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论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我校地处浙江西部,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历经时代的沧桑,不断接受政府、厂矿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助,修建新校舍,造教学楼,添置教学硬件设施。自2005年初开始,利用朱熹后代的,开展了以“爱心在行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感恩教育”就是“爱心在行动”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所有人,使孩子们养成感恩图报,关爱他人的品德,并投身于刻苦学习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当前加强农村小学小学德育的一项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为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长期以来,很多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地溺爱,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他们心中只知爱自己,不知道关爱别人。面对父母、老师及周围人对他们的付出,认为理所当然。于是,现今发生在一些少年儿童身上的感恩缺失现象是屡见不鲜,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旷课、迟到、早退,任意花费父母挣来的血汗钱,对长辈、对他人的关心及付出熟视无睹,有些孩子一旦小小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有的甚至酿成了弑父杀母的惨剧。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高且不断攀升:2000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997至1999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且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由于感恩意识退化,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1

小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意识的缺失,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缺乏人情的个性,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知感恩、缺乏责任最直接的结果,也使孩子成长后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与此同时,感恩意识的缺失也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二)“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项新课题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既是一种人文教育,又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在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感恩”的意识已被人们所淡忘。虽然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当前,许多学校把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新课题。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这种由学生而始的感恩教育扩大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营造一种全民的知恩图报氛围,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

二、农村小镇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条件分析

地理环境:我校位于浙西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整个乡方圆五公里,人口集中,居民居住密集,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安全管理;学校所在地有老年活动室,有乌石山风景区,有为感恩教育提供活动基地。

2

人文环境:我乡的园林行政村是有1700多年的朱熹文化积淀,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流传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统故事。丰厚的文化底蕴,感人的传统故事激励着学生学习古人,为国为家为他人,无私奉献。这些人文环境为我校开展感恩教育奠定基础。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由教导主任为首的“感恩”教育研究小组,其中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其他中队辅导员积极配合,并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做好总结。

学校硬件设施:学校占地面积164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每个班级有闭路电视广播系统,学校有图书室、红领巾广播站、大型橱窗展等,有利于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及宣传。

学校爱心接力活动的传承: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以开展“雏鹰敬老”和“红领巾小银行”活动为载体,培养孩子养成从小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一直延续开展以“爱心在行动”的系列活动,为感恩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

3

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父母、长辈,教师,同伴,书本,电视媒体,网络等)了解什么是“感恩”。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让学生通过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后,还要让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各中队成立小记者团,对身边的小伙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是了解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由此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各中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自行设计感恩教育的情境:可以是在班中讲述“感恩”小故事;可以创办“感恩”小报、出“感恩”板报;可以创办一期“感恩”专栏,在橱窗专栏中展示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是在中队中开展“感恩”节目的演出,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4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如:自己事情自己做,让父母省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等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送上自己亲手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5

(2)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1)认真做好尊师校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其他来校老师能主动问声“客人老师好”,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常规,用自己的点滴进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2)2009年9月各中队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3)2009年的寒假开展访一位恩师活动;

(4)2009年开学《感谢恩师》征文活动,每班选送两篇,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5)2009年教师节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6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乘车、坐船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3、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师节” 上,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母亲节”上,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重阳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四)开展以传统德育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我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能,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

7

感恩、报恩的品德。

“雏鹰敬老”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孤寡老人家去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十年来,我们的“雏鹰敬老”活动从未间断过,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柯城区雏鹰红旗大队”。

“红领巾储蓄活动”是我校的又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感恩”活动。学校关注弱势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多次伸出援助之手,自04年起开展了“红领巾储蓄”活动。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储蓄可以用来支援国家建设,用来支助在校贫困生,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2005年初,我校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开展“爱心接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和奉献爱心的觉悟。“爱心接力”活动,即以“爱心接力卡”为载体,以爱心使者为主体,以少先队为组织保障,以教科研为支撑的一种学校德育活动。

四、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8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3、加强对学生主体性评价的建设。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难以给予量化的评价,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光明日报出版社[N] ,2006年 25期

[2]鲍斌,《生命教育先尝试“感恩”》,教育学习网

[3]《让“感恩”之树枝繁叶茂》,西部教育资源网[N]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儿出版社[M],1998

[5]感恩中国网:http://www.owecn.com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