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历年期末考试题目汇编
一、2002年6月
1 辨析
A 流动资本指\"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B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价值量 C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2 简答
A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B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 C 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3 论述
A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B 试述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所有者的意义
二、2003年6月
1 辨析题
A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是价值的变动。 B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D 固定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来源
E 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反应了同样的物质内容,所以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是一样的
2 简答
A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B 什么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为什么? C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E 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3 论述
A 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经济重自发调节的作用
B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并没有减轻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反而是加重了,分析其中的道理。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2004年1月
第 1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1 辨析
A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价格的变动反映的是价值的变动。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D 固定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来源。
E 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反应了同样的物质内容,所以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是一样的。
2 简答
A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B 什么是货币成资本前提条件,为什么? C 资本集聚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D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E 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3 论述
A 用现实生活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B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并没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反而加重了,试分析其中道理。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2004年6月
1 辨析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B 个别资本家不能长期持久的占有超额剩余价值。
C 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增大年剩余价值量,所以流通领域可以产生价值。 D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c+v)=II (c)
2 简答
A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什么?单个资本实现扩大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B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C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是由什么决定的?)
D 金融资本是如何实现对经济和政治的统治的?
3 论述
A 劳动力商品的特征是什么?
B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五、2005年1月
1 辨析
第 2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A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B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前提 C 简述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的内容
D 土地的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2 简答
A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B 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C 简述资本主义扩大在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D 简述地租的两种形式
3 论述
A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 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六、2005年6月
1 辨析
A 马政经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C 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不违反价值规律
D 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家控制工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
2 简答
A 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B 简述级差地租的产生原因、条件、源泉 C 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D 资本主义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什么?所有企业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怎样的?
3 论述
A 请分析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改变
B 请分析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大生产条件下企业资金运转的一般规律
七、2006年1月
1 辨析题
A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互为前提。 B 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实现了资本的积聚。
C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D 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
2 简答题
A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 3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B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C 利息率是怎么决定的。 D 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实现。
3 论述题
A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B 为什么价值是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八、2006年6月
1 辨析
A 马正经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分类的
2 简答
A 人们交换商品,表明上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相互比较和劳动的交换关系
B 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C 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 D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3论述
A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影响有哪些 B 平均利润率是如何产生的 它形成后为何还有利润率的差别
九、2007年1月
名词解释(2x5=10): 1. 一般价值形式 2. 级差地租 3. 经济危机 4. 剩余价值率 5. 资本有机构成
辨析(5x3=15):
1.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都是剩余价值资本化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产生失业 3. 垄断资本主义只能阻止生产力发展
简答(5x3=15):
第 4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1. 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2.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 3. 借贷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特征
论述(10x2=20):
1. 劳动的二重性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 金融寡头怎样形成,怎样实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十、2007年6月
1 辨析题
A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
B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 简答题
A 级差地租的原因和源泉;
B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论述题
A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B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4 材料分析题
A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织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出自马恩全集),如何理解?
B 列宁说:\"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如何理解?
标 题: mzj试题部分回忆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1月03日10:14:14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辨析: (5*2)
1.价值的实质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
2.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成为商品
简答:(5*2)
1.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论述:(10*2)
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如何理解金融寡头是国家的“万能统治者”
分析:(10*2)
第 5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1.“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 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
2“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传统的仇外心理的重 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 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本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 世界” 如何理解?
标 题: 马原题目2008-06-09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6月09日16:31:00 星期一) , 站内信件
把卷子拿出来了@_@
一、简答题:4*3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 矛盾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3。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二、辨析题:6*2
1。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三、材料分析题:12
材料(略,有关资本主义变化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些变化的理解(从产生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及其实质等方面来谈)。
四、论述题:12*2,三选二
1。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统治的? 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3。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标 题: 周二78节马原期中题目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4月14日17:30: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1.马克思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可否解释本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2.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两题均为必做!!和昨天的题目相比,还是有很大共同点的......
题目:论述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第 6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论: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你对其的评价? 周二56 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任选其一。
材料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回答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时间:12:30-14:20 形式:开卷 满分:15分
2011年1月发
选择题(10*?)
1.下面的社会意识形式可以算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 B。艺术 C。宗教 D。政治法律制度
(印象巨深刻。。。。因为不会啊不会啊不会啊。。。)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A。价值和使用价值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blahblahblah
。忘记啦。。。。
3.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恩格斯说这是 A。重要问题 B。理论基础(?) C。基本问题。D。核心问题
4. 资本主义萌芽的两种基本形式~~
5.产业资本循环形式采用的三种职能形式
A。货币资本 B。产业资本 C。商品资本(ABC顺序可能有错误~) D。银行资本
6.跟金融资本有关的~~
7.辩证的否定观
就记得C了。。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知道对不对啊。。。。)别的三个选项好像都挺
显然的。。。研究这个吧。。。
第 7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8.9.10。。。。真的想不起来啦。。。。原谅我吧。。。。
简答(6*3,4选3)
1.简述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2.简述垄断不能够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 3.简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给的启示是什么? 辨析(6*2)
1.生产关系越先进,就越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论述题
1.给了邓爷爷的一段话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
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
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分析,并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2.结合实际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2011年1月发(版本二)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分一个,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所以恩格斯说看马克思主义应该(ABC) A.联系历史
B.联系其他理论 C.联系历史实际 D.联系个人爱好 2.
3.否定之否定是什么? A、事物自身的否定 B、 C、
D、扬弃
4.实践检验真理是有条件表明: A、
B、实践不是唯一标准 C、实践受到制约 D、科学理论也是标准
第 8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5.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哪些是社会意识形态?(ABCD)
A.道德 B.宗教 C.艺术
D.政治法律思想
6.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来源 A.一是从小商品生产,二是贵族分化
B.一是政府强力推动,二是商人、高利贷者转化 C.一是小商品生产者,二是商人、高利贷者分化 D.一是小商品生产者,二是贵族分化
7.产业资本再循环过程中资本的作用:(ABC)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
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矛盾是 A、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 D、
9.垄断社会中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0.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 A、重要论断 B、基本论断 C、
D、核心论断
二、简答(四选三,每个6分)
1.矛盾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2.为什么垄断没有导致竞争的消失,反而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
3.为什么说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
4.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给我们何种启示?
第 9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三、辨析(6分一个)
1.“生产关系越先进,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论述(10分一个)
1.邓小平说,“革命和建设中需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但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搬
照抄别国经验,这在历史上是有很多教训的,因此中国应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
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什么原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2.结合实际谈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本质
2011年6月发
简答
1、如何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什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及意义 辨析
1、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学技术可以创造价值 论述
1、结合材料中胡core在THU百年校庆讲话,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知识创新和社会实
践的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2、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
版本二
一、不定项选择 (10分) 二、简答题(6分×3)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简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简述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辨析题(6分×3)
1、“大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都有作用
第 10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四、论述题(10分×2)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用马克思主
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复习题中的原题啊)
2、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用一实例说明。
2010年1月
一、不定项
1、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
2、马克思主义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3、意识实质 4、 „„ 10、人
二、简答:
为什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真理与谬误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三、辨析:
每一次质变都是否定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认为精神或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作用
四、论述:
古代和谐思想与当前国内矛盾的处理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09年6月 一 简答题
1 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及方式 2 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 平均利润及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4 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5 应该怎么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二 辨析题
1 生产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 资本就是工厂里的机器、工具、材料和产品等 4 资本主义工资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
三 论述题
第 11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1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如何看待?
3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艰难性与长期性
2009年6月发去年考题 一、简答题:4*3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矛盾之间有何关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二因素矛盾和劳动二重性矛盾的基础,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蕴含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因此矛盾关系也相互对应。劳动者用私人劳动创造商品,除了满足自己需求外大部分是要将商品在社会上进行交换,这是一个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也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同社会上价值转化的过程。而劳动者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否被社会认同,以及怎样用价值来衡量,则前者必须靠具体劳动来决定和后者必须靠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量化。这样看来,商品的二因素矛盾和劳动二重性矛盾归根到底是私人劳动能否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矛盾。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货币天然不是资本。由于在简单的货币商品交易中,价值不会凭空增减,所以要想货币转化为资本,即带来剩余价值,则必须买进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劳动者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还创造了多余的剩余价值,这个时候购买劳动力的货币才带来了剩余价值,转化成了资本。
3。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贡献进行的。将固顶的,生产过程中起物质条件基础而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而购买劳动力,促使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在资本家眼里,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有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和不变资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加区分则会减弱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力度。而揭示剩余价值直接来源于可变资本就清楚地本质地资本家剥削的本质。 二、辨析题:6*2
1。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 不对。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只能得到短暂的超额剩余价值,这种短暂的超额剩余价值会因为其他资本家也引进先进科技技术而消失。但是一旦全部资本家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也即提高生产力后,生产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促使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提高。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不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化和社会生产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私有阻碍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又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在:1.生产不断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减小
2.个人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这样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不可能根本解决,虽然一些措施能够暂缓这钟矛盾,但是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不断出现的。
第 12 页 共 13 页
历年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12
材料(略,有关资本主义变化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些变化的理解(从产生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其实质等方面来谈)。
四、论述题:12*2,三选二
1。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统治的? 经济上通过“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方式支配和控制其他企业。金融寡头先是用自己的资本掌握母公司,然后再用母公司的资本去购买小公司股票,这样一层一层往下,形成了宝塔状结构,以至于金融寡头可以支配比自己本身资本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资本,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在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金融寡头一方面派人去征服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另一方面收买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把势力伸向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这样实现了政治的统治,才能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