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进生态立省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推进生态立省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青海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关系到青海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确立,进一步凸显了青海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日前,记者就青海生态现状和发展等情况专访了青海省副邓本太。

邓本太:全面推进生态立省战略顺利实施 ——访青海省副邓本太

本刊记者 张超

记者:邓您好!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情,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现实矛盾相对于青海来说尤为突出。但是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海、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决策,作为主管生态的副,请您先介绍下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来,青海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邓本太: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会严重影响西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和江河水流的水汽循环,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我国中、东部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全国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立省”大旗,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创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新局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围绕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圈,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生态建设作为促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努力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取得了较好成效。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相继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50.7亿元,占总投资的67.6%,为下一步工程实施和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到年底投资规模将达到60.7亿元,执行进度达到81%。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5.6亿元,占总投资的58%。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占总投资的84%,工程总体接近尾声。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力推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2007年以来共完成草原围栏禁牧5335万亩,治理黑土滩272万亩,鼠害防治8800万亩,实

1

现减畜290万羊单位。

扎实推进重点林业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完成人工造林331万亩,封山育林355万亩,2975万亩天然林和4601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以农牧民直接参与保护的方式,调动群众护林的积极性。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量稳步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5.2%。完成退耕还林222万亩。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18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 ,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11个。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把发展林产业作为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加大建设力度,枸杞、沙棘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7.3万亩和120万亩,“东部沙棘、西部枸杞”产业布局已显雏形。在青海湖等湖泊连续进行了四次封湖育鱼措施,裸鲤可捕资源量显著增加。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2007年以来重点实施了5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预防保护工程,东部浅山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1.6平方公里。同时,重点控制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格尔木市的环境污染,积极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保护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9年起对生态移民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和燃料补助,使生态移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玉树、果洛、格尔木生态移民户均各项补助1.44万元,黄南、海南户均1.14万元。设立创业基金3000万元,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吸纳1683名生态移民劳动力就业。为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近2亿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1年,省下发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积极推进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开展了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强化科研工作,增强技术支撑。为确保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实效,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用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先后实施生态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项目95项。其中“三江源湿地变化与修复技术研究”和“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加大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状况监测评估,为工程阶段性实施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局部草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生态工程区各等级覆盖度草地面积平均值与2004年相比提高10%以上,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

2

植被覆盖度达到90%。二是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2005-2010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多年平均出境水量565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88亿立方米,六年增加出境水量530亿立方米。三江源区主要湖泊面积净增245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连年上涨,湖面扩大70平方公里。三是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改善。2010年同2005年相比三江源区森林面积净增加1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3%提高到目前的4.8%。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四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建设养畜、科技培训、人畜饮水、能源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2006年到2011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9.7%。

记者:透过邓的解说,以及这几天我们基层调研的亲历感观,青海的生态治理、回复,以及绿色发展都让我们大为惊叹这一切建设迅速。那么请邓再介绍下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邓本太:回顾和总结2007年以来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主要经验和启示是:坚持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措施;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思想,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双赢”目标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得失和生存权利、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发展问题,是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保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目标;强化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的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立省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全省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化萎缩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沼泽干涸、冰川消融、雪线上升现象比较明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难度大,草场管护亟待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在全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需要全省上下进一步齐心协力、扎实苦干、持之以恒,需要几代人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记者:青海从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这无疑为青海的生态建设赋予了生态文明的新内涵,生态建设也从普通的生态治理恢复上升到了生态文明理念。请邓谈谈围绕这一目标,今后的一些工作思路。

邓:十二次党代会所提出的“三区”战略,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对省情认识的再深化,是今后全省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切实加强生

3

态保护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生态立省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力争到2015年,建成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青海湖、祁连山等生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继续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力争2013年基本完成规划建设任务。抓紧实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切实发挥工程建设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等重点林业工程。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好生态搬迁牧民社会保障、后续产业培育、移民社区管理等问题,巩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

进一步推进林业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搞好草原围栏禁牧、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重点工程。搞好荒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抓好综合试验区工作。今年上半年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试验区各项建设,创新机制,切实把试验区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力抓好生态工程前期工作。年内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建设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推进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柴达木地区荒漠化草原保护工程规划前期工作,争取尽早立项实施。积极开展森林、草原碳汇造林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切实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依托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油菜、蚕豆、马铃薯、蔬菜、牛羊肉、绒毛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林业产业建设步伐,到2015年沙棘、枸杞种植基地总规模分别达到100万亩和50万亩。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年内全面建立10项具体补偿。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到2013年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目标。扩大湿地补偿试点,不断提高公益林补偿管理水平。争取到2015年在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切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氛围。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生态地位、生态形势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全社会牢固

4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之,我省作为一个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经济欠发达、经济总量小的省份,生态是立省之本、民生之要、稳定之基,我们必须始终打好“生态”这张牌, 以“生态”树形象,以“生态”立地位,以“生态”争投资,举“生态”之力,加快新青海建设步伐。

链接:青海“生态立省”战略进程及成果梳理

2007年8月,就在省十一次党代会结束不久,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2010年5月5日,全省林改工作正式全面推开,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的壮举也进入高潮。 2011年底,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4.4%提高到5.2%,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2%。

2007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项目全面展开。玉树三江源机场经国家批准立项,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2008年 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禁牧草场437万公顷,围栏草场173万公顷,搬迁安臵牧民6800户、3.2万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完成。累计人工造林80万公顷,封山育林10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4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

2009年 我们认真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扎实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完成退牧还草67.3万公顷,生态移民909户5166人,治理草原鼠害80.6万公顷,治理黑土滩0.8万公顷,造林4.8万公顷,封山育林1.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96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2.9万公顷,人工增雨86亿立方米。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措施,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目标以内。

2010年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正在争取国家批准,出台了生态移民生活困难补助制度,三江源地区和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成效。封山育林1.7万亩,防治草原鼠害43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6平方公里,安臵生态移民1578户。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的生态状况在国际重要湿地评价中被评为优等。”

2011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2.3倍,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年覆盖957万亩,有力带动了公益林管护和植树

5

造林投资机制创新。完成人工造林4.9万公顷,同比增长65.5%,是“十一五”造林规模最大的一年。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