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药用植物资源
第一节 中草药资源
一、概 述
(一)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研究范围
药用植物资源是指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医疗用途,可以作为植物性药物开发利用的一群植物。广义的药用植物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个体及产生药理活性的物质。
研究药用植物的种类、蕴藏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及其科学管理,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充足而质优的植物性药的原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主要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蕴藏量,研究其更新、消长的动态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最佳收获期及合理采收方法。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药用部位收获时的产量、加工生产率等综合指标都较高的生育阶段为最佳收获期。 (3)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纯技术,以及把药用植物资源的原料变为优质高效新产品或其它产品的工业技术。
(4)研究药用器官形成与更新,种群与群落的生境及演替规律,有效成分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地道药材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保护与发展种质资源,提高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法。
(5)药用为主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利用。如保健品、饮料、添加剂包括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酸、色素、调味品、甜味剂、花粉蜜源、香料、化妆品、鞣料、淀粉、树脂、树胶、观赏、农药、驱避剂及饲料等。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是指针对紧缺、贵重、稀有的药用植物,进行引种驯化与人工栽培,或者针对需求量大的常用药用植物,特别是滋补和其他保健用途的药品及饮料的精加工,进行制药工艺或轻化工业的研究开发;也可以针对药用价值与经济效益较高的药用植物,进行寻找新药源与开发新品种。
(6)通过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从近缘植物和民族植物药中寻找与开发植物性药材的新品种与新资源。
1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二)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我国的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为了研究各种药用植物,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3类。
1.按药用部位分类
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以及全株均可人药。据此可分为:
(1)根及地下茎类。为地下茎,鳞茎、球茎、块茎和块根等。如丹参、竹、百合、贝母、山药、半夏、延胡索等。
(2)全草类。系植物茎叶或全株。如薄荷、藿香、细辛、紫花地丁等。 (3)花类。花、花蕾、花柱等。如辛夷、红花、菊花、金银花、番红花等。 (4)果实和种子类。系成熟或未成熟的果皮、果肉或果核、种仁。如五味子、栝楼、山茱萸、木瓜、酸橙、酸枣仁、枸杞等。
(5)皮类。系树皮或根皮。如杜仲、厚朴、黄檗、刺五加等。 (6)菌类。为药用真菌。如茯苓、灵芝、猴头菌等。
2.按中药功能不同分类
中药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无机化合物,所以决定了每种中药材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和功效。据此可分为:
(1)解表药类。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用植物,称解表药。如麻黄、防风、细辛、薄荷、菊花、柴胡等。
(2)泻下药类。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中药材,称泻下药。如大黄、泽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等。
(3)清热药类。凡能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如知母、栀子、参、黄连、金银花、决明子、地骨皮等。
(4)化痰止咳药类。凡能清除痰涎或减轻和制止咳嗽、气喘的中药材称化痰止咳药。如半夏、贝母、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5)利水渗湿药类。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材称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金绒草、海金沙、石韦等。
(6)祛风湿药类。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如木瓜、秦艽、灵仙、海风藤、石藤、徐长卿等。
(7)安神药类。凡以镇静安神为主要功能的中药材,称安神药。如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柏子仁等。
(8)活血祛淤药类。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祛淤药。
2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如鸡血藤、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牛膝等。
(9)止血药类。凡是有利于体内外止血作用的中药材,称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地榆、小蓟、白茅根、断血流等。
(10)补益药类。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以治疗各种虚症的中药材,称补益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沙参、女贞子等。 (11)治癌药类。凡用于试治癌症,并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材,称治癌药。如长春花、茜草、白花蛇舌草、天葵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
药用植物含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质,据此可分为:
(1)含糖类药用植物。如白芨黏液具有止血作用;树舌多孔菌含有多糖物质,具有治癌作用;海藻多糖具有降血脂作用。
(2)甙类药用植物。甙类是由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通常有酸类、蒽类、黄酮类。如芥子的芥子甙具有止痛、消炎作用;苦杏仁甙具有镇咳功效;柳树中水杨甙有解热镇痛作用;大黄、何首乌、人参、黄芩、洋地黄等均属含甙类植物。
(3)生物碱类药用植物。含氮的碱性有机物。如麻黄、乌头、延胡索、贝母、槟榔等。
(4)挥发油类药用植物。一般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等功效。如丁香中的丁香油、薄荷中的薄荷油、樟树中的樟脑等。
(5)含单宁药用植物。具有收敛、止血、抗菌作用。如五倍子、没食子、石榴(果皮)。
(6)含有机酸类药用植物。含有羧基(—C00H)化合物的一类。如植物的根、叶,特别在果实中广泛分布,如乌梅、五味子、覆盆子含有的苹果酸、枸橼酸、抗坏血酸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土槿皮中的土槿皮酸具有抗真菌作用。
(7)含树脂类药用植物。许多植物正常生长中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如松香有祛风止痛功效,安息香有活血防腐功能。但多数在制药中除去。
(8)含油脂与脂类的药用植物。如薏苡仁酯,有驱虫、抗癌功能。
(9)蛋白质类药用植物。如栝楼根(无花粉)中提取的无花粉蛋白质,可用于人工引产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菠萝蛋白酶用于抗水肿与抗炎。南瓜子中提取的地瓜子酸可用于抑制吸虫。
(10)无机成分类药用植物。植物中的无机成分多为K、NaNH4+的药类。如夏枯草内钾盐有药理作用,海带、海藻所含的碘可治甲状腺增生。
3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三) 国内外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近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不论国内国外都非常重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不仅对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在药化、药理及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研究,还通过调查、引栽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扩大新的和高疗效的资源,增加新品种,提高家种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供需矛盾,使药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1.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和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中草药”是对我国所使用的天然药物的总称。
包括:常用的中药、草药(即民间药)及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中草药。 来源上:又分为动物药、植物药(药用植物资源)、矿物药三大类。
本节中所称中草药仅特指占种类绝大多数的植物药而言。中草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锐利武器,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草药资源是整个植物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是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早、最完善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在以野生植物为食的过程中,发现了植物有防病、治病的作用,经过古代医药学家的实践和整理逐渐形成了《本草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我国古代本草书籍较多,有的已经失传,现存的尚有400余种。本草虽然包括部分动物和矿物中药,但均以药用植物资源为主。我国历代较重要的本草著作有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应当指出的是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有关书籍,深入研究,身历深山僻壤,走遍湖广等8个省(自治区),边行医,边考查,经过27年的实践和长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近200万字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书中载药1 892种,其中有1 00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在我国中医中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医药学的一部经典巨著,目前有拉丁、日、法、德、英、俄等译本,对世界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巨大影响。自清朝末叶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国内政治动乱,中医中药事业处于奄奄一息的悲惨境地,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处于停止状态。
解放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领域内的应用,使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主要有:
4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1)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整理
我国药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视,开展了多次全国性的药用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据1984年统计,已鉴定的药用植物5 136种,现已超过6000种。
通过调查整理,先后出版了《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及《中国民族药志》等大型全国性本草专著,各省或地区还编出了大量的地区性本草,如《维吾尔药志》。它们对中草药及民族药的种类、历史、分布、化学成分及疗效应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还制订出各地的中草药资源发展规划。国家还成立了中医中药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成立了中医中药研究院或研究所,有关大专院校成立了药用植物专业或中药资源专业。
(2) 扩大了药用与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常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成分。例如人参和西洋参皆为珍贵的根类药材,生长4~6年后才能利用其根。经研究它们的地上部分均发现与根部有相似的三萜类皂甙,因此,目前对其地上部的茎、叶和花果已全面的开发利用。其他如钩藤、砂仁、杜仲、五味子、小檗、黄连、葛根等都扩大利用了不同药用部位。
另一方面,药用植物往往含有多种药理活性物质,开展多种医药用途的综合利用能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物尽其用。例如利用山莨菪中的多种生物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红古豆醇酯、后马托品等)生产眼科散瞳药、中药麻醉剂,镇静药、解痉止痛药等多种医药产品。其他如虎杖、小檗、黄柏、麻黄、山楂、三七、人参、甘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此外,综合利用还包括医药外的其他经济用途。如甘草除药用外,还用作食品及糖果的甜味剂、烟酒的调香发泡剂,其渣为纤维、纺织、造纸等轻化工原料及食用菌培养基,渣液可作石油钻井、灭火器及杀虫药的稳定剂,地上部分茎叶可作冬贮饲料。有多种经济用途的药用植物还有麻黄、山楂、月见草、橘皮、桂皮、大蒜、黄柏、杏仁、缬草、葛根、马蔺、蒲公英、五味子等。
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首先主要是对具体品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及开发。 如胡颓子科的中国沙棘在我国分布最广,产量极大。其果实营养丰富,果汁中含果糖及葡萄糖达12%,各种有机酸3-4%,以及维生素C、B1、B2 D、E及P和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为863.3-1253mg/100g。已开发出多种保健饮料,浓缩果汁已出
5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口至日本等国家。种子油中维生素E含量达200mg/100g。在医疗作用方面,其果汁对防治冠心病及气管炎,种子油对治疗胃溃疡及抗疲劳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由于沙棘还有很好的固氮、保持水土和改造环境的作用,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大面积地营造沙棘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药用原料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有了新的进展
近年来突出的工作是对生产激素的甾体原料植物的野生资源进行了分布、生态、蕴藏量、资源的保护与更新等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从国产约80种薯蓣属植物中,发现甾体皂甙元类成分主要集中分布在根茎横走的根茎组种类中。综合比较认为,盾叶薯蓣和穿山龙薯蓣是较理想的原料,值得发展。有些种薯蓣中皂甙元数量幅度较大,通过高含量品种的选育、繁殖、生产,将能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原料。另外番麻、剑麻、闭鞘姜及葫芦巴等也是有利用前途的甾体原料。
其他已研究过的药用原料植物资源40多类。如五加属、马兜铃属、细辛属、小檗属、三尖杉属、黄连属、山楂属、轮环藤属、淫羊藿属、甘草属、石蒜属、芍药属、人参属、葛根属、萝夫木属、大黄属、杜鹃属、千金藤属、钩藤属、美登木属、五味子属、莨菪属、柴胡属、砂仁类、紫草类、蒿类、术类、乌头类、厚朴类、辛夷类、金银花类、羊蹄类、黄芩类、苦参类、麦角、麻黄等等。
其次是对近缘种或近缘分类群所做的系统研究利用工作。
中草药原植物的亲缘关系与所含化学成分及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通过对比探索,以指导开发利用实践。如大黄(药用根茎)是一种常用中药,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但在生产中发现有些地区商品质量不稳定。
通过对国产大黄属(Rheum)植物7个组27个种(44个样品)之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发现具有明显泻下作用的正品大黄仅分布在掌叶组(Sect palmata)植物中。它们在成分方面以含番泻甙、游离大黄酸及不存在土大黄甙为特点,从而揭示了叶的分裂与番泻甙的存在以及明显泻下作用方面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大黄的质量控制、生产及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地分布及采收时节关系密切,通过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纠正了一些传统习惯上的错误用法,确立了某些中草药的最佳产区,扩大了野生资源的利用量。
(3) 进口药代用品国产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有了突破
通过植物、生药、化学、药理及临床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已成功地在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一批进VI药的国产资源,它们大部分已投产或试生产(表5-1)。
6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表5-1 进口药代用品国产资源研究利用种类
进口药 安息香(Styrax benzoin) 国产资源 国产安息香(S.macrothyrsus,S.subnivens,S.hypoglauca) 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 国产马钱(S.wallichiana) 阿拉伯胶(Acacia senegal) 胡黄连(Picmrrhiz kurroa) 大风子 国产金合欢属植物的树胶(A.farnesiana,A.decurrens,A.decurren var.mollis) 国产胡黄连(P.scrophulatiaeflora) (Hydnocarpa anthelmintica) 国产大风子(H.hainanensis,Gynocardia odorata) 蛇根木(Rauvolfia serpentina) 国产萝芙木(R.verticillata,R.latifrons,R.yunnanensis) 沉香(Aguilaria agallocha) 阿魏(Ferula asa-foetida) 国产白木香(A.sinensis) 国产新疆阿魏(F.sinkiangense)
(4)生物技术的应用
随着一场新的世界性技术革命的兴起,生物技术在中草药资源开发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它对中草药品种的改良,中草药的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对枸杞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类型建立的研究,得到了四倍体的“巨型化”植株,可望从中选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应用于生产。
应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中草药生理活性成分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个领域。我国学者对人参、西洋参、三七等的组织培养研究结果,其有效成分含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了栽培植物的水平,为进一步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利用生物发酵工艺来生产一些名贵的真菌药材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实用阶段的有:冬虫夏草(子囊菌纲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灵 芝(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Ganoderma lucidum或紫芝Ganoderma japonica), 密环菌(担子菌纲白蘑科,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与天麻有关)等。
(5)新药的研究开发
新药具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从传统用药中发现的具有新的疗效应用的“老”品种,从中草药的原(动)植物中发现的新的药用部位,从自然资源中发现的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以及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的新制剂或新的化学药品等。
新药开发是中草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对人参花、果、茎叶的研究,证明它们含有与根相同的活性成分,其总皂甙含量还明显高于根部,目前已应用于制药、制酒及化妆工业等方面。
7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根据苗族医生用的灯盏细辛(菊科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的全草治疗偏瘫的经验,研究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于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瘫痪,总有效率达88%。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将植物中提出的某一成分,通过改造其化学结构,以获得疗效高及毒副作用低的药物。目前,我国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中已研制出具有现代药物水平的新药150余种。
(6) 中药现代化与无公害化规范化示范栽培基地建设
常用中草药的野生种类占80%左右,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不稳定。某些野生种类由于本身资源不多,或临床需求量大,大量采集,导致出现渐危或濒危的状况。更有大量中草药品种原产于国外,过去长期依赖于进口。鉴于以上原因,建国以来国内对中草药资源的引种栽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推广。目前国内家种的大宗中草药种类已达150种左右,面积达30万公顷。
如在野生条件下属于濒危种植物的人参(药用根)、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var. noto-ginseng,药用块根)、杜仲(药用树皮)等珍贵药材,通过人工载培及大量繁殖,已满足医疗上的需要。
又如产于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洋参(Panax quingufolium,用根),过去历来靠外汇进口,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由加拿大引进种子,首先在北京地区试种成功,继而使栽培区扩展到河北、山东、陕西、东北及云南、福建等省。目前其商品已能满足国内所需。在质量上,其总皂甙含量均与原产地相当甚至略高。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点和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国际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国家起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药现代化首先要原料生产现代化。因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驯化栽培,及其中药材无公害栽培基地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无公害化就是指原料生产过程中,在土壤和空气环境质量、施肥质量、灌溉水质、农药残留等方面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所谓规范化就是指原料生产过程中,在选种质量、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和运输贮藏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无公害化和规范化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家已制定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近年来,还有中草药的道地性研究,中草药规范化栽培技术(GAP)研究与制定,中草药生产基地建设,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生产标准等。
8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2.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近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发现化学合成药品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甚至有些化学合成药品出现致癌、致畸、致突变和抗药作用。因此,世界上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一方面宣布废除和淘汰一些西药,另一方面在积极研究和开发天然药物。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种族、动植物区系、历史条件以及对药用植物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因此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也有很大差别。
目前世界上对药用植物比较重视的国家有日本、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前苏联、美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等。如美国在1972年一次就宣布废止369种西药,而一个肿癌治疗中心,在1964—1970年之间,就从全世界各大洲收集植物进行研究,其中高等植物289科,分离出48 000个提取物,低等植物99个科,分离出约l 000个提取物,获得了有医疗作用的许多活性物质,有的已应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如长春花碱、喜树碱等。
日本在废止部分西药使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天然药物的研究。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一些成就与药用植物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医中药的传统经验和理论,开展汉药复方的研究。日本学者对常用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芍药、甘草、酸枣仁、地黄、柴胡、升麻、当归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形成了以药用皂甙为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在一些大学的药学部和汉药研究所积极开展了汉药品质及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工作,从而使中药在日本的销售量逐年增加。
前苏联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也较深入,多年来非常重视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和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特别对植物性强壮药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如对人参、刺五加、红景天、北五味子等,在保健药理方面有所发展,开展了药用植物调查,设置了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根据不同的区域设置了药用植物试验站和植物药试验工厂,为前苏联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印度是应用天然药物最多的国家,也是植物药材出口国之一,近年来从100多种植物中,发现有29种有避孕作用的成分。人工栽培的大宗药材有颠茄、金鸡纳、麦角、长春花等。
巴基斯坦从345种药用植物中筛选出抗癌活性成分,并开展了避孕药的筛选和研究工作。
泰国也是对药用植物开发和利用比较好的国家,已经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豆蔻、藤黄、穿心莲、芦荟等;泰国产的砂仁、豆蔻、槟榔等每年都有出口。
东欧、美洲以及中美洲一些国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9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四)国内外对药用植物资源需求重点方向
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下十类药用植物资源国内外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类药用植物资源; (2)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3)抗风湿病与类风湿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4)抗肿瘤类药用植物资源; (5)抗过敏类药用植物资源; (6)增强妇幼保健类药用植物资源; (7)防治性病与艾滋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8)抗衰老类药用植物资源;
(9)防治肥胖和促进健美类药用植物资源; (10)美容和药膳类药用植物资源。
因此,上述各类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将是未来筛选、研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领域。
二、资源概况
中草药来源于任何类别的植物类群,以被子植物中种类最多,蕨类、真菌类及裸子植物中也有大量的种类。
在被子植物中,以马兜铃科、蓼科、毛茛科、小檗科、罂粟科、十字花科、景天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大戟科、五加科、伞形科、龙胆科、夹竹桃科、萝摩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茜草科、葫芦科、菊科、禾本科、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蓣科、姜科、兰科等科中植物药种类较多。其中仅菊科就有药用植物500余种。蕨类植物中以水龙骨科及鳞毛蕨科等类群中较多。真菌的多孔菌科及麦角菌科中也有不少种类。
与化学药物显著不同的特点是:每一种中草药中都含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理活性成分,这决定了任何种类的中草药都可能同时具有多方面的临床疗效,可用于多种疾病或病症的治疗。
中草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个品种的中草药往往来源于近缘的二种乃至数种不同的原植物,这是由于近缘种间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理活性成分。
此外,许多混淆品种也常常是外形相似的近缘种,这在资源的利用或鉴别中是必须十分注重的。
下面,根据中草药各自的主要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应用,分类介绍一些重要的药物种类。
10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一) 抗病原微生物中草药
这类中草药很多,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主要种类有: 1.穿心莲,即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苏等省(区)。
穿心连主要以栽培品供药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咳嗽、泄泻痢疾及痈肿疮疡等。穿心莲内酯等苦味素为抗菌与抗钩端螺体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多作为某些中成药的原料,并有将穿心莲内酯的亚硫酸加成物,制成注射剂药用。
2.黄 连,即毛茛科植物三种黄连的根茎:
黄连(Coptis chinensis),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省;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主产于四川;云连(C.teetoides),主产于云南西北部。
黄连为极常用中药,野生资源不多,现主要以栽培品供药用。主要用于菌痢、肠炎、胃肠湿热、泄泻、呕吐、高热、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疖疮疡及烧烫伤等。三种黄连根茎均主含小檗碱(Berberine),它以氯化物状态存在,又称黄连素(为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在5.20~7.69%。其地上部分亦含小檗碱,如三角叶黄连,在7-10月份枯死前的老叶含小檗碱2.5~2.8%,可供提取利用。此外,黄连属其它几种植物的根茎也具有与黄连相类似的作用。
3.板兰根,即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主产于江苏、河北、华北,华东及黑龙江、湖北、广西等地也有栽培;大青叶,即菘蓝的叶。板兰根为常用中药。主治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及腮腺炎等,也作多种中成药的原料。
4.鱼腥草,即三白草科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全草。分布于南方各省(区),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及湖北等地。鱼腥草多在民间作药用。主治肺疡、痰热咳嗽、尿路感染及痈疖等。某些地区还以此作为一种蔬菜食用,兼起预防某些疾病的作用。
5.蒲公英,即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蒲公英为常用中草药,主治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痛、肠痛及湿热黄疸等。
其它有以上类似医疗作用的植物还有:
6.黄 芩,即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产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西、河南、云南、贵州等省(区)。
7.龙 胆,即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等同属几种植物的根茎及根,产于东北及华东等地区。
11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8.连 翘,即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果实,华北、辽宁、山东、湖北、江西、云南等地区有野生或栽培。
9.黄 柏,即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ese)及黄檗(P.amurense)的干燥树皮,前者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后者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及河北等地。
10.金银花,即忍冬科植物几种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 冬(Lonicera japonica),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河南,山东等省; 红腺忍冬(L. hypoglauca),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山银花(L.confusa),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11.野菊花,即菊科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的头状花序,广布于全国各地。 12.马齿苋,即马齿苋科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全草,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二) 抗寄生虫病中草药
1.驱肠虫的主要草药有:
槟 榔,即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hecu)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华南地区。 苦楝皮,即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或楝(M.azedarach)的树皮或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使君子,即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及华南地区。
南瓜子,即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雷 丸,即真菌多孔菌科雷丸(Pdyporus mylittae)的菌核。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湖南、湖北、陕西、广东、安徽、浙江、福建、河南等省(区)亦有产。
石榴皮,即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的果皮,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鹤草芽,即蔷薇科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的带短小根茎的芽,全国各地均产。 鹤草芽,为我国东北民间用以驱绦虫药,于秋末地上部分枯萎后直到翌春植株萌发前,挖出地下根茎,收取根芽晒干备用。鹤草芽能抑制绦虫虫体细胞代谢,使虫体强烈收缩,能量耗尽而死亡。口服粉末30-50g,水煎服无效。其有效成分鹤草酚(Agrimopho1)具有明显的杀虫作用,经临床证明,对绦虫病的疗效优于西药氯硝抑胺,现已有人工合成。
12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2.抗阿米巴中草药主要有:
白头翁,即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皮,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鸦胆子,即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enic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
3.抗疟主要中草药有:
常山,即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地上部分,分布几遍全国各省(区)。 黄花蒿治疗疟疾已有1000多年历史。然而用传统的煎煮法,其活性成分受到很大的影响,故该品按传统方法应用,一直未能进入抗疟疾行列。70年代初,经反复实践,终于找到并提纯了有效成分——青蒿素。经2000多例临床研究表明,该品治疗间日疟,恶性疟有很好疗效,已挽救过很多垂危病人。随后研制出的衍生物蒿甲醚,为我国独创的高效、速效及低毒性的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被认为是抗疟药研究史上的又一个突破,是我国对世界医药学作出的重要贡献,近几年,在非洲已挽救1000万余病人的生命。
青蒿(黄花蒿)在传统应用上还用于暑热及湿热黄疸。在个别地区尚以同属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及猪毛蒿(A. scoparia)的地上部分作青蒿药用。
4.抗滴虫中草药主要有:
苦参,即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on)的根,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蛇床子,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三) 抗癌中草药
我国于1955年着手于抗癌中草药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研究证实有效的中草药约百余种。其中活性较强的有:
青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等叶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靛玉红为抗癌活性成分)。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zedoaria)的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等省。有效成分:莪术挥发油莪术醇。莪术临床上治疗宫颈癌数百例,有效率达78%,它对卵巢癌、肝癌、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13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Rabdosia rubesesns)的地上部分,分布于华中及其各邻近省(区)。有效成分:冬凌草甲、乙素。冬凌草是河南民间治癌验方,临床上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近100例,疗效较好。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兰花猪屎豆(Crotalaria sessilifora)的全草,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有效成分:N-氧化农吉利甲素。
汉防已,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等省。有效成分:粉防已碱。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erygium wilfordii)的根皮,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效成分:雷公藤甲、乙素。
三尖杉,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的全株,我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有效成分:三尖杉酯碱,在对三尖杉的研究中,我国已开发出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两种抗白血病新药。
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的成熟果实及茎,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药用鸦胆子油乳制剂。
马蔺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有效成分:马蔺子甲素。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ensis)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有效成分:苦参碱(山豆根)。
乌 头,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母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目前全国10多个省(区)有引种栽培。有效成分:乌头碱。
仙鹤草,为蔷薇科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的地上部分。有效成分:鹤草酚。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的全草,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效成分:白花蛇舌草素。
丽江山慈菇,为百合科植物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的球茎,主产于云南等地。有效成分:秋水仙酰胺(丽江山慈姑)。
石 蒜,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的鳞茎,分布于我国中部及西南各省。有效成分:石蒜碱。
龙 葵,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有效成分:龙葵碱(龙葵素)。
喜 树,为珙桐科植物旱莲木(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根皮及果实,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有效成分:喜树碱。
14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瑞香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狼毒的根,主产于内蒙、山西、河北、陕西、青海等地。 狼 毒,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的根,主产于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或为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的根。
大 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sis)的根,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在上述种类中,已找到其有效成分或部位或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的有:莪术挥发油莪术醇,冬凌草甲、乙素,N-氧化农吉利甲素,粉防已碱,雷公藤甲、乙素,三尖杉酯碱,鸦胆子油乳制剂,马蔺子甲素,苦参碱(山豆根),乌头碱,鹤草酚,白花蛇舌草素,秋水仙酰胺(丽江山慈姑),石蒜碱,龙葵碱及喜树碱等。
总之,从抗癌中草药中开发新的抗癌药物具有很好的前景。 此外,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抗癌植物还有: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夹竹桃科植物,我国南方各省有栽培,北方作盆花栽培。
美登木,卫矛科灌木、主产云南、广西等省(区)。
柔槐枝(Sophora subprostrata),豆科灌木,主产于我国江西、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地。
栝 楼(Trichosanthes kiriloui),为葫芦科植物,分布于南北各地。 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为唇形科草本,分布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 sativa),伞形科草本,全国各地有栽培。 玉蜀黍(Zea mays),原产拉丁美洲,现全球均有栽培。
大 蒜(Allium sativum),百合科植物,原产于亚洲西部或欧洲,全国广泛栽培,在亚洲和欧洲亦有栽培。
青木香(Arisrolochia debilis),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日本也有。
常 山(Dichroa febrifugs),虎耳草科灌木,分布于我国江南各省。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产我国大部分省(区)。
15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四) 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1.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中草药有:
洋金花,即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毛曼陀罗(Datura inoxia)的花,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洋金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东莨菪碱是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以洋金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复合麻醉)的研究成功,还促进了神经药理学及其它学科的进展。
2.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有:
草乌,即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的块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各省;乌头(A.carmichaeli)块根,主产于中南、西南各省;华乌头(A.chinense)块根,主产于华东等地。
细辛,即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细辛(A. sieboldii) 或汉城细辛(A.sieboldii f.seoulense)的全草。细辛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湖北;北细辛、汉城细辛主产于东北。
3.具有镇痛作用的主要有: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uhusuo)的块茎,主产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
徐长卿,为萝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的根或全草,全国多数省(区)有产。
4.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成熟种子,产于山西、山东、河南、云南、陕西、江苏等省。
夜交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茎藤,全国多数省(区)有野生。 5.具抗惊厥作用的主要有:
天 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块茎,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台湾等省。
6.具解毒作用的代表性中草药有:
柴 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arum chinense)及细叶柴胡的根,前者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等省,后者主要产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
16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葛 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7.具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种类有: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sp.)或云南马钱(S.cheliensis)的成熟种子,我国主产于云南及海南等地。
五味子,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河北等地;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北等地。
近年来,已从此类中草药中分离出了很多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具不同程度的镇痛、麻醉、抗惊厥及松肌等作用。
(五) 治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开发中,已研制出了许多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中草药很多,它们具有或分别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抗心率失常、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酯、强心、降压等功能。主要种类有:
川 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藁本(Ligusticum chuanxiong)、川芎(Ligustrum
wallichnii)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川芎(Ligustrum wallichnii),为极常用中药及多种中成药原料,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有引种。主治胸腹痛、经闭、产后血滞腹痛、风寒头痛、眩晕、寒痹痉挛等。所含川芎嗪(四甲基吡嗪)为其有效成分,现已能人工合成,并确认对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血管等有较好疗效。
丹 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
丹 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极常用中药及多种中成药原料,近年来为缓解野生资源不足,已开始有栽培品。主治心烦不眠、心绞痛、闭经痛经、胸腹刺痛、肝脾肿大等。从其酯溶性成分中分离出的丹参酮,经磺化后生成的易溶于水的丹参酮磺酸钠,具有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对心绞痛与心肌梗塞有较好的疗效。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的全草,几遍全国各省。 蒲 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及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主产于
17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等省。
蒲黄,本品应在6-7月初采收,过早花不成熟,过晚则花粉扬散。在传统应用上,该品主要作止血药。但后来研究发现,它对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具有降血浆胆固醇、降血酯、降血压、防止粥样硬变、增加冠脉流量及增加心肌缺血和耐缺氧等作用。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小决明(Cassia obtusifolia)或决明(C.tora)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决明子具有降血酯、降血压作用,又可利尿通便。
黄花夹竹桃,为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的树皮、叶及果仁,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
铃 兰,为百合科植物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的根及全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黄花夹竹桃及铃兰含强心甙等有效成分,均为强心药。
丹 皮,为芍药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南、陕西、山东、湖北、甘肃、贵州等省。
赤 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itiflora)的根,主产于内蒙、河北及东北等地,或为赤芍的根;产于四川、甘肃、陕西、青海、山西,或为草芍药(P.obovata)的根,产于东北、华北、西南、陕西、安徽、浙江等地。
三 七,主产于广西、四川、江西等省(区)。
红 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省。 附 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侧根的泡制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均为栽培品。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欧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带花的果穗,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湖南、山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等地。
缬 草,为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或宽叶缬草(V.officinalis var. 1atifolia)的根茎及根,分布从东北至西南。
当 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根,产于甘肃、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现全国多数地区有引种。
桃 仁,为蔷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rum)的带叶茎枝,主产于东北、内蒙、河北、安徽、湖北等地。
18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六) 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此类中草药亦很多,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
桔 梗,常用中药,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东北、华北产量较大。主治咳嗽痰多,肺痈吐脓、胸闷不畅、咽痛及音哑等。药理证明,本品浸膏能促进呼吸道液体的排出,其祛痰效果可与氯化铵媲美。
苦杏仁,常用中草药,为蔷薇科植物杏(Armeniaca vulgaris)、山杏(A. sibirica )以及同属几种植物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北部,野生或栽培。杏的杏仁有甜、苦两种,甜杏仁多制副食品用,作药用的为苦杏仁。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肠燥便秘等。本品有小毒,内服不宜过量。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成氢氰酸,既为有效成分,也有致毒作用。微量氢氰酸具镇静呼吸中枢作用,进而发挥镇咳平喘的功效。
矮地茶,在我国南方地区作民间草药,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的全株,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该品具良好的止咳、祛痰及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炎、肺热咳嗽、久咳咯血及湿热黄疸、风湿骨痛与急慢性肾炎等。矮茶素,即岩白菜素(Bergenin)为该品止咳成分。
矮地茶及矮茶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见效快,反复应用无耐药性及副作用小的优点。属此类的主要药物尚有:
满山红,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的根、叶,分布于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
芸香草,为禾本科植物芸香草(Gymbopogon distans)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及西南。
无花果,为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的隐头花序,我国大部地区有栽培。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 equisetina)的草质或木质茎,我国西北或北方各省多有生产。
贝母,百合科贝母的鳞茎,
(七) 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这类中草药主要用于胃肠道及肝胆疾患。不少种类及其复方(即二种以上中草药组合在一起)具有十分独到的疗效。主要种类有:
山 楂,为蔷薇科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
19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枳 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幼果,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省区。
陈 皮,为芸香科植物桔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乌 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陕西、四川等省。
茵 陈,为菊科植物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或茵陈蒿(A.capiliaris)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水飞蓟,为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
栀 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青叶胆,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yunnanensis)的全草,分布于云南。 大 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主产于甘肃、四川、青海;以及唐古特大黄(Rh. tanguticum),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或大黄(Rh.
officinale),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
佛 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的果实,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其他如产于广东的姜科植物草蔻和原产热带美洲的苋科植物刺苋等。
山 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为常用中药,多为栽培品。能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加胃中酶类活性,还具有降压、降胆固醇及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主要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及淤血经闭,产后淤阻、高血脂等症。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为中医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要药,常以该品为主药组成各种复方应用,疗效独到;尚可用于胆结石等症。其药用部位在传统上为幼苗,但近年发现其利胆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 acetophenone)及绿原酸(chlorogenie acid)等的含量在6-10月较高,故中国药典1990年版将其药用部位由“幼苗”修订为“地上部分”。
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原产于南欧至北非,我国所产为引种栽培品。其果实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等功能,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脂肪肝胆管炎及胆管周围炎。有复方制剂生产。
20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八) 具有强壮作用的中草药
这类中草药具有增强和调整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调节物质代谢,进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及延缓衰老的作用。主要种类有: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的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人参为著名的强壮补益药。商品主要为栽培品,一般栽培5-6年后秋季采收。根据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 生晒参(洗净后直接晒干者)、
红 参(除去小侧根蒸熟后再晒干燥者)、糖 参(水烫、针刺后浸入糖浆中再干者)。
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所含的多种人参皂甙PX.(Ginsenoside Rx,x=a1,a2,a4,a5,a6,b1,b2,c,d,e,f,g1,g2,g3,h,o等),总皂甙含量为2-3.5%。
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人参具有延长细胞寿命,增强细胞免疫活性功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强心、抗疲劳、镇静、降血压、利尿等作用。在医疗上用于病后体虚,汗出肢冷、脾胃虚弱、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腹泻;肺虚咳嗽;气血虚弱失眠,心悸、自汗及性机能衰退等。
对人参地上部分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如已从人参茎叶中分离出11种以上的人参皂甙单体,国内外均已利用人参茎叶提取人参皂甙,并制成片剂,对血管性头痛、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心肌缺血、脑动脉供血不全,白血球低等均有一定疗效。人参果实含有与人参根相对应的皂甙,且总皂甙含量约为根的4倍,用于失眠、头昏、烦燥、口渴不思饮食及疲乏等。
西洋参,原产于美国及加拿大,我国许多地区近年有引种。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及其变种素花党参(C.pilosula var.modesta)或川党参(C.tangshen)的根,前二者主产于东北、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四川、湖北、陕西。
刺加五,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根皮,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等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耆(A.membranceus)的根,主产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
黄芪为中医常用的补气药,也为多种补益类中成药的原料。传统上用于气血虚弱、体虚自汗、食欲不振,久泻脱水、子宫下垂、痈疽疮毒久不敛及皮肤水肿等。现代又用于高血压、慢性肾炎的蛋白尿、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等。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具
21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强壮、抗衰老、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学习记忆、利尿、降压及降血糖等作用。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
灵芝,担子菌纲,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枸杞,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枸杞(Lycium chinensis)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华北、西北地区。
麦冬,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块根,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贵州、广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心叶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等同属几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等省(区)。另为淫羊藿(Epimedium grandifloru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等。
冬虫夏草,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体合,主产于四川、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地。
冬虫夏草为名贵的滋补药材,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畅销于国际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主要用于肺肾两虚、咳嗽喘息、虚痨久咳、痰中带血、腰膝酸软、阳萎遗精、病后虚损等。由于需求量大,天然状态的冬虫草资源日益减少,目前除研究人工接种及培育外,还利用虫草菌菌丝分离培养和发酵工艺的方法,所得人工虫草菌丝与天然虫草在部分成分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因此,目前用发酵培养的虫草菌丝已有商品出售。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的果实,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锁阳,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肉质茎,产于内蒙、甘肃、新疆等地。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苏。
巴戟天,为茜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 、四川、安徽、陕西、贵州、山西等地亦产。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生地,为玄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主产于河南。 大芸,列当科肉苁蓉属,肉苁蓉、管花肉苁蓉、沙生肉苁蓉、盐生肉苁蓉,
22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九) 其它作用的中草药
尚有利尿、兴奋子宫及抗生育、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及泻下等作用的中草药。 1.具利尿作用的:
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或绣球藤(C.montana)的藤茎,习称“川木通”,主产于四川、陕西、安徽、广东及西南地区。或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的藤茎,习称“关木通”,主产于东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浙江、江苏、贵州、广东、云南及新疆等地。
茯苓,为真菌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的菌核,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河南、贵州广西、四川、福建、浙江、湖南等省(区)。
猪苓,为真菌多孔菌科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菌核,主产于陕西、江西、河南、云南等地。
2.具抗生育作用的: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的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陕西、云南。还有红花、蒲黄等。
3.具调整内分泌功能的:
海带,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主产于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的叶状体,主产于浙江、福建沿海。
海藻,为马尾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的藻体,主产于辽宁、山东。或羊栖菜(S.fusiforme)的藻体,主产于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4.具泻下作用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或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四川;或为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药用部分为大黄根茎及根。
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的花蕾,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湖北、四川等省。
番泻叶,为豆科夹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的叶,我国海南及云南有栽培。
23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三、我国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与对策
随着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天然药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联合国调查,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仅有占15%的人受益于西方医药,而其余绝大部分人的医疗保健靠传统药。传统药具有取材方便、毒副作用较小、对很多慢性病具有独到疗效的特点。从传统药中开发研制具现代水平的新药,耗费少,且命中率高。我国对中草药及各少数民族传统用药十分重视,近些年已从二十多种民族药中开发了对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的新药。我国中草药资源的开发还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今后,我国对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开发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继承整理与研究开发
即继续对流传或散失于民间或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草药及民族药品种、来源及传统应用经验进行搜集整理,逐步开发推广应用疗效更好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研究方法,不断筛选创造出疗效更好的新药。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多学科、多行业,范围十分广泛,它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工程的研究,因此应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
第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应根据对全国中草药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调查,建立起中草药资源的数据库。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蕴藏量、历史产量、国内外需求量、可供生产量及应发展的数量等软科学的研究,制订出统一的发展规划。为了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以保证能永续利用,还应注意有计划地收集、保存和管理各种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在全国建立几个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的生产基地、种子基地以及基因库。
第三,进一步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
应积极引进和发展以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为中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出优质、高产的中草药新品种,缩短中草药资源更新的周期,发展其工厂化生产,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保建事业的需要。
24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四、药用植物一般制剂技术
将药用植物制成中药成药,制造工艺较复杂,剂型种类较多。传统的有丸、散、膏、丹、胶、酒、露、茶、锭、油等十余种剂型。新制剂主要有片剂、浓缩、合剂、糖浆剂、冲剂、酊剂及橡皮膏等。现将中药成药的各个剂型在制造过程中的共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简介如下,并以板兰根冲剂为例加以说明。
(一) 药用植物的炮制
药用植物的炮制是对于原植物进行加工的工艺技术,是药用植物制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减轻药物毒性,改变药性,以适应制剂需要和临床要求,使之达到安全、有效并保证制药卫生。炮制按其加工步骤不同,常可分为净选、切制、炮炙三大类,常用工具有筛、罗、簸箕、猪鬃刷、嘟噜(用耐火陶土制成)、烘箱、蒸罐、蒸笼等。
1.净选:本法为药用植物初步加工,选取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的异物、杂质、泥土等,使其达到药用的标准纯度,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挑选、筛选、风选、刷净、刮除、制霜、提净、碾轧、磨除、洗净、火燎等方法处理。
2.切制:系将净选后的药材,经清水或加液体辅料泡润、蒸煮等软化处理,并根据药材质地等情况,切制成一定规格的薄片或小段、小块等加工方法。切制后的药材称为“饮片”。制作方法可分为闷润、浸泡、切片、镑片、剁劈等方法。
3.炮炙:系将经过净选、切制后的中药生片,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性味。或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使辅料炙入药物组织内的处理方法,炮炙后的药物即称“熟片”或“熟药”。制作方法按照加热的温度和辅料不同可分为炒制、炮制、煨制、焙烘、煅制、萃制、煮制、蒸制、炙制、法制等。
(二) 药料的粉碎与混合
配制丸、散、膏、丹、胶、酒、露、茶、锭等成药,一般是由几种、十几种或数十种药物组合而成。所用各种原料经加工炮制后,必须经过配料粉碎或综合蒸制等过程,方能制成成药。粉碎常用的工具为石臼、铜臼、石碾、铁碾、乳钵、镑、球磨机、粉碎机等。
1.药料的粉碎
根据药料的性质、形状、硬度不同,可选择使用混合粉碎法、分别粉碎法、蒸罐后粉碎法。对于有些药量少而价值昂贵的如冰片、血竭、沉香等须另研,以免损耗过大。
25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2.药粉的混合
成药处方中的药粉,在制备时应使其混合均匀,才能保证质量达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均匀混合这一工序,是制剂过程的重要环节,混合的方法可分为均筛混合法、套色混合法、去滓混合法等。
(三) 成药的包装、贮藏保管
成药的包装与贮藏,对保持药效有密切关系。包装类型,大致有蜡皮、蜡纸筒、蜡纸、纸袋、塑料袋、玻璃瓶、玻璃管、纸盒、铁盒等。贮藏与保管中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燥,置阴凉避光处,以防虫蛀、霉败、变质。
例:板蓝根冲剂
[处方] 板蓝根一百六十两,淀粉三十五两二钱,糖粉三十八两,菠萝香精油四钱七分,以上四味,共重二百三十四两零七分。
[制法]
1.配料:按处方将上药净选合格,标量配剂。各药单放。
2.粉碎:将板蓝根碎成小段,淀粉过100目细罗,糖粉过80目罗。
3.热浸:取板蓝根用热浸法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5倍量,第二次加水3倍量,煮沸后马上停火,保持80-90℃温度,各浸渍l小时。以120目细罗滤取药液,合并二次药液,浓缩为稠膏约40两。放冷。
4.混合:取淀粉置搅拌机内,加入完全放冷的板蓝根稠膏,随加随搅,将糖粉分三次加入,再将菠萝香精油用适量酒精稀释,喷洒入内,充分搅拌均匀,过10目筛网。
5.制粒:将上项过筛的均匀混合物,立刻在颗粒机上用14-16目筛网制成颗粒,薄薄地平铺在有布的筛盘上晾干,若低温干燥不得超过60℃,1小时,并翻动3~4次,使在1小时内充分干燥。然后过10目筛网整粒。上药一料,约装lOg,300袋,公差率±3%。
[规格] 颗粒土黄色,均匀一致,每袋装10g(相当原药约五钱三分)。 [包装] 塑料袋装,密封。
[贮藏] 置室内阴凉干燥处,防潮。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26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第二节 植物农药类
一、概 述
我国利用植物防治病虫害有悠久的历史。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前771年)已开始将植物用来杀虫。《周礼》中就记载了莽草杀虫的用途:“剪氏掌除蠹物,以攻 攻之,以莽熏之”。1959年我国出版的《中国土农药志》,收集了用作农药植物种类达403种,据各地试验,能有效杀死约180种害虫。我国常见的一些高效植物农药有:烟草、鱼藤、盾果鸡血藤、羊角拗、钩吻、巴豆、雷公藤、闹羊花、博落回、白花除虫菊等。
由于植物农药对人畜安全,且分解容易,无残毒的危险,尤其对果树、蔬菜类食用植物的施用非常适合。而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杀伤自然界中害虫的天敌,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当前合成的农药对人畜造成的危险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用植物农药代替化学合成农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植物农药种类多,成分复杂,有着丰富的资源,其发展之前途是非常广阔的。
二、资源概况
在近几十年,人们发现一些植物含有控制昆虫蜕皮、变态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这也是植物农药的一类重要资源,因而在植物农药这一节中,将植物农药分为两大类,即含有毒素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农药和含有昆虫激素的植物农药。
(一) 杀虫植物资源
1.银 杏 (Ginkgo biloba),银杏科
银杏杀虫主要部位为肉质外种皮,其次是种子和叶。外种皮含白果酚酸(Ginkgolic acid, C20H30(OH)--COOH)。防治对象有稻螟、棉蚜、斜纹夜盗蛾、红蜘蛛、桑蟥、红铃虫等。银杏种子一般在10-11月采收。各地普遍种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较多,为我国特产。
2.胡 桃 (Juglans regia),胡桃科
胡桃的外果皮、树叶对昆虫有很强的胃毒和防治植病的作用,尤其以青的外果皮杀虫效果最佳。叶含没食子酸等物,果含胡桃叶醌。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红蜘蛛、桑苗粉虱、菜青虫、棉蛉虫、金钢钻等。胡桃原产欧州南部及亚洲西部,汉代传入我国,在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中等地均有大量栽培,长江以南各省较少。
27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胡桃科的一些种类也具有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如化香树的叶可防治棉蚜、红蜘蛛、甘薯金花虫、菜青虫、地老虎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叶能杀虫。
3.水 蓼 (Polygonum hydropiper),蓼科
水蓼叉名辣蓼,叶含甲氧蒽醌(Oxymethylanthraquionones),茎叶可防治多种害虫,如蚜虫、地老虎、菜毛虫、菜青虫、叶跳甲、金花虫、螟虫、稻花虫、卷叶虫、黄条跳甲等。水蓼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欧洲及北美也有。
蓼科中可作为农药的还有虎杖(Polygonum cuspixatum)、萹蓄(P. aviculare)、酸模(Rumex acetosa)等。
4.无叶假木贼 (Anabasis aphylla),藜科
枝条,尤其是一年生的幼嫩枝条对昆虫具触杀、胃毒和熏杀作用,含毒藜碱(Anabasine,C10H14N2);防治对象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菜青虫、棉叶跳虫、蓟马、甘蓝蚜虫、菜蛾、苜蓿肓蝽象等。无叶假木贼分布于新疆、甘肃,原苏联中亚地区,伊朗,欧洲东南部也有。生于荒漠、戈壁、干旱山坡或沙丘等地。
5.打破碗花花 (Anemone hupehensis),毛茛科银莲花属
全株均可杀虫,根中含白头翁素。防治对象主要有棉蚜、红蜘蛛、稻螟、稻苍虫等。打破碗花花分布于西南等地。
毛莨科有多种植物可作土农药。如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白头翁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等种。
6.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us),罂粟科
全株可杀虫。主要防治对象为地蚤、无脚蜥蜴类和蝶类害虫等。该种分布于华北、东北、及山东、四川和新疆等地。一般在开花期末地上部分干燥后备用。
罂粟科植物可作为土农药的种类较多,如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等。 7.绣毛鱼藤 (Derris ferruginea),豆科
鱼藤作为植物杀虫剂的历史较长,其有效杀虫成分为鱼藤酮(C23H22O6)。主要防治对象为菜蚜、毛虫、桃蚜、白背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绣毛鱼藤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印度至中南半岛也有。由于鱼藤对人几乎无毒,所以绣毛鱼藤的根被广泛应用,为果树、蔬菜的杀虫剂。
豆科植物有许多种是重要的杀虫剂,如皂荚(Gleditsia sinesis)、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云南葛藤(Pueraria peduncularis)、苦参等。
28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8.臭 椿 (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
臭椿的树皮、叶可防治蚁螟等,臭椿几乎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该科的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也是一种重要的杀虫剂。 9.楝 (Melia azedarach),楝 科
楝树的叶、树皮、花及种子均有杀虫作用,其中种子杀虫效果最好,含苦楝碱(Azaridine)等成分。防治对象主要有稻螟虫、蚜虫、小麦吸浆虫、稻飞虱、小麦锈病棉蚜虫等。楝树分布于河北省以南,东至台湾省、南至海南省、西至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10.巴 豆 (Croton tiglium),大戟科
巴豆的叶、茎及种子可杀虫。主要防治对象为玉米螟、猿叶虫、蚜虫等。此种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11.泽 漆 (Euphorbia helioscopia),大戟科
泽漆的茎、叶均有杀虫作用,含大戟乳酯(Euphorbin)等成分。其主要防治对象为小麦吸浆虫、粘虫、麦蚜虫、红蜘蛛、棉牙虫等多种害虫。泽漆含白乳汁,毒性较大,不要接触口腔,以防中毒。此种分布于除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以外的其他各省(区)。
同科的狼毒大戟、蓖麻(Ricinus communis),也是应用较广的杀虫剂。 12.马 桑 (Coriaria sinica),马桑科
马桑的叶,尤其是果,毒效最好。其主要防治对象为棉蚜虫、红蜘蛛、稻螟虫等。马桑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中。
13.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卫矛科
雷公藤全株因含雷公藤碱而具有强烈的胃毒及接触杀虫效能,其中以根内含量最高,杀虫效果最好,可作蔬菜杀虫剂及农药。其主要防治对象有菜青虫、猿叶虫、铁甲虫、菜毛虫等多种害虫,该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至西南。
14.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无患子科
无患子外果皮含有皂素,可作为农药的乳化剂,果皮本身也具有杀虫作用。其主要防治对象有棉蚜、红蜘蛛、甘薯金花虫等。该种分布于东起台湾、经浙江到湖北西部,长江以南各省区均产。
15.油 茶 (Camellia oleifera),山茶科
油茶种子含有皂素、鞣质、植物碱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杀虫性能。一般用榨油后的茶饼作土农药。其主要防治对象有甘薯小象鼻虫、棉蚜、蜘蛛等。我国长江以南各
29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省广泛栽培。
16.狼 毒 (Stellera chamaejasme),瑞香科
狼毒含乳汁,根有杀虫功效。其主要防治对象有菜青虫、猿叶虫、蚜虫等。该种分布于东北、河北、河南、甘肃、青海及西南。
17.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e),杜鹃花科
羊踯躅花、茎、叶均可防治多种害虫,对鳞翅目幼虫具有胃毒及触杀作用。该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
18.钩 吻 (Gelsemium elegans),马钱科
钩吻的根、茎、叶均可杀虫,含钩吻碱甲(Koumine,C20H200N2)。其主要防治对象有稻螟、稻瘿蝇等。该种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19.羊角拗 (Strophanthus divaricatus),夹竹桃科
全株有毒,农业上用作杀虫剂,且药性维持时间长。其主要防治对象有稻瘿蝇、三化螟蛾等。该种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越南、老挝也有。
20.杠 柳 (Periploca sepium),萝藦科
杠柳叶及根皮均可杀虫。其主要防治对象有蚜虫、菜青虫、二十八星瓢虫、稻飞虱等。除华南外,全国均有分布。
21.洋金花 (曼陀罗,Datura metel),茄 科
其茎、叶、果、花均有杀虫作用,含碱(Scopolamine,C17H21NO4·H2O),尤其是花杀虫效果最佳。其主要防治对象有蚜虫、玉米螟、稻螟、红蜘蛛等。该种原产印度。江苏、浙江、福建东、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曼陀罗属植物约25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该属植物的花、叶有毒,均可作农药使用。
22.除虫菊 (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菊 科
花杀虫效果最好,含除虫素I(C21H30O3)、除虫素Ⅱ(C22H30O5)等有效成分,可配制成粉剂、油剂、烟剂、乳剂等使用。可杀蚊、蝇、蚤、臭虫以及防治危害蔬菜、果树、茶、烟草等的害虫。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3.菖 蒲 (Acorus calamus),天南星科
菖蒲全株有杀虫作用,其主要防治对象有棉蚜、红蜘蛛、稻飞虱、浮尘子、稻螟虫等,该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
24.百 部 (Stemona japonica),百部科
块根因含多种生物碱,具杀虫作用。其主要防治对象有孑孓、蚜虫、红蜘蛛等。
30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该种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
25.藜 芦 (Veratrum nigrum),百合科
茎基部和根须皆有胃毒杀虫作用,含藜芦碱(jervine,C27H39N03)。其主要防治对象有苍蝇、蓟马、蚜虫等。该种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江西等地。
26.轮 藻 (Chara spp.),轮藻纲
藻类是蚊幼的主要食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发现轮藻具有杀蚊作用,但杀虫机能目前还有些争议,尽管毒杀蚊幼的作用比较明显。轮藻植物非常丰富,约有600种。我国轮藻植物也比较丰富,除丽藻属(Nitella)外,其它各属均有分布。
(二) 含有昆虫激素的植物农药
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是控制昆虫蜕皮、变态的三大内分泌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已经人工合成成功,并且已进入工厂规模生产。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最初是从昆虫体内提取出来的。
1943年,人们就开始了蜕皮激素的提取工作,11年后,从家蚕蛹中提取到X-蜕皮激素,但数量极少,无法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1956年,人们从雄性天蚕(Hyatophora cecropto)成虫腹部提取出保幼激素,并于1967年弄清其化学结构。一般来说,从昆虫体内提取激素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昆虫激素。1964年有人对我国台湾产的抗癌植物百日青(Podocarpus spp.)叶子中分离出百日青甾酮A(Ponastrerone A.),通过生物测定证明它有很高的蜕皮活性,且含量比昆虫体内的含量高出千百倍,一公斤百日青可以提取百日青甾酮A约200毫克。1966年,有人根据欧洲的无翅红椿在美国不能正常变为成虫的现象,从纵树木材中提取、分离并鉴定出植物性保幼激素活性成分——保幼生物酮(Biojuvone)。植物中存在昆虫激素,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对植物界进行广泛深入的筛选,并且发现了植物中还存在抗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1970年从筋骨草(Ajuga decumbens)中分离出了具有内酯环的抗蜕皮激素——筋骨草内酯(Ajugolactone)。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菊科植物Ageratum houstonianum精油中分离出了早熟色烯A和B(Precocene A,B)两种抗保幼激素成分。
31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1.蜕皮激素植物 的筛选工作做的比较深入,被筛选的植物已超过1300种,近200科,其中约200种具有蜕皮激素,主要种类如下:
1).水龙骨属 (Polypodium),水龙骨科 我国约有9种,产长江及西南,少数产新疆。 2).球子蕨属 (Onoclea),球子蕨科
我国仅球子蕨(O.sensibilis var.interrupta)1种,原变种分布于北美洲。该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最南到河南西部;朝鲜、日本北部、原苏联远东地区亦有产。
3).罗汉松属 (Podocarpus),罗汉松科
约100种,产东亚和南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13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区。
1983年,武汉植物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分布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的鸡毛松(P.imbricatus)的树皮,通过溶剂抽提、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出无色针状结晶,经分析鉴定,此结晶为β-蜕皮激素。
4).陆均松属 (Dacrydium),罗汉松科
约20-25种,产马来西亚、中南半岛,新西兰、太平洋群岛和南美。 我国只有陆均松(D.pierrei)1种,产海南。 5).红豆杉属 (Taxus),红豆杉科
约11种,产北半球热带至亚热带,我国有4种,全国均有分布。 6).牛膝属 (Achyranthes),苋 科
约15种,产西半球热带至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全国均产,其中牛膝(A.bidentata)和土牛膝(A.aspera)分布极广。
7).杯苋属 (Cyathula),苋 科
约27种,产欧洲至日本,我国有4种,产西南至东南部。 8).麻花头属 (Serratuta),菊 科
约70种,产欧洲至日本,我国约20种,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 9).牡荆属 (Vitex),马鞭草科
约250种,产热带地区,少数产温带地区。我国约20种,南北均产,西南种类最多。
10).筋骨草科 (Ajuga),唇形科
约40-50种,广布于东半球温带地区,我国18种,产南北各省区。
32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11).野芝麻属 (Lamium),唇形科
约40种,产欧洲、北非及亚洲。我国有3种,产西南部、西北部、中部及东北部。 12).旌节花属 (Stachyrus),旌节花科
约10种,产东亚。我国有8种,产秦岭以南各省区。 13).蓝耳草属 (Cyanotis),鸭跖草科
约30种,产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有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以南部种类最多。 14).水竹叶 (Murdannia triquetra),鸭跖草科 叶内含β-蜕皮激素,产河南、山东以南各省(区)。 15).延龄草属 (Trillium),百合科
约30种,产东亚和北美。我国有3种,产东北、西北、台湾。
抗蜕皮激素植物除筋骨草外,还有樟科植物(Cinnamomum loureirii)等种。
2.保幼激素植物 发现较少,在一些蕨类植物和高等植物中有少量分布,其主要种类如下:
1).滨菊属 (Leucanthemum),菊 科 原产欧洲,我国有栽培,供观赏。 2).飞蓬属 (Erigeron),菊 科
约200种,广布于全球,以北美种类最多。我国有33种,各地均有分布。 3).檫木属 (Sassafras),樟 科
3种,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我国有2种檫木(S.tsumus),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台湾檫木(S.randaiense)产台湾。
4).白花车轴草 (Trifoljum repens),豆 科
原产欧洲,我国东北、河北、华东及西南引种栽培,为优良牧草和绿肥。 5).荆 芥 (Nepeta cataria),唇形科
产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中、南欧、阿富汗、印度、日本、美洲及非洲南部亦有分布。
美洲所产三种菊科植物,Grindelta squarrosa,Boltonia asteroides和
Echinace pallida亦含保幼激素。
33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第三节 有毒植物类
一、概 述
有毒植物是古老实用科学之一,人们在寻找食物、药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毒植物的知识,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不少的有毒植物。
两周时代已开始将有毒植物作为药用和杀虫。
秦汉时期,有毒植物已被广泛用于医药、捕猎或制成毒弩作为武器。 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记入有毒植物21种。
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入有毒植物55种。 唐《新修本草》记入有毒植物66种。 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入有毒植物55种。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入有毒植物150种,且专列《毒草卷》,计有毒植物46种,按毒性大小分为大毒、中毒、小毒三类。
1970年至1978年间,我国有关单位组成协作研究项目,北起小兴安岭,南至西沙群岛,西抵西藏高原,东达东海之滨,尤其在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几个植物资源丰富的省区,进行了全国有毒植物的综合调查,采集了600多种植物标本、1000余个植物实验样品,在文献资料核对,植物分类鉴定,毒性植物筛选和化学成分研究工作基础上编写出《中国有毒植物》。书中记入有毒植物101科,943种,黑白插图(包括照片)146张,彩色照片48张,化学结构图约900个,参考文献约2500篇。
有毒植物的研究现在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实用性,它对揭示一些生命过程内新的奥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通过吗啡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重要作用的阿片受体系统;对士的宁的研究证实了甘氨酸作为脊髓中重要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木黎芦毒素是研究神经膜离子传递机制的重要工具;而蓖麻毒素对蛋白质生化合成影响,对于了解细胞变异作用很有价值。这充分说明有毒植物是基础科学与实用广泛联系的一个领域。
二、我国有毒植物的地理分布
我国的有毒植物的地理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域有密切联系,有毒植物多集中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热带雨林区,特别是西南的云南、四川和华南的广西、广东及福建等省区。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1986-1990年)对该地区的有毒植
34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物进行了调查,初步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有毒植物极为丰富,计有77科,393种,仅居西南与华南之后。
云南、四川有毒植物主要有杜鹃花科、茄科、毛茛科、天南星科、大戟科、马桑科和百合科的一些种类,尤其是杜鹃花属和乌头属的种类最为集中,还有一些特有的有毒植物种类,如茄科的山莨菪属植物。该区重要的有毒植物有: 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acorum)、南 烛(Lyonia ovalifolia)、 金叶子(Craibiodendron yunnanense)、三分三(Anisodus tanguticus)、 假烟叶(Solanum erianthum)、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短柄乌头、 海 芋(Alocasia macrorhiza)、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马桑、 坡麻草(Veratrum taliense)、大将军(Lobelia clavata)、昆明山海棠、 钩吻、大蝎子草(Girardinia palmata)等。
华南有毒植物有豆科、夹竹桃科、大戟科、天南星科的一些种,重要的有: 鱼 藤(Derris trifoliata)、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
海杧果(Cerbra manghas)、羊角拗、巴豆、大狼毒、海芋、羊踯躅、莽草、 钩吻、毒箭木(见血封喉,Antiaris toxlicaria)等。
西沙群岛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榼子藤(Entada phaseolioeles)、海红豆、 海布黍豆(Mucuna hainanensis)、海杧果、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洋金花、蓖麻等。
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主要有毒植物有:原果鸡血藤、海芋、巴豆、羊角拗、 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野漆、莽草、小角枫(Alangium chinense)等。
华东及黄河、长江下游等地常见的有毒植物有:羊踯躅、曼陀罗、泽漆、 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半夏(Pinellia ternata)、漆树、 茵芋(Skimmia reeresiana)、河蒴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 湖北枫杨、莽草、八角枫、地锦等。
华北地区有毒植物较少,北部有毒植物仅毛茛科、菊科、杜鹃花科、蕨类的少数种类,东部有毒植物有毛茛科,杜鹃花科,罂粟科、漆树科、百合科、伞形科、桔梗科、蕨类的一些有毒种类,如:毛茛、黄花乌头、
多被银莲花(Anemone rirularis var. floreminore)、兴安杜鹃、
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野漆、铃兰、小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 山菜(Lobelia sessilifolia)、一叶楸(Securinega suffrutilosa)、蕨菜等。
35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松辽平原和内蒙古平原地区有毒植物有毛茛科、豆科、百合科、大戟科、石竹科、伞形科、罂粟科等科中一些有毒植物种,如:乌头、
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茴茴蒜(Ranuncullus chinensis)、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疯马豆(Astragalus secundus)、铃兰、 狼毒大戟、麦仙翁(Agrostemma githago)、毒芹(Cicuta virosa)、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山罂粟(Papaver nudicanle subsp.
rubro-aurantiacum var.chinense)、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ejasme)、 水麦冬(Triglochia palustre)等。
西北地区主要有毒植物有禾本科、豆科、藜科、毛茛科、茄科、石竹科、伞形科等一些种类,如:醉鱼草、小花棘豆、无叶假木贼(Anabasia aphylla)、 盐角草(Salicovnia europaea)、翠雀花山莨菪、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 毒芹、狼毒大戟、钩腺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瑞香狼毒、水麦冬、荨麻等。
青藏高原有毒植物有茄科、毛茛科、大戟科、瑞香科的一些种类,如: 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山莨菪、伏毛铁棒锤、大戟、瑞香狼毒、 展花乌头(Aconitum chasmanthum)、多刺绿绒蒿等。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因生态条件复杂,有毒植物比较丰富,主要有: 疯马豆(Astragalus secundus)、南烛、草乌、雪上一枝蒿、茴茴蒜、大戟、泽漆、 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漆树、 瑞香狼毒、无叶假木贼等。
三、我国有毒植物资源
我国有毒植物约有1300种,分布于140科,其中有毒植物较多的有毛茛科、杜鹃花科、大戟科、茄科、百合科、豆科。其次为天南星科、萝藦科、菊科、罂粟科、芸香科、夹竹桃科、伞形科、防己科、马钱科、瑞香科、木兰科、荨麻科、漆树科。有毒植物较少,但在有毒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有马桑科和商陆科。
在有毒植物分布较多的一个科内,有毒植物的分布各有其特点。毛茛科有毒植物主要集中在乌头属(Aconitum)、银莲花属(Anemone)、翠雀属(Delphinium)、毛茛属(Ranunculus)中。杜鹃花科主要集中在杜鹃花属中;大戟科主要集中在大戟属,豆科
36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分布则较散。
中国常易引起中毒的一些有毒植物有乌头、油桐子、马桑、昆明山海棠、藜芦、百部、天南星、大戟、羊踯躅、鸦胆子、曼陀罗、狼毒、钩吻、夹竹桃、乌桕、杏仁等,另外还有一些毒蕈易误食中毒。
1.夹竹桃 (Nerium indicum),夹桃科
叶、皮、根有毒,新鲜树皮的毒性比叶强,人中毒后初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进而出现心脏症状,有心悸。脉搏细慢不齐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尚有流涎、眩晕、嗜睡、四肢麻木,严重者瞳孔散大、血便、昏睡、抽畜死亡。该种原产伊朗,现广植于热带地区。全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2.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天南星科
块茎有毒。《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收其列举大毒,最常见的毒性作用是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作用迅猛,接触和误食后引起接触部位的红肿疼痛,以及由此产生其他症状,如舌体肿大致使语言不清、喉头肿胀带来吞咽和呼吸困难,胃肠粘膜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窒息死亡。该种产地除内蒙古、山东、江苏、新疆以及东北外,全国其他省份都有分布;朝鲜至日本、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至缅甸、泰国北部也有。
3.苍 耳 (Xanthium sibirium),菊 科
全株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其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泌或腹泻、心率减慢、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多汗或无汗、嗜睡或烦燥不安、瞳孔扩大等。该种我国普遍分布,生于平原、草地或路旁;朝鲜、日本、原苏联、伊朗、印度也有。
4.乌 头 (Aconitum carmichaeli),毛茛科
全草有毒,尤以根部毒性最大,其中毒症状有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全身发麻、脉博减少、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慌气闷、心律加快而不规则等。该种广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各省,生在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越南北部也有。
5.莽 草 (Illicium lanceolatum),八角科
枝、叶、根、果实均有毒,果实,尤其果壳(蓇葖)毒性大,莽草中毒多因将果实作八角食用引起。其中毒症状类似惊厥,尚有精神作用,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口渴、腹泻、头痛、眩晕、狂燥不安、幻视、幻触、心律失常、四肢麻木、呼吸急促,
37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严重者昏迷,谵语、四肢抽搐等症。该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多生于阴湿林中。
6.油 桐 (Vernicia fordii),大戟科
全株有毒,以种子毒性较大,人食5~6粒种子即可中毒,其中毒症状为腹痛、大吐大泻,然后头昏、口渴,以至虚脱等。该种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生丘陵坡地。
7.马 桑 (Coriaria sinica),马桑科
全株有毒,尤以嫩叶及未成熟果实毒性较大,人误食青果15~16克,可致中毒;1-3个小时发作,主要症状为全身发麻、出汗、缩瞳、流涎、恶心、呕吐、心跳过缓、呼吸加快。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中等地。
8.昆明山海棠 (Tripterygium hypoglaucum),卫矛科
全株有毒,以嫩芽、嫩叶和嫩枝毒性最大,根次之,民间称为“断肠草”,人中毒后神经系统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昏、四肢乏力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心血管症状有脉弱而慢,心律不齐等,严重者可突然死亡。该种分布台湾、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至西南,生于向阳的灌木丛或疏林中。
9.藜 芦 (Veratrurn nigrum),百合科
全株有毒,根部较毒,中毒症状有胃发热疼痛、流涎、恶心、呕吐、疝痛、下痢、无力、出汗、意识丧失,严重便血、心率不齐、震颤、痉挛、谵语、昏迷,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该种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生山坡或灌木林中。
10.百 部 (Stemona japonica),百部科
块根有毒,人服用过量能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日本也有,生山坡丛中、路旁和林区。
11.乳浆大戟 (Euphorbia esula),大戟科
全草有毒,误食后能腐蚀肠胃粘膜,先呕吐后腹泻,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
12.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杜鹃花科
全株有毒,花和果毒性最大,历史流传的所谓的“蒙汗药”组成成分之一,即为此种花,人中毒后一般有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严重者还有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手足麻木,运动失调和昏睡,因呼吸抑制而死亡。该种
38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生于丘陵地带山坡,石缝和灌丛中,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也有。
13.鸦胆子 (Brucea javanica),苦木科
鸦胆子的水溶液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无力、便血、胃肠道充血出血,肝脏脂肪变性及充血,肾脏充血及变性等毒性作用,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区;印度至大洋洲也有,常生疏林、旷野或村舍附近的灌丛中。
14.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m),茄 科
全草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中毒症状为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干燥、潮红、发热、心跳增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烦燥不安、谵妄、幻听、幻视、神志模糊、哭笑无常、肌肉抽搐、共济失调或出现阵发性抽搐痉挛。广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该种分布于我国各省区,常生于路边树旁草地。
15.狼毒大戟 (Euphorbia fischeriana),大戟科
全株有毒,根毒性大,误食可引起口腔咽喉的刺激、恶心、呕吐、出血性下痢、腹痛、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烦燥、严重时精神失常、眩晕、站立不稳、抽搐、痉挛,有时引起死亡。该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区,多生林下草原及向阳的石质山坡草地。
16.钩 吻 (Gelsemium elegans),马钱科
全株有剧毒,根、嫩叶尤毒。该植物在我国历代本草中列为毒品。极少量叶混入蔬菜而混食,或药用过量则往往造成死亡。钩吻对神经系统作用极强,其主要症状有眩晕、言语含糊、肌肉松驰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麻痹、共济失调,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均有较大影响。我国民间解毒方法常用新鲜羊血趁热灌服疗效较好,该种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四川、湖北;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也有。生于山地、溪边、路旁草丛。
17.乌 桕 (Sapium sebiferum),大戟科
木材、乳汁、叶及果实均有毒。食入中毒,出现腹痛、腹泻、腹鸣、头昏、四肢及口唇麻木、耳鸣、心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该种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日本、印度亦产。生于平原和丘陵山地。
18.杏 (Armeniaca vulgaris),蔷薇科
小孩误食苦杏仁10-20粒,成人40-60粒即可中毒,一般在食后1-2小时内出现
39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症状,初觉苦涩、有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和恐惧感、心悸、严重昏迷、意志消失等症。苦杏仁去毒可将种子碾碎,在55℃、pH6.5的水中浸泡2小时,而后冲洗、加热,除去氢氟酸。杏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生于山坡,亦有栽培。
19.毒蕈类
毒蕈在人们采食野生蕈类时混入而引起食物中毒。一般轻的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会引起致幻反应,严重的往往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等。全世界约有200余种毒蕈,中国有183种,其中有30多种能致人于死亡。常见的毒蕈有: 白毒伞(Amanita verna)、毒伞(A. phalloides)、毒蝇伞(A. muscaria)、毒红菇(Russula emetica)、臭黄菇(R. foetens)、裂丝盖伞(Inocybe rimosa)等等。
四、有毒植物应用实例
(一) 箭毒和毒鱼植物
我国使用箭毒和毒鱼植物历史悠久,在我国的《山海经》和《神农本草经》中有一些记载。如今,拉丁美洲与非洲的许多国家土著民族、我国一些山区的山民仍然使用箭毒和毒鱼植物,这些有毒植物对未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常见的箭毒和毒鱼植物有如下种类:
1.莽 草 (Illicium lanceolatum),八角科
《山海经》中有“朝歌之山有草焉,名日莽草,可以毒鱼”的记载。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有“莽草,今东间处处皆有,叶青,辛热者良,人用捣以和陈粟米粉,纳水中,鱼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无妨”的记载。
据陈重明、陈建国(1989年)考证,上述著作中所称之莽草乃是木兰科植物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和红茴香(Illicium henryri)的通称,这两种植物产陕西、河南至长江中下游各省。
2.芫 花 (Daphne genkwa),瑞香科
《神农本草经》有芫花“能杀鱼”的记载。该种产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及长江流域各省。
3.醉鱼草 (Buddleja lindleyana),马钱科
《本草纲目》有“渔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圉圉而死,呼为醉鱼草”的记载,该
40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种产华东、华中、华南等省区。马钱科可用来毒鱼的植物还有:
大叶醉鱼草(B.davidii)、驳骨丹(B.asitica)、密蒙花(B.officinalis)。
4.焮 麻 (Urtica carrnabina),荨麻科
《本草纲目》中有“冒冬不 ,挪投水中,能毒鱼”的记载。该种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蒙古、原苏联、欧洲亦有分布。
5.乌 头 (Aconitum carmichaeli),毛茛科
《神农本草经》有“„„其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本草经集注》中有“今采以四月,亦以八月采,捣榨茎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缚箭,射禽兽,十步即倒”。
《大明本草》中有“附子去皮捣,滤汁澄清,旋涤晒子,取膏,名为射罔,以作毒箭”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使用乌头作毒箭的历史非常悠久。该种产我国大部地区;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此外,南美洲土著人利用毒马钱(Straychnos toxifera)制作毒箭来射猎兽。
(二) 致幻植物
据统计,约有80种植物具有致幻作用。其有毒成分有氨基酸、生物碱、萜醇、甙类等多种化学类型的化合物,也有一些未知的成分。人中毒后引起幻听、幻视、欣视、狂躁、精神错乱、谵妄、思维困难、精神抑郁等。致幻植物主要是蕈类和旋花科、茄科、夹竹桃科、大麻科、马钱科、茜草科的一些植物,我国重要的致幻植物主要有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大麻等。国内外已被使用的致幻植物主要种类如下:
1.墨西哥裸头草 (Psilocybe mecicana),球盖菇科
致毒成分为裸头草碱,人食后则精神错乱,以真当假,以梦幻为真实,做出许多荒诞无稽的事情。产墨西哥。
2.蝇状鹅膏 (Amanita muscaria),毒伞科
致毒成分为蝇状膏素,食后15分钟则精神错乱、浑身打抖、两足麻木、想跳舞,有的服后发狂、打人、失去理智。产中国、印度。
3.大 麻 (Cannabis sativa),桑 科
致毒物质为四氢大麻醇。少量服用有兴奋作用,服用过量则使血压上升,全身颤抖,运动失调,眩晕、反射亢进,瞳孔扩张、触觉敏感、食欲增加,直至进入梦幻状态。原产于我国、印度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41
第五章 药用植物 野生植物资源学讲义
4. (Anadenanthera spp.),豆 科
致毒物质为蟾蜍色胺。人闻后则失去知觉,当知觉恢复时,所见之图像均为倒立,产巴西。
5. (Banisteriopsis spp.),金虎尾科
致毒物质为哈尔明或类似的东西。它使人产生快感或知觉障碍,觉得周围环境在波浪式活动,闭目会出现逼真生动的景象。产南美洲北部地区。
6.仙人掌科植物
有些仙人掌科植物因含有“墨斯卡灵”,人口服少量则会进入梦幻状态。 7.夹竹桃科植物
古代非洲用一种夹竹桃科植物做成春药,使人服后发生惊厥、瘫痪,直至死亡。其致毒物质为“伊菠因”。
8.茄科植物
茄科植物中曼陀罗属(Datura)、山莨菪属(Anisodus)、天仙子属(Hyoscyamus)、颠茄属(Atropa)、酸浆属(Physalis)、泡囊草属(Physochlaina)等植物含阿托品类生物碱,人服用后则出现谵语、致幻等精神症状。《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曾详细介绍地莨菪属和曼陀罗的毒性及致幻特征。
9.旋花科植物
甘 薯 (Ipomoea batatas)、银背藤属(Argreia)、海鹤藤属(Rivea)等植物,具有特殊的致幻作用。其致毒物质为麦角生物碱,可麻醉饮料,服后出现离奇古怪的幻想和幻觉。
10.马钱科
胡蔓藤属和马钱属植物一般具有强烈神经毒性,人服用后则出现催眠、沉睡或昏迷等现像。其致毒物质为吲哚类生物碱。
11.茜草科
美丽帽柱木 (Mitragyna speciosa)含帽柱木碱,是著名的致幻植物的重要活性物质。非洲、墨西哥、南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长期以来普遍用作麻醉、致幻药。
12. 乌羽玉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