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以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能够对河流的治理和开发进行探讨;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与治理,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难点: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黄河、长江的治理。 教学方法 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图表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新情景,导入:
展示多幅有关黄河的灌溉情景、长江的航运图片以及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旅游景象,军民抗洪的情景。
教师:你们知道画面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和湖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除以上大家说的河湖外,我国还有哪些河湖?
教师: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学生:找出内流区和外流区,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别举例说出注入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河流。
小结:1.我国河流大部分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
2.特别注意的是在内流区里也有外流河,让学生回答(额尔齐斯河)。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学生回答(塔里木河)。出示塔里木河图片,让学生欣赏。 4.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为什么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内?它们的分界线大致与哪一条等降雨量线一致?
学生: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因外流区降水充沛,内流区降水稀少。它们的分界线大致与400 mm等降雨量线一致,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并出示我国的内外流区面积比较以及内外流河水量的比较)在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的补给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小、流程短,为内流河。季风区内,降水多,河水补给为大气降水,水量大,地势向海洋倾斜,多外流河。(同时,出示塔里木河上干枯河道上生长的胡杨林的图片,以及松花江流域上大面积的茂密的森林,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节河流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从北往南河流的汛期逐渐变长。
出示《中国政区图》,完成下表: 河流 长江 黄河 松花江 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河长/千米 河源地和流经的省市区 注入的海洋 1 808 500 752 443 557 180 6 300 5 464 2 308 唐古拉山和湖北等 巴颜喀拉山和甘肃等 辽宁和吉林等 东海 渤海 黑龙江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第二课时 情景引入:
投影彩画《黄河壶口瀑布图》,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的景观图。 教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地理概况。
(出示有关黄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黄河的认识。
承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这样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后又注入哪里呢?
(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同学说出黄河的源头是什么河?(约古宗列曲)参照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发源山脉。(巴颜喀拉山)。让学生读出那滚滚黄河水注入哪里呢?(渤海)多媒体演示一下黄河的形状,让学生猜猜像什么?(汉字中的“几”)
承接:刚才我们对黄河的概况有了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出示图片):肥沃的宁夏平原、龙羊峡水电站、壶口瀑布,让学生说出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小结:黄河沿岸的居民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利用上游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现在在黄河上游已建立了许多水电站。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历史上的黄河也曾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出示开封“地上河”示意图)。
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暴雨季节,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历史上黄河曾多次迁徙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民不聊生。
承接:黄河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灾难,历史上曾多次根治黄河,请同学们讨论思考: 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想一想,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教师: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让学生说有什么措施(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除了治沙以外,还要注意防洪。
(投影)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引导讨论:请同学们找出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并思考为什么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能做到治沙与防洪并举?(答略)
(播放)跨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
教师: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合用,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并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过渡:黄河用它浑浊而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而现在却陷入乳汁枯竭的境地——黄河断流。
(播放并配音)让学生了解黄河断流的原因、后果,并启发学生思考对策。
小结:我们重点了解了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忧患”在各河段的具体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懂得了黄河对我国有功也有过,有利也有害,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黄河中游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想根治黄河,还必须使防洪与治沙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变黄河之害为黄河之利。
第三课时 情景引入:
聆听《长江之歌》伴奏,欣赏壮美的长江风光。 合作探究:
(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图》,认识长江。 教师提问:
1.长江发源于哪里?找出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最后注入什么海洋?干流有多长? 2.在图中指出自源头到入海口,长江干流流经了哪些大的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各属于我国的地势的哪级阶梯?干流在阶梯交界处形成了哪些著名的峡谷?
3.在板图中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写出各分界点的名称,干流的南北各有哪些支流和湖泊?
师生交流结合图来探究长江的源流状况 教师提问:
探究长江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讨论如何对长江实施合理的开发利用。 (活动)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长江的水能开发;一组:黄金水道。 设置问题,讨论完成。
承接:长江虽然水能资源丰富,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 (出示历史上有关长江洪水的资料)
设问:长江洪水主要危害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长江会发生大洪灾呢?下面我们来研究其形成原因。
承接:长江的泛滥,使我们不得不采取防洪措施。
(活动)让学生结合河流治理的一般措施,试着讲述一下长江的一般性治理措施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防洪措施: ① 加固了江防大堤
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③ 修建水库 ④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承转: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如此优越的天然航道,被人们誉为“黄金水道”那它的功能有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呢?
小结:我们了解了长江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知道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我们也学习、掌握了长江优越的水运条件,长江不愧是“黄金水道”。
板书设计 一、众多的河湖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水系形态
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二、主要河流——黄河和长江 长 江 黄 河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 源头 注入海洋 流经省区 流经 地形区 长度 河 流域面积 年径流量 180万平方千米 10 000亿立方米 75万平方千米 480亿立方米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正源沱沱河) (源头约古宗列渠) 东海 青藏川渝云鄂湘赣皖苏沪(11个) 个)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6 300千米 中国第一大5 500千米 我国第二长河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渤海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甘豫象(9主要支流和湖泊 上中下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汾河、渭河 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 宜昌、湖口 河口、旧孟津 分界线 水能蕴藏量占全国1/3,可开发占全国一半,上游最丰富,开发利用率低。已建成葛洲坝等、正在建设三峡工程;干流横贯东西,开 发 水 利 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通航里程全国2/3,航运条件好是黄金水道。峡等水利工程,正在兴建小浪底与铁路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流域内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城市众多;航线与成昆、川黔、焦柳、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有巨大运输价值 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危害最为严水利枢纽工程,宁夏平原、河套平源等地的引黄灌溉。 主 重。宜昌以上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阳要 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洪水的危 三个主要来源。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害 要任务 中游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 维修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工程;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措施 重点治理荆江河段;退田还湖;中上游造林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造林和水土保持 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水库) 教学反思
第一,先说说教材。《黄河的治理》一节正文部分,共计十行,298个字,几张地图。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本课的地位很重要,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在学完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启下:八(下)还要学习第八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我们认为,本节课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是指黄河的治理,教材的编写就凸显
了地理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为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板块,即五个关键字,感、知、颂、忧、治。思路清晰,条块分明,易于操作,便于学习。
第二,说说我的设计思想,本节课紧紧围绕四大理念,来设计教学。
1.课堂即解放。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灵魂的升华。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的眼,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本节课,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做、自己去悟,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等。
2.教师即开发。教师的真谛在课堂。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生即创造。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做完地上河形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很好。
4.教室即成长。教室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摇篮,不应该是文明监狱。比如,课堂游戏的设计、地理诗歌的运用以及最后的快速抢答,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思考题
内流河和外流河有哪些不同?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