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
崇文实验学校 虞大明
话题导入: 鸡为什么要过马路?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几。
钱钟书:马路那边鸡想跑过来,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 施耐庵:许鸭那厮过马路,就不许俺鸡过? 邓小平:不管公鸡母鸡,过得了马路就是好鸡。 王朔:无知的鸡无畏。
任贤齐:对面的母鸡看过来,看过来。
古龙:鸡。马路。悄无声息,那鸡竟已过去。果然! 虞大明:鸡是语文老师,它要到马路对面的学校上班。 启示: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回答。 一、认知冲突设置的准确性——发展思维,震撼心灵,激活阅读期待。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时,或新的信息与其„„ 例子一:
突发事件:海上遇险,结果渴死了。 认知冲突:海里有的是水,怎么会渴死呢? 自主探究:查询、咨询
新知获得:海水中含有盐分,不能喝。
认知冲突:为什么我们肚子疼,妈妈有时会泡盐水给我们喝? 自主探究:进一步查询、请教 例子二《董存瑞炸暗堡》★
文本事件:董存瑞用身体作支架,舍身炸毁敌人的暗堡。
辅助提问: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找树枝来撑在暗堡下面;搬石块垒起来;拿枪杆顶住,石块垒;砸出一
个坑,塞进炸药包。
认知冲突:既然有那么多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自己生命,董存瑞叔叔为什么还要选择以身体作支架,舍身炸暗堡呢? 自主探究:聚焦文本,瞻前顾后,研读品悟
获得新知: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发起冲锋了,如果不以最快的速度炸毁暗堡,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舍己为人。
厚薄法:先把文本读厚,再依托教学目标把文本读薄。——懂得取舍。 例子三:《诺曼底号遇难记》三个认知冲突的营造 冲突一:“安全”与“遇难”
课前呈现诺曼底号图片,配文字,油轮的简介
生浏览后,说一说这是一艘怎样的油轮。(豪华,安全,)
师:正是这样一艘设施先进,豪华的油轮,在1874年发生了一场遇难,这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冲突二:61与60
课文第三自然段采用列数字的方法,把数字加起来,得出船上一共61人。但在第五自然段,船长在指挥时说的话:“„„必须把60人全部就出去。”船上明明有61人,可船长为什么说把60人救出去,他把谁忘了? 冲突三:遇难与脱险
视频:船遇难缓缓下沉,船上人员惊慌失措的场景。 生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可怕,突如其来) 了解“突如其来”
师:想看看这场灾难的录像资料吗?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老师不可能找来这场灾难的资料,但是,有这样一艘油轮,它跟诺曼底号遭遇了类似的灾难,美国导演根据这拍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想不想看看。 生看
师:一般来说,这样的灾难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局。——船毁人亡 师:课文中描述的结局真的像你们预设到的吗?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谁起了关键作用? ——聚焦船长
小结:多留意文本的矛盾点,冲突点。在预设中好好把握这些冲突点,让学生刻骨铭心。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指导、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的分类: 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
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 鉴赏性评价与欣赏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终结,更是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前奏和启动。肯定性评价,虽然对学生学习参与的肯定和激励,但是,如果操作性不当,也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肯定性评价要杜绝模糊、单调,要力图具体、有层次。否定性评价要操作谨慎。 案例一:巧妙地否定
虞大明村长不但自己科学养猪致富,还带领全村人致富。 (不但„„还„„造句)
师把“虞大明”改成该生的名字。
孩子回家后对爸爸说:虞老师太可爱了。好好上语文课。 ——拉近师生的距离,以童心对童心
启示:巧妙地以牙还牙,幽默地处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自身的错误。 案例二:为孩子搭建一个台阶 教师——建筑师 台阶:
一个向上的台阶,顺接而上,享受成功
一个是向下,顺接而下,消除尴尬紧张等不良情绪。
在教学《庐山云雾》时,让牟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瞬”字,该生写的“瞬”字比例失调,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同学们不要笑,你们是不是因为觉得“瞬”字是最难写的。是不是觉得“瞬”字右下角这部分是最难写的?根据虞老师经验,要想让某一个让别人引起注意,不外乎三种办法。一,将重点部位用不同颜色写出让别人关注,二,将这个部位写大一点,三,就是将这个部位写小一点。(问那个孩子)你是不是这么
想的?现在你的目的达到了,请你上来把这个部位尺寸还原。
启示:谁都会犯错,尤其是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设台阶,让孩子在犯错之后,轻松下台。
对班级优生,多给一些抗挫机会,而对能力差的孩子,多给一点台阶,多一个一点呵护。
案例三:面对孩子,何必那么较真
昨天,我养的三条金鱼死了两条,我很难过,因为,每当爸爸妈妈去上班我去上学的时候,金鱼就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它一定会伤心的哭的。 妈妈告诉孩子有一个错别字,再改改。 孩子把“一个人”改成“一条鱼”
启示: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儿童,是孩子。有的时候,放大精彩,比揪住一两个错误„„
二、问题设计的驱动性——依据课文个性,创设问题情境 放大探究空间,激活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语言学习氛围的渲染,是激发学生乐学,养成诸多学习素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将此种情境创设概括为“问题情景创设”,也叫“大任务学习背景的设定”
(一) 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
实例一:写自荐书(梳理转换型:学生对信息源进行理解梳理,并实行转换,达成问题解决)。
《景阳冈》假如武松还健在,一定去人才市场去应聘,你能帮助他写自荐书吗?
实例二:替换主人公(移情型:学生在理解信息源的基础上,凭借移情达成问题解决)。 《手帕》三年级 初步浏览课文之后
师:课文主人公是谁?(沈峰)沈峰认识吗?拿起笔,在课文中有“沈峰”的地方通通涂掉。
学生在书本上涂掉
生:课文没有主人公了,怎么学?
师:我们做这么一件事,咱们班里谁替换进去充当主人公最适合? 小组讨论:先研究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想想自己班里谁跟文中的主人公很像。
随后的课文教学,把“沈峰”全换成“**”的名字,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 实例三:写广告语。(概括运用型:学生在理解信息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整理、提炼、运用,解决问题) 《五彩池》
课前问题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有个朋友是旅行社的,是专门宣传五彩池的,听说我今天上《五彩池》,想请我帮个忙,让大伙给他想个广告语。 广告语最忌言过其实,要实事求是,你们去过吗?(大部分都没有)那怎么办?(读课文) 《詹天佑》
为詹天佑举行小型展览会,以A4纸为展板,小组确定展览的主题板块,搜集资料,
(二) 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 1. 整合性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收集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全面检测。 全面整合 2. 情境性原则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问题的创设,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的具体环境, 3. 多效性原则
变单一为综合,变被动为主动,变控制为开放,变接受为探究,变欣赏为鉴赏
4. 开放性原则
策略开放——对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形式学生拥有自主权 过程开放——信息收集的渠道、解决问题的程序开放
结论开放——结论的多元性 5. 差异性原则 创设有差异的问题情境。 实施有差异的评价。 6. 前置性原则
问题情境应当在课始之时就抛给学生。如此,学生才会在该问题情境的激励下,饶有趣味地自主探究文本。 只有前置,才能发挥评价功能。
四、课堂表演的语文性——挖掘课堂表演的价值,让课堂表演真正有效起来。 问题所在:情境表演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水中花、镜中月,或牵强附会,或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或舍近求远——情境表演变得形而上学,成了语文课堂的“浮沉”和“胭脂”。
擦去浮沉,还语文之本色。
出路探寻:想方设法在情景表演的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训练 摆正情境表演的位置
《共有名字》课文节选【共享荣辱,同担风雨„„ “亲爱的某某:您好!”——“好。”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哦。”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有人喊:“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实录
师:老师当邮递员,你们当村民,谁当信的主人? 生1当信的主人。取名阿卜杜啊 师:你们都叫——阿卜杜啊
研读文本,哪些词在表演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纸上做记号。 表演:
邮递员:乡亲们,来信啦—— 亲爱的阿卜杜啊——、 生演乡亲们,“欢呼雀跃”
凸显语文味,关注几点——关于课堂情境表演的五点认识:
任务驱动:课堂情境表演只能是一种驱动策略,应前置。(不能作为目的)【凭借小组合作表演,感受„„】
及时反刍:在情境表演中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化一为万:在课堂表演中落实朗读训练。 抓生发点:在课堂情境表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合理定角:以促成学生最优先发展为目的,合理进行角色分配。 情境表演中的“合理定角”:《钓鱼的启示》
父亲和儿子去钓鱼,费尽周折终于钓到了一条鲈鱼。父亲看了看表,发现离开放捕捞路遇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父亲执意要儿子将鱼放回湖里,儿子极不情愿: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儿子极不情愿: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区。——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儿子看了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儿子再次气球父亲。但是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儿子最终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将鱼放回湖中。 如果采用师生合作:
合作方案一:教师演儿子,学生演父亲?
——等于直接让学生站在了父亲的角度,学生被动地站在了放鲈鱼的观点。缺少情感上的冲突。
生演父亲:始终是站在正面的,
合作方案二:如果学生演儿子,教师演父亲,那么学生始终是站在反面的,破坏规则这一方面。要慎重对待。 ——《丑小鸭》角色表演对照
五 朗读训练的“剑气合一“——以技巧为着眼点,驱动内涵感悟。 剑——技巧 气——理解和感悟
1.朗读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重“剑”轻“气”与舍“剑”取“气”。
“把这个词读重一些。”——重“剑”轻“气”
“我们一起把春天的美读出来。”“把那种胸膛被刀刺透的感觉读出来。”——舍“剑”取“气”
作秀,走形式 2.朗读训练“剑气合一”的典型案例 《诺曼底号遇难记》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请一个朗读能力好的孩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他读的时候声音那么响吗?——从技巧指向内涵。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技巧为着眼点,指向内涵。(同上) 《草船借箭》★
“我们就要跟曹军作战„„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师:你们觉得周瑜在说话时,把哪些词强调会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的?(公事)
师:说话是很有技巧的。周瑜在说话的时候,强调“公事”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再想想,周瑜在说话的时候,把哪个词说得轻一点,更容易达到目的?(十万支)
——以技巧为着眼点,驱动内涵感悟
六 多媒体辅助的催生性——让多媒体课件成为语文学习的催化剂 1.呈现形象直观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形成共鸣。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呈现“遇难”的场景 《桥》教学中“山洪暴发“的场景。
2.凭借情感内涵相合音乐,渲染情境,营造氛围。 《诺曼底号遇难记》邮轮沉入海底的画面配乐朗读 音乐继续,一分钟后
师:有什么问题想问问雨果吗?有什么想问问哈尔威船长吗? 生:为什么要与船同沉?难道不留恋这个可爱的世界?
生:雨果,为什么在你的世界,薄雾都是阴惨惨的,为什么哈尔威船长——
雕像。
——前一个指向故事中的人物,后一个指向写法的表达。 3.创设问题情境,改换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观潮》问题情境创设:潮来时,制作解说片(图片音乐供学生选择) 图片15张选择(12张与课文有关的,3张课外补充资料) 【刘禹锡:八月潮声—— 新闻图片: 钱塘潮的由来介绍】 音乐三个选择 作品合成 解说
《小镇的早晨》
4.优化文本的二次呈现,营造认知冲突,震撼学生心灵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
“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小女孩都不知道是谁送的,直到有一天, 呈现结尾(学生的文章中结尾已经被去掉)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女儿,你是不是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5.增强教学的情趣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小镇的早晨》中的“摇橹声”——猜猜,模仿声音,点击课件听听 《刷子李》中的“粉刷匠”照片 见过粉刷匠吗?什么模样?
6.从细节入手,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机会。 《刷子李》对联呈现方式的演变 三种方式:
第一种:全部呈现 第二种:逐字呈现
第三种:每一个字不是全部呈现,而是从上到下逐步呈现。 7.优化比较阅读,激活阅读期待,提升思维品质。 《猫与战争》的屏幕阅读教学思路 呈现一只“猫”图 填空:猫与(?) 揭题 呈现第一段
第一个例子阅读 空白推理填写:波斯将帅甚至埃及人的心理,别出心裁地(?) 交流讨论
原文呈现:用群猫组成“猫队“,取代士兵打头阵。不仅如此,每个波斯士兵手里除了兵器之外,还都抱着一只猫。) 第二个事例阅读 推理
这是只家猫,但在猫的周围没有村庄,它的住处可能是( )。由此推断( )。连长\营长没有心思也不可能玩猫,因此,猫的下面可能是() 鉴赏
第一个事例再次呈现
师:什么地方不够具体,没有说服力,怎么写才让人信服? 呈现
古代埃及人崇拜猫,视猫为神物。( )古代埃及人正是因为尊猫爱猫备至,才输掉了一场战争。 呈现原文
(如果家中着了火,主人当务之急是把困在屋里的猫救出来。如果有谁打死了猫„„)
收集关于“动物与战争”的故事,班级读书会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