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尺神经及腓浅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均慢于对照组受检者,P<0.05。详见表1。
制在25℃~28℃之间,使患者肢体表面的温度保持在32℃以上。指导患者取放松的平卧位,对其运动神经(包括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等)、感觉神经(腓浅神经及尺神经等)传导的速度进行检测和记录。1.3 观察指标
检查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受检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腓浅神经及尺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
例数5050
正中神经传导速度55.21±4.8341.27±4.018.162<0.05
表1 两组受检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对比(m/s,
腓总神经传导速度48.26±4.7536.23±4.189.547<0.05
x±s)
尺神经传导速度54.22±5.0832.18±3.468.227<0.05
腓浅神经传导速度56.81±5.1333.76±3.578.146<0.05
3 讨论
慢性酒精中毒是一种由饮酒方式不当、酗酒或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疾病。酒精的主要成分为乙醇[2]。乙醇是一种可损害人体各器官的原生质毒物。人长期饮酒或饮酒过量可导致乙醇在体内蓄积,形成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还可使患者出现智力减退、记忆障碍、昏睡、昏迷、营养缺乏及营养代谢障碍等症状,并可诱发酒精性小脑变性、脑萎缩及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疾病。最新的研究发现,慢性酒精中毒还可导致患者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及轴索变性,引发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包括脑神经),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尽早明确该病患者神经受损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3]。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利用电生理仪器、电压钳、微电极及膜片钳等对离体或整体器官组织、细胞离子通道和神经等的离子通道活动、膜电位改变及传导速度进行测定和记录的诊断技术。该技术可从不同的方面准确地检测慢
性酒精中毒患者发生神经损害的部位和程度,还可有效地评估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神经系统弥漫性损害的严重程度,从而可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可靠的依据[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受检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尺神经及腓浅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均较慢,P<0.05。由此可见,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可出现广泛的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可不同程度地减慢。对该病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准确地显示其神经系统受损的情况,从而有助于临床上诊断其病情。
参考文献
[1] 蒋慧刚.慢性酒精中毒患者颅多普勒超声及脑电图结果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9,45(1):62-64.
[2] 洪远玲.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分析[J].中外医
疗,2018,37(33):193-194,198.
[3] 谢珊珊,田珊,杨颖颖.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慢性酒精中毒的诊断价
值[J].临床医学,2018,38(11):26-27.
[4] 洪美娜,吴民吉,庄镇欣,等.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脑电
图分析[J].学信息,2013,26(6):267-268.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黄子迅,朱传涛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然后比较其进行这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对这些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2)对这些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长轴、短轴、瘤颈的长度相比,P>0.05。结论:64排螺旋CTA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19)24-0174-02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病的致死率极高。进行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尽早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此检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是探讨此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68例患者中有男40例,女28例;其年龄为32~76岁,平均年龄(50.6±3.5)岁;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26例,合并突发性头痛的患者有12例,合并短暂性意识障碍的患者有10例,合并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有8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有11例,合并癫痫的患者有1例。这些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2 方法
对本组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的方法是: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64 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主动脉弓至颅顶部位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19 年 第 17 卷 第 24 期 ·检测与诊断·如下:管电流为250 mA,管电压为120 kV,准直宽度为64 mm×0.625 mm,螺距为0.923,层厚为0.9 mm,机架旋转的速度为0.75 s/圈。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 mL/s的速度为患者输注90 mL的对比剂碘普罗胺,随后使用35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其进行冲管处理。进行DSA检查的方法是:向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内注射适量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然后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FD-20平板DSA机对其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行造影检查,以明确其颅内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及血供等情况。1.3 观察指标
1)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2)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长轴、短轴、瘤颈的长度。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
175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详见表1。
表1 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
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检查方式
64排螺旋CTA检查DSA检查
肿瘤数量(个)7171
检出率(%)100100
2.2 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
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长轴、短轴、瘤颈的长度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
检查方式
64排螺旋CTA检查DSA检查t值P值
肿瘤数量(个)7171
颅内动脉瘤长轴的长度(mm)5.56±2.315.60±2.290.1036>0.05
颅内动脉瘤短轴的长度(mm)4.72±2.054.76±2.110.1146>0.05
x±s)
颅内动脉瘤瘤颈的长度(mm)1.89±0.941.94±0.730.3540>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动脉交叉处。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尽早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DSA检查一直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最高的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DSA检查可精准地显示出其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并且能够观察到其颅内动脉瘤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2]。但进行DSA检查存在创伤大、检查费用高、易诱发瘤体破裂等缺点。近年来,随着三维重组技术和容积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64排螺旋CTA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研究指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可准确地了解其颅内动脉瘤处的具体情况。与
DSA检查相比,64排螺旋CTA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检查用时短、安全性高等优点[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本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所得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A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可准确地了解其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及所在部位。
参考文献
[1] 王茂雪,李明泉,罗松.Meta分析评价双能量头颅CTA诊断颅内动
脉瘤准确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1):35-38.
[2] 佟桂玲,张旦欢.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45(5):321-322.
[3] 孟强,赵洪岩.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
诊断价值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86(2):176-177.
用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隐匿型冠心病的效果对比
焦海春,张俊威,李桂新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北京 100076)
[摘要]目的:比较用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平板运动试验。将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比较用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这些患者隐匿型冠心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结果:用平板运动试验对这些患者隐匿性冠心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灵敏度高于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隐匿性冠心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灵敏度,P<0.05。结论:与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隐匿型冠心病的灵敏度相比,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该病的灵敏度更高。
[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检查;2型糖尿病;隐匿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19)24-0175-03
据调查,在每100例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0例患者合并有糖代谢异常[1-2]。隐匿型冠心病是指患者不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进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心肌缺血的一种冠心病[3]。在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发病的早期,对其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目前,临床上常用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隐匿型冠心病。
这两种检查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普及。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较用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隐匿型冠心病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5]:患者的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2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其长期口服/皮下注射胰岛素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