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与答题技巧
作者:郎建斌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11期
高考复习备考阶段,考生任务重、压力大,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复习的时效性差,学生努力了、付出了,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更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普遍不愿意做现代文阅读题,甚至很多考生在复习这一专题时纯粹就是应付。不过,相较于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和散文等,实用类文本在文本解读方面更容易一些,体现在高考上,更多的学生在做选做题时更愿意选实用类文本,甚至有些学生从高三开始复习到模考,直到高考从来都没有做过一次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备考时,考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更应该有所侧重。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考生在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点意识差,表现为答不到要点上或是遗漏要点;二是规范意识差,表现为不能根据分值去分条作答,书写潦草混乱,卷面不够整洁,甚至有的同学会答错题号,混淆答题的区域;三是答题语言啰唆、不精炼,不能根据文本概括出自己的答题语言,只会照搬照抄原文;四是解答时随机性强,平时复习时总结的一些答题技巧用不上,答题时经常“想当然”。 考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一是本身存在不良的答题习惯,二是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仅仅限于把一些方法规律告诉考生,没能指导考生通过实践去认真领悟和反思。我曾调查过一些考生的高考答卷情况,发现高考时他们很紧张(时间和心理上),甚至具体答的是什么内容,考试结束后他们已经想不起来了。
考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考纲要求
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 分析综合 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 D
(1)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 探究 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 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 分析考题特点
从近几年各课标区高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为主,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上;从题型设置来看,筛选整合信息类、作用类、含义(意)类、手法类等常规题型几乎是必考的题型,有关文体特征的题目也有所涉及,但并非考查的重点。探究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深层意蕴、时代精神或某种特色的把握。 三、 制定复习策略
1. 掌握四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以抓文本解读为突破。
3. 以探讨总结每类题型的答题规律为重点。 4. 以研究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为抓手。 5. 以做题训练为主线。 四、 探寻答题技巧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抓住文体特征去解读文本,二是结合具体题目举一反三去探寻每类题型的答题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个层面,对于传记,一是了解传记的基本种类,他传、自传、评传等。二是了解传记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其写作目的是要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所以选材要典型、真实,能够体现人物的个性。就表现手法而言,要以正面的叙述描写为主,有的还会进行侧面的烘托或反衬等。就新闻而言,主要要求考生把握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以及每一部分的特点及基本作用。对科普文章而言,考生要明白其文体本质属于说明文,所以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特点,科普文章也是具备的,比如阅读时要抓住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科普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受众是普通读者,所以它又有一些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地方,比如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考生在了解了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后,解读文本时就有了针对性。具体解读文本时,可以试着去概括每段(每部分)的大意,这样就会对文本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知。
第二个层面主要是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归纳总结各种题型的答题规律或者是考虑此类问题的思维过程。
首先,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考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并掌握。比如2008年山东卷第22题的第2问,“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参是:① 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② 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③ 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这一答案应该说是有普遍性的。再如新闻中的导语一般都有概括主要事件,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科普文章的语言都有科学性(准确、严密)、知识性、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特点:这些都可以作为规律性的东西记住,遇到此类问题时直接套用作答即可。
其次,其他一些常规题型,考生也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探寻答题的规律。 1. 筛选整合信息类题目
这类题目几乎是历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都要考查到的,像2012年山东卷第20题,“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2012年广东卷第19题,“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筛选”和“整合”二词,“筛选”意味着答案要点可能比较分散,需要考生找准答案所在的区域;“整合”需要合并同类项,找共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遗漏要点,这需要考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知,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要提醒自己要有要点全面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精炼。 2. 作用类题目
几乎所有的考生都知道作答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考虑,但到底该答什么,尤其是内容方面的作用,似乎又不太明白。其实,结合有关此类题目的参,考生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所谓内容方面的作用其实就是“作者写这一语段或语句是为了突出或强调什么意思”。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肯定会得心应手。另外,考生一定要注意此类问题的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提问,像2012年山东卷第19题,“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等,就是此类题目的变形提问。 3. 含义(意)类题目
首先,考生要明确“义”和“意”的区别:“义”是意义,作答时答案要尽量准确;“意”是意思,作答时答出大致意思即可。此类问题,考生不妨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分析语句本身,明确语句表意的侧重点;二是抓语句中的关键词,有时关键句的含意就是语句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词的意思;三是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去考虑,此句之所以有内涵就是因为它存在于这一特定的语境中,甚至答案就存在于上下文的语境中。
比如2011年广东卷第21题,“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划线句子为: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
此题既是考查考生对语句含意的理解,也是要求考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析语句本身,我们不难发现语段强调的是“人处于困境中的时候,要向宗岱学习,就会走出困境”。这既是号召人们向宗岱学习,又是对宗岱精神的赞颂。另外,注意“活着是什么滋味”、“有所领会”、“灰心失望”、“唤醒自己”等关键词或短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这一问题就不难准确地回答。 4. 手法类题目
比如2011年广东卷第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这类题目一般的答题思路是先明确手法,再举例分析,再说表达效果。在回答表达效果时,要注意结合某一手法本身的作用和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5. 与主题相关的题目
很多题目的作答都要和文本的主题相关联,像涉及文章的选材、结构的详略安排等方面的题目(文章的选材、结构的安排要服务于文章的主题);探究类题目如果是要求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话,一般也和文章的主题有关。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明确文本的主题,同时注意联系实际,答案一定要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