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B中杠杆平衡了,若在杠杆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向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
(3)甲同学通过对一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乙同学发现,动力×动力臂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实验C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甲同学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右 右 等于 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A中,杠杆左侧下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2]在图B中,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3G⋅2F=2G⋅3L
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左右两边分别变成
4G⋅2F,3G⋅3L
而
4G⋅2F<3G⋅3L
所以杠杆向右倾斜。 (3)[3][4]由图C知,此时
4×0.5N×3×0.5cm=3N×
1×4×0.5cm 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此时,动力臂并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所以能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2.小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100g,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
离相等。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将杠杆安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选填 “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B点悬挂了3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应该在A点悬挂 ________个钩码。
(3)若撤掉杠杆A点的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______(选填 “A”或“C”)处竖直向上拉,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N。(g取10N/kg) 【答案】左 2 C 1.5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哪边高,平衡螺母像哪边调,所以应调节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 (2)[2]一个钩码重力
Gmg0.1kg10N/kg1N
假设杠杆一小格为L,A点挂n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n1N3L31N2L
解得n=2,所以应该在A点悬挂2个钩码。
(3)[3][4]撤掉杠杆A点的钩码,为使杠杆能够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该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A处竖直向下拉或者在杠杆C处竖直向上拉;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FBLBFCLC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CFBLB31N3L1.5N LC4L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同时向______调,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能不能根据图甲的这一组数据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
(3)如图甲所示,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加上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4)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若杠杆仍然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右 消除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不能 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具备必然性 右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杠杆右端下沉,应将杠杆重心向左移,所以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均可)向左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街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3][4]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
(3)[5]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甲中杠杆两侧各添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
5G3L=15GL
杠杆的右端
4G4L=16GL
故右>左,则右端将下沉。
(4)[6]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4.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次数 1 2 3 F1/N 1 2 2 l1/cm 10 10 15 F2/N 2 1 3 l2/cm 5 20 10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同时______。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
(4)调节杠杆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______个钩码。
(5)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拓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小红利用杠杆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如图丁(a)所示,用细线将小石块拴好,把小石块和钩码分别挂在杠杆上,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小石块悬挂处到支点的距离L和钩码悬挂处到支点的距离l。
②如图丁(b)所示,在玻璃杯内盛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保持L不变,调节钩码的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钩码悬挂处到支点的距离为l',l:l'=5:3。 ③小石块的密度ρ石=______kg/m3。
【答案】右 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 F1l1=F2l2 6 变大 2.5×103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下沉,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平衡。 (2)[2] 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同时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
(3)[3]由表格数据可知,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
(4)[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调节杠杆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的钩码的个数为
n346 2(5)[5]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力臂变小,力变大。 ③[6]如图丁(a),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
G石L=G码l
如图丁(b)可得
(G石-F浮)L= G码l’
根据l:l'=5:3,F浮=ρ水gV和G=ρ物gV,可求得
石=水=2.5103kg/m3
5.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钩码的重力G/N 2 3 4 2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m 0.1 0.1 0.1 0.1 拉力F/N 1 1.4 1.8 1.5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0.3 0.3 0.3 0.2 机械效率η 66.7% 71.4% 52 66.7%
(1)使用图甲的滑轮组实验时,应该要沿____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3次实验数据是用图____(选填“甲”“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其机械效率是_____(结果精确到0.1%);
(3)通过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选填“高”“低”),通过分析第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
论:使用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4)同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弹簧测力计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该同学认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选填“合理”“不合理”)。 (5)实验中多次改变提升钩码的重力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其目的是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减小摩擦力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答案】竖直向上 甲 74.1% 高 1、4 不合理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使用图甲的滑轮组实验时,应该要沿竖直向上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第三次实验时,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三倍,那么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是3条,那么图甲的动滑轮合适。 [3]第三次实验时,其所做的有用功
W有用功Gh4N0.1m0.4J
其所做的总功
W总功Fs1.8N0.3m0.J
其机械效率是
W有用功W总功100%0.4J100%74.1% 0.J(3)[4]通过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都是使用同一滑轮组,随着钩码重力的增加,机械效率也在变大,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和第四次的重物重力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相同,再根据绳端移动的距离和钩码被提升的高度关系可知,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条数不同,可知道通过分析第1和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4)[6]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绳与轮之间摩擦,所以测得的拉力偏小,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没有考虑到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5)[7]实验中多次改变提升钩码的重力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其目的是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故选C。
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质量相等,杠杆上每小格等距) (1)将杠杆的中点O挂在支架上后,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杠杆平衡后,小明同学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_____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乙),测力计示数将_____________(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4)接着小明把支点选到B点,如图丙,在A点挂一个钩码,在C点挂3个钩码,杠杆也恰好水平静止,她觉得此时不满足杠杆平衡条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完成以上实验后,小明利用杠杆来测量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如图丁,实验时,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_____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结果精确到0.1%)。如果把钩码由A移至B,两次实验A点竖直移动相同距离,拉力所做的有用功将____,此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 3 先变小后变大 没有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 0.5 66.7% 不变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将杠杆的中点O挂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
(2)[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一个钩码重为G,因为
Fl11F2l2
所以
2G3LnG2L
解得n=3,所以在A处挂3个钩码。
(3)[3]由图可知,OC为最长力臂,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动力臂先变长后变短,而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测力计示数将先变小后变大。
(4)[4]把支点选到B点,杠杆的重心在O点,在计算时,由于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左边应有两个力,故觉得此时不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5)[5]完成以上实验后,小明利用杠杆来测量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由图知,拉力F=0.5N。
[6]有用功是
W有用Gh1.0N0.1m0.1J
总功是
W总Fs0.5N0.3m0.15J
所以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W有用W总100%0.1J100%66.7% 0.15J[7][8]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B,O、C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有用功不变;由于额外功是提升杠杆所做的功,悬挂点由A移至B后,杠杆实际提升的高度变小,所以额外功也变小,则总功变小,所以杠杆的机械效率将变大。
7.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D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 在占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
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 回答下列问题:
(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___________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 【分析】 【详解】
(1)有用功为W有=Gh1,总功W总=Fh2,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
Gh1100% 杠杆的自重 变大 Fh2Gh1η=×100%=×100%.
Fh2W总W有
(2)有用功是提升钩码所做的功,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总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钩码重一定说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3)钩码的悬挂点在A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A=F•OB;悬挂点移至C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C=F•OB,经对比发现,由OA到OC力臂变大,所以拉力F也变大,杠杆提升的高度减小,额外功减小,因此杠杆的机械效率变大.
8.小余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往溢水杯中装满了水,然后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圆柱体,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溢出的水全部流入旁边的小桶中.实验过程如图甲. (1)圆柱体的重力为_________ N.
(2)比较图_________可得: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
(3)比较(a)(b)(c)三图可得:浸在同一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_________有关.
(4)小余完成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图乙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深度h的F-h图像.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跟_________有关,此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 kg/m3.
(5)利用浮力和杠杆的知识,小颖发明了密度秤.如图丙所示,轻质杠杆AB可绕O点转动,在A、B两端分别挂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C、D(边长为10cm,重力为
20N),OA=10cm,OB=8cm,向容器中倒入不同密度的液体,每次都将C浸没在液体中,移动物体D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OB上便可以标出不同液体的密度值.
①当物体C浸没在水中时,物体D移动到E点时杠杆恰好水平静止,那么OE的长度为_______cm,在E点标上水1.010kg/m;
33
②该密度秤能够测量的最小液体密度为_________kg/m3; ③OB上的刻度是否均匀:_________ (选填“是”或“否”)
【答案】6 c和d 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有关 800 5 400 是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a)知,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时示数是6N;可知物体的重力是6N; (2)[2]要探究物体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与深度的关系,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浸没的深度,故图(c)(d)符合题意;
(3)[3]比较(b)(c)两图,物体都浸在水中,即液体密度相同,圆柱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时,测力计的示数减小,由称重法可知物体受到浮力增大;所以,比较(a)(b)(c)三图可得出结论:浸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4)[4]由图ac可知,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后所受浮力:
F浮GF6N1N5N
由图乙知,圆柱体浸没在另一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
F浮GF6N2N4N
由实验可知,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不相等,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5]由F浮液gV排得:
V排F浮 液g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和另一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则:
F浮F'浮 水g液g代入数据:
5N4N
1.0103kg/m310N/kg液10N/kg解得:
液0.8103kg/m3
(5)①[6]由图知:B端所受得力等于重物D对杠杆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D的重力,即:
FBGD20N
当物体C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3F浮水gV排1.0103kg/m310N/kg(0.1m)10N
物体C受到的力:A点对C的拉力FA、浮力、重力;故物体C受到的拉力为:
FAGCF浮C20N10N10N
此时物体D移动到E点时杠杆恰好水平静止,由杠杆平衡条件得:
FAOAFDOE
所以OE的长度:
OEFAOA10N10cm5cm FD20N②[7]液体密度越小,浮力越小,拉力越大,根据Fl11F2l2 知:在l1、F2不变时,拉力F1越大,l2越大,最大为OB,为8c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FAOAFBOB
所以:
FAOB8cmFB20N16N OA10cm物体C受到的力:A点对C的拉力FA、浮力F浮C、重力;故物体C受到的浮力为:
F浮CGCFA20N16N4N
根据F浮液gV排知液体的密度为:
液小F浮C4N330.410kg/m gV排10N/kg(0.1m)333故该密度秤能够测量的最小液体密度为0.410kg/m; ③[8]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
(GC液gVC)OAFDOB
因为GC、FD、OA、VC都为定值,液与OB成一次函数关系,故OB的刻度均匀.
9.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在测量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杠杆两边挂上钩码后发现杠杆不平衡,则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表为某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实验方案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牛) (米) (牛) (米) 1 挂等量的钩码,分别作为动力和阻力. 挂不等量的钩码,分别作为动力和阻力. 挂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分别作为动力和阻力. 2 0.05 2 0.05 2 4 0.03 6 0.02 3 3 0.02 1.5 0.04
4 挂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分别作为动力和阻力. 5.8 0.04 5 0.04 a、该同学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实验序号4的数据显然发生错误,若记录无误,则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该同学在学习了机械功后,认为力×力臂的单位恰好是“牛×米”,那么就可以将“力×力臂”的单位合写成“焦”.你认为该同学的认识是____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便于测量力臂 通过加减钩码或调节钩码的位置来使其平衡 得出普遍性结论,避免偶然性 弹簧测力计没有竖直向下拉动 错误 【解析】 【详解】
(1)[1]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正好在杠杆上,也就是正好等于相应杠杆的长,这样测量起来会比较方便;
(2)[2]在挂上钩码后,如果出现不平衡,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应通过加减钩码或调节钩码的位置来使其平衡;
(3)[3]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结论,避免偶然性;
[4]拉力没有与杠杆垂直,导致动力臂偏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阻力、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变小,动力就会变大,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4)[5]“焦”是功的单位,是力与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乘积;由于力与力臂垂直,所以“力×力臂”的单位不能合写成“焦”,故该同学的认识是错误的;
10.八年级(2)班的物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 (1)安装好杠杆,发现杠杆左高右低,如图甲所示,这时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实验时便于测量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刻度线B处挂4个钩码,在刻度线A处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若此时杠杆右端依然比左端低,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将测力计从竖直方向顺时针缓慢转动,如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测力计读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通过操作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1 动力F1/N 2 动力l1/cm 10 阻カF2/N 20 阻力臂l2/cm 5
能不能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 。 (4)该小组同学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将弹簧测力计改
至杠杆右侧的C点,如图丙所示,在C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左 测量力臂 用力向下拉测力计 变大 不能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水平拉力的力臂为零,无法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第二空.调节杠杆平衡时,杠杆右端下沉,应把杠杆左端或者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力臂,且可以使重力的力臂为0,排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第三空.若此时杠杆右端依然比左端低,说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比较大,所以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用力向下拉弹簧测力计;
第四空.将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方向顺时针缓慢转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拉力的力臂即动力臂变短,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在水平位时平衡时,拉力变大;
第五空、第六空.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不能
第七空.由图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当杠杆拉到水平位置时F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即力臂为0,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所以始终不能平衡;
1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所提供的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放在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调节杠杆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应在B点处挂_____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再次平衡;此时若在A、B两点处各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____(选填“左”或“右”)端会下沉.
(3)在实验(2)中,若用弹簧测力计拉B点,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应沿______拉杠杆最省力;若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右转动,杠杆始终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增大“、”等于“或”减小“)
(4)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
【答案】右 6 左 竖直向下 增大 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有影响 【解析】 【详解】
第一空.杠杆左端下沉,应将杠杆重心向右移,所以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第二空.设杠杆一格的长度是l,一个钩码重是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 l 2,图甲中,4G×3l=nG×2l,解得n=6,即在杠杆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应在B点处挂6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再次平衡;
第三空.如果再在A、B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则5G×3l>7G×2l,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第四空.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臂最大时,拉力最小,当力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最长,所以应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
第五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右转动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将变大,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增大;
第六空.图丙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自身的重力对杠杆转动,即对杠杆平衡产生了影响,导致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12.如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正确安装好杠杆后,调节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_. (2)杠杆平衡后,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 直向下拉,使杠杆_______,记录数据.
(3)将弹簧测力计作用在C点,需______(选填“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平衡,记录数据;若不是竖直拉弹簧测力计,其示数将_______(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迸行拓展实验,当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实验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原因是______;当用于研究机械效率时,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h,测得杠杆机械效率为η1,将钩码移到B点,仍使钩码升高h测得的机械效率为η2,则η1______η2(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答案】平衡螺母 消除杠杆重力对平衡产生的影响 在水平位置平衡 竖直向上 变大 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 不等于 【解析】 【详解】
第一空.实验时,正确安装好杠杆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二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还没有施加动力和阻力,所以一定不是便于测量力臂,而杠杆的重心在支点的正上方,此时重力的力臂为零,可以消除杠杆重力对平衡产生的影响;
第三空.实验过程中,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
第四空.将弹簧测力计作用在C点,则此时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二力方向相反,杠杆才能平衡,所以需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平衡,记录数据;
第五空.若不是竖直拉弹簧测力计,此时动力臂将变小,而阻力和阻力臂都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知,拉力将变大,即测力计示数将变大,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六空.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迸行拓展实验,由图知,此时支点在杠杆的一端,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所以实验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即原因是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
第七空.相同的钩码,两次钩码升高的高度相等,所以两次有用功相等;将钩码由A点移到B点,要升高相同的高度,拉力提升的高度更大,即将杠杆提升的高度增加,额外功增大,因为总功等于额外功与有用功之和,因此第二次弹簧测力计做的总功大于第一次做的总功,根据W有用W总知,两次机械效率不等,即η1不等于η2。
13.小明小组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时应先调节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若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螺母向________调(填“左“或“右“)。
(2)下表是该组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杠杆平衡的部分数据:分析表中的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实验次数 1 F1/N 2 L1/cm 5 F2/N 1 L2/cm 10
2 3 3 1 10 20 2 4 15 * (3)第3次实验数据不全,请根据已有信息分析,此处的数据应该是_______; (4)杠杆平衡后,小明在图乙所示的A位置挂上3个钩码,为了使杠杆在图示位置保持平衡.这时应在B位置挂上_____个钩码. 【答案】水平 左 F1L1=F2L2 5 4 【解析】 【详解】
第一空.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应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二空.由图甲知,左端较高,说明重心偏右,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端调节; 第三空.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2N×5cm=1N×10cm,3N×10cm=2N×15cm,故得出结论,即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2L2;
第四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结合第三次实验数据可得: 1N×20cm=4N×L2,解得L2=5cm;
第五空.设一格为L,一个钩码重G,则有3G×4L=nG×3L,解得n=4,故应在B处挂4个钩码;
14.李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巧妙地测出一石块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A.取一根筷子,用细线将其悬挂,调节悬挂位置,直至筷子水平平衡,悬挂位置记为O点,如图甲所示;
B.将矿泉水瓶剪成烧杯形状,倾斜固定放置,在瓶中装水至溢水口处,用细线系紧石块,将石块缓慢浸入水中,溢出的水全部装入轻质塑料袋中,如图乙所示;
C.取出石块,擦干水分;将装水的塑料袋和石块分别挂于筷子上O点两侧,移动悬挂位置使筷子仍水平平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O点到两悬挂点的距离l1和l2,如图丙所示。
(1)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石块密度ρ石=_____(用字母ρ水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2)采用上述实验方法,筷子粗细不均匀对实验结果____(选填“有”或“无”)影响; (3)图乙所示步骤中,若瓶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实验结果将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l1ρ水 无 偏大 l2【解析】 【详解】
(1)图丙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G水l1=G石l2,由于G=mg=ρVg可得:ρ水V水l1=ρ石V石l2;石块体积等于它排出水的体积,所以,V石=V水,则:ρ水l1=ρ石l2,所以,ρ
l1ρ水; 石=l2(2)由于实验时调节悬挂位置,直至筷子水平平衡,此时重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支点到重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为零,则消除筷子自身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所以筷子粗细不均匀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3)若瓶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小于实际排开的水的体积,则溢出的水
l1的重力小于排开的水的重力,当在图丙实验时,l1变大,根ρ石=ρ水可知ρ石偏大。
l2
1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甲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点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____个相同的钩码.
(3)如图乙所示,已知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为_____N.
(4)学完杠杆知识后,小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杆秤.他取一根质量均匀分布的圆木棒,测得木棒AB长度为80cm、质量为50g;一质量为350g的小盘和一质量为150g的螺母.如图丙所示,小明将小盘悬于棒的A端,用细线在O点提起木棒,木棒恰好水平平衡,则OA为_____cm.小明用该杆秤称某物体的质量,平衡时的情形如图丁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kg. 【答案】右 6 3 5 2.25 【解析】 【详解】
(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在杠杆上,根据杠杆平衡条件:4G3=nG2,n=6; (3)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此时动力臂等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为:F1= (4)因为木棒质量均匀分布,所以OA段木棒的质量mOA=mOB=50g−
1OC;2F2l240.5N3==3N; l1250g×lOA,OB段木棒的质量80cml50g×lOA,OA段木棒重力的力臂lOA=OA,OB段木棒的力臂80cm280cmlOAlOB=,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2350g×lOA+
l80cmlOA50g50g×lOA×OA=(50g−×lOA)×,解得:lOA=5cm;设物体的质80cm280cm2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小盘+m)glOA+mOAglOA=(m螺母+mOB)glOB,即mlOA+m小盘lOA+mOAlOA=m螺母lOB+mOBlOB,因m小盘lOA+mOAlOA=mOBlOB,所以,mlOA=m螺母lOB,解得:m=
lOB80cm50cmm螺母=×150g=2250g=2.25kg. lOA5c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