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我所教的是雨点儿的第一课时,我把让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定为知识目标。把多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定为方法目标;把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定为情感目标;把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定为了本课的重点,把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定为本课的难点。难点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读,再读中体会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不同方法的读,学生懂得了雨水与植物生长的生长关系。孩子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首先,通过读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雨点儿是谁的孩子?雨点儿的什么事?在读文时,学生虽然能围绕这两个问题读文,但是忽略掉了别的问题,如: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的地方为什么不同?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想到了如果不进行课题质疑,板书课题后直接引导学生读文,读后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根据初读课文质疑,他们就能联系全文提问题了。
接着,我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阅读课文上,让他们充分阅读。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数不清”、“飘落”时,我每讲一字一词,就指名学生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对学生的发言我都予以肯定。让孩子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飘落下来的。让孩子练习说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学习第2-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画好后再读,同桌互读,提醒对方注意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雨点儿的喜爱。学习第五自然时,让学生通过观看雨后的花草图,学生就能抓住“更红了”“更绿了”读出景色的美及雨点儿的可爱来。让学生说说大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就会联系雨水和植物生长关系来说,最后,在这里我还引用了朗读儿歌《沙沙沙》来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密切。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来得及展示最后一个环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