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考生答题时,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卷上作答。
3.请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密封栏中相应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9小题,每小题2分,共7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共十八大在北京举行 ②xx年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
③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 ④欣赏《中国好声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必须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 ③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3.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说明
A.文化可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6.xx年全国音乐选秀节目陷入全面混战,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央视综合频道的《梦想星搭档》等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反映“音乐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与经济相互决定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仁、德、礼、法、化、和”不仅概括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也诠释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使中华民族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这表明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根据统计预测,xx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规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人们的精神活动可以离开物质活动 D.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并制约社会发展水平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9.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出国定居、留学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是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D.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0. 影片《一九四二》讲述1942年河南因为一场旱灾饿死300万人的故事,影片通过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点微弱的人性焕发出来的温暖的光芒。有观众反映,看完电影有些压抑,对此冯小刚说,观众需要不同的电影,电影需要很丰富,让大家看完了有很快乐的,也有得到宣泄的。可见 A.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就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反映
11.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宁波市利用城市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各类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该市做法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3.欧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赛日·安博大使说:“欧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能够相互尊重,并且都愿意在此基础上加强交流与了解,在对话与合作中相互学习与丰富。”可见
A.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处理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 B.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C.世界各国在文化方面不存在利益之争 D.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信仰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14.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B.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15. “石头、剪刀、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 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又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全世界。 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进出口窗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不仅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宣传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全世界加大对广州的推介力度提供了战略性平台。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③对外经贸活动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8.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了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9.下图中“教”字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教”字的右边象征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棍棒),左下是一个“子”字,左上两个又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金文、小篆只是甲骨文略加变形而已,演变至楷体,字形变化较大。宋朝朱熹依据“教”的楷体字形训话字义:“‘文’‘孝’谓之‘教’。”这一演变告诉我们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20.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了新台阶。“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海外华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 ④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燃放鞭炮、烟花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为了减少雾霾天气,蛇年春节,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仿真电子鞭炮。这表明
①文化发展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中国网事·感动2012”评选活动借助于因特网和手机媒体来进行,广大网友可通过网站、微博和手机3种方式进行投票,被称为“中国网事让鼠标顶起草根英雄”。这说明 A.大众传媒已完全代替了旧的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大众传媒能够打破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C.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递、共享的动力和源泉 D.科技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23.每年4月10日,江苏省无锡市都要举办吴文化节。举办方认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促进吴地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B.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C.文化创新能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4.“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A.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25.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可是,失去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6.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段话表明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艺术创新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
27.我国不仅有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的各种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族音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有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品种都在中国扎根生长并已经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这启示我们 A.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外来文化彻底改造民族文化 B.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 C.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8.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9.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 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已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0.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1.针对生活和网络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我们之所以要尊重汉字、重视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更优秀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xx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展演交流活动于7月10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这场活动包括传统织绣艺术展、图片展和舞台艺术综合展等,还配以民间传统技艺例如织壮锦、编绣球等现场表演。开展“中泰文化年”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泰文化交流 ②增强泰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4.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多姿多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性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5.“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36.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 A.①②
D.②④
B.①④
C.②③
37.图书《舌尖上的中国》荣膺xx年度“世界最好的美食图书大奖”称号,该书以食物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美味,引起了世界目光的广泛关注。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8.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涌现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不断涌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的特征是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平等性 D.开放性
39.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题,满分22分)
40.材料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对比中,国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这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并作通俗化的解读,在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材料二: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传统文化热”的原因。(9分)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3分)
单项选择题 1 B 11 C 2 A 12 A 3 A 13 B 4 C 14 A 5 C 15 B 6 B 16 C 7 C 17 A 8 A 18 A 9 C 19 C 10 B 20 C
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文化生活》期中测验-参考答案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21 B 31 B
22 B 32 B 23 D 33 B 24 D 34 C 25 B 35 C 26 C 36 C 27 D 37 D 28 D 38 B 29 C 39 A 30 C 40.参考答案: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传统文化热”的原因。
①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
经济社会状况的反映,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3分 ②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集成和
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 ③ 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
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分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之中。3分
②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体作
用。3分
③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分
④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分
备注:如果学生答到文化创新的内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酌情给分。
40058 9C7A 鱺39611 9ABB 骻
L20050 4E52 乒(21751 54F7 哷25408 6340 捀U27556 6BA4 殤 30766 782E 砮
实用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