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三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缥缈(piāo) 怂恿(sǒng) 拈轻怕重(niǎn) ...B.毋宁(wú) 翘首(qiáo) 心有灵犀(xī) ...C.亘古(héng) 稽首(qǐ) 相得益彰(zhāng) ...D.修葺(qì) 斡旋(wō) 接踵而至(zhǒng)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近年来,全国各地“古琴热”不断_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学起了古琴。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是在学一件乐器,更是在抒怀育情、_________经典。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_________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曲为心声,琴曲熔铸着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念、人格追求,由此撞击人心,让听者产生_________的共鸣。 A.升温 继承 厚重 浓烈 C.升级 传承 凝练 浓烈
B.升级 继承 凝练 强烈 D.升温 传承 厚重 强烈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本学期,某中学开展了以“我与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活动。②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③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A., 。 , ”。 C.; ? 。 。”
B.、 。 、 。” D., ? ? ”。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中原地带词人自己的家乡,季节是秋天。“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衡阳的大雁过早地向边塞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B.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2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
3
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疼了一下。 .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9.“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我”的心“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为什么“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详细地描写了早春时节,蒲公英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达了母亲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也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午后家乡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恋。
三、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嵁:不平的岩石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穿透 .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邃:凄凉,凄清 .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B.水尤清冽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5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四、句子默写
16.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6)一上高城万里愁, 。(许浑《咸阳城东楼》)
(7)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 , ”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姜。吴主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吴王将许之 许: ②乃兴师北伐齐 伐: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
20.某班将开展以“阅读,共享书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按照
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几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体验。对于一些喜欢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会大不一样。如今,这一愿望已经不难实现,2020年3月,国内某电子书阅读器品牌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集、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等。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材料三)
泰州市举办2020年“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1)请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呈现出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填空题
21.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内容 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 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 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水浒传》 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儒林外史》 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八、名著阅读
22.《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段生活,祥子是得到人格尊重的。他得到了哪些尊重?请简
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
23.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
不懈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受磨砺,勇于面对并战胜终于走向成熟与坚强……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与收获中,我们珍藏难忘的记忆,珍惜真挚的情谊,感悟深刻的道理……亲爱的同学,在成长的路上,你又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呢?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8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拈轻怕重(niān); .
C.亘古(gèn); .D.斡旋(wò); .故答案为: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D
”,适宜用“升温”;继承,收纳某一个家族或个人的东西,与财产【解析】【分析】第一空的主语是“古琴热.相关。传承,精神、文化等思想方面的传递、接续、承接之意。
第二空要传的是“经典”,属于无形的文化传递,故用“传承”;凝练,紧凑简练,言简意赅。厚重,丰富而贵重。
”,以“厚重”为宜;浓烈,厚重强烈,通常指味道。强烈,极强的,力量第三空是作定语,修饰“文史底蕴..很大的。第四空作定语,修饰“共鸣”,表现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宜用“强烈”。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答题时应注意,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3.【答案】C
【解析】【分析】C两面对一面,应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前面加上“是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C
【解析】【分析】“要有物理直觉”“要有数学见地”和“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应
该用“;”隔开;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是一个疑问句,故句末应该用“?”; “核武器试验时……不能完全避免的”是完整的一句话,故句末应该用“。”;
“我不能走”是邓稼先说的话,人物对话应该先用“。”“!”或“?”等结束语句,再使用后引号;
9
故答案为:C
【点评】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误并修改是中考最常考的题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A
【解析】【分析】A“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塞下”,而不是“中原地带词人自己的家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6.D
7.A 8.C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
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⑴、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6.本题考查论点的判断。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陈述句。文题“担当的力量”是本文的论题,由此可判断①段“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为论点。故选D。
7.A.根据①段“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父辈们十几岁时”可知,本项陈述内容“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与原文不符。“母亲和她的同学……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8.C.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没有比喻论证;论证的是“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的分论点,进一步论证的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的观点。故选C。
【答案】9.第一问:用“铁”来修饰“绿”,表明绿得深重、浓烈,表现了蒲公英生命的刚强与坚毅。
第二问:第③段,提到的“疼”是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⑧段提到的“疼”是因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10.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生命力顽强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与敬意。
11.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
10
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12.D;E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
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概括事物的特点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类题一方面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一方面要注意提取关键性语句。“铁”的刚硬的、坚毅的。用“铁”来修饰“绿”是为了形象地写出即使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老态,却依旧保持着绿色的姿态,表明绿得深重、浓烈。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蒲公英刚强、坚毅的特点;“我”的心疼分别在第3段和第8段出现,由“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可知,“我” 是想到母亲艰辛的付出而心疼,由“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可知,“我”想到母亲去世而心疼。
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本题已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由“尽自己全部的力”“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可看出来,该句运用的拟人的手法,这里是形象地写出蒲公英在冬季时叶片努力贴向地面以在严寒中顽强生长的姿势,将蒲公英的样子人格化,表现了它顽强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作用通常可内容和结构上考虑,最后一段由回忆转回现实,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赞美了跟蒲公英相似的母亲的高尚品质(“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照应标题、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等,本文最后一段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且不是“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而是“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的样子;E文章应该是“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而不是“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本文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怀念,而不是对家乡的怀念;故选DE。
【答案】13.D
14.B 15.D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
11
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⑴、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解答时根据语境的内容,结合对语句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即可。
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注释。D原句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深远;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A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B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C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D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作者先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小石潭和周围的景色;故选D。
16.【答案】(1)甲光向日金鳞开
(2)箫鼓追随春社近 (3)惟吾德馨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学而不思则罔
12
(6)蒹葭杨柳似汀洲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析】【分析】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金鳞、箫鼓、春社、惟、德馨、宫阙、罔、蒹葭、汀洲、澹澹、竦峙”等词语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⑴、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⑴、 惟吾德馨
⑴、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⑴、 学而不思则罔 ⑴、 蒹葭杨柳似汀洲 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17.答应;讨伐
18.(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
19.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将要死去。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他派大夫文种送厚礼给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
13
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又过了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吴王将许之: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许:答应。②乃兴师北伐齐: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伐:讨伐。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9.重点词:使:派遣;厚:丰厚;以:来。
20.【答案】(1)全国人均图书拥有量逐年增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逐年增加;人们对数字阅读有
了更多体验,读书变得更生动高效。
(2)【示例1】2020 年泰州市线上线下开展多种活动迎接“胡瑗读书节”。 【示例2】泰州市借助多种活动形式举办“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和材料分析能力。
由材料一左侧的“全国人均图书拥有量”折线统计图可得出:全国人均图书拥有量在逐年增加;由材料一右侧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条形统计图可得出: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在逐年增加;再由材料二中的“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可得出:人们的数字阅读体验更好,读书也变得更生动高效。 (2)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能力。
要仔细读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方法,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结合“泰州市举办2020年‘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新闻的主要对象就是泰州市;主要事件是举办2020年“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再分析“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和“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可知,本次泰州市借助多种活动形式举办“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据此回答即可,注意语言简洁。
故答案为:⑴、 全国人均图书拥有量逐年增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逐年增加;人们对数字阅读有了更多体验,读书变得更生动高效。
⑴、 【示例1】2020 年泰州市线上线下开展多种活动迎接“胡瑗读书节”。 【示例2】泰州市借助多种活动形式举办“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
14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答案】保尔;傅雷家书;林冲;严监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1)该内容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这是他第四次死
里逃生”可知,“苍白消瘦”指的是保尔;(2)由“演奏像流水,像河”“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可知,该文段出自名著《傅雷家书》,这段文字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话;(3)该选段出自《水浒传》,由“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和“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等细节可以看出,此情节是“大闹野猪林”,故填空应是林冲;(4)该选段出自《儒林外史》,由“桌上点着一盏灯”“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等细节可以看出,填空里的人物是特别吝啬的严监生。 故答案为:A.保尔;B.傅雷家书;C.林冲;D.严监生
【点评】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 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22.【答案】第一:曹先生一家人把祥子当人看。说话和蔼、不颐指气使,让祥子有“被人尊重”“当人看”的
心理温暖;
第二:祥子吃饭可以吃饱,这是穷人最大的“福利期盼”,比在街头自己胡乱吃一口强得多; 第三:祥子睡觉有间像样的“客房”,不像在杨宅拉包月睡“楼梯间”;
第四:曹先生自己有车,不需要外出再租车。逢年过节有额外的小费红包,连派出去采买些东西都给小费。
【解析】【分析】考查名著内容。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与曹太太都非常的和气。曹先生既认识字,又
讲理,而且曹太太也规规矩矩,得人心。祥子在曹家有间宽绰的屋子住,可以消消停停地吃三顿饭,吃往都合适,工作又不累,做临时工作可以得到额外的报酬。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祥子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曹家的女仆高妈也十分关心祥子,祥子在曹宅不仅受到了尊重,也感受到了温暖。
故答案为:第一:曹先生一家人把祥子当人看。说话和蔼、不颐指气使,让祥子有“被人尊重”“当人看”的心理温暖;
第二:祥子吃饭可以吃饱,这是穷人最大的“福利期盼”,比在街头自己胡乱吃一口强得多; 第三:祥子睡觉有间像样的“客房”,不像在杨宅拉包月睡“楼梯间”;
第四:曹先生自己有车,不需要外出再租车。逢年过节有额外的小费红包,连派出去采买些东西都给小
15
费。
【点评】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3.【答案】【参考例文】
在感恩中成长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洋溢着感恩之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位青年在一次事故中,从寒冷刺骨的河里救起数人后,终因长时间受冻导致双腿瘫痪,轮椅上的他说:“我心痛的并不是双腿不能走路,而是,被我救起的那些人中,没一个向我说过谢谢。”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可为什么在这么多宝贵的生命被拯救起之后,就没有人站出来,感激地说一句:“谢谢。”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有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有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当我们被扶着蹒跚学步时,父母便出现的我成长的道路上,小时候在学校里以童稚的声音,读着不朽的名篇,不知不觉老师也出现的这条大道上,风风雨雨中,有朋友同舟共济。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些我们要感谢的人便一一出现在这条叫感恩的大道上,我们要感谢所有为我们付出的过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地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父母曾经地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笑语。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意。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垢。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朋友,让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题干给了一段提示材料。这则材料的事例都源自语文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印象深刻。其中材料的关键词是“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可以从成长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收获等方面立意,展示对自我、生活、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比如:勤奋专一成就人生、不断实践实现梦想、艰难困苦磨炼意志、爱与关怀促人成长等等。
二选材。根据题干要求“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分析,虽然没限制文体,但适合写记叙文。写作时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记叙成长路上对你有影响的人物是谁?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故
16
事?为什么对你具有重大影响?……把握住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写作时注意中心明确,语言细腻流畅,条理清楚;结尾可通过适当的议论抒情来揭示成长的感悟与收获,画龙点睛。
【点评】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