珠辉映 乐 感受 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主: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抒情 客:吹箫和之,其声悲凉 悲 主:愀然变色,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情绪悲观

议论 主:丢开愁怀,豁达开朗 喜 客:转悲为喜,畅饮酣睡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3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女王。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注]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冯(píng)夷:水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顾而乐之。顾:但,不过。 C.归而谋诸妇。诸:之于。

D.畴昔之夜。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是岁十月之望/以待子不时之需 B.归而谋诸妇/揖予而言曰

C.顾安所得酒乎/凛乎其不可留也 D.以待子不时之需/举匏樽以相属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A)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衬托苏轼悲伤心情的一组是(B)

①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③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⑤赤壁之游乐乎?

⑥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5

榆林市苏州中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 备课组组长:马利娟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的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

翻译:怎样度过像这样美好的夜晚?

(2)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翻译: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3)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翻译: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