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总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徐玮佳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四校科研主任)

  子课题名称:  《阅读与作文教学新模式探究》

  课题负责人:  徐玮佳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负责课题的研究、实践,以及信息反馈的工作。

  课题研究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解决阅读与写作脱离”的特点。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如果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讲写作方法,收效甚微,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读不同的文体,读不同风格的文章,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批写作的“范型”,头脑中有了这些“范型”,写起文章来才有章法。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把课堂成为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掌握积累的方法,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2、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使学生积累语言,为运用语言打好根基。

  3、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续写文章结尾。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母子三人分别的表现,通过找三人的语言描写进行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本课,进   一步让他们学会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续写结尾中提升写作能力。

  三、实验研究: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精彩片断。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四.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启发式、探究等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命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2.学法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利用多次朗读,理解句义,在此基础上,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命运,学会续写文章的结尾。

  五.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为了保护情报,伯瑙德夫人把情报藏在了哪儿?

  学生读文找句子

  提高阅读速度

  一旦蜡烛点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只是会影响到他们一家么?

  这个情报点是法国情报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个点一旦被破坏了,那么,后果真是——(    ),你通过哪个词来理解的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理由

  3.抓住“不堪设想”理解后果。

  通过理解“不堪设想”,使学生对当时事情失败的后果有一个意识,知道这个蜡烛真是“生死攸关”

  整理归纳

  那么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母子三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分别抓住哪些词来形容他们呢?

  1.学生画出母子三人表现的句子

  2.学生为什么每个人会有这样的表现

  3.学生联系自身谈体会

  通过了解母子三人的表现,体会三人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爱国品质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母子三人中的一员,在敌人走后,你们会互相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着手开始动笔写作,为课文进行续写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词进行习作,对人物命运进行延伸。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实验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求将词语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揣摩人物的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理解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词语,不断深入的品词析句,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来感悟文中人物内心的变化,体会到一家三口的行动时是怎样想的,从而感受到他们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并能通过折线图来体验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的几个词语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我敢于把问题的提出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结合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语文的难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了重点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作用,引导学生悟情。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情感升华。这样反复锤炼,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身临其境的体会那种情感。最后,一起猜想敌人走后,全家人的表现,更加突出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展示出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学会写作的课。毕竟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