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 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
(1)按音序排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3)按号码排列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毛:莫袍切 ,东:德红切
3. 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
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
(一)、古今字
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 其——箕 要——腰
2.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分化: 解——懈 取——娶 益——溢
(2) 同音假借:然——燃 其——箕 何——荷
(二)异体字
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
(1)造字法不同:泪:涙 笔:筆 岩:巌 岳:嶽
(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
暖:煖 訴:愬 俯:俛 略:畧 群:羣 杯:盃 線:綫 煙:烟
五.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醒——古:醉解也。今:泛指各种醒。
皮——古:兽皮。今:泛指皮。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金——古:泛指各种金属。《说文》把“银”称为“白金”,“铜”称为“赤金”,“铁”为“黑金”。
亲戚——古:包括父母。今:因婚姻关系联成的亲属关系,不包括父母。
虫——古:动物的通称。今:虫子。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坟”后来由土堆转指坟墓
向:本来指向北的窗子。向:向北的窗子,引申为“面向”,再引申为“方向”。用作名词。后来,本义废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涕:眼泪。今:鼻涕
汤:本义指热水。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如“菜汤、羊汤、肉汤”等。
树:本义种植、栽植。由种植、栽植引申为栽植的对象——“树木”。 寺:本义官署、官舍。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僧侣所居住的地方也叫“寺”。
(二)、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问答题,举例说明)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1、由褒义变为贬义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直到唐代,“爪牙”仍是褒义词,但当时,已开始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后来,它排斥前义,尽一步发展为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帮凶。”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在现
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
4、由中性变为贬义 谤:《新华字典》注释为“恶意的攻击别人”,这显然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用来构成的“诽谤”“毁谤”等词也是贬义的。古:与今天的“毁谤”、“诽谤”大不一样,而且这种批评议论多属下级臣民对上级,并且往往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后进行地批评或议论。《战国策·齐策》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这里,齐威王把“谤讥”、“面刺”和“上书谏”分别为三种情况。也证明“谤讥”是背后议论。
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引:开弓也。《说文》天:本义是指头顶。现今:“天地”的“天”。1、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为。2、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里。
(二)词的引申义
是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月亮——月(时间)。后表示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一个月为周期。城本义:城墙、今义:城市
(三)词义引申的途径(大问题)
1.相似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如:“管”的本义是古代用竹子做成的一种乐器,它和古代用的钥匙形貌相似,都是筒状,故引申为钥匙。
2.相关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
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
例如:“齿”本指门牙,也泛指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多少、坚牢或松动、齐全或有缺),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3.相因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
申。
例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引申为不稳定。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1.直接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左: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左手之形,由此直接引申出三个意义:
①辅佐、辅助。手是生活中帮助我们工作的重要器官,所以由左手这个意义直接引申出了帮助、辅助的意义②差的,卑下的。③凭证、凭据。
2.间接引申(由直接引申再引申)
朝:①早上→②上朝、朝见→③朝廷、朝堂 → ④朝代
(五)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小问题)
1、由具体到抽象。例如:网——网罗 踵——继承
2、由个别到一般 。例如:市(由本义城市内的商业区演变为指整个城市)。 特(本义是公牛,引申为男性配偶,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
七.词类活用
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为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称之为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客观用法)
定义:指动宾结构表达了递系结构(兼语式)的内容,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 动词得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2. 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3. 名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二)意动用法 (主观用法)
定义:指动宾结构表达了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式的内容。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八.宾语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有三类:指人的:谁、孰;指物的:奚、曷、胡、何;表示处所的:安、焉、恶。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
(2)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3)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3)若宾语不是代词,即使为否定句,也不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2)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3)如果宾语是代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4)有时可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4. 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1) 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2) 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九.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句子,即断定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句型上看,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2.特点:①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充当,不用系词“是”。②是在句尾常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
(1)指示代词:①做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②做前置宾语,如“寡人是问”;③复指前置宾语,如“唯命是听”
(2) 判断词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此必是豫让”
(3)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 魏其言是也”
十.副词“仅”
表示范围小有限制或有例外的。
1.表示“只”、“刚够”的意思。
2.特点是言其少,在唐代还可表示“几乎”、“将近”的意思。
3.读去声jìn时用在数目字的前面。
十一、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
2、指示代词“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其”只能作定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做谓语。
3.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否定副词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4.辅助性代词
“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情”。“者”的作用有两种:
(1)动词或形容词+“者”——相當于一個名词。
(2)數詞或時間詞+“者”——“者”表示範圍或種類。
十二、连词 则,然则
“则”的用法:
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那么就”的意思。
3.表示假设,“如果”“假如”的意思。
4.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
“然则”后来变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可以看作一个词,相当于“那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