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研究

【摘要】现代初中物理教学提倡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由此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重视学习主体的角色定位,结合学生学情、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基础水平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活动;设计实践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将物理课程内容分为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两个部分,其中前者明确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具体目标、经历和过程,要求学生要以重视探究过程的方式来参与探究活动,才能增强学习主体的体验感,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也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全方位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强化活动实践性对其学习非常有益。

1.学生活动简述

学生活动指的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能力和学科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明确内容后有方向、模式、步骤地进行主动体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强化过程的主观感受,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也形成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行为学习思考的习惯[1]。由此可见,学生活动具有以下的特点:(1)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外部器官。(2)利用学生外在行为来引发思考。(3)用外显活动与内显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2]。

2.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的要点分析 2.1坚持学生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物理知识,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或是在同一个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应用方法,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比如结合不同内容及现有的条件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包括课外调查、实验、观察展示活动、课堂讨论、科普活动、制作实践等等,再比如选择知识点及活动的源头,确保取材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习的物理内容为依据,结合当地现有的资源来进行活动的创设。还有就是要确保活动实施途径的多样化,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可以将活动设定在课堂上,也可以用开放性的方式设置在课堂外,既可以让学生个人完成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完成。

2.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物理学科新课改要求,要突出学生活动的目的,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尊重学习主体的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3]。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否则很多创意活动都难以真正实施,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成果也会大打折扣。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要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还要注重加强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关联度。比如教学《小孔成像》后设置学生活动,学生就可以用一张小纸板与蜡烛,在纸板中间戳一个小孔进行观察与操作。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提高主动性,而非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被动学习模式。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保学有所成。

2.3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设计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学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进一步明确学生活动的目的,确保活动在开展顺利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重点,控制学生活动的时长,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活动后强化总结与分析,加强与知识点的关联度。另外,还要让活动的开展与主题相符,详略得当。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只是片面强调课堂的氛围与纪律,对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不高,这种做法不可取。比如在教学《乐音的三大特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制造乐音”的内容开展活动,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尽管这一部分并非章

节的主要内容,但只要教师将其控制在2~3分钟,用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后进入知识学习重点,就可以利用橡皮筋、直尺振动等方式来探究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鉴于该问题是关键的学习内容,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全程的监督与指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理。

2.4提高学生实践活动安全性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有很多学生亲自动手环节,鉴于物理知识会涉及不少器械、药品等实物,一定程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电学类的探索性活动中若学生不注意安全程序,就有可能发生触电甚至火灾的危机,因此教师要把控学生实践活动全程的安全性。

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

3.1立足教材,联系实际,优化组织学生活动

物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活动中引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完成部分实验,先用手触摸放置一段时间的泡沫、木板及金属块,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本身的温度,思考是否相同。随后让学生再利用三杯水,分别是温水、热水和冷水进入实验活动中。学生将手指放在冷水中1~2分钟,再直接伸进温水中,谈谈有什么感受?擦干手待温度正常后放入热水1~2分钟,思考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由此探讨用人的感觉来预测水温是否准确?教师由此来引入话题,也就是关于“温度”知识点的探讨,学生也能从试验中反思得出凭借人的主观感受获得的温度是不准确的,需要应用到温度计。产生初步的知识体验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即探究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首先学生先对这两种仪器进行观察,从℃单位的角度总结其含义。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自的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简单解答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有助于后续学生活动更顺利地开展。随后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现物理温度计和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学生掌握温度的读数方法,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教师再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区分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区别,通过回顾日常生活量体温等场景进一步巩固。待学生产生一定认知后,活动中教师要求其思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医生在使用温度计时为什么要先甩几下?学生

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回答,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就能更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识。

3.2关注趣味,动手实践,组织多样性的学生活动

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绝对的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迎合学生的爱好让其主动投入活动当中,调动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观察和思考,了解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进行设计,画出电路图,更好地区分并联与串联的不同点,最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解释说明,巩固新知。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节日中的彩灯,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来思考彩灯的连接电路,如何让两个灯泡同时放光?于是让学生准备导线、开关、小灯泡、电源等器材进行实验。学生以学习合作的方式完成,梳理关于串联和并联两种可以让两个灯泡发光的知识点。最后要达到巩固理解的效果,提高学生能力,教师还可以增设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比如将家里的电灯、电视、冰箱等连接起来,是否可以形成串联电路等等。生活化的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好奇心,在兴趣的驱使下乐于思考和尝试,寻求答案,提高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契合物理学科本身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征,还能符合学生参与性、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规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进行,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真正促成学生达到利用知识进行实践,通过活动巩固知识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陶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自能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9,12(17):119-120.

[2]樊海霞.用活用好学生活动,提升物理学科素养[J].物理教学,2018,5(18):71-72.

[3]甘艺锋.火力课堂如何激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科技风,2020,4(18):29-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