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

  二、诗歌导入

  1、大屏幕出示《江雪》【唐】柳宗元

  2、指名朗读,老师相机作出评价。

  3、体会诗中人的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个字道出了诗人的情怀?

  4、指导学生将诗人的饿情绪读进去,生齐读。

  过渡:无独有偶,与柳公同时代,也有一位蓑笠翁,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怀着怎样的饿心情垂钓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三、初读感知

  1、大屏幕出示《渔歌子》

  师: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最少读三遍。

  第一次把词读准确,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次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词:师相机在黑板上指导“塞”字的三个读音及其他四个生字“箬”“笠”“蓑”“鹭”并指导组词。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要求读得有板有眼。大屏幕出示划分节奏的词,再指导学生朗读。

  5、大屏幕同时出示《江雪》和《渔歌子》,相机比较二者不同。

  师:让我们再读《渔歌子》,感受词与诗的不同韵味吧!

  四、精读感悟。

  (一)明诗意

  1、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来,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

  2、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词,把你脑海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读得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自由读)。

  3、指名读。

  师:读得有点画面的味道了,让我们拿起笔划一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4、生汇报交流: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点出箬笠、蓑衣指的是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正在钓鱼的渔翁。)

  5、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哪些色彩?

  生:白色、红色、青色、绿色…………

  6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还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气息,来,静静的,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听到了什么?再闻闻——闻到了什么?

  7、师:多美的画面呐,让我们再品品吧!——齐读

  8师:同学们,你们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知道你们也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赶快拿起笔,用你优美的语言,用心写下那幅画吧!

  9指名交流:《渔歌子》是一首诗,是一首美丽如画的诗;《渔歌子》是一幅画,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让我们带着心中那幅画再次品品吧!(多种方式读)

  10、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吟一曲——《渔歌子》

  (二)悟诗情

  1、体会词中渔翁的感情。

  思考: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渔翁的感受?(不须归)

  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这样的感受?

  2、介绍作者

  师: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张志和是“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3、师配乐范读诗歌,生朗读,体会诗人不须归的情怀。

  师:为什么诗人被贬还心情愉快,不须归呢?

  生自由发言(景美、鱼肥、人自由)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和自在,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

  4、指导生背词。

  5、指导学生唱词。

  师: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速度唱?你想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五、课后延伸

  1、师:张志和留连美景,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归,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2、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对诗。

  师: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钓来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