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名校 责任编辑夏新宇E-mai lmerrysumme他1 63 corn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综艺课程 以“写兰”课程为例 孙永和 【摘 要】‘‘写兰”课程与学校“兰花美殖”、“兰文化”等课程相融合,共同形成了兰花养殖、欣赏以及 兰花文化研究、写兰为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模式。该课程以学科融合与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强调传统 艺术技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引领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升精神品格。 【关键词】兰文化;传统文化;写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 ̄66—02 【作者简介】孙永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我校依托学校独有的兰花养殖优势,进行校本 文化提供了无比的便利。因此,当美育重被提到关 “兰花”课程的综合开发.以提高学生科学和艺术素 乎人的发展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将目光聚 养,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发展需要。该课程开发采 焦到了兰花上。 用多学科融合、课程整合、传统技法的利用、现代手 2.兰花的美育价值 段的融合等多种策略,促使课程从技术层面的追求 兰花代表一种文化。古人把兰与松、竹、梅并称 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永恒的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是 为“四友”“四君子”,但“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 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叶,松有叶而无香”的缺憾,使人们对“有节、有花、 “写兰”课程的多学科综合开发是南菁高中艺 有叶、有香”的兰花情有独钟。兰花的外形天生丽 术课程校本化综合开发的重要体现,该课程依托南 质,人们又赋予她高洁、独秀等人文气质,于是兰花 菁高中美育课程基地,与学校“兰花养殖”、“兰文 就有了人的灵气、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 化”等课程相融合.共同形成了兰花养殖、欣赏以及 无数文人雅士用各种文学形式、用最美好的语言赞 兰花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着 颂兰花.创造了与兰有关的、无法计数的词语、赋 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关注每个学 文、诗词、书画。可见,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 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兰花的赏析和兰文化 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另一方面 的理解中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看.兰与中国书法讲究法度、线条之美,与中国画讲 践能力。 究意境。追求神似。表现文雅、淡泊、宁静的风格等 一、课程设计理念 特点也极为相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兰花的这种 1.课程开发的缘起。 特性已在中国人的不畏强权、坚贞不屈、儒雅、大度 笔者所处的是一所极具人文情怀、文化底蕴深 包容等个性中体现出来,成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 厚的百年老校,校园的环境、建筑都有着中国传统 化、中国人和西方人个性区别的重要因素。从这个 文化的元素。学校有一批养兰爱好者,有一座颇具 意义上说,无论从“道”还是从“术”的角度看,兰花 规模的兰房,常年保持品种众多的国兰百盆以上。 都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 艺术馆内也珍藏着肖龙士等近代画兰名家的兰花 3.“写兰”课程的开发 作品。笔者和学校另一位美术教师为国画专业毕 教学内容主要分读兰、识兰、赏兰、画兰及创作 业.对兰的基本画法与创作有一定的经验。所有这 五个板块。在画兰板块中,既有传统的技法临摹,又 些都为学生能近距离观赏兰花、学习画兰与感受兰 有兰苑的实地写生。技法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入 66 2015年第4期 创作板块,进行关于兰花的艺术创作。这样由兴趣 带动学习、从生活走向艺术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 的艺术素养.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二、“写兰”课程的实施 画技巧后才能进行创作。 (1)传统技法的学习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 操。画兰花,看上去比较简单,要想画好,实则对笔 1.多学科的融合。 墨、布局及作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更高。因此, 想通过短时间的技法训练就能画好兰花几乎是不 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写兰”教程中,我们安排了较 多学科的融合。就是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 行全方位的合理的融合。形成一个以美术为主体的 美育学科。通过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学习其他学科 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适应未来 短的时间学习传统画兰的步骤与技法,通俗地讲就 是:①以浓淡墨中偏锋画兰叶。②兰叶狭而长,条 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在“写兰”教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 兰文化.我们请学校对兰花有一定研究的语文老师 专门编写《兰花文化》读本,并请其用一节课时间为 选择本课程的学生进行授课。读本中对兰的品格、 国人对兰的感情、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古代 文人写兰的诗词名篇等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在 “识兰”章节中.生物组的老师为学生讲解了国兰的 种类及分布,兰花喜欢的生长环境与种植方法,兰 花的养护与兰肥的制作等知识。特别是生物老师结 合实物向学生讲解兰花各部分的名称,为以后画兰 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化学老师在兰肥的配制中让学 生对多种微量元素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教 育功能的多学科的融合,不仅实现了相关学科知识 从一般认识到实践感知,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 用.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为以后的美术 技能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时的整合 我们在校本课程“写兰”的具体实施中,大胆进 行了课时整合。将原来每周1课时改为了每两周2 课时连上。如在“兰苑观兰”章节中。我们首先参观 了兰苑,并详细聆听了养兰老师讲解了如何按“色、 型、奇、香、素、韵”六字顺序赏兰。回到教室,再在美 术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多媒体欣赏了历代画兰名 作,让学生直观、及时地对比真实的兰与画作中的 兰的似与不似,有了认识后,学生再进行绘画。这 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兰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画 兰的兴趣,又合理利用了时间,保持了学习的连续 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传统技法的训练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中国画艺术是多种艺术的有机结合。传统学习 中国画的方法,主要为临摹和写生。一般学画者要 经过很长时期的临摹与写生、积累大量的经验和作 状,飘逸,用笔尖蘸小许淡墨画,似书法的“撇”。③ 画花朵,五瓣为一花,用笔尖画。④画兰花要注意墨 色,叶子用浓墨,花用淡墨,花蕊用色彩。利用图例 提醒学生画兰常易出现的问题,如:不可三叶交为 一点,两笔不能平行,多片叶子不可相互交叉成 “井”或“网”状等。这样,学生对画兰的笔法、用墨、 构图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多种方法的尝试 在教程中,我们对作画工具和方式进行了尝 试。用海绵“毛笔”代替传统毛笔。海绵“毛笔”相对 传统的毛笔,虽然不能像真正的毛笔一样有灵动的 艺术效果,但在画线、轻重的控制等方面却比传统 的毛笔容易了许多,也能画出粗细浓淡的效果。我 们鼓励学生尝试用手指作画,向学生介绍了清代画 家高其佩创造的别具情趣的“舍笔而求之于手”的 表现技法。作画过程中.对于一些字写得不是太好 或画得不是太好的学生,鼓励相互合作。比如题款, 先想好内容,再请字写得较好的同学代笔。所有这 些形式的改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画兰的信心,效 果明显。 (3)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在校本课程“写兰”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装有数 位屏的数字化教室对传统教学做了一次大胆的尝 试。通过建立电子素材库,利用数位屏,学生可以通 过触摸拖动等方式轻易地将这些元素提取出来,进 行移动、缩放、旋转等各类编辑、组合。“创作”完成 后.再在上面进行题款加印,甚至是直接制作成装 裱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不同组 合形式所带来的艺术美感,也感受了不同题款方 式、不同装裱方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整个学习过 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富有创意的灵感不时显 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画 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