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敢言直谏的“人镜”──魏 征 1 玄成 】 字号 字【○征
时代 唐代巨鹿曲城(今河北省晋州市西)人,年六十四 2 太子洗马 】1. 反隋入唐,任【○: 少时家贫,胸怀大志 隋末,因避乱一度出家当道士。曾加入李密领导的反隋义军,献十策,未被用。后随李密降唐 唐高祖时,任太子洗马(太子的随从官员),见李氏兄弟争位,多次劝太子李建成翦除秦王李世民未成。不久,玄武门兵变,太子身亡,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2. 冰释前嫌,深受太宗信任: 太宗欣赏其坦率直言,且具长才,故不计较他曾是李建成的幕僚,礼遇有加,任为生平 谏议大夫 协助太宗招抚河北之太子旧部属,奏议朝政尤深谋远虑,深受器重,后封郑国公 3. 尽责诤臣,为国君人镜: 3 犯颜直谏 】对太宗知无不言,敢于【○,前后上陈谏言多达二百余事(其言论散见于吴兢贞观政要) 4 铜 】5 古 】病逝后,太宗思念不已,叹言:“夫以【○为镜,可以正衣冠;以【○6 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评价 毕生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 著作 魏郑公文集、主编群书治要 (二)“贞观政要”简介
作者 吴兢(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著名史官) 动机 有感于国政初露危机,故编撰贞观年间史料,做为史谏,进呈玄宗 1. 贞观年间,唐太宗和大臣魏征、王珪(ㄍㄨㄟ)、房玄龄、杜如晦(ㄏㄨㄟˋ)等四十余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设施内容 内容 2. 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 影响 1. 宋代直至清代,统治者皆推崇之 2. 九世纪传入日本、朝鲜,深受重视
1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贰、课文深究
(一)内容鉴赏
出处 魏郑公文集 1.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纳谏如流,开创“贞观之治”。然国事底定、国威远扬之后,竟日渐骄奢,大修宫殿、陵墓,不时狩猎、巡游取乐。魏征深以为忧,于贞观十写作 一年连上四疏以谏 背景 2. 本文乃四疏中的第二篇,题目为后人所加。疏,逐条陈说,是古代人臣向君王陈述意1 上行公文 】。因文中列有十见的一种文体,古称奏,属奏议类,为应用文的【○点建议,故题曰“十思” 2 思 】字为线索,明列“十点建议”规谏太宗,极言“思国之安者,必积行文以【○主旨 3 德义 】”。全文说理透澈,语重心长,是修身治国的宝鉴 其【○1.论证灵活多样: 以譬喻起笔,“木之长”、“流之远”比喻“国之安”;以“固其根本”、“浚譬其泉源”比喻“积其德义”,进而归结出国君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德胜喻 欲,才能长治久安,形象具体而贴切 文中大量引用或化用老子、荀子、尚书、易经等经典之至理名言,令太宗体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警惕国君治理天下不可不慎 荀子 尚书 引用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老子 易经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第二段以历史为鉴,今昔正反对比,强调欲巩固政权,必须先得民心,回应首段“居安思危”、“积德义”之纲要 写作特色 正反对比 昔:殷忧 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 道着 取之而有余 今:功成得志 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 德衰 守之而不足 2.排比增添气势:行文以排比句为主,且大量穿插对偶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或两两相对,意思相左;或文意一贯而成流水对,显得气势充沛,说理透澈。尤其末段堪称由两组排比句组成:先以十个排比句总述“十思”;再运用四个排比句,分别就“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态度阐明“十思”之效,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 4 积其德3.以主线贯穿“十思”:一、二段泛论治国安天下之道,末段则以首段之【○5 十思 】。总此“十思”,可归之义 】为主线呼应贯串,提出具体建议──【○6 五大方向:知足知止、谦冲包容、节游勤政、纳谏黜恶、赏罚公正,落实治国乃以【○知人善任 】,使各尽其才,则国君鸣琴垂拱,无为而治。论点相当深刻,论证也很严密,极富说服力。读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文采义理皆有可观
2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二)奏议类文体
释名 古代人臣向君王陈情、论政的一种文体 7 上行 】公文 性质 应用文的一种,属【○8 上书 】1. 战国通称【○;秦订立制度,称之为“奏” 9 章 】10 奏 】11 表 】12 议 】2. 两汉分为【○〔谢恩〕、【○〔按劾〕、【○〔陈请〕、【○异称 〔执异〕四类 3. 后有“疏”、“弹事”、“策”、“封事”等异名 章 奏 表 议 类别 对 策 用来向帝王表达感激之情 “进”也。早期用于向帝王告状。后成奏章的总名,故有奏议、奏状、奏章、奏疏、奏本等名 “标明其事”之意。早期用以陈情,唐宋以后也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用于论事、请劝、庆贺、荐举、辞免、贡物等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问 对策 臣下对答诏书的询问而陈述政见 进策 臣下探事献说 韩愈谏迎佛骨表 “宜”也。辨明事体是否合宜,常用于议事论政 柳宗元驳复仇议 诸葛亮隆中对 董仲舒贤良对策 苏轼教战守策 上书 泛称朝臣上奏君王的文书 疏 分条陈述。始于汉代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陈政事疏、鼂错论贵粟疏、 13 谏太宗十思疏 】 魏征【○ 札子 亦作“札子”。奏章的异名。札,音ㄓㄚˊ 封事 密封的奏章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箚子 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三)结构分析
谏 太 宗十 思 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安国当积德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说理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正—殷忧而道着/有善始者实繁/昔取之而有余
善始克终
反—功成而德衰/能克终者盖寡/今守之而不足 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竭诚积德以得民心 竭诚待下
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设喻 民心向背-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知足知止—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谦冲包容—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 节游勤政—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纳谏黜恶—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赏罚公正—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君 臣 尽豫游之乐,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
以十思劝谏 弘扬十思九德 简能择善
文武争驰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参、形音义比较
(一)形似字
偏旁 音 词 例 偏旁
音 词 例 “黜”恶 “黔”驴技穷(比喻人1 ㄙ【○ㄨㄢ 】 “酸”甜苦辣 4 ㄔ【○ㄨˋ 】 “竣”工、“骏”马、 2 ㄐㄩㄣˋ 】 崇山“峻”岭、“浚”夋 【○其泉源 3 ㄑ【○ㄩㄣ 】 “逡”巡(徘徊不前) 5 ㄑㄧㄢˊ 】 拙劣的技能已经使完,而终黑 【○至露出虚弱的本质) 6 ㄑ【○ㄧㄥˊ 】 “黥”面(在脸上刺字)
(二)字义比较
字 意 义 7 大 】 【○例 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色 景 境况 8 日光 】 【○9 ㄐ音【○ㄧㄥˇ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脩醉翁亭记) 好“景”不常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影”的本字 11 限度 】 【○10 ㄧ音【○ㄥˇ 】 (语译:民众如云朵聚集、像回音一样群起附和,大家背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从) 12 ㄉ音【○ㄨˋ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买履信“度”(讥讽墨守成规而不重视实际状况的人) “度”长絜大(指度量长短大小,有比较之意) 计量长短的标准 度 比量 猜测 考虑 14 深 】 【○13 ㄉ音【○ㄨㄛˋ 】 揣“度” “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语译:考虑合于义理之后,就付诸行动)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民“殷”国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殷”商、“殷”鉴 1. 可以尽“豫”游之乐 2.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脩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殷 众多 地名、朝代名 15 乐 】 【○豫 通“预”,事先 愉快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语译:老师的神色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
4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肆、重要修辞举隅
修 辞 类 别 例 句 1.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 2.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语出易经 1 引用 】 【○ 3.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语出老子 4. 鸣琴垂拱→“鸣琴”语出吕氏春秋察贤、“垂拱”语出尚书武成 ‧2 动 】形→【○ 将崇极天之峻 转品 ‧3 名 】形→【○ 将崇极天之峻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3.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4.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 帝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借指【○) 1.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 排比 】【○ 借代 6 映衬 】【○ 譬喻 设问 对偶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7 略喻 】 【○安者,必积其德义 2.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8 激问 】 1.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9单句对】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伍、延伸学习
(一)贞观政要‧论求谏 吴 兢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谓之谤己;信而不谏,谓之尸禄①。』但人之材器②,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③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④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臣欲进谏,辄惧死亡之祸,夫与赴鼎镬⑤、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⑥,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⑦怖畏遂不极言。” 注释:①尸禄:犹言“尸位素餐”,受禄而不尽职。 ②材器:才能器度。 ③怀禄:留恋爵禄。禄,俸禄。
5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④俯仰:随波逐流。 ⑤鼎镬:此处指用鼎镬烹人的酷刑。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镬,大锅。 ⑥禹拜昌言:谓大禹只要听到善言,就向人拜谢。语见尚书大禹谟。 ⑦劳:过度。 语译: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说:“近来朝中大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臣下意见,本来应该有劝谏的。然而古人说:『不信任的人来劝谏,就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信任的人不规谏,就叫尸位素餐。』但人的才能器度,各不相同,懦弱的人,虽然怀着忠直之心却不敢说;被国君疏远的人,担心不受信任因而不敢说;留恋爵禄的人,忧虑不利于自身因而不敢说。所以,大家互相保持沉默,随波逐流,苟且度日。”太宗说:“的确像你说的一样。我经常想这件事,臣下虽想进谏,动辄畏惧死亡的祸患,这与那赴鼎镬被烹杀、冒利剑遭砍杀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忠诚贞节的臣子,不是不想竭尽忠诚,而是非常为难。所以大禹听到善言就拜谢,难道不也是为了这个缘故吗?我现在敞开胸怀,采纳直言劝谏,你们不要过分恐怖畏惧而不敢极力进言。” (二)相关成语
成 语 居安思危 释 义 处于安乐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 义近词:居安虑危、处安思危 为人处事谦和退让,以修养自我的德性 义近词:谦卑自牧 反义词:骄傲自满 帝王不必费心处理政务而天下自治 义近词:无为而治、垂拱而治 谦冲自牧 鸣琴垂拱 (三)相关名句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 〔语译〕能知足才不会招来耻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招致危难。 2.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语译〕鹪鹩在深林之中筑巢,只要一枝树枝就够了;偃鼠渴饮于河,也只要喝饱就够了。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语译〕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使自己受到好处。 4.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倨傲慢,则去者疾。(葛洪抱朴子) 〔语译〕自己态度谦虚,那么归附你的人就会很多;如果态度傲慢,那么身边的人很快就会离你而去。 5.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新唐书魏征列传) 〔语译〕国君之所以明智,是因为能广纳群言;之所以昏昧,是因为只听信一面之词。 6.四神汤: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证严法师静思语) 7.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苏格拉底) 8.伟人多谦虚,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泰戈尔) 6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陆、历届统测试题
(A)韩愈师说/司马光训俭示康 (B)欧阳脩纵囚论/顾炎武廉耻 (C)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教战守策 (D)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龙与蛇皆食于凤。龙智而神,其德无方。凤知其可与皆为灵也,礼而亲之。蛇毒而险,所忌必伤,且恶其得于凤也,不惟啮龙,虽遇麟、龟,固将噬而亡之。凤知蛇不得其欲则将协豺犬而来吠嗥也,赋之食,加于龙。以龙之神浮于食也,将使饱焉,终畏蛇而不能。
麟与龟瞠而讴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既而麟伤于毒,伏于窟;龟屏气潜于壳。蛇侦龙之寐也,以毒攻其喉而龙走。凤丧其助,于是下翼而不敢灵也。 (李翱凤丧其助)
【 D 】(1)有关文中动物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确?
(A)龙为群首领导无方 (B)凤为辅治贤良之才 (C)麟龟与蛇结党为恶 (D)豺犬呛声是为蛇助阵
【解析】(A)原文的“其德无方”意谓德性非常高尚,无可比拟(方,比拟);而非“领导无方”。
且龙为辅治贤良之才,非群首。(B)凤为群首。(C)麟、龟是忠谏之臣,未与蛇结党。
【 C 】(2)依文中所示,凤丧其助的原因:
(A)纵欲肆志 (B)利令智昏 (C)姑息养奸 (D)暴虐猜疑
【解析】凤明知“蛇毒而险,所忌必伤”,却未加以制裁,反而“赋之食”;闻麟、龟之忠谏,也未
加改善,终至“丧其助”。(A)尽情的追求欲望的满足。(B)被利欲迷惑,使得理智昏乱。(C)过分纵容,助长坏人坏事。(D)行为凶恶残酷,对人对事猜忌疑虑。
【 B 】(3)关于本文寓意,下列何者正确?
(A)贤才纷然辈出,拯济国难 (B)劣币驱逐良币,奸恶当道 (C)正邪相互内斗,动摇国本 (D)文武各尽其才,中兴邦国
【解析】(B)劣币驱逐良币:比喻条件优良的事物为条件较差的事物所取代。
【语译】 龙和蛇都被凤饲养着。龙非常智慧而且神灵,牠的德性无可比拟。凤知道龙可以跟牠
一样神灵,因此以礼相待并亲近牠。蛇狠毒又险恶,对于所忌妒的对象必定会加以伤害,而且因厌恶龙能得到凤的欢心,不仅咬龙,即使遇到了麟和龟,也一定咬死牠们。凤知道蛇如果不能满足欲望,就会和豺犬合作而叫嚣吵闹,所以就给蛇食物,甚至超过对龙的待遇。龙如此神灵却整天无所事事,即使吃饱了,终究因为畏惧蛇而无所作为。
麟和龟瞪着眼睛无奈的感叹:“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性竟如此衰败?以往的事情不
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补救。算了吧!算了吧!(多说也没有用了)”不久麟被毒蛇
7
高职国文Ⅲ电子讲义─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所伤,躲藏在洞窟里;龟也不敢吭声潜藏在龟壳中。蛇趁着龙睡觉时,用毒牙咬了牠的喉咙,龙也因此而败走。凤失去龙的帮助,于是连翅膀都垂下来不敢展现牠的神灵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