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茶馆》的社会及艺术价值
文学院 岳媛 1001010242
【摘要】: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
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的演出这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关键字】:茶馆 社会 艺术 结构 语言 悲喜
【正文】: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史上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早在30年代便以其独具韵味的
“京味儿”特色小说享誉文坛。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基本放弃了他擅长的小说创作,选择了见效更快、宣传效果更直接的戏剧舞台。对此,老舍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些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①
①
“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所以我要写剧本。”由此可见,他自觉运用戏剧创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在建国十七年中,老舍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一家代表》、《春华秋实》、《生日》、《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荷珠配》、《神拳》、《火车上的威风》,曲剧《柳树井》,二人台《走西口》,京剧《青霞丹雪》、《大家评理》、《大家评理》、《青蛙骑手》等。而其中《龙须沟》、《茶馆》的成功不仅使他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殊荣,也让他足以跨入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行列。
社会价值:
三幕话剧《茶馆》发表于1957年7月,这个剧作的发表与当时文坛创作环境的相对宽松不无关系。老舍抓住了“双百”方针发表后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重新回到他熟悉的老人老事,回到那个沉郁顿挫、关心民族灵魂的改造和小人物命运的自我。《茶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标志着老舍全部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茶馆》不但在国内舞台引起极大的轰动,在德国、法国、瑞士三个国家十五个城市演出二十四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茶馆》展示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里中国的风云变幻史。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其历史特征是: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中国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人民不断觉醒、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滔天巨浪。要在小小的舞台上,极其有限的时空里表现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实在是一桩不易之事。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的主题:“葬送三个时代”。分别选取了戊戌变法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颇具典型性的时代,
用三幕戏,三万字,出色地完成了葬送三个旧时代的艰巨使命,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思想倾向。
艺术价值:
第一,独特巧妙的结构艺术。《茶馆》展现三个不同的时代,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如此宏大的叙事场景却被安排在旧北京一个不起眼的茶馆里,这也恰恰是作家的匠心所在。老舍曾说:“我不熟识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的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以此为出发点,老舍又设计了茶馆掌柜王利发、满怀抱负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由旗人沦为普通劳动者的常四爷等三位主要人物,由他们贯穿全剧,若干次要人物子承父业,加上其他人物,《茶馆》出场的各行各业人物达几十位,在舞台上拉开了一幅老北京多姿多彩的人情世态的“浮世绘”。三位正面人物分别走了三条道路:秦仲义的实业救国、常四爷的个人反抗、王掌柜的逆来顺受,到头来,三条道路在那个黑暗的世道里都难以走通。而子承父业的反面人物,却变本加厉,越发无耻,过的比他们的父辈更加“风光”。茶馆中这些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又生动的揭示出了旧中国腐朽、罪恶、吃人的本质。
第二,亦悲亦喜的艺术风格。《茶馆》三幕戏的贯穿经线是裕泰大茶馆由兴到衰的变迁,在这条主线上穿插交织着三个时代里各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社会黑暗腐朽的本质决定了正直善良的人们生活越过越艰难,反动势力的各色人物却越过越张狂。从根本上讲,《茶馆》是一出悲剧,第三幕接近尾声处,三位贯穿全局的老人自己为自己撒纸钱送葬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悲剧审美震撼力,也把全局的悲剧内蕴推向顶峰。不过有意思的是,老舍在三幕戏中分别插入了一个看去荒诞实则写真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第一幕是太监买媳妇,第二幕是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第三幕是小刘麻子勾结国民党接收大员沈处长等筹办所谓的“妓女托拉斯”。这些充满笑料的小故事给整出戏带来了讽刺性的笑声也将茶馆的命运层层推进。
第三,卓越精美的语言艺术。《茶馆》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的“话响人立”。例如:第一幕,茶馆里出现了一位卖女儿的村妇,满怀实业救国思想,雄心勃勃的秦仲义不屑管这等小事,叫王掌柜轰出去,常四爷则可怜她们,叫了两碗烂肉面给她们充饥,无意中得罪了秦仲义,王利发赶紧打圆场:“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这个场面虽然话不多,却一下子就活现出王掌柜、秦仲义和常四爷三个人的性格特征。老舍对次要人物
④③
的语言也绝不马虎,哪怕只有三句台词的马五爷,他也能叫观众立刻听出他“吃洋教饭”的身份及其在那个时代的特殊地位。
最后,我想要说说老舍《茶馆》所体现出来的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以及民情风俗。剧中以请安、让茶、送礼等繁琐的礼仪,表现北京人讲“排场”重“礼仪”的文化性格;以玩鸟、玩油葫芦、琢磨鼻烟壶、欣赏腰带上的小玩意,来表现北京人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和有闲阶级懒散无聊、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以泡茶馆、下棋、聊天等生活习性,来折射北京人生活节奏的缓慢。这种饱含着民族文化深层意蕴的风俗画的展现,也使《茶馆》获得了极为厚实的生活内容。
《茶馆》的社会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深厚,确定了他在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被誉为“十七年戏剧的扛鼎之作”,并对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①《老舍剧作选﹒序》
②《戏剧报》1954年9月号
③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5月号 ④《茶馆》
【参考文献】:
⑴李赣、熊家良、蒋淑娴:《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⑵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⑶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⑷胡若定、黄政枢:《当代中国文学名著提要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