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7712900 A(43)申请公布日 2018.02.23

(21)申请号 201710996359.2(22)申请日 2017.10.24

(71)申请人 宝得瑞(湖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地址 431800 湖北省荆门市家岭管理区经

济开发区宝得瑞健康产业园(72)发明人 陈华 袁继凤 谭志超 王辉斌 

罗会兵 (74)专利代理机构 荆门市首创专利事务所

42107

代理人 董联生(51)Int.Cl.

A23L 33/115(2016.01)A23L 33/105(2016.01)A23L 33/125(2016.01)A23L 3/3472(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页

A23L 3/3544(2006.01)A23L 3/3517(2006.01)A23L 29/10(2016.01)A23L 29/269(2016.01)A23L 29/238(2016.01)A23L 29/25(2016.01)A23P 10/30(2016.01)

CN 107712900 A(54)发明名称

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及其生产方法(57)摘要

它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

由植物调和油、壁材、乳化剂、油相抗氧化剂、水相抗氧化剂和金属螯合剂、热稳定剂和抗结剂组成;微胶囊100份中加入植物调和油30-60份;植物调和油原料各组分的重量份配比为:亚麻籽油10-20、美藤果油1-3、紫苏籽油20-30、牡丹籽油1-3、沙棘籽油1-3、火麻子油5-10、枸杞籽油5-20、元宝枫籽油1-2、南瓜籽油10-22、月见草油3-7、乳木果油1-5、和椰子油16-2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对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抗性、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冠心病、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屏障、控制体重、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直结肠癌有积极作用。

CN 1077129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它由植物调和油、壁材、乳化剂、油相抗氧化剂、水相抗氧化剂和金属螯合剂、热稳定剂和抗结剂组成;

微胶囊100份中加入植物调和油30-60份;植物调和油原料各组分的的重量份配比为:亚麻籽油10-20、美藤果油1-3、紫苏籽油20-30、牡丹籽油1-3、沙棘籽油1-3、火麻子油5-10、枸杞籽油5-20、元宝枫籽油1-2、南瓜籽油10-22、月见草油3-7、乳木果油1-5、和椰子油16-21;

所述壁材由乳蛋白、麦芽糊精、变性淀粉、麦芽糖浆、壁材修复剂和亲水胶体组成,其重量份配比为:乳蛋白25-35、麦芽糊精7-12、变性淀粉3-10、麦芽糖浆3-8、壁材修复剂1-5、亲水胶体0.05-1,水122-133;

所述乳化剂为卵磷脂、皂树皮提取物、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蔗糖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植物调和油中含有0.4-6份乳化剂;

所述油相抗氧化剂为茶黄素、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天然生育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每100份植物调和油中含有0.09-0.14份油相抗氧化剂;

所述水相抗氧化剂为天然维生素C、异VC钠、茶多酚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04-1份水相抗氧化剂;

所述金属螯合剂为六偏磷酸钠、聚偏磷酸钾、焦磷酸钠、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25-1份金属螯合剂;

所述热稳定剂为三聚磷酸钠和磷酸氢二钾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5-2份热稳定剂,二者比例为1:4-8;

所述抗结剂为二氧化硅,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4-0.7份抗结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长链脂肪酸的重量份配比为:饱和脂肪酸6-10份,单不饱和脂肪酸12-17份,Omega6必需脂肪酸25-36份,Omega3必需脂肪酸19-30份;Omega3与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2或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为亚麻籽油、美藤果油、紫苏籽油、牡丹籽油、沙棘籽油、火麻子油、枸杞籽油、元宝枫籽油、南瓜籽油、月见草油、乳木果油中的任意组合;还可选用藻油、核桃油、玻璃苣油、红花油、沙棘果油、沙棘籽油、蔓越莓籽油、松子油、翅果油、γ-亚麻酸、共轭亚油酸、葡萄籽油、杜仲籽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中链脂肪酸甘油酯为椰子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配比为:亚麻籽油15、美藤果油2、紫苏籽油23、牡丹籽油2、沙棘籽油3、火麻子油8、枸杞籽油10、元宝枫籽油1、南瓜籽油12、月见草油5、乳木果油3、椰子油17。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科学配比的植物调和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脂的酸价≤1 (KOH mg/g),过氧化值≤0.13(g/100g,以脂肪计)。

2

CN 1077129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如下: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各个油脂按比例加入到混合罐中,在温度35-40°C,常压条件下,以60r/min的速度搅拌20-60分钟,过滤,静置后得到植物调和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材中的乳蛋白是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乳清蛋白浓缩物或大豆分离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壁材中的壁材修复剂为小分子的膳食纤维、乳糖、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山梨糖醇、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膳食纤维为抗性糊精、菊粉、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的任意组合;所述壁材中的亲水胶体为黄原胶、亚麻籽胶、普鲁兰多糖、阿拉伯胶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加工方法为:

水相制备:先用部分70°C热水充分溶解亲水胶体,保温待用;用部分水溶解金属螯合剂,待用;用水相罐,将乳蛋白、变性淀粉先加入到50-65°C热水中,保温,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麦芽糊精、麦芽糖浆和壁材修复剂,50-65°C保温,充分搅拌使壁材溶解混匀,加入预溶好的亲水胶体;然后降温至45-55°C;最后将预溶好的金属螯合剂及水相抗氧化剂加入到水相罐中,得到水相;

油相制备:先将植物油调和加入到油相罐,缓慢加热至50-65°C,先加入乳化剂,保温使乳化剂完全溶解,随后降温至40°C,再加入油相抗氧化剂,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得到油相;

初乳液的制备:将水相先泵入乳化罐中,48-52°C保温,同时开启搅拌和高速剪切,随后将油相缓慢加入到乳化罐,高速剪20-40分钟,并保持-20--50mPa的真空度,得到初乳液;

乳液制备:采用二级压力均质机对初乳液进行均质,均质2-3次,均质压力为40-65Pa,得到乳液;

灭菌: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对步骤(4)得到的乳液在108-135°C下灭菌10-15s,出料温度为60-70°C;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65-180°C,出风温度为85-90°C,随后经过流化床复聚,得到微胶囊粉末;

混粉过筛:将抗结剂加入到步骤(6)得到的微胶囊粉末中,混合均匀,过20目或40目振动筛,得到的微胶囊;

包装:经过步骤(7)得到的微胶囊,装入PE内袋,先抽真空,后回填氮气,经过金属探测仪后,装入铝箔袋,得到成品;

可将步骤(8)所得微胶囊采用常规制剂方法制成颗粒剂或胶囊剂。10.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加水量按乳液固形物含量30-45%计算;均质过程中温度控制在50-60°C;灭菌后的物料待喷的温度为50-60°C;喷雾干燥塔为上出风喷雾造粒干燥机,雾化器为压力雾化器;灭菌后的物料通过高压泵加压至喷雾干燥塔,高压泵压力为8-15mPa;为流化床温度为40-70°C。

3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1/9页

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性植物油脂组合物为的微胶囊粉末及其生产方法,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载油量、高稳定性的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的复合微胶囊及其生产工艺。

[0002]

背景技术

[0003]近年来,我国居民油脂摄入量在饮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植物油消费增长迅速。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虽然人们对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等动物油脂的摄入量在不断减小,但是,以冠心病、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为首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仍在连年攀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膳食中Omega6的过量和Omega3的不足,这会使Omega6/Omega3的比例增加,进而失衡。我国2002年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居民膳食中Omega6/Omega3的比值大于10;近几年我国居民饮食模式逐步西方化,此比例一直不断攀升,部分地区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Omega6/Omega3的比值(>20),这已远远偏离原始社会人类饮食中最健康的Omega6/Omega3比例1:1。

[0004]Omega6/Omega3比例的增加会导致人体内促炎因子(白三烯LTB4、血栓烷TXA2、和前列腺素PGE2等类花生酸类Omega6代谢物)的大量合成,脂代谢酶和相关基因的紊乱、以及细胞膜的免疫屏障受损。同时,Omega6会与Omega3还共同竞争环氧合酶COX-2和脂氧合酶LOX-5,使Omega3生成抗炎因子的代谢通路受到抑制,造成炎症反应不断加重,最终诱发肥胖症、II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脑功能减退或老年痴呆、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炎、骨质疏松等一系列慢性炎症所诱发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上升;长期的慢性炎症更可引发癌变。炎症水平,尤其是体内“癌症微环境”中炎症反应的程度对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直接相关。大量的体内和体外研究已经证实,长期摄入高Omega-6/Omega-3比值的食用油与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癌症密切相关。[0005]目前,国内外的学着已对膳食油脂中不同Omega3/Omega6比例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突破性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膳食中适当的Omega3/Omega6比例,而非这些脂肪酸的单一浓度,对控制血脂、心脑血管病、免疫疾病、胰岛素抵抗、肥胖、癌细胞生长、脑神经发展及视觉功能等方面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至今各国营养学家关于Omega6/Omega3的推荐比例尚未达成共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比例为5-10:1,与人类母乳中比例适宜。2001年中国营养学会提出Omega6/Omega3的适宜比例应控制在4:1至6:1之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Omega6/Omega3比值应小于6:1。国际脂肪酸和脂类研究学会(ISSFAL)推荐,为了保护心血管健康每日最少摄取500g Omega3;日常推荐摄取量为Omega6 4.0g,Omega3 1.9g。而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推荐日常摄入量为Omega6 10.9g,Omega3 1.4g。澳大利亚国家心脏基金会(NHFA)推荐为了保护心血管健康,每日推荐Omega3的摄入量为2.5g。美国专家特别工作组建议成人的用量标准为Omega6/Omega3比值为2.3:1。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推荐适宜Omega6/Omega3比例为1:1-4:1。日本卫生福利部提出Omega6/Omega3

4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2/9页

应小于4:1。进入2010年以来,国际最近的科研结果也一再证实了降低Omega6/Omega3的比值,而不仅仅是提高Omega3的绝对摄入量在很多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而单纯补充Omega6而完全不考虑Omega3或只摄入痕量的Omega3(Omega6/Omega3过高)则可能扰乱糖及脂肪代谢,增加冠心病、高血脂症、II-型糖尿病、乳腺癌等的风险。[0006]根据文献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报道,n-6/n-3为1:1时可显著降低肝脏和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文献不同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高脂负荷膳对餐后糖脂代谢影响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中报道,低比值,尤其是n-6/n-3为1:1时可预防高甘油三酯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且低比值比高比值(n-6/n-3为 10:1)和中比值(n-6/n-3 为5:1)更能有效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其抗炎作用更显著。文献膳食中不同比例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中指出,n-6/n-3构成比高于5:1时能够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促进效应随n-6/n-3比例增高而增强,而n-6/n-3比例等于和低于1:1时,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有效诱导其凋亡。[0007]中国居民日常膳食常用的食用油,如葵花油、花生油、红花油、玉米油、橄榄油等,以及小品种保健油,如小麦胚芽油、芝麻油、米糠油等中,亚油酸(Omega6)均占绝对主导,而α-亚麻酸(Omega3)普遍缺乏或缺失。由此可见,Omega6/Omega3的比值偏高是常见的单一油种的自身缺陷,只有合理搭配Omega6/Omega3的比例,降低Omega6/Omega3的比值至接近1:1,平衡脂肪的利与害才是科学吃油的关键。[0008]此外,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脂肪酸主要是碳原子数大于12以上的长链脂肪酸,而碳原子数在6-12之间的中链脂肪酸摄入量却很少。中链脂肪酸甘油酯(MCT)在物理特性、消化吸收、体内代谢等方面和长链脂肪酸甘油酯(LCT)有很大不同。LCT在小肠内的胰脂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1个2-单甘油脂和2个游离脂肪酸。2-单甘脂和脂肪酸乳化形成胆汁酸盐微胶粒而被小肠黏膜细胞所吸收,在小肠黏膜细胞中被再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经过淋巴系统流入血液,运输到脂肪组织、肌肉、肝脏进行进一步的代谢和利用。而MCT在舌脂酶、胃脂酶的作用下即可被完全加水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水解生成的中链脂肪酸链不再合成甘油三酯,大部分的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经过胆汁酸盐乳化后即可被肠道绒毛直接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人血循环,被输送到肝脏,进入线粒体后被迅速氧化供能,可以说MCT几乎可以完全被肝细胞氧化、不堆积,其进入线粒体膜的过程不像LCT那样受限于肉碱转移酶,所以其吸收和氧化更加快速,快速功能,减少对血糖的需求,同时不会带来脂肪在体内的蓄积。

[0009]MCT的摄入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并改善了载脂蛋白的代谢,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且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的堆积。总之, MCT具有迅速的吸收分解产生能量、加速脂肪分解、预防肥胖等特点,是一种生物活性脂质,也被认为是一种能减肥的油脂,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病人的营养支持,特医食品、或作为保健油脂用于日常的烹饪。与LCT相比,MCT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II-型糖尿病患者摄入MCT可改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非常适合糖尿病人使用,能有效改善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但是,中链脂肪酸并不是必需脂肪酸,所以饮食摄入还需要补充必需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另外,由于其常温下为固态,这对日常食用带来了诸多不便。[0010]MCT主要来源为椰子油,其在椰子油中的含量高达66%,而椰子油约占世界油脂产

5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3/9页

量的1/10。一些动物的乳中也含有丰富的MCT,如兔子和大鼠的乳中MCT含量高达50%。自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MCT就开始被应用于人类脂肪吸收不良症和LCT氧化障碍的治疗。目前,MCT可以治疗人类肥胖、胰岛素抵抗、心脑血管病等。[0011]本发明的依据是:(1)充分考虑降低Omega6/Omega3比值对脂代谢、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结肠炎,以及乳腺癌等的有益作用,科学搭配多种健康纯植物油脂,使其Omega6:Omega3为1-4:1,由此强化必需脂肪酸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功能性作用;(2)MCT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LCT在快速提供能量方面的不足,且MCT还能促进长链脂肪酸的氧化代谢,避免其在组织中的堆积及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现象;(3)已有研究表明,用MCT替换等量的LCT有助于减少全身和局部的脂肪沉积,降低腰臀围比,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抗性;(4)一般熔点稍高的油脂(饱和脂肪酸居多,常温下为固态),如MCT和乳木果油,其微胶囊粉末遇到冷水溶解时,表面壁材复水,但难以释放,溶解性不理想;而熔点较低的油脂,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液态植物油会导致油脂容易从壁材渗透出来,造成微胶囊的表面油偏高,影响其溶解分散性和稳定性(造成复水后脂肪漂浮),因此,将二者搭配使用可以使固体脂肪固定住液体油,提高包埋效率,提高载油量、强化稳定性;(5)MCT在常温和低温下都会呈现出凝固的状态,直接与LCT混合会造成析出、分层的现象,而微胶囊化技术可以有效将油脂包埋起来,转化为更加方便、稳定的剂型,使日常补充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6)市面上的微胶囊或粉末油脂普遍存在热水复水后稳定性差的困扰,表现为浮油、分层、有结膜、或有颗粒感或沙质感,载油量越高,浮油越严重,且冷水溶解性不佳,本发明则要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12]针对市场上同时补充科学配比的必需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的微胶囊产品缺乏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关于降低Omega6/Omega3比值至1-4:1,尤其是1:1能有效预防、抑制或控制炎症引发的多种代谢综合征甚至是癌症的实验报道,本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填补了此项产品空白。

[0013]本发明所述的微胶囊生产方法解决了现有微胶囊载油量和复水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既提高了载油量,又保证了微胶囊在复水后,尤其是热水复溶后的长效稳定性,体现为无浮油、无结膜、无分层、无颗粒感或沙质感;同时低温速溶效果也好。[0014]本发明由植物调和油、壁材、乳化剂、油相抗氧化剂、水相抗氧化剂和金属螯合剂、热稳定剂和抗结剂组成;

微胶囊100份中加入植物调和油30-60份;植物调和油原料各组分的的重量份配比为:亚麻籽油10-20、美藤果油1-3、紫苏籽油20-30、牡丹籽油1-3、沙棘籽油1-3、火麻子油5-10、枸杞籽油5-20、元宝枫籽油1-2、南瓜籽油10-22、月见草油3-7、乳木果油1-5、和椰子油16-21。

[0015]所述壁材由乳蛋白、麦芽糊精、变性淀粉、麦芽糖浆、壁材修复剂和亲水胶体组成,其重量份配比为:乳蛋白25-35、麦芽糊精7-12、变性淀粉3-10、麦芽糖浆3-8、壁材修复剂1-5、亲水胶体0.05-1,水122-133。[0016]所述乳化剂为卵磷脂、皂树皮提取物、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蔗糖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植物调和油中含有0.4-6份

6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4/9页

乳化剂。

[0017]所述油相抗氧化剂为茶黄素、茶多酚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迷迭香提取物、天然生育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每100份植物调和油中含有0.09-0.14份油相抗氧化剂。

[0018]所述水相抗氧化剂为天然维生素C、异VC钠、茶多酚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04-1份水相抗氧化剂;

所述金属螯合剂为六偏磷酸钠、聚偏磷酸钾、焦磷酸钠、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25-1份金属螯合剂;

所述热稳定剂为三聚磷酸钠和磷酸氢二钾的混合物,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5-2份热稳定剂,二者比例为1:4-8;

所述抗结剂为二氧化硅,每100份微胶囊中含有0.4-0.7份抗结剂。[0019]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长链脂肪酸的重量份配比为:饱和脂肪酸6-10份,单不饱和脂肪酸12-17份,Omega6必需脂肪酸25-36份,Omega3必需脂肪酸19-30份;Omega3与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2或1:1。[0020]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为亚麻籽油、美藤果油、紫苏籽油、牡丹籽油、沙棘籽油、火麻子油、枸杞籽油、元宝枫籽油、南瓜籽油、月见草油、乳木果油中的任意组合;还可选用藻油、核桃油、玻璃苣油、红花油、沙棘果油、沙棘籽油、蔓越莓籽油、松子油、翅果油、γ-亚麻酸、共轭亚油酸、葡萄籽油、杜仲籽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0021]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中链脂肪酸甘油酯为椰子油。[0022]所述的植物调和油中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配比为:亚麻籽油15、美藤果油2、紫苏籽油23、牡丹籽油2、沙棘籽油3、火麻子油8、枸杞籽油10、元宝枫籽油1、南瓜籽油12、月见草油5、乳木果油3、椰子油17。[0023]所述的油脂的酸价≤1 (KOH mg/g),过氧化值≤0.13(g/100g,以脂肪计)。[0024]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如下: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各个油脂按比例加入到混合罐中,在温度35-40°C,常压条件下,以60r/min的速度搅拌20-60分钟,过滤,静置后得到植物调和油。

[0025]所述壁材中的壁材修复剂为小分子的膳食纤维、乳糖、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山梨糖醇、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膳食纤维为抗性糊精、菊粉、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的任意组合;所述壁材中的亲水胶体为黄原胶、亚麻籽胶、普鲁兰多糖、阿拉伯胶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0026]加工方法为:

水相制备:先用部分70°C热水充分溶解亲水胶体,保温待用;用部分水溶解金属螯合剂,待用;用水相罐,将乳蛋白、变性淀粉先加入到50-65°C热水中,保温,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麦芽糊精、麦芽糖浆和壁材修复剂,50-65°C保温,充分搅拌使壁材溶解混匀,加入预溶好的亲水胶体;然后降温至45-55°C;最后将预溶好的金属螯合剂及水相抗氧化剂加入到水相罐中,得到水相;

油相制备:先将植物油调和加入到油相罐,缓慢加热至50-65°C,先加入乳化剂,保温使乳化剂完全溶解,随后降温至40°C,再加入油相抗氧化剂,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得到油相;

初乳液的制备:将水相先泵入乳化罐中,48-52°C保温,同时开启搅拌和高速剪切,随后

7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5/9页

将油相缓慢加入到乳化罐,高速剪20-40分钟,并保持-20--50mPa的真空度,得到初乳液;

乳液制备:采用二级压力均质机对初乳液进行均质,均质2-3次,均质压力为40-65Pa,得到乳液;

灭菌: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对步骤(4)得到的乳液在108-135°C下灭菌10-15s,出料温度为60-70°C;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65-180°C,出风温度为85-90°C,随后经过流化床复聚,得到微胶囊粉末;

混粉过筛:将抗结剂加入到步骤(6)得到的微胶囊粉末中,混合均匀,过20目或40目振动筛,得到的微胶囊;

包装:经过步骤(7)得到的微胶囊,装入PE内袋,先抽真空,后回填氮气,经过金属探测仪后,装入铝箔袋,得到成品;

可将步骤(8)所得微胶囊采用常规制剂方法制成颗粒剂或胶囊剂。

[0027]

所述步骤(1)中加水量按乳液固形物含量30-45%计算;均质过程中温度控制在50-60°C;灭菌后的物料待喷的温度为50-60°C;喷雾干燥塔为上出风喷雾造粒干燥机,雾化器为压力雾化器;灭菌后的物料通过高压泵加压至喷雾干燥塔,高压泵压力为8-15mPa;为流化床温度为40-70°C。

[0028]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油脂综合了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的优点,可以全方位提供兼具功能性和营养的健康油脂,尤其是对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抗性、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冠心病、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屏障、控制体重、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直结肠癌有积极作用。[0029](2)本发明所述油脂是经过调和的植物油,解决了一般常见植物油中Omega3和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不健康的问题,使二者的比例达到1:1-4,更接近预防慢性病和癌症,保护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合适比例。[0030](3)本发明的微胶囊原辅料均为食品添加剂,虽在载油量高,且多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酯,但不含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如TBHQ、BHA、BHT),而是选用天然复合抗氧化剂,提高产品货架期限。[0031](4)为了解决高载油微胶囊复水后易浮油的问题,本发明创新采用了乳化性能优越的天然卵磷脂和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天然成分——皂树皮提取物,其中,卵磷脂不仅起到乳化稳定油滴的作用,其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健康的活性成分;避免了传统微胶囊对化学合成乳化剂,如单,双脂肪酸甘油酯、蔗糖酯、聚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酰乳酸钠、吐温80等的依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长期食用含有化学合成乳化剂的加工食品,会引发慢性肠炎,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对人体的消化和免疫功能不利。[0032](5)本发明采用的天然复合乳化剂卵磷脂和皂树皮提取物,以及以酪蛋白酸钠为主的复合壁材可以提高高载油微胶囊囊壁的亲水性,使颗粒小而分布均一;由此使其在遇到低温特别是冷水(25°C)冲调时也可以充分释放,快速分散,产品复水后乳化液粒径小而均一,减少或杜绝脂肪漂浮,不分层、无结膜;避免了传统微胶囊需要热水作为热源才能充

8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6/9页

分溶解和释放油脂的不足,满足冷热水兼溶、快速分散的特点。[0033](6)本发明采用酪蛋白酸钠和变性淀粉为主要壁材,同时添加了壁材修复剂,即小分子的填充料,包括膳食纤维(抗性糊精、菊粉、水苏糖等)、小糖(如乳糖、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其既能与油脂一起协同满足消费者对控制血脂血糖和体重的需要,又能强化壁材的紧密性、提高壁材的玻璃态转化温度,还能提升口感和口味。[0034](7)本发明所添加的亲水胶体(黄原胶等)能进一步提高微胶囊的囊壁紧密性、阻氧、阻水性;同时还可以增加高压均质后得到的乳液的粘度,对于喷雾干燥过程中形成大的雾滴十分有利,由此可以获得较大的颗粒度,增加复水后乳化液的粒径,改善微胶囊粉末的流动性和速溶性;同时由于黄原胶有一定的增稠作用,可以改善复水后乳化液稳定性,降低复原乳发生聚结或上浮的可能性。[0035](8)本发明的微胶囊粉末可实现冷、热水兼溶,溶解迅速,热水(85°C)冲调也可实现极好的稳定性,不分层、无脂肪漂浮、溶解后的复原乳状态均一、无砂砾感、且口感醇厚。[0036](9)本发明与大多数微胶囊制作工艺的优势还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工艺没有高温过程,从预处理阶段的水相和油相的制备,到喷雾干燥的进风和出风温度都控制在相对低的水平,最大程度避免了高温诱发的油脂氧化及活性成分的破坏;也避免了壁材发生美拉德反应。[0037](10)本发明所采用的是上出风喷雾造粒干燥塔,即:雾化干燥后的颗粒在塔内被向上的引风牵引,与后雾化的液滴及其它悬浮的细粉相遇,再次润湿,黏附成大颗粒团聚体,在此基础上再干燥,反复多次,到容重增大至足以使其落下,由此所得的微胶囊粉末细粉比例小,颗粒度大而均一、不易起静电,对后续的混粉、筛粉、包装都有利。[0038](11)本发明所述的微胶囊是优良的保健品原料,可广泛应用于保健品、乳制品、固体饮料、胶囊剂等。[0039]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0]由于本发明所设计的微胶囊的由多种植物油调和而成,受品种、产地、提取工艺等影响,每种油脂的脂肪酸构成会有波动,因此在生产前应对来料进行检测,以确保调和油的油脂中Omega3和Omega6为最佳比例1:1-2。[0041]实施例1。[0042](1)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油脂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配伍而成:亚麻籽油15、美藤果油2、紫苏籽油23、牡丹籽油2、沙棘籽油3、火麻子油8、枸杞籽油10、元宝枫籽油1、南瓜籽油12、月见草油5、乳木果油3、椰子油17;其中本实施例的调和后的油脂中含有Omega3必需脂肪酸28.1份,Omega6必需脂肪酸28.2份,二者比例为1:1。[0043](2)在氮气保护下,将以上配伍好的油脂加入混合罐,在温度35-40°C,常压条件下,以60r/min的速度搅拌40分钟,过滤后得到。[0044](3)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以重量份比计,该微胶囊的原料配比如下:

9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7/9页

(4)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1、水相制备:先用部分70°C热水充分溶解亲水胶体,保温待用;用部分水溶解金属螯合剂,待用;用水相罐,将乳蛋白、变性淀粉先加入到65°C热水中,保温,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麦芽糊精、麦芽糖浆和壁材修复剂, 65°C保温,充分搅拌使壁材溶解混匀,加入预溶好的亲水胶体,然后降温至50°C;最后将金属螯合剂及水相抗氧化剂加入到水相罐中,得到水相。

[0045]2、油相制备:先将油脂加入到油相罐,缓慢加热至60°C,先加入乳化剂,保温使乳化剂完全溶解,随后降温至40°C再加入油相抗氧化剂,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得到油相。[0046]3、初乳液的制备:将水相先泵入乳化罐中,50°C保温,开启搅拌和高速剪切,随后将油相缓慢加入到乳化罐,高速剪40分钟,并保持一定真空度,得到初乳液。[0047]4、均质:采用二级压力均质机对初乳液进行均质,均质2次,均质压力为53MPa,得到乳液。[0048]5、灭菌: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对步骤4得到的乳液在110°C下灭菌15s。[0049]6、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75°C,出风温度为84°C,随后经过流化床复聚,得到微胶囊粉末。[0050]7、混粉过筛:将二氧化硅加入到步骤6得到的微胶囊粉末中,混合均匀,过20目振动筛。

[0051]8、包装:经过步骤7得到的微胶囊,装入PE内袋,先抽真空,后回填氮气,经过金属探测仪后,装入铝箔袋,得到成品。[0052]实施例2。[0053](1)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油脂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配伍而成:亚麻籽油12、紫苏籽油16、沙棘籽油2、火麻子油5、枸杞籽油16、南瓜籽油18、元宝枫籽油2、月见草油4、乳木果油4,和椰子油21,其中本实施例的调和后的油脂中含有Omega3必需脂肪酸20.4份,Omega6必需脂肪酸30.8份,二者比例在1:1.5。

10

CN 107712900 A[0054]

说 明 书

8/9页

(2)在氮气保护下,将以上配伍好的油脂加入混合罐,在温度35-40°C,常压条件

下,以60r/min的速度搅拌30分钟,过滤后得到。[0055](3)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以重量份比计,该微胶囊的原料配比如下:

(4)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1、水相制备:先用部分70°C热水充分溶解亲水胶体,保温待用;用部分水溶解金属螯合剂,待用;用水相罐,将乳蛋白、变性淀粉先加入到65°C热水中,保温,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麦芽糊精、麦芽糖浆和壁材修复剂, 65°C保温,充分搅拌使壁材溶解混匀,然后降温至50°C;最后将预溶好的亲水胶体、金属螯合剂、及水相抗氧化剂加入到水相罐中,得到水相。[0056]2、油相制备:先将油脂加入到油相罐,缓慢加热至60°C, 先加入乳化剂,保温使乳化剂完全溶解,随后降温至40°C再加入油相抗氧化剂,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得到油相。[0057]3、初乳液的制备:将水相先泵入乳化罐中,50°C保温,开启搅拌和高速剪切,随后将油相缓慢加入到乳化罐,高速剪40分钟,并保持一定真空度,得到初乳液。[0058]4、均质:采用二级压力均质机对初乳液进行均质,均质2次,均质压力为55MPa,得到乳液。[0059]5、灭菌: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对步骤4得到的乳液在109°C下灭菌15s。[0060]6、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70°C,出风温度为85°C,随后经过流化床复聚,得到微胶囊粉末。[0061]7、混粉过筛:将二氧化硅加入到步骤6得到的微胶囊粉末中,混合均匀,过40目振动筛。

[0062]8、包装:经过步骤7得到的微胶囊,装入PE内袋,先抽真空,后回填氮气,经过金属探测仪后,装入铝箔袋,得到成品。[0063]实施例3。

[0064]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其油脂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配伍而成:亚麻籽油10、紫苏籽油15、沙棘籽油1、火麻子油5、枸杞籽油20、南瓜籽油22、元宝枫籽油1、

11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9/9页

月见草油47、乳木果油1,和椰子油16,其中本实施例的调和后的油脂中含有Omega3必需脂肪酸18.8份,Omega6必需脂肪酸36.7份,二者比例在1:2。在氮气保护下,将以上配伍好的油脂加入混合罐,在温度35-40°C,常压条件下,以60r/min的速度搅拌20分钟,过滤后得到。[0065]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以重量份比计,该微胶囊的原料配比如下:

一种功能性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微胶囊制备方法如下:1、水相制备:先用部分70°C热水充分溶解亲水胶体,保温待用;用部分水溶解金属螯合剂,待用;用水相罐,将乳蛋白、变性淀粉先加入到63°C热水中,保温,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麦芽糊精、麦芽糖浆和壁材修复剂, 60°C保温,充分搅拌使壁材溶解混匀,加入预溶好的亲水胶体;然后降温至55°C;最后将预溶好的金属螯合剂及水相抗氧化剂加入到水相罐中,得到水相。[0066]2、油相制备:先将油脂加入到油相罐,缓慢加热至65°C,先加入乳化剂,保温使乳化剂完全溶解,随后降温至40°C再加入油相抗氧化剂,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得到油相。[0067]3、初乳液的制备:将水相先泵入乳化罐中,55°C保温,开启搅拌和高速剪切,随后将油相缓慢加入到乳化罐,高速剪30分钟,并保持一定真空度,得到初乳液。[0068]4、均质:采用二级压力均质机对初乳液进行均质,均质2次,均质压力为48MPa,得到乳液。[0069]5、灭菌: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对步骤4得到的乳液在108°C下灭菌15s。[0070]6、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65°C,出风温度为85°C,随后经过流化床复聚,得到微胶囊粉末。[0071]7、混粉过筛:将二氧化硅加入到步骤6得到的微胶囊粉末中,混合均匀,过40目振动筛。

[0072]8、包装:经过步骤7得到的微胶囊,装入PE内袋,先抽真空,后回填氮气,经过金属探测仪后,装入铝箔袋,得到成品。

12

CN 1077129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