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窗》教学案

《窗》教学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法:

  (略)

  四:课时安排

  课时五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学生活动

  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

  导读提示: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

  (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

  (2):写作特点体会: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

  (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后思考题:

  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2:两位病人从窗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哪是虚景哪是实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