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吐蕃王系时期
目前,多数藏族史书都把公元6世纪后半叶以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吐蕃,也就是直到581年的囊日松赞为止。
古代吐蕃是指古代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许多割据地方势力之一,位于当时南山地区雅隆河流穷结、泽当一带,其首领一般被尊称为“赞普”,意思是有势力的君王。古代吐蕃先后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勒王;八德王;五赞王,以及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
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期的藏族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能够运用的药物有黄芪、甘草、当归、辣椒、戎盐、硝石、石胆、朱砂、雌黄、雄黄、葡萄、蜂蜜、牦牛等。藏族史籍《五部箴(zhēn)言.大臣箴》及《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前126年,聂赤赞普在位时期,总结出对臣民社稷([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有害的因素,提出了六大难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骂等,向臣下征询解决方法。“可以用赔赏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囊解来对付诅咒”。由此可见藏医药学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
同期,从事医事活动的贤者捷普赤西编著了《治疗.白色万药论》、《治毒坚固聚》等著作,可见这时的藏药加工炮制等技术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吐蕃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公元254-374年)在位期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的医学交流,注重医药实践,培养医务人员,使藏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天竺著名医学家碧齐嘎齐、碧嘎拉孜入藏,他们培养的名医董
1
格托觉坚编写了《诊病切脉纲》、《内治药物纲》、《创伤外治纲》等5部医典。
在朗日颂赞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盐的使用,不仅促进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随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知识的增长。吐蕃人民对医药的认识逐渐提高,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史料记载,这时已有了药、野生药、小药、以及有效药的记述,并有了简便有效的医事活动。
总之,吐蕃早期的医事活动已涉及初步的保健型医疗,但其水平远待于提高。
第四节 吐蕃时代
一般都把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开始,称为吐番王朝的建立时期,吐蕃时期在公元6-9世纪。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在公元6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雅隆悉补野古国掌握政权,他全力开拓疆域,占有卫、后藏。阿里,工部,甲得,拉里等地,并建“赤则明都”王宫等。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他和平民一起欢宴,并把后藏对方的平民共20000家赏给一个功臣,当时的平民与牧民同为独立的阶层,地位远在奴隶之上,并且平民这个阶层比奴隶的数目要大得多,由此可见,当时的奴隶制度正在逐步走向瓦解,这也就为吐蕃封建王朝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吐蕃政权还很脆弱。
松赞干布继位后,首见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判离属民,又都
2
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
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
吐蕃人对周边四邻的强大感到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压力,这也对吐蕃人造成一种促使他们狂热对外学习的动力,以图自强。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新兴的吐蕃王朝政治家,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和民意,制定的实行了与唐王朝和亲的国策,汉族人民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日益重要。
为了促进汉藏关系,唐朝派遣了大批的工匠艺人随公主入藏,同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和财物。这其中就有一批汉族医师,药工,有汉族医学著作和汉族的药品与针灸等器械。
吐蕃时期是古代汉藏医药交流最活跃的时期,汉藏医学交流是从囊日颂赞开始的,而广泛开展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到赤松德赞时盛况空前。
汉藏医学交流不仅表现在当时的医学方面,而且也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这也正是汉藏两族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交往的结果。
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到赤德祖赞、金城公主,由于他们顺应情势,自上而下的提倡和具体推动,从而使汉藏医学交流得以稳步而迅速的发展。随着汉藏医学的交流和吐蕃各阶层的努力,使吐蕃医学发生了重要转折,打下了通向先进医学道路的良好基础。此时的藏医已远非早期医事所能比拟。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自囊日松赞以来,汉藏医学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其中既有上层人物诸如唐朝皇帝,吐蕃赞普以及文成和金城公主的提倡、赞助,又有像汉族医生东松冈
3
瓦,韩文海和藏族医生老宇妥、译师贝诺、等等一些名医的接力推动,使得汉藏医学交流得以顺利开展,在藏族医坛上出现了由汉译藏的第一部医书《医学大全》。汉藏医生合译的《月王药诊》也相继问世,此后,汉藏医生和高僧往来于长安与拉萨之间,开拓了一条医学交流的友谊之路。内容丰富的汉地医著,由此源源输入吐噃,活跃了吐噃医学,输入了新的成果,促进了吐噃医学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时期
1.历史背景
松赞干布出生于公元569年。他在581年即13岁时继承
王位。583年,他迁都到逻些(今拉萨)。
这时期经过松赞干布的积极改革,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积极吸收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及中原的文化,特别是唐朝及天竺先进的封建文化,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松赞干布的突出业绩除了引进佛教、制定法律及统一度量衡外,还统一了文字,使藏区从此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关于藏文的创制,藏文史籍比较普遍的记载为:松赞干布继承王位后意识到吐蕃文化的落后状况,便派大臣吞弥·桑布扎学习文字,学成后,进行综合比较,参考梵文,并给当时已有一些原始藏文而创造了一种由30个字母、4个元音组成的藏文系统。
随后吐蕃有了本民族文字的著作和译述,吐蕃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
松赞干布还意识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对吐蕃的重要性,又派人到周边四邻去学习。据说当时吐蕃“从东方汉地和木雅,引进了工艺、历算书籍;从南方白色的印度翻译了佛陀正法经典;从西方粟(sù)特与尼泊尔打开了享用财富的矿藏;从北方霍尔与回鹘(gǔ)取得了法律事业之典范”。
此外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于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向唐朝遣使入贡,请通婚。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松州战役后,松赞干布派出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再次到长安,献黄金及其他珍宝以为聘礼,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藏文很多史籍都浓墨重彩地描写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盖因文成公主将唐朝许多文化典籍和手工艺带入吐蕃,其中包括当时汉地的天文历算、医药学、农业技术、造纸术、纺织术、水磨制造技术,还有各种乐器如二胡、竹笛等,特别是带去些手工技术,包括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等,直接促进了吐蕃文化的发展。另外,一些汉文典籍和历史著作《战国策》、《论语》、《史记》、《尚书》等也相继被译成藏文在吐蕃流行。
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人藏时(公元641年)陪嫁的物品中就有“能治疗四百零四种病的药物,一百种诊断法和五种外治法、六种器械,四部配方等(医书)”和八观察法,五诊断法,六祓(fú)除法,四部配药法”等等。《藏医史》记载:“唐文成公主又从汉地带来《医学大全》,这部医书由尚玛哈德哇和达玛郭夏共同译成藏文。
文成公主将汉地丰富的医学带到西藏,并同松赞干布一起组织翻译和传播,她对藏医药学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藏族人民把这些功绩记载于藏族的历史文献中流传至今,这正反映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这时,“汉族医生还翻译了《汉地大小杂病疗法》”等医著。同时在这时期,佛教开始传人吐蕃,但仍未盛行。佛教传入吐蕃的方式有三:一
5
为大臣吞弥·桑布扎在天竺学习期间带回了部分佛教典籍,二为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时由赤尊公主所带,三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
2.松赞干布时期的医著
(1)《医学大典》
也称《医学大典》,是藏医学史上记载的最早一部译著。是公元641年,由唐王朝文成公主带进吐蕃。
《医学大全》作为一部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医药著作,尽管后来失传了但在当时对藏医药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后的藏医著作无不受它的影响,其中《四部医典》里面就有汉族中医的内容,如脏腑学说、脉学等。
(2)《无畏的武器》
本书也是松赞干布在位时期的医著,问世晚于《医学大全》他是松赞干布从天竺、汉地及大食分别请来的三位医生共同编撰而成。可以说,这部医著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藏医药学的最早雏形。
二、赤德祖赞和金成公主时期
1.历史背景
松赞干布所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均未生育,后来他与藏族女生育一子,名为贡日贡赞,后贡日贡赞生一子名芒松芒赞。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
6
作乞黎拔布)即位。
公元67 6年(唐仪凤元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都松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息自噶氏家族失势后,唐王朝与吐蕃接连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姚州(今云南省姚安县)及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等地交相攻击。
金城公主进藏时,再次带去大批“嫁奁(lian)”。其中有大量的技工和各种书籍,这里面就包括有医生和医药书籍。
其中最著名的译注本当推《月王药诊》(藏名、《索玛拉札》)。该书由汉族僧医马哈耶那(摩诃衍那)和藏族翻译家毗(pi)卢札那翻译,并结合藏医药的临床经验,于公元720年前后编著而成,全书分113章。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藏医药经典著作。书中收载药物
329种,其中植物药21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50种。书中所载药物大多具有高原特色,绝大部分都沿用至今。《月王药诊》的出现为藏医学理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期医.圣老宇妥编著《四部医典》的重要参考书。其后又由印度医师辛底噶巴和七位太医(七觉士)向赞普呈献了《度母本草》,书中收录了250种药材和365种配方;大译师白若杂纳所著《文殊本草》巾收录单科药材l70种,配方139种。此两本为藏医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
汉地医生德哇和尚同藏族名医娘赞希拉合作翻译了《八部甘露精华》及《药物提炼法》等多部著作。在这时期吐蕃还翻译了汉地的《金光明经》、《律差别论》及《珍宝七十品甲》、《珍宝七十品乙》等25部医著。据藏籍载,藏人恰多和珠巴秋所著的《头部(疾病)辨证》、《甘露葶苈乞化钵之幻轮》2部医书,也于这个时期完成。
7
2.赤德祖赞时期的重要著作
《月王药诊》:《月王药诊》现存版本为德格版,是现存最古的一部藏医学著作,共113章,内容包括:人体胚胎发育,人体各部位的骨骼及其度量,人体生理功能,疾病的病因、分类,疾病的诊断(包括望诊、舌诊及脉诊),疾病的寒热属性,身体要害穴点的分布;隆病,赤巴病,培根病;五脏(心、肝、肺、脾、肾)及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及生殖器官)的疾病;各科杂病,主要有泄泻、消化不良、痞块、恶疮癌症、天花、炭疽、水肿、疮疡、中毒、瘰疬、黄疸等;用药剂型,包括粉剂、膏剂、酥油剂、汤剂、甘露剂、
赶药、泻药等;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其中有灌肠、正骨、火灸、放血、外科器械治疗、穿刺等等。在药物方面,涉及珍宝药、贵重药、食疗。
全书内容反映了下述特点。
首先,他是一部藏民族特色突出的著作。
其次,它吸收了汉族中医的内容。
第三、《月王药诊》中也有古印度医学的内容。
最后,就是关于胚胎学的认识和研究。
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来看,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在古代各国医学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尽管以上关于胚胎学的一些描述尚不如现代胚胎学那么精确,但也应看到这样的描述既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从历史的观点看,更有其先进性。
8
三、赤松德赞时期
1.历史背景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赤德祖赞被臣下谋害,其子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幼年即赞普位。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叛逆的贵族末氏和朗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力随即进一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张实力的战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吐蕃奴隶制社会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2.赤松德赞时期的佛教
藏文的《大藏经》是一部巨型的佛教经典丛书。说它是巨型的,是因为它是由数以千计的佛经著作组成的。它分两部分,分别称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主要是佛祖的教诲,藏文《甘珠尔》则分成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及总目录7部分,共收1114部经典。《丹珠尔》的主要内容则包括论藏和一部分律藏,其中包括佛学中所有的知识,如古印度的五明学就包括在其中。以德格版《丹珠尔》而论,共收入著作3 5 5 9部,分成1 8个部分,包括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赞颂、续部、般若、中观、注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翰、修身部、杂部、阿底峡小部集和总日录。
在当今通行的《丹珠尔》中,收载有关医方明的著作共14部,第一部名为《百病方》,是一部治疗各种杂病的方书,其体例与中医的《五十二病方》相类。第二部书就是专门论述养生的,从藏文书名来说,称作《曼措哇斗》。 措哇”,藏沿意为生活;“斗”,在这里是佛经的意思;“曼”在藏语中是医和药的意思。:书名的原意是指从医学观点来认识生活或活计的佛经。全书207句,每句都是由43个藏文字组成的偈颂体诗句。这是典型的古代藏文著作的文体。全书篇幅并不算长,却把藏医对养生学的观点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
9
叙述,为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使人获得健康,如何正确调节人们的饮食,保持精神愉快,如何适应季节、昼夜等时间变化等几个方面。
首先:指出在人类出现的早期,每个人都淳朴诚实,没有邪恶欲念,健康无疾,人人皆能享尽其天年。在这一时期之末,有些人开始沉溺于七情六欲,使得身体沉重,易生懒惰、疲乏,人的寿命也因此逐渐缩短,不能再尽享其天年。
第二,指出父母在结合时,应该精神乐观、饮食合理、行为端正、住所舒适,这不仅是父母本人的养生之道,也将影响到子女的健康,并指出了人从出生到老年的身体情况以及需要采取的饮食、起居、行为等方法。
第三,认为人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指出什么样的人适宜或不适宜居住的环境。
第四,着重介绍了饮食养生的问题,指出要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饮食,并注意不要食用禁忌的食物,如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量饮酒、酪浆、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
第五,提出了精神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第六,教导人们怎样从生活习惯、卫生保健、个人卫生、嗜欲及人体生理等方面来养生。
《丹珠尔》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在修身养性、卫生保健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保健疗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学说,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赤松德赞时期的藏医药
10
赤松德赞在其执政之初,汉地僧侣玛哈耶那就应吐蕃之邀入藏传医。他编著了一部医书,名为《配药十二品》,被当时称为《紫册》,藏族学者咱热嘎还为此书做了注释。
赤松德赞为了进一步迅速发展藏医,决定广采四邻各族医学之长,遂迎请“四方九名医”入藏。《藏医史》记载:“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为了发展医学和普及医学,曾经不惜耗费巨额黄金,派人礼聘四方医生人藏,译述那些尚未被译成藏文的医药书籍,其中包括汉族医生东松冈瓦、和尚巴达、杭弟巴达,大食医生哈拉宪弟,天竺医牛宪辛底噶巴,克什米尔医生,古雅巴扎,朱固医生僧朵维钦,多波尔医生琼玛如孜,尼泊尔医生达玛西拉九人,是为“国王九太医”。
藏王赤松德赞对藏医药学的发展作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先后从汉族地区及印度、尼泊尔邀请众多学者在桑耶创办了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像毗卢札那的西藏学者。
九贤(xián)医学成后,藏土即将他们派回各自的故里,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藏医得以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的重要条件。 在九贤医中,以宇妥·云丹贡布的成绩最为出类拔萃,后人尊他为“医圣”。宇妥·云丹贡布(公元708—832年)于藏历土蛇年出生于前藏堆隆给那的地方。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从曾祖洛哲希宁开始,至祖父洛卓哲吉嘉嘎巴札,父亲宇妥·琼布多杰,他们分别任松赞干布、贡松贡赞、芒松芒赞和都松芒布结(一译器弩悉恭)的御医。
从此以后,藏区众多学者研习《四部医典》,推动了藏医药的发展;同时格子衣《四部医典》为理论依据,结合亲身实践,著书立说,至今任使我们受益匪浅。
自此以后,吐蕃医学节实行了一种类似现代学位制的医学学术资格称号授予制度。
11
总体来说,在赤松德赞时期从汉地翻译过来的医术,包括了内科、外科、骨科、皮肤科、肿瘤科、脉络科、针灸、验尿,以及药物与配药法等等,几乎涉及汉地医学各个方面。
四、牟(móu)尼赞普至达摩时期
赤松德赞于公元797年去世,其长子牟(móu)尼赞普(公元762-798年,《新唐书》作足之煎)即赞普位。
第五节 吐蕃时期的苯教
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吐蕃的本土宗教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与佛教抗衡,苯教自身开始有系统的调整,形成与原始苯教不同的新的苯教。
新的苯教明确了该教的创始人,此人就是辛饶弥沃。
吐蕃时期的苯教经过三个重要时期:即前期宗教的兴起、中期的衰败以及后期的再度发展。
第六节 吐蕃时期的文字
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文字是由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参考梵文并结合当时已有的一些原始藏文而创制的,并由吐蕃王朝的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全力倡导推广的。
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吐蕃迎请印度、西域、汉地的佛教高僧翻译佛经,统一译语,厘定藏文词语。此次确定了翻译佛经的三大原则,既符合声明学、符合佛教经典教义和让吐蕃人易于理解。以后使用的藏文正字法,基本上反应了公元9世纪藏文字厘
12
定后的藏语语音面貌。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