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摘要:口腔种植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就逐渐用于临床,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植技术已广泛用于牙列缺损或全口缺失的患者,成为更多人牙列缺失后的首选,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牙周维护作为牙周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种植体相关的治疗中,对口腔种植起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牙周维护对种植牙长期维护疗效以及对种植体术后进行牙周维护的先进操作技术和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口腔种植术;牙周维护;临床实践 引言
近年来,种植修复因其更好的功能恢复、满意度和舒适度在口腔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种植体周围病作为种植修复后最常见的一种生物学并发症,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破坏严重影响种植体修复后健康,表现为种植体周围深的牙周袋形成和组织进展性吸收。种植体周围病进展迅速、发病率高、危害大,涉及种植体周围持续性的软组织破坏和骨组织吸收,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目前,针对种植体周围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因此,种植体周围病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一个危险因素,不利于种植体生存的有害菌群环境和免疫微环境更易导致生物学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种植体的成功率。牙周炎对种植体周围病的影响除了表现在牙周病原菌是种植体周围病的始动因素外,牙周炎导致的免疫防御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往往比病原菌本身引起的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目前认为,牙周炎症状态对口腔微生物环境和宿主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与种植体周围较差的软组织封闭共同导致了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
1种植体周围病概述
种植体周围病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进行性破坏和骨组织不可逆性吸收,并严重影响种植体修复后健康和长期稳定。影响种植体周围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众多,如吸烟、糖尿病、口腔卫生维护差等,但菌斑仍是引发种植体周围病的始动因素。种植体植入口腔后,菌斑在种植体周围的大量堆积诱导其炎症反应的发生,菌斑形成21d后,种植体周围的屏障上皮外侧软组织中即出现了以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这时即可出现如组织充血水肿等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症状。此后,种植体周围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断聚集形成炎性细胞浸润带后,其不断向牙槽嵴顶延伸,直至侵犯牙槽嵴顶,活化破骨细胞,导致牙槽骨吸收破坏,此时发生的即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的黏膜炎和周围炎对软硬组织的破坏是一个进行性过程。种植体周围由健康到黏膜炎再到周围炎的持续发展可引起种植体松动脱落、上颌窦炎、下颌骨骨折,以及其他种植体或天然牙的感染。种植体周围病进展迅速、发病率高、危害大,不加以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将造成种植体周围持续性的软组织破坏和骨组织吸收,最终导致种植体失败或脱落,对患者的口颌系统及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2牙周维护
牙周维护又称为牙周支持治疗,是牙周序列治疗的最后一个阶段,牙周维护期的治疗着重于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其个人维护意识,戒断或者减少吸烟。定期依据其牙周情况或者影像学检查等评价牙周维护的效果,制订其复查时间和治疗计划。在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牙周炎症的维护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口腔卫生宣教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疾病的患病率及转归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依从性较高的患者其牙周状态预后较好。研究表明依从性较好能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明显低于依从性不好的患者,未能坚持牙周维护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是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患者的10倍以上。研究显示,种植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其依从性,坚持牙周维护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组35~44岁、55~64岁、65~74岁中牙周问题的发病率分别为90.9%、95.0%、90.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牙周健康问题非常严峻。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类似,种植体可与周围牙槽骨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周围的牙龈类似天然牙附着于牙槽骨包绕种植体形成袖口结构,菌斑聚集侵入时会引起种植体
周围炎的发生。感染所致的种植体周围炎,严重影响着患者种植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有天然牙或者种植体存在时,不论炎症是否发生,牙周维护都应作为终身坚持的选择。
3口腔种植术后牙周维护策略 3.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口腔卫生和注重病人的本质、文化水平、性取向、健康教育等,以便告知病人及时牙刷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认知病菌的关系和严重性。以口腔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引导,耐心地回答,让他了解及时治疗牙科旅行,并告诉他积极配合治疗。
3.2控制菌斑
斑点控制方法包括机械和化学方法。①机械方法:主要是bash刷法。建议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刷牙时间超过3分钟此外,正确使用电动牙刷、牙膏和牙线等口腔清洁辅助工具也是控制细菌斑点的有效手段。②化学方法:通过冲洗、擦拭和冲洗药物控制细菌斑点。氯气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长期使用氯气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牙齿染色、酸中毒和轻度粘膜刺激。盐酸米诺通常用于种植园周围的牙科口袋,有效地抑制了普雷塞沃丙胺和口腔链球菌的生产。新的康复液冲洗和浸渍地理海绵对提高种植体周围炎症患者的牙科循环指数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园附近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59.7%。邀请医务人员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和预防。
3.3心理疏导
由于牙科周疾病复发率高,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焦虑感因此,必须积极与患者沟通,在保持牙科周期间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以便将患者的消极情绪转变为乐观积极的态度。他还可以与病人家属合作提供心理咨询,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树立积极治疗的观念,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人员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4减少种植体负荷
研究表明,当骨组织承受的力大于其承载能力时,小骨折可能会逐渐发展,并转化为骨损伤、骨吸收、种植体骨连接界面破坏和种植体脱落。因此,保健专业人员应在病人健康教育中强调适当的饮食和口腔清洁方法。手术当天,他进入半液态或全固态食物,刷牙时不碰到伤口,避免频繁地用力漱口。在种植后一周内,应在饭后使用漱口液,并避免在刷牙时接触牙科种植区,以避免刺激伤口。手术后三个月不要吃太硬、特别耐嚼的食物,以免牙齿太硬。一旦假肢被引进,它们就遵循种植区逐渐增加体重的原则,逐渐从软食品转向正常食品,避免咀嚼过硬食物,并改变偏侧咀嚼等不良饮食习惯。
3.5饮食护理
饮食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避免吃辣的和油腻的食物,多喝水,每天用有机盐水冲洗口腔,并在冲洗过程中反复冲洗,直至内脏残留量被清洗,以保持牙齿和周围的健康。
结束语
定期对种植体进行牙周维护,无论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还是控制种植体周围炎的进展,阻止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促进骨结合均有所裨益。良好的患者日常维护与定期的医疗维护,有利于种植体的长期保留,使种植体在内最大限度的行使功能,尽可能获得最久的使用寿命。这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损失,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兰省,何巍,刘爱群,王艳玲.不同种植系统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失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9,24(03):118-122.
[2]顾云龙,李琳.口腔种植术后早期感染的控制经验回顾[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6):83+85.
[3]张立画,王卓,修建国.牙周治疗中保持牙周维护方法的价值[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18(01):154.
[4]王耀生.种植体牙周维护[J].人人健康,2019(03):70-71.
[5]李红玉,倪丹霞.牙周护理干预对牙周维护治疗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1):102-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