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县推进广播村村响实施方案
上世纪,我国曾建成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村广播网络,采用传输的方式,有线广播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曾独领风骚,是农民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农村广播逐步走向了衰败,并在几年的时间内,原有的农村广播线路遭到严重破坏。到90年代中期,农村广播彻底瘫痪。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极个别地区保留了农村广播系统。随着CATV有线电视网络的兴起,各地广播电视部门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有线电视网络,并迅速的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有线电视系统具有赢利的特点,当地广电部门工作重心都向有线电视转移,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入逐步减少,最终导致了农村广播系统的彻底瘫痪。
农村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般来说,能发挥五种社会功能:传播信息、宣传政令、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但在中国从总体上说是政治宣传功能,但是由于各个时期政治路线不同,功能的发挥也有所差异。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加之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逐渐加大,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高涨。
虽然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电视、电台、移动电话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但县乡两级政府的一些政府信息,以及当地的一些涉农信息,却无法及时地传达到农民手中,造成了政府工作不好搞,农民不知新政策的局面。
“农村广播”的实施将会使农民及时获取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掌握知识,脱贫致富。有的基层干部曾形象地指出:农民致富靠两条路,—条是看得见的柏油路,一条是看不见的信息路,所以说“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是一项政绩工程、民心工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已把实现“农村广播网”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
“农村广播”的实施可以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能进一步及时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民众的素质,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利用广播站每天早、中、晚播放新闻节目的有利时机,可以适时插播诸如财务、政务、务工信息、抗震安居补助、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乡党委、政府近期工作动态等与农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助于群众更多更广的了解社会信息,让农村居民知道党的下一步任务重点,更直接地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政策等,增强法制和权益认识。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
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本地广播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为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服务“三农”、及时发布公共突发事件,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送舆论引导平台,为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组织领导。
县委专门成立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文蓝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副组长:赵崇燕(广播电视台台长)
罗永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成 员:徐凯、唐云、孙富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各乡镇广电站站长及运维部各片区负责人作为各乡镇“村村响”责任人,具体落实各乡镇所属行政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每个行政村确认一名“村村响”管理员,负责广播室日常管理。
二、工作目标
(一)广播喇叭“村村响”工程
2011年12月底完成县广播电台和全县5个乡(镇)及32个行政村的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 (二)有线电视联网“村村通”工程
在目前已联网13个行政村的基础上,2012年完成9个行政村的联网,到2012年底使全县2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有线电视联网。
三、广播喇叭“村村响”工程建设相关工作 (一)功能作用
1.县本级广播无线覆盖。通过改造提高县本级广播覆盖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采用调频收音机收听调频广播的需求。 2.减灾预警应急广播。以安装无线调频广播为技术支撑,利用多模双频智能可寻址无线调频广播技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联控联播的广播系统,实现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两个功能。平时,播出市、县、乡(镇) 的调频广播节目。公共突发事件中,作为减灾预警应急广播,实现县、乡(镇) 、村对点应急广播,成为预警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抢险救援空中指挥平台。 (二)建设模式
县城设立县广播中心机房(县广播电台)和关斗山无线发射站,广播节目信号通过县广电网络公司有线电视传输光纤传送至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广电光缆网络未到的乡镇由电信系统的光缆网络负责传送。各乡(镇)政府设立发射机房(乡镇广播站),节目信号通过智能可寻址无线调频发射传输到各行政村。各行政村通过寻址调频功放接收乡镇广播信号,安装4-8只高音喇叭,保证声音基本覆盖全村,村级不自办广播节目,但应急时可插播广播。 (三)资金筹措
1.全县广播喇叭“村村响”工程总投资:约88.39万元。需
规划建设县广播中心、5个乡(镇)广播站和32个行政村的广播终端及县城街道广播终端。其中县广播中心(县广播电台)需资金15.6万元;每个乡(镇)广播站需资金3.628万元,5个乡(镇)计32.652万元;每个行政村终端需资金0.297万元,32个行政村计25.524万元。每年设备维护管理费用需5万元。
2.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全县5个乡(镇)每个自筹10000元,其余由县财政解决;设备维护管理费和光纤租用维护费每年由县财政列入预算。
3.广播“村村响”工程所需设备实行政府采购。各乡(镇)自筹资金统一划入县政府采购办。 (四)广播节目设置及播出时间
广播栏目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开设,具体开设“时政要闻、农情要事、致富标兵、新村新风、农技服务、市场信息、工作吹风”等栏目,依据农情情况可增设栏目。每天重点播出时间为三个时段:早上六点半至七点半转播中央省市台新闻节目,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一点转播绥江新闻及播放自办节目,晚上六点至七点播放农技知识、乡镇自办节目和天气预报,其它时段转播省、市台节目。 (五)维护管理
为便于广播喇叭“村村响”工程完成后节目采编制作和日常维护管理,县广播电台的工作由县广播电视台承担,工作人员在县广播电视台调剂解决。乡(镇)广播由所在乡(镇)广播站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人员在本乡(镇)事业编制中调剂解决。县广播电台和各乡镇广播
站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播出安全、内容科学、播出定时。建成后各乡镇广播站和各行政村的广播终端维护及以后的设备更新由各乡镇负责。县广电局保证在技术方面给予各乡镇指导与培训。
为各乡(镇)推进村村响进村工程第一责任人,各乡(镇)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工程的建设工作,并安排专门人员做好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协调工作。
(六)举办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培训班
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办全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培训班,具体由县文广局承办,参训人员为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广播站长)及有关业务人员。 (七)组织实施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县文广局会同各乡(镇)制定具体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并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实行政府采购。同时,由县文广局会同有关乡(镇)抽调技术骨干,组织精干队伍,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进度组织实施,确保在2013年底前全县32个村的广播终端投入使用。 (八)验收考核
广播“村村响”工程在2013年12月底建设完成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规定的建设内容、资金使用、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相关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凡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广播喇叭“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的乡(镇),一律取消其当年度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评先评
优资格。
绥江县广播电视台
2013年8月29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