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圜 学教育 共情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嘲陈晓平 内容摘要: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共情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管教技巧。可以帮助我 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教育,孩子将从中学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 么运用的。 关键词:共情 思想教育运用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 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角度不同,感 今天老师讲了纪律要求,不久就会 受就不同。”我更进一步:“对呀,视 有人违反。对此,我们老师往往不会 频事件也是一样,你们几个认为是 给这样的学生好脸色,久而久之,他 好玩,唐宇阳却认为你们在骂他。同 们就成了老师 tl,目中的问题学生。 学们,怎么样才能避免同学之间发 其实,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耐 生这样的事情?你们有建议吗?”在 心去理解小孩的想法。我们总是想 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一下子认识到 当然地认为大人的思路、大人看世 了,做事应该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 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为避免 受,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 这种情况,在教育孩子时,教师要对 题。闹别扭的孩子也恢复了友情。这 孩子有同理心,也就是共情。 个事例,给了我如下启发。 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 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 体会其情感 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 换位思考指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 为学生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 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 限度理解学生的行为。尽可能从各 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 种角度为学生的行为寻找合理的理 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 由,并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换 面。 位思考运用得当,能够让学生感受 那天周末,唐宇阳在群里给我 到老师是为自己着想,从而把老师 告状,说江兴源在群里发视频骂他。 的要求理解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帮 星期一早会,我找了一篇名为《让世 助。在本案例中,我没有急于发表自 界因我而美丽》的文章,让孩子们一 己的见解,而是以能量诵读为铺垫, 起大声朗读。读完后,我问:“孩子 让班级充满一种正能量的氛围。了 们,我们要怎样让世界因我而美丽 解事情的原委,了解孩子他们当时 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了铺 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分析,找到问题 垫,我把话题转移到了星期六我看 的所在,让矛盾化解,问题迎刃而 到的QQ内容。原来星期五课间唐宇 解。事实证明,换位思考是思想教育 阳从后面跳起来双手吊着江兴源的 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能产生 脖子压在他背上,江兴源很生气,就 良好的工作效益。 摔他下来,唐宇阳差点摔倒了,他们 二.用心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 之间就打起来了,还把江兴源的衣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 服肩膀处撕烂了很大一个口子。一 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 开始唐宇阳就是觉得好玩,开个玩 畅。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 笑。星期六视频骂人是江兴源和几 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 个同学在外面玩,江兴源说了脏话, 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倾听者 江炀炀就用手机给拍下来了,发到 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 QQ动态里了,唐宇阳看 ̄IJQQ想到周 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诉说者排忧 五的事就认为是在骂他。听到这里, 解难。 我问:“唐宇阳认为趴到江兴源背上 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 是开玩笑。江兴源,你认为呢?”“我 一种技巧。在倾听孩子的想法时,要 觉得他在欺负我,我根本承受不了 表示出诚意,要有耐心,适时进行鼓 他的重力。”“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发 励和表示理解,对孩子的谈话适时 现呢?”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同一件 作出反馈。只有用心倾听孩子心里 的声音,才会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 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 灵。经过这样的班级对话,我明显地 感受到班级的氛围比以前更和谐, 像唐宇阳这样才转到班上的又比较 冲动的学生,遇到问题也比以前冷 静。 三.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尊重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 望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作为老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 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位 学生。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信任学 生而不是指责学生;对学生的观点 和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态度; 接纳学生的信念和做出的选择。最 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要把对学生的尊 重表达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接 受老师的正面引导。 思想教育中的共情技巧不仅能 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要 的是,这种做法本身对孩子就是一 种教育,孩子将从中学到同理心和 共情都是怎么运用的。学会这些技 巧,有助于孩子提高情商,掌握处理 问题的技能。一个能被老师以同理 心对待、能经常得到老师共情的孩 子,自己也必定能以同理心对待他 人,也能学会运用共情技巧跟他人 沟通。 只要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能坚持运用共情去与孩子沟通,我 们与学生间一定能建立起良好的师 生关系,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地走进 孩子的 tl,灵。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 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04) [2]朱景林.思想教育物质载体承载式 育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双凤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