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日本
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国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核心,从消费支出在经济中的比重看,经济刺激计划和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私人消费收缩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应对危机的政策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了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不断扩张和逐利,国际资本和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同时,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和明显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3.世界经济再平衡需要各国
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由次级房贷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信用和债务危机。美国的过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用不受约束的过度扩
张导致消费透支和信用危机。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信用消费的治理和监管需要加强,信用的扩张必须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4.汇率政策调整并非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不平衡。5.改变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美国永远处于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逆差方,其竞争优势使得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赤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需要不断增加大量国际货币支撑。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临两难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也频繁利用贸易问题干扰我国的汇率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面临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和干扰,外汇储备增长正常情况下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汇储备资产增值三个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产品价格上涨,增大了管理通胀的难度。全球流动性难以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我国经济减速,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同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决策者担心持续加息可能进一步加剧热钱流入,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虽然央行仍有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的空间,但过分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仅有限,而且负面影响也在增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