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现金;
M1=M0+企业、单位支票存款+基本建设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 M3=M2+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
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的供应量,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其中商业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属于准货币。
我国中央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目前划定的货币层次为:
M0=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我国目前只测算和公布M0、M1和M2的货币供应量,M3只测算不公布。
西方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
基本思路都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或可接受性来划分的,于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和可接受性划分,货币一般可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 M4=M3+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一般各国都把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较广义的货币量,M3称为更广义的货币量,M4则称为最广义的货币量。有的国家则简单地将货币划分为M1(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